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裡的故事,絕不是影視劇裡賺人眼淚的悲情橋段,五歲的小女孩浠諾,用無聲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自己因用藥不當而導致耳聾的經歷。而這樣的悲劇每年仍在發生。
在中國,每年有30000名兒童因為用藥不當,陷入無聲的世界,讓自己的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 300000人。
醫生在開藥時,經常採取將成人用藥酌情減半等方法;家長對於嬰幼兒用藥意識不足,缺乏常識。有些家長還把藥溶在牛奶或者糖水裡,或是擅自拿著成人的藥,減量後給寶寶服用。
然而,孩子不是你的縮小版,兒童用藥不能只靠「掰」與「猜」。
—1—
那麼家長在給孩子用藥這個問題上會陷入哪些坑?如何避開?
很多家長也許會說:我們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當然是醫生讓怎麼用就怎麼用嘍。但我國兒科醫生短缺的現狀是客觀事實,每個醫生在診治的過程中,不可能事無巨細的跟你解釋和交代所有的用藥細節,況且某些用藥知識,並不需要多麼專業的醫學背景,你也可以掌握。
比如美林和泰諾林這兩種藥物,幾乎每個家長都知道,退燒藥嘛。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經歷過發熱的過程,但這兩種藥,你真的會用麼?
我家樓下鄰居有個兩歲男寶,一家三口外加奶奶一起照顧孩子。一天夜裡,我被家裡急促的敲門聲吵醒,打開門後,門外站著一臉歉意的孩子母親。她說:真的不好意思打擾您休息了,但是有個緊急情況需要您幫忙。
原來孩子半夜發燒,奶奶錯把美林的滴劑當成混懸液餵給了孩子,燈光昏暗奶奶又眼花,就記得上次給孩子吃這個藥的時候餵的是4毫升。她不知道的是,混懸滴劑的濃度是混懸液的二倍。餵了之後媽媽檢查出問題,才急急忙忙的趕來求助。
她問我:用不用去醫院洗胃?我問了孩子的體重之後,覺得這個藥量不足以導致中毒,建議可以先觀察。稍後如果再次發熱,兩個小時以後可以選擇另外一種退熱藥也就是對乙醯氨基酚。同時囑咐,家裡一個品種的藥物只保留一種就好,因為這種吃錯藥的情況並不少見。
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在接到的諮詢中還會存在給孩子服用大人藥物,泡騰片沒泡水就直接吃進去,孩子自己偷偷服用藥物等等的情況。
不要以為這些意外離自己非常遠,危險往往發生在我們自以為不可能發生的時候,而每當危險一旦發生,則會讓人後悔不已。
我們要把這些能避免的意外儘量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內。比如定期排查家裡藥箱,把藥物放在高處,安排家裡專人給孩子餵藥等等。
說到餵藥,每個家裡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兒子丁丁小的時候,曾經因為餵藥,被碰掉了半顆門牙,我也曾經因為餵藥的問題差點三十六計挨個嘗試。等到噹噹生病的時候,更是各種方法都用盡了就是不吃,好在大多都是一些可以自愈的疾病。
沒有一種餵藥方法是適合所有孩子的,同樣也沒有一種藥物治療方案可以應對所有情況的疾病。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只有更新自己的知識,仔細分析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才能讓自己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更加從容。
除了之前說到的最基本的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還有一些常識作為父母同樣需要注意。
比如在某個媽媽群裡,大家推薦了一個特別好用的海淘溼疹膏,你回頭看了看懷裡滿臉溼疹的寶貝,會不會立馬跟風下單?
同事閒聊中提到這波兒孩子發燒吃阿奇黴素特別好使,你會不會立馬去附近的藥店買來給孩子服用?
嚴格來說,像阿奇黴素這樣的抗生素需要處方才能購買,而你家的藥箱裡面是否常備了類似頭孢一類的抗生素,而當孩子生病的時候,你又是依據什麼來給孩子使用這些藥物的呢?
就在前些日子,一些專業機構專門對國內市場上的溼疹膏做了詳細的調查,發現八種抽查產品中居然有六種違規添加了激素類製劑,其中不乏強效激素。
很多家長過於排斥用激素治療溼疹,但激素卻恰恰是全世界公認的治療重度溼疹的一線治療方案,安全而且有效。
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孩子的偏弱效的激素。相比於這些靠譜的藥物,反而是那些不知道偷偷摸摸添加了什麼的產品才更讓人不放心。與其稀裡糊塗的讓孩子承擔不良反應的風險,不如明明白白的按照醫生交代的藥物來使用。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海淘藥品同樣是兒童用藥的重災區。不要迷信國外的藥品監管力度:
日本的麵包超人兒童系列的某個產品,之前一直含有可待因。這可是不建議12歲以下兒童使用的成分,可直到最近兩年這個產品才更換了配方。美國的順勢療法等也同樣不被業內人士認可。
幾乎所有兒童常用的藥物國內都有,也有進口品種,比如我們常用的美林和泰諾林,沒必要漂洋過海的去海淘國外的退燒藥。語言問題,購買途徑是否靠譜的問題都會增加孩子的用藥風險。
剛剛還提到了抗生素,我是不建議家長在家裡常備抗生素類製劑的。一方面這屬於處方藥物,不適合我們自行在家決定使用。另一方面,抗生素的濫用是個全球性的大話題,真的不希望我們的後代因為抗生素的濫用達到無藥可用的那一天。
抗生素通常用來對抗細菌感染或者支原體感染等等。而孩子從小到大的絕大部分疾病卻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病毒往往可以自愈,抗生素對它們來說沒有任何治療意義。很多媽媽覺得我孩子這次生病,我給她吃了抗生素,好的很快,所以我下次孩子再有類似症狀一早就把抗生素給頂上。
但是,你怎麼知道孩子吃了抗生素好得快,不是疾病本身到了自然的自愈時間而好的?而你又怎麼知道孩子這次的疾病和上次的一樣?
即便是專業的兒科醫生來判斷孩子是否是細菌感染也要綜合著孩子的發病過程,表現症狀,詳細的檢查,必要時候還要結合著一些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的綜合評估才能判斷,作為非專業人士的家長們,我覺得還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當小白鼠的好。
類似以上的誤區還有很多,我們發現,凡是這些稱作「坑」或者「誤區」的用藥方式,對孩子來說都是弊大於利的,衡量之後,還是避開為好。更多的內容不再展開,我會在書裡列出。我們爭取做到,曾經掉過的坑不再邁進去,而沒掉過的坑看到了,學會繞道走。
避開這些誤區之後,你也許仍然會很迷茫,感覺在面對孩子用藥的時候還是不知道從何下手,接下來在第二部分我就說說,面對兒童用藥我們應該掌握的四大原則。
—2—
避開坑之後,面對兒童用藥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基本原則?
一,對症用藥,儘量選擇單一成分。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孩子有怎樣的症狀,我們就用怎樣的藥物。比如,在不能確定孩子是什麼疾病的時候,孩子狀態還不錯,我們可以在家觀察。同時對症用藥,比如孩子最常見的就是發熱,那我們就給他在必要的時候使用退燒藥就好。
藥物使用的時機也要心裡有數,很多家長過於教條的理解,發燒38.5以上需要吃退燒藥,以下呢則不需要吃。其實並不是這樣,退燒藥的使用時機要結合著孩子的精神狀態來看,有時候哪怕沒超過腋溫38.5,但是孩子蔫蔫的,或者煩躁不安,也可以儘早服用退燒藥物幫助孩子緩解不適。
如果孩子鼻塞流鼻涕影響到生活,可以用生理海鹽水護理,還有必要時使用的一些化痰藥,平喘藥等等,這些都屬於對症用藥。
在診斷沒有明確之前,我們只是需要這些對症的藥物來幫助孩子更舒服一些就可以了。
其實大多數的可以自愈的疾病,比如普通感冒,手足口等等,即便診斷明確了,採用的治療原則仍然是對症用藥來幫助孩子更加舒服的度過整個病程。
在給孩子選擇對症藥物的時候,我們儘量選擇單一成分的藥物,有什麼症狀就用什麼藥,比如孩子發燒可以吃對乙醯氨基酚。但現在有很多對症的藥物都是多種成分製成的複方製劑,最常見的就是小兒感冒藥,這些藥物對疾病的恢復沒有實質性幫助,複雜的成分會增加孩子不良反應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複方感冒藥不建議四歲以下兒童使用,原因就是使用這類藥物,收益並沒有大於風險,利並沒有大於弊。而四歲以下兒童在我們國內使用複方感冒藥的卻很常見。
二,對因用藥,處方藥物需要遵醫囑。
字面上解釋就是,針對引起孩子疾病的根本原因採取治療,這相比對症治療要複雜一些。
有些時候需要醫生幫忙診斷,必要時還要結合一些實驗室檢查作為依據。比如之前提到的抗生素,就屬於對因治療的範疇,孩子發熱只是症狀,如果確定了引起孩子發熱的罪魁禍首是細菌,這時候就可以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
又比如嬰兒時期常見的鵝口瘡,是由於白色念珠球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球菌屬於真菌的一種,我們通常首選給孩子使用外用的抗真菌藥物,比如制黴菌素。這種也屬於對因治療。
你說這些藥物就一點風險都沒有麼?並不是,但是如果不解決引起孩子疾病的這些病原體,孩子有可能會朝著更嚴重的方向去發展,比如可能引起全身感染或者重要的臟器受損,還有可能增加併發症的風險。相比於這些嚴重的「後果」,這時候的用藥對孩子來說,就是利大於弊的。
話又說回來,其實對因治療的同時也是間接的對症治療,因為引起孩子疾病的根本原因解決了,稍後的症狀自然就會緩解。但現實中引起孩子大多數疾病的往往是可以自愈的病毒,那這種情況其實只需要對症治療並且耐心等待就好了。
三,可用可不用的藥物,儘量不用。
在沒有開通諮詢的時候,我並沒有發現我們身邊兒童濫用藥物的情況這麼普遍。當更多的媽媽發給我給孩子的藥單,我才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這些用藥有時候不僅僅是媽媽們自己給孩子用的,在一些基層醫院,醫生給孩子濫用藥物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很多家長習慣了開藥之後發藥單問問我們,哪些能用?哪些沒必要用。但更多的家長這方面的意識是薄弱的,只能一股腦兒的全部給孩子使用。
我曾經看到一個醫生給九個月幼兒急疹的寶寶開了三種中藥外加一種感冒藥,而幼兒急疹本身屬於自愈性疾病。
還曾看到過一個家長給自己過敏性咳嗽的寶寶連續服用了半個月的抗生素,過敏原因引起的咳嗽需要避開過敏源的同時,使用抗過敏藥物。
這種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就是典型的濫用。
如果我們判斷不好一個藥物該用還是不該用,還是遵循以上兩個原則,首先分析這個藥物是針對孩子的症狀?還是針對孩子的病因?
如果這兩種都不屬於,那你恐怕就要仔細想想,也需要把它歸類為可用可不用,儘量不用的範疇了。
四,沒有安全數據的藥,儘量不用。
對於那些真的屬於對症或者對因的藥物,也不是一股腦的都可以拿來給孩子使用。也要看看從孩子的基本情況,家族遺傳史以及年齡特徵來分析,這些藥物是否適合孩子。
對於大多數健康兒童,我們只需要重點關注年齡這一條就可以了,比如六個月以下寶寶不建議使用布洛芬,兩歲以下寶寶不建議使用氯雷他定等等。
這些情況我們都是有可以替代的藥物來選擇,藥物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或者兒童用藥一欄通常會標註。
如果一個藥物在咱們家寶貝這個年齡沒有合適的推薦劑量,或者說明書中明確表示兒童用藥缺乏安全數據,或者尚不明確。又或者說明書中明確寫著幾歲以下兒童禁用,那麼出於安全的角度,這個藥對孩子也許就是不合適的。
很多時候,家長們在掌握了具體的用藥常識之後,在面臨具體藥物的選擇上,仍然會拿不準。接下來,我們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如何分配。
比如小嬰兒時期,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吃喝拉撒那些事兒,所有跟屎尿屁有關係的異常都會牽動我們的神經,比如腸脹氣,尿布疹,便秘等等。
等到孩子略大一些,也許我們還會面臨鵝口瘡這樣的小眾疾病,但是如果不了解疾病的正確應對措施,胡亂用藥不但不會幫助孩子癒合,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比如:對於很常見的疾病,普通感冒,幼兒急疹等等,即使你知道這些是可以自愈的疾病,但是當他們真的來了,如何能保證自己不去給孩子亂用藥物?發生哪些情況的時候又需要及時就醫呢?孩子常見的疫苗問題該如何解決?
而且孩子的活動能力越強,面臨意外傷害的風險就越高,當意外發生之後緊急的藥物處理措施有哪些?天氣好的時候,我們也忍不住帶娃出去浪,如何有效躲避蚊子的襲擊?
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一些傳染性疾病防不勝防。手足口,皰疹性咽頰炎,輪狀病毒,流感。一個個症狀猛如虎,如何淡定應對?
另外,面臨一些危險係數不那麼高的情況,比如營養素補充,輕度貧血等等。
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免疫能力逐漸接近成人,你會欣喜地發現孩子生病的機率越來越少。而新一輪的問題又會出現,比如親子溝通,興趣班,陪寫作業,因為育兒的道路本身就是一場修行,而大家也在這個修行的道路上並不孤單。
扯了個題外話哈,嬰幼兒時期,如果我們掌握了疾病和用藥的相關常識,你就已經在育兒的這條道路上贏在了起跑線上,畢竟好的身體,才是成就一切的前提。
—3—
為什麼給孩子用藥?
是為了孩子疾病恢復?
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
……
在諮詢的過程中,很多媽媽會說,我知道屬於自愈性疾病,麻煩您從中給我推薦兩種傷害不那麼大的藥物吧,家裡老人給我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什麼藥都不給孩子吃,萬一孩子嚴重了,我會被罵死。
家裡最遵循科學用藥的成員,大多數是媽媽,往往是承受壓力最大的。但是這種以損害孩子健康利益為代價的心理安撫,我個人是不建議的。
首先,在面臨兒童疾病的時候,你會知道哪些藥該用,哪些藥不該用,沒有第三個選項,也就是吃一點藥來安慰一些家庭成員。藥物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我們平衡利弊的用藥觀是指針對孩子這個個體來平衡利弊。家庭成員的心理安慰不在平衡利弊的範疇之內。
還要值得提醒的是,我們關注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關愛自己。
懷孕期間和哺乳期媽媽生病了,很多人選擇的應對措施就是一個字——「挺」,怕吃藥會對胎兒和吃奶的孩子造成影響。
有些疾病能挺過去,有些疾病挺著挺著就重了,到時候反而會使用更多的藥物去治療,對孩子的影響反而更大。
懷孕期間和哺乳期的大多數常見疾病我們其實都有可以安全選用的藥物,既不耽誤治療,緩解我們的不適症狀,對孩子的影響又很小。這裡面也是存在一個權衡利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