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地方上為官很成功,為什麼在中樞主持變法卻毀譽參半?

2020-12-14 華夏歷史新知

1063年三月,在位長達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病逝。仁宗沒有子嗣,由其養子趙曙繼承皇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不久又重病纏身,且與曹太后失和,到治平四年(1067 年)正月便撒手人寰了。由於當時財政極度困難,朝廷甚至不得不削減英宗的喪葬費用

英宗死後,他的長子趙頊[xū]即位,是為宋神宗。趙頊是英宗諸子中最出色的一位,勤奮好學,天性孝友。除了學習正統儒家經典,他對法家學說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曾親手抄錄《韓非子》全書,令府僚校對。這種知識積累思想旨趣對他以後臨朝主政產生了影響。

自仁宗末年以來,士大夫要求改革積弊的呼聲持續不斷。宋神宗即位後,對臣僚推誠加禮,徵詢他們對於國家政事的見解,並在這種交流對話中對列位大臣留意考察,盼望能從他們中間選出一位可資依賴的股肱之臣,幫助他實現政治抱負。在不斷的觀察和比較中,宋神宗最終選擇了王安石。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歷史性選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為文動筆如飛,人皆服其精妙。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第四名,隨即被派往揚州,擔任籤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從此開始仕宦生涯。

當時王安石的文名已著於天下,就連文壇宗師歐陽修也對他稱譽備至。他本可以憑藉自己的文學才能踏上仕途捷徑,但卻一再婉拒好友和前輩的推薦,拒絕到朝廷「清要之地」做官。這種做派在當時朝野引人矚目,許多人都把他看作是士大夫的典範

從王安石的早年詩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極端自負且志向遠大的人物。地方吏治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王安石從政伊始即抱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想法。

他在基層一幹就是十六年,史書說他知明州鄞縣時,「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於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此後又歷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南東路提點刑獄每到一地都留意民事,興利除弊,幹得有聲有色。

在地方任職的實踐中,王安石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日益深入,逐漸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改革思想。嘉祐三年(1058 年)十月,王安石回京擔任三司度支判官,向宋仁宗上了一篇洋洋萬言的《言事書》,被視為後來實施變法的綱領性文件

在這篇萬言書中,王安石打出了「法先王」的旗號,試圖通過「託古改制」的策略手段,用上古先王之法抗衡宋朝的祖宗家法,為變法掃清障礙。他認為,改革弊政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吏治腐敗、人才匱乏的問題,強調用人唯賢,用人唯才,循名責實,久任責成

針對朝廷財政拮据、「三冗」(冗官、冗兵、冗費)成災的局面,王安石既贊成厲行節約,更重視開闢財源,主張因時因地制宜,通過改革現行各項財政制度來增加政府收入,從根本上解決「用度不足」的問題,也就是他後來經常說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財思想

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

宋神宗做皇子時,對王安石的大名早有耳聞,對這位文才卓絕、學識淵博、特立獨行、富有創新精神的著名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韓絳、韓維兄弟既是王安石的好友,又是王安石變法主張的熱心支持者和鼓吹者。

韓維是神宗的藩邸親信,經常在神宗面前提起王安石及其變法主張,使宋神宗對王安石其人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儘管君臣二人尚未謀面,但年輕的宋神宗已經對王安石充滿敬意,把他看作是能夠輔佐自己實現富國強兵夙願的重要人選。

熙寧元年(1068 年)四月,王安石入朝。宋神宗特許他「越次入對」,以便隨時與他討論時政和治國之道。王安石一再鼓勵宋神宗以堯、舜為法,以恢復先王聖政的氣魄來破除因循守舊的習慣勢力,改革祖宗家法中業已存在的弊端,實現富國強兵

這些觀點引起了宋神宗的強烈共鳴,在他眼裡,王安石的人品、學識、文才和吏能都是出類拔萃的,更重要的是,王安石意志堅強,有擔當意識,對改革弊政有堅定的信心和系統的設想,用他來輔佐自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熙寧二年(1069 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熙寧變法」由此開始。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實際已賦予了他主持變法的全權。從此,君臣二人的命運就牢牢地聯繫在一起。宰相曾公亮說:「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為了推行變法,朝廷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該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共同主持,實際負責者是呂惠卿,王安石事無大小必與之謀。此外,王安石又引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官,曾布為檢正中書五房公事。這三人都成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幹將

熙寧三年(1070 年)十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全面主持新法。與王安石同時拜相的,還有他的好友韓絳。與此同時,那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官員也相繼被貶離職。為了全力支持王安石,宋神宗幾乎提供了他所能給予的一切。

對於宋神宗來說,實行變法的最大目的是富國強兵。因此,王安石等人的改革方案也大都是圍繞這一目的而設計和推行的。然而最終還是難言成功

青苗法為例,北宋仿效前代之制,在各路州縣設置義倉,太宗時改為常平倉。設置常平倉的目的,在於調節糧食價格,以防豐年穀賤傷農和災年富商大賈對農民進行高利貸盤剝,本來是一項維護農民利益的舉措。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舉措在實行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弊端不少地方官不能按年景好壞進行糴糶,甚至與富商大賈相互勾結,借收糴和出糶之機共同漁利

還有一些貪官汙吏竟敢私吞常平倉存糧,或擅自挪作他用。到仁宗年間,因邊患頻仍,朝廷每每挪用常平倉儲糧以充軍需,以致「蓄藏幾盡」。在此情況下,常平倉已是有名無實青苗法正是為了改革舊有的常平倉法而頒行的

王安石在擔任鄞縣知縣時,曾採取過「貸谷與民,立息以償」的辦法,以解決青黃不接時農民的缺糧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王安石變法時,特地奏請裁減各地的"三公經費"

熙寧二年九月,青苗法頒行天下。主要內容包括:將常平倉、廣惠倉所存錢穀作為本錢,在每年青黃不接時貸給民戶。借貸者結成戶保,根據自願原則和償還能力,貸取額度不等的青苗錢。借貸者隨夏、秋兩稅歸還所借青苗錢,歸還時,須在所借錢數外加納二分至三分的利息。

從青苗法實施的實際情況看,官府獲得了大量的利息收入。但因自願原則受到破壞,利益受損的不僅是富商大賈和兼併之家,許多地區的民戶也因官府強迫貸款、收取息錢而頗有怨言,在推行過程中有蛻變為政府斂財手段的明顯趨勢。青苗法也成為各項新法中爭議最大、受到反對最多的一項內容。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 範國強

王安石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地域小,行政層次簡單,對信息的了解和分析也非常充分和符合實際情況,而且監督和管理成本也相對較低,使得這一個農業貸款系統可以有效運行。另外,沒有上級政府的考核壓力,而且王安石本人也不會利用職權搞腐敗。

但是,青苗法在全國推行的過程當中,情況就大不相同,青苗法的推行要經過官府,一旦經過官府,就很麻煩,裡邊肯定會有人鑽政策的空子,因為這裡面是有利益可圖的。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亂

北宋中葉凸顯出來的各項弊端是長期以來積漸而成的,要想從根本上革除這些弊端,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宋神宗、王安石求治心切,企圖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舉扭轉積貧積弱的局面,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

從熙寧二年(1069 年)七月推行均輸法起,短短四年裡,各項新法次第頒行。醞釀準備的工作既已不足,推行的過程又督責太嚴,求效過速,各級官吏對新法的內容和實質未能深切領會,或奉行過當,發生各種偏差也就在所難免了。許多反對派人士指責變法派「生事」「擾攘天下」,原因蓋出於此。

新法中有關財政經濟改革的一些理念(如「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具有某種「前瞻性」,卻遠遠超出了當時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支撐,最終新、舊黨之間還是陷入了傳統意義的義利之爭和君子小人之爭,無法探索出一條發展經濟、改善財政的新的路徑。

新法實施的結果,「富國」有餘,「強兵」不足,而財政收入的增加主要仍是以聚斂和與民爭利的手段達成的「同風俗,一道德」既有合理的成分,又具有文化專制主義的傾向,不利於學術思想的發展進步。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和新黨內部的分裂,也是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相關焦點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好心辦壞事,良法變惡法,王安石變法為何成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王安石變法折騰了民眾,摧垮了國家,北宋也隨之灰飛煙滅。原本利國利民的舉措,為何起到了反效果?變法迫在眉睫公元1067年,趙頊(xū)登基,成為北宋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宣揚變法的官員那麼多,但宋神宗偏偏選擇了王安石。王安石原因之一便是,王安石是實幹家。一直在地方上幹實事。王安石的新法並不像某些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的方案,而是經過了實實際際的檢驗。
  •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
    其實不管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會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學派要戰勝另外一個學派的時候,要必備兩個條件,一是自己的學術達到足夠高的地位,能夠統領人的地位;二是要有官方的支持,沒有官方的支持,學說時間長了以後,沒有傳人就會自行的消滅。所以必須要具備這兩個,一個方面要做得很好,二個方面你要有官方的支持。在二程時期,沒有比王安石高明的地方。
  • 變法為斂財的「拗相公」王安石
    「富國」措施外,王安石還實行保甲法和保馬法,據王安石所言,實行保甲法一是為了「除盜」,二是為了「與募兵相參」,部分恢復徵兵制,三是為了節省養兵費用①。其實質是將養兵、募兵的負擔轉移到民間。保甲訓練並非安排在農閒時,地方官甚至專挑農忙時訓練保丁,故意刁難百姓,只有納錢才能安於生產。保馬法是由政府出一部分錢,由民間代替政府養馬,但政府所給之錢遠遠不夠,養馬之家傾家蕩產者甚多。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這兩場改革在具體內容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為日漸老邁的北宋王朝打一劑強心針。由此,慶曆新政被視為王安石變法的先河,王安石變法則被看做慶曆新政的延續。 在慶曆新政中,範仲淹是主導者。除了他,還有一位重要的參與者,他就是比範仲淹小19歲的韓琦。韓琦作為範仲淹的助手(樞密副使),全力支持這場改革運動。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用現代財政體系,去指導古代帝國變法
    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場變法,是想解決北宋時期的財政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果是,變法不僅沒讓北宋富強,朝廷還陷入了黨爭,最終元氣大傷,亡於金人。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王安石變法的「農田水利法」就是這樣,通過大力興修農田水利,提高農業技術,來發展生產,實現官、民雙方的利益增加。第二條動態生財的途徑,是通過自願交易行為來增加效用。王安石變法裡有「免役法」和「保馬法」。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因此,熙寧七年這場嚴重的旱災最終演化為對人事的檢討。而當時最大的人事,莫過於王安石變法。讓我們回到熙寧二年,這一年宋神宗趙頊21歲,青年天子,血氣方剛,躊躇滿志。如果說範仲淹的改革是減稅和減少管制,那麼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強幹預。「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是項龐大的系統性的改革。體系龐雜、內容豐富、涉及帝國政治從農業到商業、從百姓到官僚,從教育到軍隊、從地方到京城等等。眾所周知,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
  •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多人反對?反對的原因是什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愈加嚴重。雖然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但居高不下的治理成本還是讓朝廷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到了宋神宗即位後,解決「三冗」問題已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為了使大宋王朝重新強大起來,宋神宗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打算通過變法圖強。於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 王安石變法的哪些經驗教訓,值得企業家引以為鑑?
    王安石變法中的經驗教訓,值得企業家引以為鑑。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王安石是個正面角色,有能力、有魄力、有擔當,「真抓實幹」。自然而然的,他的「變法」之舉也是正面的,但變法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導致最終失敗。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要提示大家的是,企業遇到困境,就要大膽變革。但企業變革,一定不能學「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的變法為什麼會失敗?他的外號為啥叫拗相公?
    甚至有一種說法,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也曾經稱讚過王安石是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而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則認為,王安石可以把中國歷史一口氣提前1000年。一項變法能否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但政策總是人制定的,最後也是需要人去執行的。而人是極其複雜的動物,這決定了人不可能完全理性,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心中的那個魔鬼在支配我們的行為。
  •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2.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神宗年間,在宋相王安石的主持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在這次變法當中,王安石很多提法都頗具前瞻性,例如在青苗法中他首次提出建立國有信貸機構的主張。與稅務有關的新法還有募役法,它的本質就將部分人繁重的勞役轉化為大多數人都要繳納的稅金,然後再用這些錢招募專人來服役。此法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社會的公平性,和勞役的專業性。
  • 這個小吏畫了一幅畫,阻礙了王安石變法,和歷史課本上寫的不一樣
    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大大有名,是商鞅變法後歷史上一次大規模改革運動,梁啓超曾高度評價王安石變法,稱其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宋仁宗被譽為罕有的明君,承平之年,百姓安居樂業,海內外一片歌頌之聲。為了一改積貧積弱的現狀,神宗頂住重重壓力,重用王安石,開始了十幾年的熙寧變法。自古中期改革很少有成功的,破壞容易建設則很難,改革更是極其困難,因為他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謂無利不起早就是這麼回事,改革自然會觸及很多人的權勢利益,所以保守派永遠存在且勢力強大。
  • 王安石變法為何成了害民之法?人治社會下的法治,需要人治來維持
    變法的目的除了對國家和皇帝有利,大多變法不是有利於百姓嗎?為什麼就連底層的百姓也痛恨王安石變法?這還要從變法的原因說起。 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嚴重,朝廷已經入不敷出,不得不有所改變。 北宋建立後,為了防止出現唐朝末年和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武將篡權的問題,制定了相互掣肘的重文輕武政策。
  • 王安石變法如曇花一現,失敗的原因僅僅是守舊派的阻撓?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任參知政事,王安石變法就這樣開始了。變法這個事情,王安石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多都以變法人的死亡,變法失敗而告終。前有商鞅變法,商鞅落得一個車裂,後有戊戌變法,慈禧太后殺害戊戌六君子,雖然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一定的面貌,但大多堅持不下去,1085年,宋神宗去世,王安石變法就這樣失敗了。
  • 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政治的逆轉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政治的逆轉,當然這一切不能只歸咎於王安石,逆轉的根源在英宗朝就已經埋下。漫長而艱險的即位過程造成英宗心理扭曲,行為失當。神宗少年即位,力圖為父雪恥,「大有為」之心呼之欲出。
  • 王安石、司馬光和蘇東坡
    ——題記明年,是王安石1000周年誕辰,而距離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也已經過去了900多年,很多歷史學家說,當年的王安石變法,其管理國家的深度與廣度都不曾在當日世界的任何其它地方提出過,他的經濟思想無比高明和超前,黃仁宇先生說,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反與同時代人物遠。
  • 王安石變法失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他不會隨機應變
    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王安石失敗了,他沒有達到變法改革的目標,沒有拯救大宋的命運,從哪那兒以後宋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即使到了南方苟延殘喘了一點時間,最終還是避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那麼王安石變法失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小編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
  • 有志於天下的範仲淹,曾轟轟烈烈主持變法,最後為什麼失敗了?
    這首詞寫得蒼涼悲壯,使得從晚唐五代以來的詞風為之一變,成為蘇軾、辛棄疾等人豪放詞派的先驅。範仲淹這首詞,絲毫沒有好戰思想,但是也沒有厭戰思想。當時他所指揮的這場戰爭,既是老百姓保家衛國的戰爭,又是維護先進文明,反對野蠻侵略的戰爭。宋軍將士過著極其艱苦的戰地生活,大家並無怨言。他們知道,沒有擊退侵略者,沒有勒石記功以前,他們是不可能回家的。
  • 熙寧變法,為何司馬光能笑到最後?是王安石真的鬥不過他嗎?
    所以,他在變法期間,一直拿捏著分寸,黑鍋王安石來背,利益國家獲取,在這種情況下的變法,能成功嗎?當然,王安石學術也是被主流社會排擠的重要因素。王安石與司馬光相類似的地方極多,《三朝名臣言行錄》有云:「荊公溫公,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皆同」,他們一人不變法不為相,一人不罷法不為相,實則為志同道合之人,故二人很早便結為密友。
  • 一首《梅花》寫盡了王安石最後的倔強
    後期得到朝廷賞識後更是一心為者國家,從還是小官的時候就不斷收集民間百姓所反饋之事,後來進京面聖的時候更是做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包括對當時朝廷制度的建議,國家的經濟,社會風氣不良等均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但仁宗並未有對其建議所引重,只當是一個人才,是個為國家辦事的人,但因為王安石提議立即改革而遭到了仁宗的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