綠色故事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理念

2020-12-10 中國環境

圖為江蘇建設的新概念幼兒園,實現了建築與村落的自然融合。

  一片小小的茶葉、一張全新的植物物種清單、一種瀕臨滅絕的鱷蜥、一種由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蝙蝠……這些是中外科學家、環境科普工作者,乃至普通人之間的連接紐帶,也是日前在全球播出的新媒體短片《相遇在中國》中傳遞出的綠色故事。

  ◎動人故事見證中國變化

  為講述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連接、合作的故事,進一步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國務院新聞辦指導下,五洲傳播中心攜手英國子午線影業聯合製作了新媒體系列紀錄短片《相遇在中國》。短片從11月19日開始在學習強國、人民號、新華視頻、央視頻等平臺上線;同一時間通過USA Today與美國觀眾見面;12月1日起通過CGTN紀錄片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在每集短短5分鐘~6分鐘的時間裡,紀錄片展示了35組中外拍攝對象,聚焦他們相識、相知的故事,以小見大,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社會、人文方方面面的變化。

  從蘇州移步換景的園林到雲南茶香四溢的布朗村寨,從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到揚州的運河之畔,從廣西茂密的亞熱帶叢林到北京郊區人跡罕至的蝙蝠洞,從武漢大學的植物學課堂到肯亞首都奈洛比的青青草地,攝製組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橫跨五大洲、12個國家,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採訪了包括音樂家、美術家、植物學家、教育學家、攝影師等諸多領域的人們,在講述他們動人故事的過程中,也向社會公眾進行了科普,細膩地呈現出近年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變遷。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拍攝團隊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拍攝這一紀錄短片的初衷。

  他們解釋說:「紀錄片中的故事代表了各行各業的人們見證的中國變化,無論是設計領域古與新的碰撞、跨文化交融,動物領域的相互合作、共同推進,還是植物領域的互相幫助、資源共享,我們通過這一位位中外拍攝對象、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紀念品,向觀眾展示了他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中國故事——關於跨國友誼,關於交流互通、合作共贏,以及一個日新月異、闊步向前的中國。」

  ◎綠色交流打開世界之窗

  在紀錄片《相遇在中國》中,這些跨越國界的溫暖情誼,印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中國,各行各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外友人跨越山海,相遇在中國。

  在《植物界的中非合作》一集裡,來自肯亞的羅伯特來中國學習植物學,與武漢大學植物學家王青鋒教授相遇並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王青鋒說:「羅伯特對於他們本土一些生物多樣性背景的了解,促使我們能夠在非洲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合作,這也要歸功於當初他到中國的這段經歷。」而羅伯特也說:「我從王教授那感受到的激勵和熱誠,足以支撐我這一生的植物學研究。」

  半生情系草木,他們通過跨國研究拓寬了視野,並在肯亞成立了中非聯合研究所,進一步開展中非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在《鱷蜥的中德守護者》一集,有30多年的爬行動物養殖經驗的麥可,在來中國旅遊時無意中了解了古老而稀有的物種——鱷蜥:「它們值得被保護,我認為要盡一切努力去保護它們。」 於是,一段跨越國家和文化的合作開始了。

  2011年,保護區的鱷蜥得了未知疾病,廣西大桂山鱷蜥保護區的羅樹毅一張張拍照片發給麥可探討治療方案。在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鱷蜥的病痊癒了。麥可說:「我覺得這是一份承諾,需要熱情和專注。」多年來,在保護鱷蜥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成為了親密的朋友,「我們不必說一種語言就能互相理解。」

  在《情定茶鄉》中,布朗族少女蘇玉畝和美國人類學家布萊恩相愛,他們用傳統方法親手制茶,希望把生長在雲南良好生態環境中的茶葉介紹到全世界;在《築愛中國》中,德國建築師藍冰可和董灝志同道合,在江蘇鄉村設計了新概念的幼兒園,實現了建築與村落的自然融合。

  ◎同舟共濟構建和諧地球村

  將中國的綠色聲音傳播出去,最重要的是影響下一代。

  在《科考隊中的「蝙蝠俠」》中,原本在蝙蝠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張勁碩投身於青少年科普工作,並得到他的導師加雷斯的大力支持。

  「蝙蝠具有廣泛的生態功能,能夠反映出當地的環境狀況。」世界知名蝙蝠學家加雷斯·瓊斯和張勁碩實地考察了雲南、貴州、四川等9個省份,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只為研究蝙蝠。

  在2007年的一次實地考察中,他們有了驚人的發現——北京寬耳蝠,一個新的物種。這令張勁碩和加雷斯·瓊斯非常興奮。他們正式在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這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個蝙蝠的新種。

  得益於早期加雷斯的專業指導,張勁碩已成為一名優秀的科普人士。如今,他在中國各地講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張勁碩和加雷斯來說,他們的研究合作意義非凡。「最重要的是要影響下一代,激勵他人。」加雷斯說,他很欣慰,張勁碩的工作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的未來,保護生態環境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共同建立起和諧美好的地球村。」拍攝團隊介紹說,在經濟騰飛的同時,中國堅持走「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我們的片中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關乎百姓福祉和民族未來。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全世界。」

  五洲傳播中心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作為載體,將綠色環保的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讓文明的交流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共同構建起和諧、綠色的地球村。

相關焦點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傳遞奧運理念——「綠色奧運布道者」
    在進行火炬傳遞前的楊美虹,親自為四川災區祈福。她佩戴了一個北京福娃的小飾物,希望它能給很多人帶來幸運,讓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渡難關。  在南昌完成火炬接力後,楊美虹還親自去看望了大眾汽車前方的運行團隊,向堅持在火炬傳遞第一線工作的大眾汽車員工帶去了誠摯的問候。並於第二天在母校貴溪一中向老師、學生們講述了奧運故事、傳遞奧運理念。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二,自然生態安全是事關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活動已經觸及到自然生態邊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底線刻不容緩。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使資源、生產與消費等要素相互協調,使經濟發展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合肥姑娘手繪綠色地圖 傳遞環保理念
    2015年12月28日,「80後」合肥姑娘李夏潔正在展示省城杏花公園的綠色地圖。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安徽環保NGO(非政府組織)組織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的李夏潔有幸獲邀參會。她攜帶著合肥杏花公園綠地圖,向公眾傳播和倡導環保理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青平:福建三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
    走進福建省三明市,滿眼都是綠色。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如此美麗的三明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環保花燈傳遞「綠色節慶」
    一組由6萬多個廢舊塑料瓶築起的大型環保花燈《美麗家園》首度登場,傳遞環保生活的「綠色」節慶觀。春節期間,越秀公園每天30名志願者堅守崗位,攜手一批來自廣州校園的小講解員,為遊客提供導覽服務,自成一道新春景觀。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地球日高校網上交流討
    以學識會友,在線上地學知識競賽中收穫知識與友誼;從自身做起,在「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指導下,綠化家園,熱愛自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切實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順應時代召喚,以身作則保護生態,同心戮力珍愛地球!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