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編教材四上語文第三單元裡,安排了一個獨立習作單元,訓練要素是「進行連續觀察,寫觀察日記。」
首先,精講課文引路。學習作家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中那樣細緻地觀察――「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還有學習作家葉聖陶的連續觀察,比如文中出現「過幾天葉子長大。」「細絲原先是指的,現在彎曲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這些句子都表明了,這是一個持續的觀察過程。我們從法布爾的《蟋蟀的住宅》中學習了圍繞事物的幾個方面來觀察方法,更學習了法布爾全篇擬人化生動的語言表達。
再利用課後圖文結合的資料袋和以文本形式的閱讀連結《燕子窩》,做學生觀察日記的範本,讓學生自主選擇日記的形式,寫觀察日記。學生就有章可循了。
然後,為了便於操作,全班同學統一回家「發豆芽」。在發豆芽之前老師統一指導,讓孩子明白每天應該做什麼,然後從哪些方面觀察,並要求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形式自己選擇。
最後,在經歷了一周持續觀察並記錄的基礎上,老師再來上作文課,指導學生如何將自己記錄的日記素材,整理成一篇觀察類的作文。這時,要引導學生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寫,要處理好連續幾天觀察到的內容的詳略關係,並設計好段與段之間的過渡句,要重點突出細緻觀察的細節描寫,如何寫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