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從來沒有說過古埃及人是白種人;再者,古埃及人也不是「黃種人」。從古埃及的壁畫和雕像來看,他們的膚色偏向於「棕紅色」
從壁畫中來看,古埃及人的膚色完全不是黃色,尤其是與其他同色物體對比來看。
上圖是古埃及著名法老埃赫那吞的皇后納芙蒂蒂,從雕像的顏色來看,也絕非是我們認為的黃色。
實際上,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人的膚色和古埃及人的膚色最為接近,因此推測,人的膚色和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中間這老頭兒是義大利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安妮—海瑟薇的映襯下,他的皮膚明顯偏棕紅,與古埃及人非常相似。
回到正題,即便承認古埃及人不是白種人,對歐洲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歐洲主流的政治哲學家認為,西方文明的源頭有兩個:雅典和耶路撒冷。前者帶給了西方人科學的思維、民主政治、善於經商的頭腦以及探索未知的精神;後者則帶給了歐洲人信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前年中,「雅典」和「耶路撒冷」逐漸融合,最終塑造了今日的西方文明框架。至於古埃及,它與西方文明的起源關係非常之小。
如果非要說西方文明和古埃及有什麼聯繫,那麼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根據現在的假說來看,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雅典」——古希臘文明之形成,是受到周邊其他早期文明影響的產物,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對古希臘文明的最終形成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不過這種影響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且多存在於生產技術方面而非思想文化層面。
此外,古埃及在地域層面曾被納入西方文明之中。古希臘的馬其頓王國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很多古代文明被其所徵服,其中便包括古埃及文明。馬其頓留給古埃及最為深刻的印記莫過於:「亞歷山大港」。馬其頓王國時期,埃及處於埃及總督的統治下,雖然其主體人種依舊是本土的紅棕色原生居民,但統治者卻成為了白種人中的地中海型。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埃及傳統文化並未因馬其頓人的徵服而受到摧毀。
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埃及總督託勒密在當地建立了託勒密王朝,從此埃及王室正式被歐洲人所佔據。因此,我們所熟知的「埃及豔后」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的歐洲白人血統。到了羅馬帝國形成前期,奧古斯都屋大維最終擊敗了埃及軍隊和安東尼的聯軍,並處死了埃及豔后,埃及自此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
西方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交集,基本上只有這兩處。他們無所謂古埃及人的膚色,他們也不會因為古埃及人不是白種人而「編造歷史」,陷入反向歷史虛無主義。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