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

2020-12-22 中華網科技

3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23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數字的跳動,映照出這5年來,哈電集團穩重而堅定的創新腳步。

「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進行產業布局謀劃,下好「先手棋」,健全科研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力度,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前瞻性技術儲備等方面不斷實現突破,以前所未有之勢,走出了一條哈電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完善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科技興企新環境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作為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哈電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統籌規劃,全速發動科技創新驅動新引擎,為企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裝備製造企業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回眸過去的五年,哈電集團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哈電集團首次黨代會確立的「12348」發展戰略,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不斷完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哈電集團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科技創新三年趕超計劃、新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智慧財產權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等規劃文件,同時積極推進「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研究編制工作,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持續發力。

「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更是加大長期穩定的科技投入力度,年均科研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保持在5%以上。哈電集團立足企業實際,建立以集團級研發部門、企業級研發部門、企業級工程設計部門的三層研發體系。2016年成立中央研究院,並於2019年完成中央研究院與發電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優化整合,同時整合哈電集團中小電機研發資源,在工程研究中心下新成立了艦船動力研究所和新能源汽車動力研究所,進一步增強中央研究院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創新引領能力,為企業提質增效賦能。

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完成「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改造建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組建的「可持續智慧能源系統與裝備」獲得省級培育協同創新中心;鍋爐公司和電機公司分別牽頭成功申報了黑龍江省製造業創新中心「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創新中心」和「發電裝備智能製造創新中心」,各所屬企業獨立研發機構建設進一步完善。

加大創新力度,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等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中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行業發展的龍頭,擔負著全面創新的歷史使命。中央企業要在重塑中國產業鏈、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擴大國內需求、提升科技競爭力等方面發揮出骨幹作用,努力增強中國經濟內循環。」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斯澤夫強調。

五年來,哈電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聚焦行業領域技術前沿,圍繞解決「卡脖子」問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清潔高效生產,推動行業共性技術難題解決;圍繞重大裝備製造,填補同類產品技術空白。

2016年,實現當時國內單機容量最大375兆瓦仙居抽水蓄能機組「一年四投」;首次在與國外企業公開競爭的項目中,籤訂荒溝4臺300兆瓦抽水蓄能機組合同,其發電電動機繞組對稱四支路技術填補國際空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CAP1400主泵屏蔽電機樣機成功交付,關鍵技術實現100%國產化,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具備設計、製造核電軸封主泵和屏蔽主泵電機資質和能力的企業。憑藉著成功攻克準東煤高效清潔燃燒技術世界難題,2016年,哈電集團「燃用準東煤超(超)臨界鍋爐研製及工程應用示範項目」摘得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的桂冠,成為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再次登頂國內動力裝備之巔。

2017年,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C4機組竣工,採用的核主泵為哈電集團自主設計製造、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套出口的自主化核主泵;水頭變幅最大的溧陽電站抽水蓄能機組「一年六投」,並於次年通過了專家關於「整體技術國際先進,關鍵技術國際領先」的成果鑑定。

2018年,實現以「綜合性能最好,主要單項性能優秀」的研發成果,斬獲了700米超高水頭、400兆瓦最大單機容量的陽江項目3臺抽水蓄能機組項目合同,攀上了該類型產品研製的新巔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四代核電裝備之「肺」——全球首撞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研製成功;世界首臺華能安源電廠660兆瓦和華能萊蕪1000兆瓦二次再熱機組相繼投運,一舉成為世界綠色煤電的標杆示範機組。華能萊蕪機組憑藉是目前世界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指標最優、環保最好的火電機組,獲得亞洲電力獎2018年度燃煤發電項目金獎。

2019年,國內首臺100萬千瓦二次再熱超超臨界π型鍋爐大唐雷州電廠1號機組效率提高約2%,二氧化碳減排3.6%,再次鞏固了二次再熱領域的優異成績;國家首個生物質耦合發電示範項目大唐長山工程每年將消耗約10萬噸生物質秸稈,節省標煤4萬多噸,一舉成為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領域「領跑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四代核電「心臟」裝備——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主氦風機研製成功。

2020年,繼先後成功製造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白鶴灘水電機組首臺精品座環、首臺精品導水機構、首臺精品長短葉片轉輪等重要部件後,白鶴灘右岸電站首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吊裝成功,持續推動世界水電裝備製造邁入了百萬千瓦機組的「無人區」;阿聯杜拜哈斯彥電站項目1號機組一次併網成功, 標誌著世界第一個能實現雙燃料滿負荷供電的電站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宣告了「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東地區首個中資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的電站項目取得重大成果,也是我國海外電力項目建設史上的重大裡程碑節點。

與此同時,在氣電、通用設備、新產業等其他方面皆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9HA.01、9F.05、16MW和25MW燃氣輪機獲得示範項目;研製出世界最大壓裂泵變頻電機,打破了國外壟斷;世界首臺300兆乏大容量全空冷新型調相機和我國首臺國際先進30萬千伏安立式脈衝發電機在哈電集團問世。

推動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截至2019年底,哈電集團累計獲得專利授權3326項,其中發明專利759項,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加速了許多傳統企業數位化、智能化的升級步伐。「十三五」以來,哈電集團緊密圍繞國家相關戰略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從廣度著眼,從深度著手,積極推動企業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不斷變革,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重塑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2019年,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電站商用遠程智能診斷系統——「基於大數據的豐滿水電機組全壽命周期遠程智能診斷服務支持系統」成功通過新產品技術鑑定,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填補了我國在電站智能運維方面長期空白。哈電集團「網際網路+服務」電站服務平臺於2019年正式上線,這個集服務技術方案宣介、機組運行故障案例分析、用戶問題反饋與解答、智能遠程運維系統體驗、項目進展實時跟蹤、備品備件銷售為一體的信息化服務平臺,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高效、權威的問題溝通及解決方案和全方位的系統服務,更進一步提高了哈電集團的數位化服務能力。

除此之外,哈電集團不斷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工藝相融合,升級基礎裝備技術水平,提升生產加工自動化、數位化水平;深入開展適合企業運營特點的數位化智能化轉型規劃與體系架構制定工作,通過以點帶面整體聯動的方式推進數位化車間建設,加速推進智能製造。

優化管理體系,科技領域改革邁出新步伐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五年來,哈電集團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湧現,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截至目前,哈電集團共有科研人員3490人,其中「高科技領軍人才」3人,「萬人計劃」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0人。

哈電集團通過不斷健全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自主評聘14名集團首席技術專家、48名技術專家,充分發揮企業勞動模範和高技能人才技術創新、示範引領模範帶頭作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開拓創新、崗位成才。積極與國務院各部委、省、市政府和行業協會對接,在頭雁團隊、科技項目、科技獎勵等方面尋求支持,目前申報的3個頭雁團隊均已獲批,共獲資助8750萬元。

沒有強大人才隊伍作支撐,科技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進一步強化激勵導向作用,激發廣大職工的創新積極性,哈電集團建立並完善適應科技創新要求、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人才管理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制定出臺《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獎勵管理辦法》《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落實縱向、橫向科研費用中績效激勵部分的管理辦法》《專利、科研課題等創新成果轉化利用的實施辦法(試行)》等一系列管理辦法,聚焦科技創新力度和效果,落實各級科技創新責任,激勵全員進行創新創效。

與此同時,哈電集團實施「刀刃計劃」,大幅提升關鍵技術崗位科研人員薪酬,激勵保障專家作用充分發揮;暢通人才引進渠道,設立2200萬元的人才基金,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出臺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等系統性制度,建立7個人才培訓基地,定期選派優秀科研人員到重點大學「回爐」深造,為建立科研人員職業發展通道提供堅實保障。

未來,隨著新舊動能的轉換、「雙循環」的構建,科技創新的力量將愈加凸顯。展望「十四五」,哈電集團將繼續保持和發揚已有技術優勢,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握髮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銜接國家規劃布局,繪製未來一個時期哈電集團集團科技創新的發展藍圖,開啟「創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裝備製造企業」的新徵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再添新的美麗之花。(通訊員 鄒海雷 記者 李麗雲)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創新「三大生態」,點燃發展「新引擎」
    縣區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尤其需要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培育「三大生態」,使創新成為引領縣區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守正創新」的產業生態。創新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關鍵要落腳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上來。一要增強科技創新「新活力」。
  • 平頂山:科技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 科技創新成濱海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獲得天津市科學技術獎7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超308億元;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567家;企業研發投入佔全區研發投入比重超97%;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00家。這是截至目前濱海新區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取得的科技創新發展「成績單」。
  • 【地評線】荔枝視評:科技創新激活中國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實踐充分證明,科技創新在引領經濟發展進步、改善人們生產生活、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在不斷激活中國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進步的動力源。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貌。
  • 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江蘇引擎」
    回眸過去5年的發展歷程,江蘇作為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牢記為全國探路的職責使命,以創新驅動打造發展引擎,5年來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湧流,為我省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了堅實支撐。變革求突破,創新贏未來。江蘇正凝聚各方力量,滿載創新碩果走向「十四五」新徵程,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
  • 【範文】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文字+音頻)
    【範文】加強城市治理  服務人民生活【範文】為鄉村振興點燃「人才引擎」【範文】講好脫貧「好故事」  唱響攻堅「好聲音」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堅持創新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助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巨輪駛向更廣闊的藍海。
  • 構建新型科技攻關體制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從7月份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到8月份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再到9月份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性被一再強調。9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深入推進「雙創」。會議還提出,推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進一步向民企開放,加快對民企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暢通民企技術人才職稱評審通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至關重要。
  • 人才「引擎」驅動 蘇州工業園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十年磨一劍,從工廠化到創新化,從工業園區「到「非凡之城」,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在園區聚力創新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下的園區,正以人才「引擎」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聚變,吹響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衝鋒號」。
  • 「科技興蒙」行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一年來,在科技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參與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科技興蒙」行動順利實施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為助推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4+8+N」搭建創新平臺內蒙古資源豐富、產業積聚,同時也存在著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實際情況。
  •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述評之二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後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  ……  關於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用形象的比喻,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
  • 「學習新語」人民日報: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調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 中信銀行自主研發信用卡新核心系統成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雙11」當天凌晨,中信銀行信用卡網絡線上交易額僅2分鐘即突破1億元,一小時突破10億元,系統交易速度提升3倍,成為該行近期全新上線StarCard新核心系統投產後的首次「捷報」。截至目前,這是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雲架構信用卡核心業務系統。
  • 人工智慧是當今眾多技術創新的核心,將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擎
    加快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要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加快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要在國內培育一批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 教育部:開啟高校科技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陳寶生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科技工作,教育部黨組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在大局下謀劃和推進高校科技工作,重點工作實現了新突破。高校科技綜合實力、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和區域需求能力、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等邁上新臺階。
  • 科技創新成天橋發展「新引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國家發展戰略的落地需要實幹的精神、務實的作風。
  • 如何以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國家局領導談菸草科技創新重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0年是建設現代化菸草經濟體系、推動菸草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需要以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形成新優勢。當前,行業科技創新面臨怎樣的形勢?如何融入高質量發展大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麼?本報記者日前對國家菸草專賣局副局長段鐵力進行了專訪。
  • 【重點工作攻堅年】博山區:好項目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12月20日,淄博市經濟社會發展現場觀摩點評來到博山區,與會人員依次觀摩山東金史密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健身器材製造項目、博山新醫藥產業園區項目、山東山博電機集團有限公司精控微電機智能化生產項目、廈門朗鄉投資有限公司顏神古鎮項目。
  •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發展掃描
    創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新的歷史節點下這座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福布斯中國發布的「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榜單上,深圳位列榜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深圳時強調,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
  • 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如果科技創新問題解決不好,發展動力不加快轉換,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很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以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以創新驅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一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回望「十三五」,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全面推進富裕新堆龍建設,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位造強區、質量強區、網絡強區、數字強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深化改革開放,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構建現代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