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辦壞事,良法變惡法,王安石變法為何成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2020-12-23 刀筆小吏張押司

王安石變法折騰了民眾,摧垮了國家,北宋也隨之灰飛煙滅。原本利國利民的舉措,為何起到了反效果?

變法迫在眉睫

公元1067年,趙頊(xū)登基,成為北宋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

宋神宗

當時,趙頊只有20歲,正是大有可為的年齡。

可年輕的皇帝並不開心,因為壓在他身上的是一副沉重的擔子。

北宋開國107年,國家機器運轉已將近失靈,方方面面盡顯疲態。

首當其衝就是財政問題。

雖然北宋以經濟發達著稱於世,可架不住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軍隊越來越龐大,官僚越來越多,「賞」給周邊國家的歲幣也水漲船高。

據統計,宋神宗在位時,國庫收入和支出居然持平,一點結餘都沒存下。

除正常支出之外,還有著往年嚴重的財政赤字。

如此下去,國庫豈能受得了?

也因此出現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

宋朝皇帝統治著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可過得日子卻是摳摳索索。

平時吃穿用度自不必說,就連身後事也差點是「死無葬身之地」!

別的朝代是皇帝登基就修陵寢,宋朝則是皇帝死了才能破土動工。

歷朝皇陵中,宋陵可能是最「簡陋」的。

無他,國庫空虛,陵墓實在修不起。

再不改變,大宋這江山可就不保了。

變法起了反作用

要度過危機,必須要變法。

要變法,就必須找個得力幹將。

宋神宗選來選去,挑中了王安石。

後來,很多人詬病宋神宗選錯了人,才導致變法失敗。

但在當時,沒有人比王安石更適合變法。

宋神宗雖然只有20歲,但卻不是頭腦發熱的主,至少在選人上,宋神宗就動了一番心思。

和大家想像的不同,當時的朝廷並不保守,反而以變法為時尚。

就連教科書裡認為是保守派領袖的司馬光,實際上也是改革派。

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說。

宣揚變法的官員那麼多,但宋神宗偏偏選擇了王安石。

王安石

原因之一便是,王安石是實幹家。一直在地方上幹實事。

王安石的新法並不像某些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的方案,而是經過了實實際際的檢驗。

在鄞縣當縣長的時候,王安石就把自己的新法做了試驗,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當時的輿論都認為,王安石應該入主中樞。

但是朝廷下達的所有升官任命,王安石一概退還。

倒不是王安石不願意進步,只不過他覺得,與其在朝廷當一個不能幹事的大官,那還不如在地方做一個可以幹實事的小官。

經過綜合考察,20歲的宋神宗決心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王安石也不負眾望,給皇帝誇下海口:

民不加賦而財用足。

我根本不需要增加人民負擔,就能使國庫充實。

這次變法,皇帝和宰相高度一致。

宋神宗對王安石委以重任,全權負責變法事宜。

可王安石和皇帝都沒想到,這次利國利民的變法,居然演變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新法原本是要減輕農民負擔,實施起來,農民負擔卻成倍增加。

這大概是王安石萬萬沒有想到的。

農民甚至斷指、斷腕也要逃避新法。

乃至於引發了嚴重的政治事件:上千農民衝入王安石的私人住宅討說法

要知道,王安石可是當朝宰相。

農民不顧死活闖入他的私人住宅,其民憤怨氣可想而知。

最終,王安石罷相,新法被全部廢除,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但王安石變法引發的後遺症還遠沒有結束。

「宋人議論未定,金人兵已過河」。

宋朝人還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殺過黃河。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開封城破,二帝被俘,史稱「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

從王安石變法到北宋亡國,前後也不過50多年。

我們當然不能說是王安石變法搞垮了宋朝,但變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腔熱血的王安石,非但沒有扭轉乾坤,反倒起了反作用。

這就必須要問個為什麼?

問題何在

實事求是地說,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是沒有問題的。

有些法令不但是為國庫考慮,還很是兼顧了農民的利益。

比如青苗法,比如免役法,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舉措。

所謂青苗法,簡單來說,就是衙門當銀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衙門給農民貸款,利息低於地主。

本意是農民少受一點盤剝,國庫也能充裕。

免役法也一樣。

所謂免役法,就是農民不用像一萬一樣再服徭役了,改為繳納免役費,衙門拿這筆錢來古人幹活。

這不是挺好嗎?

農忙的人,出錢不出力,耽誤不了生產;閒暇的人,可以給衙門賣力氣,增加了就業崗位。

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可正是這些利國利民的新法,卻捅出了天大的窟窿。

王安石變法部分措施

原因之一就是王安石太著急。

我們都知道,貸款是個自覺自愿的事情。

但是,王安石為了新法迅速鋪開,竟然給各地定了硬性指標。

結果,貸款不但不自願。還成了行政命令,強制攤派。

不貸款就是犯法!就是抗旨不尊!

後果可想而知。

原本就受到地主剝削,現在又得「奉旨」貸款。

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還得賣房賣地還款。

最終的結果是大批富戶破產,大批農民逃亡。

免役法也一樣。

原本是交錢就不需要服役,但是免役法的同時還有保甲法。

保甲法把農民變成了民兵,要訓練、要捉賊、要備戰。

換句話說,農民是交錢不用服役了,但是還有保甲的活。

在農民看來,這是交了錢還不免役,你說這負擔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

正因為此,才出現了前文提到的農民斷指斷腕的事情

面對皇帝質問,王安石竟然不屑一顧。

「這事沒什麼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況老百姓?」

這簡直冷血!

而且王安石還破壞了朝廷原有的平衡。

在宋朝當皇帝,可沒有想像的那麼爽。

因為北宋朝廷是互相制衡的,不但制衡大臣,也制衡皇帝。

這個傳統從宋太祖就開始了。

後世皇帝也基本能遵照執行。

宋仁宗計劃冊封自己的老丈人,結果受到了包拯的強硬反對。

君臣二人就在朝堂上吵了起來,包拯越吵越來勁,甚至連唾沫星子都噴到了皇帝臉上,最終宋仁宗只好悻悻作罷。

包拯

但是王安石變法卻把這個平衡給打破了。

為了新法順利推進,宋神宗和王安石大肆集中權力,由互相制衡變成了一言堂。

後面宋徽宗的胡作非為,無所顧忌,始作俑者就是宋神宗和王安石。

更可怕的是,王安石變法開啟了黨爭時代

在某些問題上有分歧,這完全是正常的。

更不用說是變法這樣的大事。

但王安石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提反對意見的,統統打成反對派。

不是罷官削職,就是坐冷衙門。

把原本一個技術問題,生生變成了站隊問題。

我們都知道,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首領就是司馬光。

也因此,在中學教科書裡,司馬光變成了保守派。

司馬光

實際上司馬光也不保守。

在王安石之前,司馬光也主張變法。

只不過二者變得方向不太一樣。

司馬光主張把「蛋糕做大」,王安石更偏向於把「蛋糕切好」。

一個是漸進性改革,一個是激進性變法。

這就是一個技術問題,但是在王安石那裡,變成了站隊問題。

合理反對,被認為是故意搗亂;仗義執言被認為是沽名釣譽。

王安石一意孤行,終究導致眾叛親離。

原本支持他的官員,朋友被紛紛趕出朝廷,

雖然,王安石私德甚好,但在他主政的時代,君子是當不了官的。

反而重用了一大批見利忘義的小人。

比如某個小人想當官,那我就說新法好、新法妙、新法呱呱叫;官帽子馬上就能下來。

反觀保守派卻人才濟濟,司馬光、歐陽修、蘇軾、韓琦(三朝宰相),無一不是重量級人物。

到了變法後期,不止朝中沒有一個王安石的支持者,就連兩宮也對王安石頗有微詞。

黨爭帶來的問題顯而易見。

將原本平靜的朝堂瞬間攪渾。

各大臣紛紛選邊站。

新黨上來,打壓舊黨

舊黨上來,打壓新黨。

北宋朝廷也就在互相拆臺中,徹底垮臺。

相關焦點

  • 「良法」還是「惡法」
    而案例中的舉報制度負面價值太過明顯,可謂制度中的「惡法」。「惡法」與「良法」相對,「良法」即制度應讓為善者受到肯定,並繼續為善,讓為惡者不敢繼續為惡,反之即為「惡法」。這一說法體現了制度的原則問題,即任何人都不能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用這樣的定義審視案例,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舉報制度的問題。一是制度的管理本位為上。
  • 熙寧變法之所以會失敗,其實是因為王安石的方案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公元1069年,宋神宗為緩解當前國內的矛盾並企圖掀起一場"中興之世",任命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總攬改革事務。因這一年為熙寧二年,因此這次變法也被稱之為熙寧變法。但是在變法全面展開後不久,新政就陷入了困境之中。不僅無法發揮其正常功能,反而成為了拖累北宋帝國發展的累贅。公元1085年,熙寧變法以全面失敗而告終。
  • 好處全歸皇帝,過錯全歸臣下,王安石是如何成為靖康恥的背鍋俠?
    最後可想而知,真正的刀槍可比這些牛鬼蛇神厲害多了,不僅被金兵殺得橫屍遍野,還被他們順勢殺進了汴京這座堅城,就此,立國167年的北宋在這場歷史上都找不到的荒唐的鬧劇中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北宋滅亡後,持續了幾十年的有關變法的黨爭也隨之煙消雲散。而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北宋的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安石的變法。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
    五六十年代則從階級鬥爭的角度把王安石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兩點:一是變法派缺乏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二是大地主集團反動勢力的強大。八十年代以後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大都轉向從變法措施自身存在的弊端、變法過程中出現的蛻變以及王安石的個人品質去尋找。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 以規範效果區分良法惡法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法律與歷史研究所主任 陳靈海  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揭示了「法治」的兩大要件,法律得到人們的普遍遵從(依法而治),而人們遵從的法律又是好的法律(良法)。
  • 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大宋之變,1063-1086》趙冬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者按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24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熙寧二年二月,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不同,王安石強調由政府多控制民間經濟,在政府的努力下,將經濟做大。如果說範仲淹的改革是減稅和減少管制,那麼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強幹預。就在司馬光上書的第二天,四月十九日,王安石被罷去宰相之位,帶著多病的妻子和「以病告假」的兒子離開京都汴梁,前往江寧府出任太守。十個月後的熙寧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然而這次,神宗變了。他沒有了剛繼位時的躊躇滿志,改革的不力以及保守派的壓力讓他沒有了披荊斬棘的氣魄,和對王安石的支持。
  • 熙寧變法,為何司馬光能笑到最後?是王安石真的鬥不過他嗎?
    王安石變法失敗實則是沒有得到神宗皇帝的全力支持,是鬥不過天下官紳,絕非鬥不過司馬光,話說回來,司馬光為何成為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政敵呢?熙寧變法之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實現這個目的的前提則是「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也就是運用理財手段來管理國家,而「變風俗,立法度」就成為其中的核心內容,既然要變法,那變法的宗旨是什麼?該急變還是緩變?變法涉及的層面和具體法令是什麼?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變法為斂財的「拗相公」王安石
    從這些改革措施來看,王安石變法的實質是為政府斂財,掠奪民間財富。變法之初,司馬光在和王安石爭論時就指出:「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如此則百姓困窮,流離為盜,豈國家之利邪?」王安石爭辯道:「此非善理財者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②但最終司馬光的預言成為現實。
  • 王安石變法為何成了害民之法?人治社會下的法治,需要人治來維持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
  • 王安石變法如曇花一現,失敗的原因僅僅是守舊派的阻撓?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任參知政事,王安石變法就這樣開始了。變法這個事情,王安石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是最後的結果大多都以變法人的死亡,變法失敗而告終。前有商鞅變法,商鞅落得一個車裂,後有戊戌變法,慈禧太后殺害戊戌六君子,雖然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一定的面貌,但大多堅持不下去,1085年,宋神宗去世,王安石變法就這樣失敗了。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用現代財政體系,去指導古代帝國變法
    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場變法,是想解決北宋時期的財政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果是,變法不僅沒讓北宋富強,朝廷還陷入了黨爭,最終元氣大傷,亡於金人。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02王安石變法確實是動態生財的理財術。不只是這樣,我們跳出宋朝,從整個帝國歷史來看看,就會發現王安石變法很有新意。
  • 四招教你避免職場中好心辦壞事的發生
    職場中也有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嗎,該如何避免呢?2. 好心辦壞事有什麼影響,是有意而為之的嗎?【答案】職場中的好心辦壞事情況大部分都屬於無意為之,畢竟不是所有人的情商都那麼低。職場中的好盡辦環事情況如果不處理好,會影響到我們的職場人際關係和職業生涯發展,今天齁神在職場就給大家分享三招避免在職場中好心辦壞事的方法:1.
  • 「拗相公」王安石變法社會制度,可惜大功未成,宋朝不能中興
    話說彼時,宋朝的國力越來越弱,王安石作為宋朝官員很是心急,於是他決定要變法,改革當時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是在宋神宗照寧年間進行的變法,所以叫做「熙寧新政」。要推行如此之大的全國大改革,只靠他一個人可是不成的,必須得有一大幫人來幹才能達到目的。
  • 「惡法非法」&「惡法亦法」
    惡法本身的定義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問題。惡法與良法的碰撞是分析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之間一個長久爭論的辯題。
  • 王安石變法的哪些經驗教訓,值得企業家引以為鑑?
    王安石變法中的經驗教訓,值得企業家引以為鑑。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王安石是個正面角色,有能力、有魄力、有擔當,「真抓實幹」。自然而然的,他的「變法」之舉也是正面的,但變法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導致最終失敗。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要提示大家的是,企業遇到困境,就要大膽變革。但企業變革,一定不能學「王安石變法」。
  • 切勿「好心辦了壞事」——隴西縣青木律師事務所負責人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記者楊雪如說:&39;好心辦壞事&39;好心辦壞事&34;>隴西縣青木律師事務所主任馮源說:&39;好心辦壞事&39;自甘風險&39;文體活動&34;記者楊雪如問:&39;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39;好心辦了壞事&34;隴西縣青木律師事務所主任馮源說:&39;非營運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者人身損害的,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34;
  • 王安石在地方上為官很成功,為什麼在中樞主持變法卻毀譽參半?
    當時,韓絳、韓維兄弟既是王安石的好友,又是王安石變法主張的熱心支持者和鼓吹者。韓維是神宗的藩邸親信,經常在神宗面前提起王安石及其變法主張,使宋神宗對王安石其人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王安石又引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官,曾布為檢正中書五房公事。這三人都成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幹將。熙寧三年(1070 年)十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全面主持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