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綜合 央視紀錄片《見證》之「藥案尋蹤」節目中,近期播出了一個令人扼腕的事件:一個年僅18個月幼兒,因為家長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導致孩子窒息並最終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在重症監護室搶救一天後無效最終死亡。
原本,圓圓的片劑放入水中便會發出「嘶嘶」地響聲,不一會兒白水便會化為一杯藥水或飲料,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使用方法,可是也有些家長壓根就沒見過,而慘劇就是從這個時候發生的。
「娃娃寧泡騰片」要了寶的命
18個月大寶寶因為感冒發燒,在一家省級醫院掛吊針。除了輸液,醫生還配了兩盒藥,一盒「娃娃寧泡騰片」
輸完液後,坐在輸液室裡的母親心疼地看著孩子,「吃藥吧,吃完藥寶寶就好了。」小傢伙似懂非懂地由母親掰開嘴,母親從標明「口服」的「娃娃寧泡騰片」盒子裡拿出一粒直徑約6毫米的藥丸,塞進寶寶嘴巴,「嘴巴張開,再喝點水下去。」
沒想到服藥後10秒左右,孩子的手腳突然抖動起來,緊接著開始劇烈地咳嗽,嘴邊也慢慢變成了青色。「當時就感覺他肯定是噎著了。」
看著兒子的異常情況年輕的媽媽嚇壞了,好在一旁的父親比較清醒,孩子父親立即抱起孩子喊來醫生。在經過用力拍打背部、催吐等方法後,孩子的症狀還是沒能得到解決。而此時,孩子的心跳和呼吸都已經十分微弱,被送進搶救室進行手術。切開氣管後,醫生終於取出已經化為一攤水的泡騰片殘跡。原本以為東西取出後,兒子總該脫離危險了。第二天下午,醫院發出通知:孩子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孩子的父親說:「我們以前沒有用過這種藥,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服用,看藥盒上那麼清楚寫著『口服』,而且另一個又標了『衝服』,肯定相信醫院是不會搞錯的,哪知道……」
不過一些兒科醫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直徑一般為6毫米的泡騰片即便是幹服在喉管裡分解窒息的可能性也非常小,最大的可能性是噎住了喉嚨,這就屬於「異物卡喉」,臨床上常見的還有花生、果凍、小物品、硬幣等物品。一旦發生「異物卡喉」對於喉嚨細小的孩子來說往往是致命的,因為他們可能出現呼吸堵塞、大腦缺氧,最終導致意外的發生。
雖然「幹服泡騰片致死」較罕見,但是家長也要引起重視,相比其他藥物,泡騰片藥物本身所具有的黏附特性,使其在未完全分解的情況下較其他物質更易黏附在幼兒細小的喉管上,或許是引起卡喉窒息的原因。
關於泡騰片使用,你要知道這些
引起這場悲劇產生的是「娃娃寧泡騰片」,可追究原因,卻是和大人不懂泡騰片的正確使用方法有很大的關係。這裡,我們再來複述一遍,泡騰片的正確服用方法:將泡騰片放進水中,待藥片完全溶解後再服用。
拿現在十分流行服用的維生素C泡騰片舉例,很多人把維生素C泡騰片當成日常身體營養補充劑,或是隨身必備用來緩解疲勞的飲品。但是注意,維生素C泡騰片不宜長期過量服用。長期口服大劑量維C,會給人體帶來更多的副作用,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皮疹等症狀,還可能增加腎結石、深靜脈血栓的患病風險。
我們要清楚,每片維生素C泡騰片約含416.6毫克的鈉,對於腎臟發育不全的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通過此方式補充維生素C。成人推薦劑量為每日1片,而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服用維C泡騰片。
服用維生素C泡騰片注意事項
1、在使用維生素C泡騰片時,注意不可直接吞服。
2、用冷水或者溫開水溶解,等氣泡都跑完以後再服用,水溫過高會使維生素C遭到破壞。
3、維生素C容易氧化,暴露時間過長後會被氧化從而導致失效,所以維生素C泡騰片需要做到現泡現喝,才能發揮比較好的效果。
4、大劑量維生素C會影響抗凝血藥物的作用,如果在服用凝血藥的時候也服用維生素C,請諮詢醫生或藥師,調整藥量。
5、維生素C怕光照,請避光保存;泡騰片劑型怕潮,請保持乾燥。
6、泡騰片不能和其他飲料混著喝。
注意:有的維生素C泡騰片因為顏色鮮豔,口感香甜,很容易吸引小朋友,他們會誤認為這是糖果或飲料,錯誤或大量服用均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所以家長還要做好防護,將藥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這裡,還要貼心提醒大家一句: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導:「如果你每天飲用一種泡騰片溶液,它可能會使你的牙齒變脆弱。」
家庭用藥不要落入以下八個誤區
寶寶的常見病不外乎發燒、消化不良、腹瀉等,媽媽們很多都已經久病成醫,有了自己的一套給寶寶用藥的方法,很多熱心的媽媽還願意在網上分享自己給寶寶的用藥經驗。不過別人的用藥經驗,對你家寶寶也適用嗎?在給自家寶寶的用藥過程中,媽媽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落入以下八個誤區:
打針比吃藥好
一旦寶寶生病,媽媽們大多不怕花錢,只希望用好藥並願意打針和輸液讓寶寶快速好轉。確實,輸液能快速有效地補充能量和水分,比口服藥起效快。但輸液有可能引起輸液反應,如寒戰、高燒,而補液也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吃藥是最常用的方法,簡便易行,比較安全可靠,一般副作用較少。只要病情允許,應儘可能口服用藥,特別是一些慢性病,用藥時間長,更應口服用藥。有些病口服藥的效果比打針更好,如細菌性痢疾、胃腸炎、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道疾病,口服藥物直接作用於胃腸道,能較好發揮治療作用。
隨意選用藥物
把成人藥直接減量給寶寶服用,或者隨意改變藥物劑型,甚至隨便選擇好幾種藥物一起使用,這些都是非常不對的。
改變藥物原有劑型將減弱藥物的作用,增加藥品的毒副作用,甚至造成不良後果。
給寶寶吃成人的抗生素藥、感冒藥之類,雖劑量減半,但也不妥。如氟哌酸,可引起寶寶的骨骼病變,影響生長發育。
濫補營養品
有的媽媽長期給寶寶使用價格昂貴的營養品,認為貴的才是好的,以為這樣能增強寶寶的體質,卻不知道這些營養品中有的並不適合寶寶胃腸道的吸收。
有的營養品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類激素物質,用得過多會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形成早熟或影響發育。
獲得營養的健康途徑應該是從食物中來,注意膳食平衡。如果確實需要服用藥物,必須聽從醫生的囑咐,不可擅自、盲目地亂吃。
預防性用藥
個別媽媽過於相信廣告宣傳和藥品價格優惠的誘導,盲目給寶寶服用藥物,當作疾病預防的有效手段。
把保嬰丹或者猴棗散作為預防感冒的保健品使用。長期使用這兩種藥物,對寶寶身體並沒有好處。
有的媽媽對抗生素過分依賴,不知道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可能造成中毒、過敏、真菌滋長等惡果,也可能造成耐藥性。
抗生素使用不規範
應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應用。有的媽媽拒絕使用抗生素,和濫用抗生素的媽媽相反,因為了解使用抗生素的種種害處,所以到了談抗生素色變的地步。其實,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濫用抗生素完全是兩個概念,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
濫用止瀉藥
有的媽媽不加選擇地亂用止瀉藥,用後腹瀉雖然減輕,卻不知道不是所有的腹瀉都可以使用止瀉藥,如細菌性痢疾,用止瀉藥會導致因腸道的毒素吸收增加而引發全身中毒。
擅自服用止痛藥
腹痛是由多種情況引起的,加上寶寶不能自述,或說不清楚,經常很難判斷寶寶是何種原因引起腹痛。但即使如此,有的媽媽不忍看寶寶難過,就給寶寶服用止痛藥,這樣做雖能暫時緩解疼痛,卻有可能掩蓋病情、延誤診斷,帶來更嚴重的結果。
服藥方式有問題
服藥都用熱水。有些藥物對於用什麼溫度的水送服是有要求的,如消化類、維生素類及止咳糖漿類藥物,熱水送服會使藥效消失或減弱。
把藥放在奶汁或飲料中。母乳和配方奶都是一種中和劑,與藥物結合可形成另一種物質,從而降低藥效;飲料中含有的維生素C和果酸很容易導致藥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於藥物在腸內的吸收,影響藥效。
不按醫囑用藥。有些藥物的用藥方式、用藥間隔及使用時間,是不可以自行變動的,必須認真遵從醫囑,不然會影響療效。
藥物在人體內必須達到和維持有效的濃度,才能起到治病作用。但有些媽媽給寶寶服藥隨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無所謂;有的一種藥物才用幾天,甚至幾次,因見不到明顯效果,便頻繁更換藥物;有的媽媽一見症狀緩和便停藥,不按療程服藥,結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還容易引起耐藥性和抗藥性。
牢記嬰幼兒用藥8原則
1.明確診斷後,根據病情用藥。
2.選藥時要有明確的指徵,不可隨意預防性用藥。
3.不要給患兒隨意濫用成人藥。
4.避免濫用滋補和抗生素類藥品。
5.不要濫用止瀉藥、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延誤診治。
6.掌握影響藥物的因素,注意服藥方式。
7.嚴格遵醫囑服藥。
8.用藥時嚴密觀察寶寶的病情變化。
一個對小孩的不經意動作,也許便釀成大禍
#每天學點消防知識# 時刻把安全記心中
來源:據新華網、遼瀋晚報、潯陽晚報、江西消防、21CN、周到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