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新聞·錢江晚報記者 陳宇浩
3月23日,「塞爾維亞多地亮起中國紅」的新聞,上了熱搜。為了對中國的救災馳援表示感謝,前幾天,塞總統武契奇還在機場親吻了五星紅旗。
中塞兩國的關係,其實一直蠻鐵的。早在一個月前,塞爾維亞就舉辦過一場聲援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音樂會,開場曲是《茉莉花》。演出結束後,當地民眾還在滿大街揮舞著中國國旗,哼唱著茉莉花。
幾乎在同一時間,捷克愛樂樂團也錄製了一首支持中國抗疫的協奏曲,曲目還是《茉莉花》。
聯想到3月上旬,馬雲在送給義大利的救災物資包裝袋上,貼上了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的歌詞。而《圖蘭朵》全劇最洗腦的旋律,也是《茉莉花》。
其實仔細一想,只要有中國出現的國際重大活動,《茉莉花》總會在場。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G20峰會……「中國BGM」《茉莉花》從不缺席。
在西方人眼裡,由於「具有濃鬱的東方韻味」,《茉莉花》早已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甚至就像中國的「第二國歌」。
這首旋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歌曲,到底是怎麼誕生,又是怎麼走向全世界的?
【誰寫的?朱元璋開派對時大臣的freestyle?】
如果能收詞曲版權費,《茉莉花》的作者估計早已成為億萬富翁了。但究竟是誰寫了《茉莉花》,也只能從美麗的傳說中去考證了。
根據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明朝初年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家裡辦了個派對,並把幾個重臣常遇春、沐英和徐達都call了過來。
酒喝著喝著,太祖有點上頭,又想起了朝廷裡貪汙腐敗的那些事,放出豪言,一定要嚴懲那些貪官汙吏。
關鍵時刻,還是徐達最有眼力見,望著花園裡的花花草草,來了段即興freestyle——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按照徐達的解讀,他還加入了流行的「諧音梗」,茉莉的諧音就是「沒利」,而「金銀花」象徵金銀財寶,「玫瑰花」象徵美色。總體來說,就是教導大家不要過分貪圖名利,要做到淡泊名利。
朱元璋一聽,這個好啊,這個必須是年度熱門歌曲了!就命令人口口相傳,很快就在老百姓當中流行了起來。
而最早有書面史料記載的《茉莉花》,則是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球》。
因為那個時候,各種版本的《茉莉花》已經在江蘇、陝西、廣東、河北等地廣為流傳,也就是現在流行的cover(翻唱),但旋律線大致是一樣的。
到後來,借鑑抄襲的都開始出現了,1838年貯香主人編的《小慧集》中,有一首叫《鮮花調》的曲子,就跟《茉莉花》極為相似。
直到1942年,作曲家何仿開始搜集民歌《茉莉花》,1957年完成改編,正式確定名字為《茉莉花》。
何仿
這個故事也挺好玩,當何仿只有14歲的時候,有一天他聽說當地有位流浪歌手,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還會唱很多歌,就跑去找這個人。
歌手很酷,何仿還沒說幾句話,對方就問他「有沒有聽過一首叫《鮮花調》的歌」,何仿搖搖頭,歌手就自顧自唱了起來。
就這樣,這段旋律深深印在了何仿腦海裡,也成了他花15年去搜集、改編並最終為《茉莉花》定稿的動力。
【多流行?連重金屬樂隊都愛死這首歌了】
幾百年前,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音樂播放平臺,究竟《茉莉花》是怎樣流傳到國外去的呢?
那還要拉回到1792年,那一年,法國大革命勝利,華盛頓連任總統,乾隆《十全武功記》剛寫完……對,就是乾隆。
那一年,正好是乾隆80大壽,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就派了自己的表兄馬嘎爾尼勳爵,率領使團到中國為乾隆祝壽。
馬嘎爾尼使團畫師筆下的中國
代表團裡,有一個年輕人,叫做約翰·巴羅,是當時的財務。
1804年,在代表團返回英國十年後,約翰·巴羅出了一本書叫做《中國旅行》,第一次把「茉莉花」的旋律,用五線譜記錄了下來——
可以看出當時約翰·巴羅被這首歌洗腦的程度,他還用羅馬拼音,為譜子標註了粵語歌詞發音(我們只能推測,這位同志當時是不是廣東地區呆得比較久)。
而在另一本英國官方出版的《馬嘎爾尼使團使華觀感》中,也提到了《茉莉花》這首歌。
據說,《中國旅行》和《馬嘎爾尼使團使華觀感》這兩本描寫乾隆年間中國風俗文化的書,當時在英國賣瘋了,蟬聯暢銷榜數月之久。
因為在那個時代,西方社會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國的一切,機緣巧合下,《茉莉花》也成為了中國第一首流傳海外的音樂。
另一個原因,是《茉莉花》真的很好唱,隨便一個外國老百姓都能哼哼。
作為中國經典民歌,《茉莉花》用的是中國最經典的五聲音階,就是從頭到尾只有1、2、3、5、6五個音,特別流暢和柔軟。
從簡譜可以看到,歌裡大多數旋律走向,都是「123、321、353」,簡單是很簡單,但非常有味道,是全世界人民都喜歡的那種味道。
義大利戲劇大師普契尼,也是《茉莉花》的狂熱粉絲,狂熱到為了這首歌,硬是寫出了世界經典的歌劇《圖蘭朵》。
看過《圖蘭朵》的人都知道,這部歌劇,講的就是一位中國公主的故事,劇中《茉莉花》的旋律是不折不扣的「靈魂主線」。
如今,除了一些重大國際活動,《茉莉花》還會以各種音樂形式出現在不同場合,成為聯繫東西方文化的紐帶。
義大利重金屬樂隊Giacomo的《茉莉花》
交響樂版本就不說了,甚至世界各地的藝人,還把它演繹成了雷鬼、搖滾、說唱、波薩諾瓦等各種版本。
(英國達人秀冠軍演唱的《茉莉花》)
網友們比較熟知的,一個就是2013年春晚,加拿大天后席琳·迪翁和宋祖英共同演繹的《茉莉花》版本。據說,最早讓席琳·迪翁選歌,她說「我只想唱《茉莉花》」,而且還用英法兩種語言為歌詞做了發音標註。
流傳至今,《茉莉花》已有幾百年歷史。眼下春天已到,再過一段時日,茉莉花也要開了。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也會慢慢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