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還是「惡法」

2021-02-08 中國教育新聞網

看了案例,我無限同情朱老師,更對學校制定如此舉報制度頗為憤怒。我想,只要稍有思考的教師都看得出來,如此制度引發的是多麼惡劣的後果:為了贏過其他班級,學生不為改善自己班級的衛生狀況而努力,而是以舉報其他班級的漏洞為榮;學生為獲得班級的榮譽可以不誠信;誠信的學生被指責孤立……難怪朱老師覺得處理不妥。其實有問題的不是班主任,而是學校的舉報制度。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章程和行為準則,對人們的行為具有規範和引導作用,它的本質屬性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

學校制度在具有以上屬性的同時,還應具有育人價值。從此種意義上說,舉報制度應具有獎懲的導向價值,既能懲惡又能揚善。而案例中的舉報制度負面價值太過明顯,可謂制度中的「惡法」。

「惡法」與「良法」相對,「良法」即制度應讓為善者受到肯定,並繼續為善,讓為惡者不敢繼續為惡,反之即為「惡法」。這一說法體現了制度的原則問題,即任何人都不能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用這樣的定義審視案例,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舉報制度的問題。

一是制度的管理本位為上。學校制度代表著制定者的利益,我們可以想像學校管理部門如此規定的理由:班級衛生情況迅速改善;班級對班級進行監督,隨時隨地監控各班的衛生情況;促進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更促進學生為班級榮譽而「努力」。但這些理由無不呈現一個初衷,那就是解決管理實效問題。為了衛生狀況得以改善,罔顧制度對學生道德品行的破壞,管理價值取向的弊端不言而喻,教育價值取向蕩然無存。案例中雖沒有呈現制度實施後的效果,但我們從吳娜的舉報行為可以猜測,這項制度是深入學生心中的,影響可見一斑。

二是制度的「惡法」影響明顯。案例中,舉報者班級加分,被舉報者班級扣分,看似獎懲有度,但是否會帶來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惡性競爭,產生無端舉報,或是惡意破壞別的班級衛生情況的學生行為?制度不僅沒有提高學生原有的道德水平,還破壞了學生原有的誠實和善良品行,這樣的制度不是「惡法」是什麼呢?「惡法」讓為善者不得好報。學校對吳娜進行表揚,肯定了她的誠實,但朱老師迫於學生壓力讓舉報者檢查衛生,實質就是一種懲戒。吳娜因為舉報,既被表揚又被懲戒,她自身就會呈現道德發展上的糾結和矛盾,這難道不是制度負面影響的體現嗎?

三是制度的懲戒對象泛化。學校管理部門為了體現班級管理的實效,常常是把班級榮譽與班主任的評價掛鈎,此舉報制度也是如出一轍。個別學生亂扔垃圾,懲戒於班級,這不僅不會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還會導致學生的行為偏頗。譬如,學生因師生關係較差,就會以此報復班主任;學生為了班級獲得好分數,就可能印發惡性競爭的不良行為。可見,制度的獎懲作用不僅要考慮管理實效,更要符合人際關係的倫理要求,否則制度不僅沒有「止惡」,還會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

學校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導學生具有良好行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此,學校制度應該從管理本位、工具性價值中突圍出來,彰顯其育人價值。為此,制度的制定者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變和落實。

一是制度以學生利益為本。學校制度具有約束學生行為的作用,但學校制度的目的除了約束,更要對學生行為和思想有所教育和引導。進一步說,制度也好管理也好,皆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味強調學校的管理實效,基於學校管理部門的利益,就可能導致制度與學生之間的對立,導致制度停留在「止惡」的層面。學生於此並不能改善自己的行為,甚至會帶來行為與認知的困惑。

以學生利益為上,學校制度應進行合理性論證,考慮制度是否契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否合乎學生發展的倫理訴求,是否能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指導性價值。好的制度應該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錯,同時也能引導他們解決自身的問題。一切為了學生,應該是學校制度制定的應有原則。

二是制度應以「良法」價值為上。「良法」最大的表現就是讓為善者獲得好報,並繼續自己的善舉。案例中,舉報制度的最大問題就是讓舉報者產生行為的兩難。吳娜受到學校的表揚,是因為行使了舉報的權利。受到同學質疑,是因為舉報了自己的班級。雖然其誠信品質無錯,但此舉會帶來吳娜與其他學生的人際障礙,產生習得性無助的結果。為此,學校管理部門在進行制度合理性論證的時候,應關注制度的適切性問題。舉報制度有其價值,但對學校來說弊端實在太多,「小密探」之類的設置早已被眾多教育者詬病,舉報制度無疑是其又一翻版。社會舉報制度的運用尚且對舉報者進行一定的保護,學校還公然對其表揚,使其處於眾多學生的對立面,吳娜能夠堅持自己的誠信品質已然是值得商榷的事了。為此,學校制度更應體現「良法」價值為上的原則,讓善者獲得為善的幸福,讓行為偏頗者糾正自己的行為,獲得正確的價值引導。

三是制度建設應該公平合理。學校制度的目的在於彰顯其教育價值,核心就是利於學生的身心和諧與人格完善。拋開管理本位,立足學生利益本位,那就要認識到制度的發展特點和公平問題。前者意味著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制定者有必要徵詢甚至需要教育對象的參與,如此,制度才能變成學生願意遵守的約定,也才有基於他們發展的獎懲效果,才能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後者需要制度內容適切、程序公正,為此學校應確保制度維護學生的利益,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對待,而非為了制度的實效採用一刀切或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方式,讓學生因為制度而束手無措,甚至帶來負面影響。許多學校目前都採用調研、徵詢以及問卷等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制度內容的論證,並藉助學生會以及學生代表大會等形式讓學生參政議政,使得制度能在制定伊始就發揮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和協商能力,最大程度保證自身的合理合法,最終利於學生內在德行的發展。

「良法」還是「惡法」,這種探究很有意義。很多時候,好人不能或不敢為善,很大原因是缺少保證他們獲得好報的機制。讓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感受制度的作用,並能在「良法」的影響下發展自己的道德認知,這理應是學校制定製度時應有的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變成影響學生社會化發展的力量。為此,關於制度的思考及做法還值得教育者更多的努力。

(蔣凌雪,上海市中國中學班主任,正高級教師,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徐匯區高中優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中國教師報》2021年01月13日第10版 

相關焦點

  • 以規範效果區分良法惡法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法律與歷史研究所主任 陳靈海  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揭示了「法治」的兩大要件,法律得到人們的普遍遵從(依法而治),而人們遵從的法律又是好的法律(良法)。
  • 「惡法非法」&「惡法亦法」
    惡法本身的定義一直是一個模糊的問題。惡法與良法的碰撞是分析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之間一個長久爭論的辯題。
  • 【話說法治】什麼叫惡法?
    惡法是相對於良法(善法)而言的,善法是符合社會學的要求,限制侵害他人的行為的。而惡法是限制人們的行為,規定只有按照其規定的行為才是允許的。
  • 第四十六講 惡法亦法
    有限理性的人們發現的自然法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比如究竟是男尊女卑符合自然法呢,還是男女平等符合自然法?答案似乎不確定。自然法是籠統的,模糊的。它只是一些類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類的道德規範。要規制複雜的社會生活,僅僅有此類道德規範顯然是不夠的。自然法學是一種形上學的思辨,自然法究竟是否存在,是不可用人類的經驗來驗證的。
  • 「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三個角度重新審視「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的內涵,二者並不矛盾乃至內中的理論契合性便倏然進入人們的視域。  首先,「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字面含義上的巨大差別,決定了它們並非對立的理論命題。就「惡法非法」而言,其中的第一個「法」字是指實在法(positive law),亦即國家制定的法律;但這組詞中的第二個「法」字卻意指自然法(natural law)。
  • 惡法亦法 or 惡法非法?
    感悟先生的結論,其實來自與對於惡法到底是屬於法律,還是不屬於法律的回答上。經過立法機關那一套立法程序而形成的法律(Positive Law),並不天然具有符合道德法的屬性(Nature Law)。因此,很多法律徒具一切法律的外衣和框架,可是,卻並不具備法律的靈魂-在中國這樣一個千年的人治社會尤甚。
  • 「良法善治」的標準
    良治是制度之治  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礎。國家若善治,須先有良法。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國,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好國。」就是要求應當以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良法治理國家和社會。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內容包含七個大的方面,貫穿起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即以良法求善治。良法和善治,離不開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作用相互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一系列機制制度和觀念認識的支撐。「以良法求善治」,起碼應當確保良法存在,確保法律實施的實效性,並確保司法的公平正義性。
  • 經世濟民之良法重器
    民法典是一部有「溫度」的良法。「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的這一名言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民法對民事主體、民事權利的保護作用。民法典的精髓在一個「民」字,民法典秉持對人的全生命周期保護理念,確立或完善了胎兒利益保護、未成年人利益保護、老年人利益保護、死者利益保護等規則,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從抽象人到具體人的全方位保護體系。
  • 周佑勇:《香港國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
    良法是人民性、正義性和科學性的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香港國安法》)已於2020年6月30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正式通過。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在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軌道上進一步推進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設,其目的就在於切實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權益、維護香港社會長久安寧與和平、尊重和反映香港發展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是一部治港良法,必將有力促進香港發展、保障善治,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法治基礎和社會基礎。
  • 【大器匠心】痴迷建盞的日本天目藝術家——和泉良法
    >數十年守候窯火期待驚喜上千年宋代工藝古法傳承融合今日的茶道理念製造出胎和釉的演歌,火與土的驚豔日本工匠,以專注,精細的匠心孜孜不倦地追求,燒制出了一系列動人心弦的天目本周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日本天目匠人系列探尋日本天目大師的燒窯經歷今日我們走近日本人間國寶的工藝大師——和泉良法
  • 新華社評論員:以良法推動善治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題:以良法推動善治  新華社評論員  「立法以典民則祥」,作為去年立法法修改以來第一部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法律草案,11日,慈善法草案接受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團全體會議和代表小組會議的審議。
  • 史丹利「良種、良肥、良法」,助力創造美好農業
    史丹利作為國際複合肥料標準起草單位,提出了「良種、良肥、良法」的農業合作模式。過去種地沒什麼方法,都是靠老一輩的經驗,化肥農藥使用不加節制。土壤板結、鹽鹼化、土壤汙染、果實農藥殘留等惡果壓癟了農民的口袋,甚至撲滅了農戶的種植熱情。史丹利發現農民致富不僅需要優質肥料,正確的農業理念和全面的農業知識對農民來說同樣重要。
  • 佛山市農業良種良法展示推廣月啟動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通訊員廖毅雯)昨日,第十四屆佛山市農業良種良法展示推廣月活動啟動儀式在佛山市農科所舉辦。啟動儀式上,「佛山市人民政府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建高水平廣東省農業科技示範市合作框架協議」被籤署,並且佛山2020新認定的6個專業鎮31個專業村獲頒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證書。
  • 2018良法網上法律知識競賽題目及答案 山東良法考試題庫完整
    良法APP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手機法律學習軟體。在這裡還可以參加法律競賽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山東省良法考試題庫答案匯總,裡面有著最全面的題庫還有答案,那麼就趕緊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 以良法保善治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良法是反映人民訴求、保障人民利益之法,是科學所立、民主所立之法。這樣的法律才能起到良好社會作用,人民才會真心擁護和遵守。我們的法律在性質上是進步的,可以進一步完善以更好服務人民,更好發揮總書記所說「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
  • 國民黨大罵蔡英文「東廠復闢、惡法還魂」!
    中國國民黨方面已經稱,「反滲透法」案蔡氏搞的是「東廠復闢、惡法還魂」。蔡氏急推「反滲透法」,一大原因在於2020年1月即將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為了此次選舉,蔡氏瘋狂到什麼地步了呢?香港「修例風波」,有她背後策動;臺灣島內所謂共諜案,有她背後搞事;甚至為了阻止多為藍營人士的在陸臺商回臺投票,臺當局近日竟然一再拒絕延長春節加班機的執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