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彼時,宋朝的國力越來越弱,王安石作為宋朝官員很是心急,於是他決定要變法,改革當時的社會制度,因為這是在宋神宗照寧年間進行的變法,所以叫做「熙寧新政」。要推行如此之大的全國大改革,只靠他一個人可是不成的,必須得有一大幫人來幹才能達到目的。
孤身一人決意變法的王安石左看右看,感覺現在臺上的官員統統不行,因為這些官員很多都是保守的,不支持他的變法。如此一來,他只有另外選拔助手本來幫助自己。事實上他也弄不清誰可靠,只是聽見誰說得好聽,誰支持自己的變法,就認為誰有新思想。這樣長久下來,他所挑選的人裡,少不了投機分子慘禍進來,而這也壞了後來的大事。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改革真好呀!如果完全做到了,宋朝就會從之前的微弱國勢,一下子變得強盛起來了。但變革的路途肯定不可能像王安石想的那麼順利,果然,變革法一出就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跟著起鬨的還有蘇軾等人,他們統統不贊同變法。除此之外,就連宋神宗的奶奶和媽媽摻和進來了,也就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做總後臺,著來頭可不小,有了這兩個大靠山保守派說起話來可謂底氣十足。
其實司馬光和蘇軾也很有眼光,曾經在宋仁宗時期提出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只不過他們的改革變法比較溫和,不像王安石那樣激烈,王安石是要從根本上徹底改革,而他們則是表面上的改革,所以王安石的觀點就遭到了他們的反對了。保守派跺腳咒罵說:「像王安石這樣幹,那就是壞了祖宗大法,是不行的!」他們甚至把當時發生的地震和山崩,也往改革上面推,想盡一切辦法打壓改革。
王安石的脾氣拗得像一塊石頭,是有名的「拗相公」,壓根兒就不吃這一套,他板著面孔堅決頂回去說:「祖宗留下的老規矩,有什麼不能改變的?」他改革的決心一點也不動搖,誰也不能唬住他。用祖宗大法阻止不了他,保守派只好挑他的毛病,指出他實行的新政有很多問題,他用的人裡也有許多壞人。保守派沒有說錯。王安石制定的改革方案是一回事,怎麼實行又是一回事。例如「保甲法」就是一個好辦法,可是選出來的保長手裡捏著一丁點兒的權力,就會隨意欺壓老百姓。「青苗法」雖然很好,執行的官員卻趁機貪汙,自己放高利貸,弄得老百姓叫苦連連,恨死了這些新法。
王安石用的人裡,的確混進來許多壞傢伙。他最相信的呂惠卿,就是一個無恥的小人,當面說得好聽,背後卻胡來氣,沒有什麼壞事幹不出來。王安石在臺上,他對王安石恭敬,王安石一下臺,呂惠卿就轉過身子就攻擊他,把所有的錯誤統統推到王安石身上。還有《水滸傳》裡的那兩個大奸臣蔡京和童貫,也是這樣的貨色。王安石真是瞎了眼睛,依靠這號人推行新政,怎麼弄得好,不讓別人抓住把柄呢?司馬光和蘇軾都是正人君子,難怪搖頭嘆息,帶頭反對他。話雖然如此,變法執行了六年,的確有很大的效果。總的說來,老百姓的小日子還是好得多了,國家實力也增強了。如果認真堅持下去肯定能夠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沒準兒也沒有後來的種種悲劇了。
改革派和保守派鬥爭的越來越激烈,王安石被迫兩次辭職,人生大起大落,反映了改革有多大的阻力。有人要問了,他有皇帝做後臺,還會被趕下臺嗎?要知道,皇帝也得聽奶奶和媽媽的話。宋神宗拗不過奶奶和媽媽,只好低頭妥協,讓王安石下臺了。
可是宋神宗內心深處還是想改革,變換了一招,實行「沒有王安石的王安石」的路線。只廢除了問題最大的「均輸法」,其他辦法統統不變,堵住了保守派的嘴巴。但沒想到的是一心要改革的皇帝死了,他的媽媽高太后掌了權。這個沒見識的女人懂得什麼,立刻提拔司馬光當宰相,把新法統統取消,又回到從前那個守舊的「祖宗大法」了。
王安石變法失敗,哪是他一個人的失敗?大宋王朝失去了一次強盛的好機會,它還是從前那個內部一團糟,對外紙老虎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