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先學禮」,行走社會,不遵守禮儀不僅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還會影響到學業、工作、人際關係各個方面。
無論口頭上多麼不喜歡禮的人,別人禮遇他,他也會很舒服;別人不尊重他,他也會生氣;見了領導,也要主動打招呼;見了長輩,也要注意言行,不能稱兄道弟。
凡此種種,都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一直都遵守著禮儀。
禮儀不單單是指禮貌,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準則。
今天,我們說說在儀表和行為舉止方面應注意的禮儀。
1
衣冠整潔 穿著得體
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可以決定自己的穿著。但是在特定場合下,我們仍然要遵守一些穿著禮儀。在任何時代,都有普遍承認的穿著準則,今天也一樣,下面是幾個在穿著上需要注意的點:
著裝整潔
自古以來,君子穿衣著裝的基本要義是講究「正」「潔」,即冠正、衣潔。如今,無論你在什麼場合,想要給人留下好印象,都要講究穿著整潔。
老話說「笑破不笑補」,講的就是衣著整潔的道理。衣服破了沒關係,只要縫補好了洗乾淨、平整地穿出去,別人會覺得這是一個簡樸、愛乾淨的人,並不會隨意嘲笑你,反而會尊重你。
但若是衣服髒兮兮、皺巴巴地去見人,別人只會認為這個人懶惰邋遢。
做一個精緻的豬豬女孩~
衣物合身得體
在日常生活中,還講究衣物合身,穿著得體,服裝的選擇最重要的是樣式、顏色是否符合我們所處的場合,而非牌子是否有名,款式是否新奇。
古人在正式場合,服飾講究「三緊」,就是帽帶、腰帶、鞋帶都要緊,人的精神狀態才會顯得端嚴振作,才能表現出對人、對事的鄭重。
穿戴整齊,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
在今天,我們也要將帽子戴好、扣子系好,衣褲鬆弛有度,長短適宜,不要穿太短或者太長的衣褲。例如,在課堂上,就要穿合身的衣物,以尊重老師。
古人非常講究「冠」(帽子)的使用。
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禮記·冠義》
在古代,男子的成年禮被稱為「冠禮」,需要「加冠」,說明他正式步入社會,需要擔當成人的責任。
「冠」還是古代士者身份的象徵,有身份的人才能戴冠,凡已行冠禮的男子,即成年男子,出門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視為無禮。如果當眾免冠,則用以表示請罪、謝罪。
沒戴帽子,說明我還是個未成年寶寶或者,我是平民,不能戴帽子
如今,每個人都可以戴帽子,帽子也不是什麼身份的象徵。衣服也可以隨便買,各種新奇款式應有盡有,但是要注意衣著得體,在什麼場合就穿什麼衣服,以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展示個人修養。
2
表情端莊 舉止穩重
穿著整潔得體的同時,還要注意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我們常說「肢體語言」,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坐姿、手勢都會影響別人對他的印象。
表情穩重
《禮記·玉藻》中的「君子九容」就說到「色容莊」,即神情要嚴肅穩健,不嬉皮笑臉,不要出現輕佻的表情。
《論語》中也提到「君子不重則不威」,意思是:君子如果舉止不莊重,就無法樹立威信。
表情輕浮,那麼卑鄙的念頭也容易進入腦海,因此,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莊重,從內心到外表都要光明磊落。
「君子不重則不威算了,賣個萌吧」
目光親切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一個人的眼睛,我們可以觀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以及內心是否真誠。
與人交談時,我們要注視對方的眼睛。當對方講話時,可以用眼神和對方互動,說明在認真聽人講話,表示對說話人的尊重。
另外,要注意目光柔和,既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怠慢敷衍。
要論目光親切,兩眼有神,誰能比得過我小貓咪呢?
最後,表情端莊,並不意味著要板著臉,面無表情。
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與陌生人交流的時候,很多人都是面無表情的,也許自己會覺得這是成熟穩重的表現,但這並不是懂禮的表現。實際上,和藹親切的表情、柔和的語言才是正確的待人接物之道。
坐立行走,皆要端正
在正式場合,倚著、靠著、躺著,會給人鬆懈、懶惰的感覺。「坐如鐘,站如松」就是古人所倡導的儀態。
在正式場合入座的時候,要緩慢,不要將椅子拖拉出噪音。身體要坐正,不要左右搖晃,也不要把上身全部倚靠在椅背上,顯得懶懶散散。
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坐姿。若是和朋友一起,坐姿可以隨意一些,在面試這樣的正式場合,要坐姿挺拔,不要有大幅度的身體擺動。
在與長輩談話時,要將身體微微前傾,以示專注和尊重。在與後輩談話時,不要仰躺著用自己的肚子對著對方講話。
站姿也很重要,一個人站得直會給人自信的感覺。「身姿挺拔」就表示一個人精神飽滿有活力。如果雙手環抱胸前,或者插在褲兜裡,眼神遊離不定,東張西望,就會給人不穩重、吊兒郎當的感覺。
禮儀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準則,禮儀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還是在現代社會必須遵守的隱形規則。
現代社會,講民主,講人權,講自由,但是正如沒有無節制的自由的一樣,我們講究真實隨性,也絕不能不守一點禮儀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