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頭壟斷是產業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電動車行業發展了23年以來,至今沒有出現行業寡頭,一方面是電動車行業長期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另一方面,是行業成熟度還不夠,企業資本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但是這幾年,電動車行業飛速發展,愛瑪、雅迪、臺鈴等企業迅速壯大,尤其是愛瑪、雅迪兩者2021年總計要實現3600萬輛的銷量目標,已經是存量狀態的電動車市場,而2020年的總銷量才5000萬輛左右,如果明年增量不大,那麼這2家的就佔據了市場72%的份額,基本掌握了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那麼問題來了,愛瑪、雅迪從哪裡去奪取這麼大的市場份額呢?
當然是從中小品牌電動車企業手中奪取,由於企業實力不足,市場渠道不完善。中小電動車品牌將會面臨巨大的衝擊,主要來自渠道的爭奪。要麼被收編,要麼在巨頭的競爭中被淘汰。那麼這類企業的活路在哪裡呢?
兩人森林中遇到一隻老虎,如果不想被吃掉,但是又跑不過老虎怎麼辦?答案是,你只要跑得比同行的人快就行,中小品牌也是一樣的道理。除了有緊迫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防禦。
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中小品牌切不可盲目擴張,應當奉行收縮戰略,保護好既有的優勢市場,在局部形成壟斷。此外,在產品設計、渠道研發打造方面緊跟巨頭腳步,生產市場需要的通路型產品。
做小而美,把產品質量和性價比做到極致。巨頭的競爭無非是產品價格和渠道競爭,在保護好原有的渠道下,一款銳利的尖刀產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轉換賽道。避開巨頭直面競爭的市場,做好自己優勢領域的產品,比如把工具車品類做到極致。也可以做都市年輕人的市場,比如九號、小牛,加入更多科技成分或者時尚成分在裡面,當然這個難度就比較大了。
2021年的電動車市場必然是血雨腥風,可能比2020年來得更加猛烈,相比較2015年的行業發展黃金期,2020年電動車行業品牌數量已經減半,2021年不可避免地又會有一大批中小企業倒下。愛瑪、雅迪雙雄爭霸,加臺鈴、小刀、新日、綠源、金箭,立馬,綠佳,比德文,新蕾,五星鑽豹,格林豪泰多強統一市場的格局也將形成!
各位網友,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