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王安石變法社會制度,可惜大功未成,宋朝不能中興

2020-12-13 百家號

話說彼時,宋朝的國力越來越弱,王安石作為宋朝官員很是心急,於是他決定要變法,改革當時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是在宋神宗照寧年間進行的變法,所以叫做「熙寧新政」。要推行如此之大的全國大改革,只靠他一個人可是不成的,必須得有一大幫人來幹才能達到目的。

孤身一人決意變法的王安石左看右看,感覺現在臺上的官員統統不行,因為這些官員很多都是保守的,不支持他的變法。如此一來,他只有另外選拔助手本來幫助自己。事實上他也弄不清誰可靠,只是聽見誰說得好聽,誰支持自己的變法,就認為誰有新思想。這樣長久下來,他所挑選的人裡,少不了投機分子慘禍進來,而這也壞了後來的大事。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改革真好呀!如果完全做到了,宋朝就會從之前的微弱國勢,一下子變得強盛起來了。但變革的路途肯定不可能像王安石想的那麼順利,果然,變革法一出就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跟著起鬨的還有蘇軾等人,他們統統不贊同變法。除此之外,就連宋神宗的奶奶和媽媽摻和進來了,也就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做總後臺,著來頭可不小,有了這兩個大靠山保守派說起話來可謂底氣十足。

其實司馬光和蘇軾也很有眼光,曾經在宋仁宗時期提出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只不過他們的改革變法比較溫和,不像王安石那樣激烈,王安石是要從根本上徹底改革,而他們則是表面上的改革,所以王安石的觀點就遭到了他們的反對了。保守派跺腳咒罵說:「像王安石這樣幹,那就是壞了祖宗大法,是不行的!」他們甚至把當時發生的地震和山崩,也往改革上面推,想盡一切辦法打壓改革。

王安石的脾氣拗得像一塊石頭,是有名的「拗相公」,壓根兒就不吃這一套,他板著面孔堅決頂回去說:「祖宗留下的老規矩,有什麼不能改變的?」他改革的決心一點也不動搖,誰也不能唬住他。用祖宗大法阻止不了他,保守派只好挑他的毛病,指出他實行的新政有很多問題,他用的人裡也有許多壞人。保守派沒有說錯。王安石制定的改革方案是一回事,怎麼實行又是一回事。例如「保甲法」就是一個好辦法,可是選出來的保長手裡捏著一丁點兒的權力,就會隨意欺壓老百姓。「青苗法」雖然很好,執行的官員卻趁機貪汙,自己放高利貸,弄得老百姓叫苦連連,恨死了這些新法。

王安石用的人裡,的確混進來許多壞傢伙。他最相信的呂惠卿,就是一個無恥的小人,當面說得好聽,背後卻胡來氣,沒有什麼壞事幹不出來。王安石在臺上,他對王安石恭敬,王安石一下臺,呂惠卿就轉過身子就攻擊他,把所有的錯誤統統推到王安石身上。還有《水滸傳》裡的那兩個大奸臣蔡京和童貫,也是這樣的貨色。王安石真是瞎了眼睛,依靠這號人推行新政,怎麼弄得好,不讓別人抓住把柄呢?司馬光和蘇軾都是正人君子,難怪搖頭嘆息,帶頭反對他。話雖然如此,變法執行了六年,的確有很大的效果。總的說來,老百姓的小日子還是好得多了,國家實力也增強了。如果認真堅持下去肯定能夠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沒準兒也沒有後來的種種悲劇了。

改革派和保守派鬥爭的越來越激烈,王安石被迫兩次辭職,人生大起大落,反映了改革有多大的阻力。有人要問了,他有皇帝做後臺,還會被趕下臺嗎?要知道,皇帝也得聽奶奶和媽媽的話。宋神宗拗不過奶奶和媽媽,只好低頭妥協,讓王安石下臺了。

可是宋神宗內心深處還是想改革,變換了一招,實行「沒有王安石的王安石」的路線。只廢除了問題最大的「均輸法」,其他辦法統統不變,堵住了保守派的嘴巴。但沒想到的是一心要改革的皇帝死了,他的媽媽高太后掌了權。這個沒見識的女人懂得什麼,立刻提拔司馬光當宰相,把新法統統取消,又回到從前那個守舊的「祖宗大法」了。

王安石變法失敗,哪是他一個人的失敗?大宋王朝失去了一次強盛的好機會,它還是從前那個內部一團糟,對外紙老虎的國家。

相關焦點

  • 變法為斂財的「拗相公」王安石
    [摘要]變法之初,司馬光在和王安石爭論時就指出:「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如此則百姓困窮,流離為盜,豈國家之利邪?」青苗法、募役法之外,王安石還實行市易法,市易法本意是打擊巨商大賈壟斷市場,但卻使政府成了壟斷性商業兼金融機構,強制性向商人放貸或賒貸貨物,導致商人債臺高築,嚴重影響商品流通,抬高物價。而其他措施如均輸法、方田均稅法也並未起到發展生產的作用。只有農田水利法興修了一萬多處水利設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 熙寧變法,為何司馬光能笑到最後?是王安石真的鬥不過他嗎?
    這是兩個「拗相公」,二人鬥了半輩子互有輸贏!王安石變法失敗實則是沒有得到神宗皇帝的全力支持,是鬥不過天下官紳,絕非鬥不過司馬光,話說回來,司馬光為何成為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政敵呢?王安石與司馬光畫像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固然是因為變法損害了宋朝上下全體官紳的利益,但缺乏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以及與其「學術不正」也大有關係。
  • 民間「緋聞」中的王安石:表面老實 值班想女人
    而王安石對夫人的「高風亮節」竟然毫不領情,當他了解到這位小妾是因元配丈夫罹禍而不得不賣身還債時,大發惻隱之心,不僅將這女子原封不動送回去,而且連九十萬錢的巨額「彩禮」也不要了。隔著近千年的光陰,我們仿佛看見王安石也很酷很姜文地對女子說:錢和你,對我都不重要!
  •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
    代表新經學的王安石在解決國家財政問題上主張開源,而代表新史學的司馬光則主張節流,代表新文學的蘇軾也是欲展宏圖。正如朱熹所說「凡荊公所變更者,初時東坡亦欲為之」。議論紛紜,眾口難調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難的是各自都堅持自己的學說和信仰。以至固執、執拗到不可調和,由思想交鋒逐漸演變成殘酷的政治鬥爭。政治鬥爭的介入,又加劇了學術派別之間的對立。
  • 「拗相公」的感嘆
    當時進士榜單前四名排序,第一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韓絳,第四楊寘。楊寘從晏殊那裡得到自己排名第四後,心情很失落,像個潑婦般的罵了句:「也不知是哪頭驢子搶了我的狀元」。宋仁宗例行公事般閱卷,看到王安石卷子中有「孺子其朋」一句,心裡很不爽。「孺子其朋」出於《尚書·周書·洛誥》,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是周公勸導周成王的,意思是,「年輕人,你和大臣們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
  • 王安石變法的哪些經驗教訓,值得企業家引以為鑑?
    王安石變法中的經驗教訓,值得企業家引以為鑑。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王安石是個正面角色,有能力、有魄力、有擔當,「真抓實幹」。自然而然的,他的「變法」之舉也是正面的,但變法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導致最終失敗。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要提示大家的是,企業遇到困境,就要大膽變革。但企業變革,一定不能學「王安石變法」。
  • 王安石的「風流債」民間「緋聞」中的王安石:表面老實 值班時想女人
    王安石想不想女人呢?當然會想,但要看他想的是怎樣的女人;野百合也有春天,這樣一個不講衛生的「糟男人」,這樣一個眼裡似乎只有「變法」的「拗相公」,心裡也有一方柔軟的角落,盛著他那一段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和浪漫情懷。
  • 王安石變法千百年來聚訟紛紜,他開創的荊公新學更成了異端邪說
    這段文字,說明了宋朝重文政策的本末由來及其深遠影響。後人也常盛讚宋朝文治超越漢、唐。到了北宋中葉,這項政策終於開花結果,引起了政壇的變革和思想學術領域的一場革命。宋仁宗在位期間,朝廷人才濟濟,文官群體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了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 王安石變法為何成了害民之法?人治社會下的法治,需要人治來維持
    其中的王安石變法,更是遭到了廣泛的反對,除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對,就連變法中要給予保護的農民,同樣也是非常痛恨變法。 至於軍隊,宋朝軍隊人員的構成也「非同凡響」,宋朝的兵制是僱傭兵,是要發工資的,而招兵的方式也很特別。 宋朝招兵不一定是軍事需要,如果哪裡遇到了災荒,那就招兵:如果哪裡出現了流民,那就招兵。結果,宋朝的軍隊成了一個大的收容所,什麼饑民、流民、無業者,全都來當兵,這使宋朝軍隊由初期的10萬人迅速躥升到100多萬人。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用現代財政體系,去指導古代帝國變法
    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場變法,是想解決北宋時期的財政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果是,變法不僅沒讓北宋富強,朝廷還陷入了黨爭,最終元氣大傷,亡於金人。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當時的宋朝出現了對資本借貸的需求。王安石變法裡的「青苗法」、「市易法」就想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徵收了大量的錢和糧食,但都放在庫房裡,並不能創造新的價值。
  • 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大宋之變,1063-1086》趙冬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者按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24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
  • 王安石的變法為什麼會失敗?他的外號為啥叫拗相公?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爭議也最大的變法運動,史稱「熙寧變法」或「王安石變法」。變法的頂層設計者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現在看來頗具現代意義的改革。新法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財政改革,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二是軍事改革,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第三是教育考試制度改革。
  • 好心辦壞事,良法變惡法,王安石變法為何成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再不改變,大宋這江山可就不保了。變法起了反作用要度過危機,必須要變法。要變法,就必須找個得力幹將。宋神宗選來選去,挑中了王安石。後來,很多人詬病宋神宗選錯了人,才導致變法失敗。倒不是王安石不願意進步,只不過他覺得,與其在朝廷當一個不能幹事的大官,那還不如在地方做一個可以幹實事的小官。經過綜合考察,20歲的宋神宗決心啟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也不負眾望,給皇帝誇下海口:民不加賦而財用足。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熙寧二年二月,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不同,王安石強調由政府多控制民間經濟,在政府的努力下,將經濟做大。如果說範仲淹的改革是減稅和減少管制,那麼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強幹預。眾所周知,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熙寧七年的那場大旱,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同年四月十八日,司馬光提交《應詔言朝政闕失狀》,極言災害的嚴重性,並將其歸咎於朝政闕失,而首當其責的是王安石及其所倡導的新法。
  • 王安石變法失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他不會隨機應變
    熟悉北宋歷史的人都知道,王安石曾經做過宰相之位,他深知北宋當時已經陷入嚴重的社會弊病之中,必須進行從頭到腳的完全性變革,才能夠正式回復大宋的國力,避免在與外國作戰的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才能夠挽回作為大國的尊嚴。
  •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如此一來宋朝中央集權的政改順利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2.分權從財權開始收了各地節度使的兵權,便可以高枕無憂了嗎?當然不是,以往節度使可以掌管一方的財政和刑名以及人事調動。擁有財政大權,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通過稅收源源不斷地斂財,有了錢就可以用來購置兵刃甲冑、募兵買馬,或是勾結當地駐軍。如果任由他們繼續坐大,必然會威脅到中央的統治地位。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商鞅變法創造了一個新的「新軍功利益集團」,最重要的是把蛋糕做大,使得舊有利益集團不至於魚死網破(雖然商鞅本人被弄死了,但是變法被傳了下來)。。王安石變法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新利益階層」。農民有啥根本性的好處嗎?沒有!官員呢?也沒有,地主階層呢?也沒有。所以王安石的變法只有一個國庫能得到好處,其它部分一概沒有好處,這也是沒誰了。可能只有「國庫」有好處。
  • 王安石在地方上為官很成功,為什麼在中樞主持變法卻毀譽參半?
    在這篇萬言書中,王安石打出了「法先王」的旗號,試圖通過「託古改制」的策略手段,用上古先王之法抗衡宋朝的祖宗家法,為變法掃清障礙。當時,韓絳、韓維兄弟既是王安石的好友,又是王安石變法主張的熱心支持者和鼓吹者。韓維是神宗的藩邸親信,經常在神宗面前提起王安石及其變法主張,使宋神宗對王安石其人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王安石:改革如煮粥,自己燒一把火,皇帝澆一瓢冷水
    如果王安石沒有主持過變法,人們又會如何評價呢?筆者相信,一定會是高度一致的七個字——「懷才不遇,可惜了」。王安石在變法前的名望實在太大了,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鹹謂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鹹被其澤矣。」你想想,王安石要是沒被用起來,該留下多大的想像空間?
  • 熙寧變法之所以會失敗,其實是因為王安石的方案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公元1069年,宋神宗為緩解當前國內的矛盾並企圖掀起一場"中興之世",任命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總攬改革事務。因這一年為熙寧二年,因此這次變法也被稱之為熙寧變法。但是在變法全面展開後不久,新政就陷入了困境之中。不僅無法發揮其正常功能,反而成為了拖累北宋帝國發展的累贅。公元1085年,熙寧變法以全面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