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折騰了民眾,摧垮了國家,北宋也隨之灰飛煙滅。原本利國利民的舉措,為何起到了反效果?
變法迫在眉睫
公元1067年,趙頊(xū)登基,成為北宋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
宋神宗
當時,趙頊只有20歲,正是大有可為的年齡。
可年輕的皇帝並不開心,因為壓在他身上的是一副沉重的擔子。
北宋開國107年,國家機器運轉已將近失靈,方方面面盡顯疲態。
首當其衝就是財政問題。
雖然北宋以經濟發達著稱於世,可架不住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軍隊越來越龐大,官僚越來越多,「賞」給周邊國家的歲幣也水漲船高。
據統計,宋神宗在位時,國庫收入和支出居然持平,一點結餘都沒存下。
除正常支出之外,還有著往年嚴重的財政赤字。
如此下去,國庫豈能受得了?
也因此出現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
宋朝皇帝統治著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可過得日子卻是摳摳索索。
平時吃穿用度自不必說,就連身後事也差點是「死無葬身之地」!
別的朝代是皇帝登基就修陵寢,宋朝則是皇帝死了才能破土動工。
歷朝皇陵中,宋陵可能是最「簡陋」的。
無他,國庫空虛,陵墓實在修不起。
再不改變,大宋這江山可就不保了。
變法起了反作用
要度過危機,必須要變法。
要變法,就必須找個得力幹將。
宋神宗選來選去,挑中了王安石。
後來,很多人詬病宋神宗選錯了人,才導致變法失敗。
但在當時,沒有人比王安石更適合變法。
宋神宗雖然只有20歲,但卻不是頭腦發熱的主,至少在選人上,宋神宗就動了一番心思。
和大家想像的不同,當時的朝廷並不保守,反而以變法為時尚。
就連教科書裡認為是保守派領袖的司馬光,實際上也是改革派。
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說。
宣揚變法的官員那麼多,但宋神宗偏偏選擇了王安石。
王安石
原因之一便是,王安石是實幹家。一直在地方上幹實事。
王安石的新法並不像某些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的方案,而是經過了實實際際的檢驗。
在鄞縣當縣長的時候,王安石就把自己的新法做了試驗,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當時的輿論都認為,王安石應該入主中樞。
但是朝廷下達的所有升官任命,王安石一概退還。
倒不是王安石不願意進步,只不過他覺得,與其在朝廷當一個不能幹事的大官,那還不如在地方做一個可以幹實事的小官。
經過綜合考察,20歲的宋神宗決心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王安石也不負眾望,給皇帝誇下海口:
民不加賦而財用足。
我根本不需要增加人民負擔,就能使國庫充實。
這次變法,皇帝和宰相高度一致。
宋神宗對王安石委以重任,全權負責變法事宜。
可王安石和皇帝都沒想到,這次利國利民的變法,居然演變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新法原本是要減輕農民負擔,實施起來,農民負擔卻成倍增加。
這大概是王安石萬萬沒有想到的。
農民甚至斷指、斷腕也要逃避新法。
乃至於引發了嚴重的政治事件:上千農民衝入王安石的私人住宅討說法。
要知道,王安石可是當朝宰相。
農民不顧死活闖入他的私人住宅,其民憤怨氣可想而知。
最終,王安石罷相,新法被全部廢除,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但王安石變法引發的後遺症還遠沒有結束。
「宋人議論未定,金人兵已過河」。
宋朝人還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殺過黃河。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開封城破,二帝被俘,史稱「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
從王安石變法到北宋亡國,前後也不過50多年。
我們當然不能說是王安石變法搞垮了宋朝,但變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腔熱血的王安石,非但沒有扭轉乾坤,反倒起了反作用。
這就必須要問個為什麼?
問題何在
實事求是地說,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是沒有問題的。
有些法令不但是為國庫考慮,還很是兼顧了農民的利益。
比如青苗法,比如免役法,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舉措。
所謂青苗法,簡單來說,就是衙門當銀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衙門給農民貸款,利息低於地主。
本意是農民少受一點盤剝,國庫也能充裕。
免役法也一樣。
所謂免役法,就是農民不用像一萬一樣再服徭役了,改為繳納免役費,衙門拿這筆錢來古人幹活。
這不是挺好嗎?
農忙的人,出錢不出力,耽誤不了生產;閒暇的人,可以給衙門賣力氣,增加了就業崗位。
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可正是這些利國利民的新法,卻捅出了天大的窟窿。
王安石變法部分措施
原因之一就是王安石太著急。
我們都知道,貸款是個自覺自愿的事情。
但是,王安石為了新法迅速鋪開,竟然給各地定了硬性指標。
結果,貸款不但不自願。還成了行政命令,強制攤派。
不貸款就是犯法!就是抗旨不尊!
後果可想而知。
原本就受到地主剝削,現在又得「奉旨」貸款。
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還得賣房賣地還款。
最終的結果是大批富戶破產,大批農民逃亡。
免役法也一樣。
原本是交錢就不需要服役,但是免役法的同時還有保甲法。
保甲法把農民變成了民兵,要訓練、要捉賊、要備戰。
換句話說,農民是交錢不用服役了,但是還有保甲的活。
在農民看來,這是交了錢還不免役,你說這負擔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
正因為此,才出現了前文提到的農民斷指斷腕的事情。
面對皇帝質問,王安石竟然不屑一顧。
「這事沒什麼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況老百姓?」
這簡直冷血!
而且王安石還破壞了朝廷原有的平衡。
在宋朝當皇帝,可沒有想像的那麼爽。
因為北宋朝廷是互相制衡的,不但制衡大臣,也制衡皇帝。
這個傳統從宋太祖就開始了。
後世皇帝也基本能遵照執行。
宋仁宗計劃冊封自己的老丈人,結果受到了包拯的強硬反對。
君臣二人就在朝堂上吵了起來,包拯越吵越來勁,甚至連唾沫星子都噴到了皇帝臉上,最終宋仁宗只好悻悻作罷。
包拯
但是王安石變法卻把這個平衡給打破了。
為了新法順利推進,宋神宗和王安石大肆集中權力,由互相制衡變成了一言堂。
後面宋徽宗的胡作非為,無所顧忌,始作俑者就是宋神宗和王安石。
更可怕的是,王安石變法開啟了黨爭時代。
在某些問題上有分歧,這完全是正常的。
更不用說是變法這樣的大事。
但王安石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提反對意見的,統統打成反對派。
不是罷官削職,就是坐冷衙門。
把原本一個技術問題,生生變成了站隊問題。
我們都知道,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首領就是司馬光。
也因此,在中學教科書裡,司馬光變成了保守派。
司馬光
實際上司馬光也不保守。
在王安石之前,司馬光也主張變法。
只不過二者變得方向不太一樣。
司馬光主張把「蛋糕做大」,王安石更偏向於把「蛋糕切好」。
一個是漸進性改革,一個是激進性變法。
這就是一個技術問題,但是在王安石那裡,變成了站隊問題。
合理反對,被認為是故意搗亂;仗義執言被認為是沽名釣譽。
王安石一意孤行,終究導致眾叛親離。
原本支持他的官員,朋友被紛紛趕出朝廷,
雖然,王安石私德甚好,但在他主政的時代,君子是當不了官的。
反而重用了一大批見利忘義的小人。
比如某個小人想當官,那我就說新法好、新法妙、新法呱呱叫;官帽子馬上就能下來。
反觀保守派卻人才濟濟,司馬光、歐陽修、蘇軾、韓琦(三朝宰相),無一不是重量級人物。
到了變法後期,不止朝中沒有一個王安石的支持者,就連兩宮也對王安石頗有微詞。
黨爭帶來的問題顯而易見。
將原本平靜的朝堂瞬間攪渾。
各大臣紛紛選邊站。
新黨上來,打壓舊黨
舊黨上來,打壓新黨。
北宋朝廷也就在互相拆臺中,徹底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