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教育孩子,不是一代又一代的經驗沿襲,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更新。
養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
允許孩子暫時落後
理解他的淘氣和調皮
泰國一則視頻,讓人看了非常感動。
小男孩上足球課,跟別的孩子比起來,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媽媽詢問教練孩子的表現,教練說:「他看起來很有信心,但是他的基礎不是太好。他的頭球技術基本為零,讓我們再多觀察一些日子吧。」
圖片來源:網絡
小男孩回家後,表現得很沮喪。媽媽卻這樣對他說:
「我今天和你教練聊過了,他說你一直都很努力。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但是你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點點。」
圖片來源:網絡
跑步比賽,小男孩跑不快,落在很後面,還不小心摔了一跤。
回到媽媽身邊,媽媽問他「疼嗎?」
他搖了搖頭,很沮喪地跟媽媽說「我追不上其他人」。
媽媽說:「沒關係,努力去超過就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就好。」
圖片來源:網絡
在媽媽的鼓勵下,小男孩沒有放棄,即使在家裡,也堅持練習頂球,傳球,射門。
在一場足球比賽中,小男孩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他努力練習的技能,在最後一分鐘,幫助隊伍拿到了至關重要的一分,扭轉了敗局。
圖片來源:網絡
媽媽的認可與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憑著這份底氣的支持,讓他不僅球技節節高升,還扭轉了戰局,成了勝利的關鍵。
有些孩子的生理髮育晚於其他孩子,智力發育也稍緩。
鑑於這些差異,有些孩子表現出好動、精力旺盛、脾氣暴躁、坐不住,喜歡用身體語言;有些孩子則敏感、細膩、善於交流。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很差,要允許孩子暫時落後,只要父母合理的引導,孩子也很容易趕上來。
可能在某個階段顯得難以管教,比如調皮、注意力不夠集中、嘴笨,但請相信,這並不是孩子的本意,千萬不要用急躁和不耐煩傷害你的孩子。
一個孩子的內心豐盈與強韌的程度,與他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不可分割。
在媽媽那裡學會愛
6歲前,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尤其是來自媽媽的愛,這是孩子學會愛的第一步。
而在孩子6歲後,媽媽就要反過來教孩子愛父母、愛身邊人。
之前看《媽媽是超人》,霍思燕和嗯哼圈粉無數,他們的互動模式,讓眾多的媽媽們都羨慕不已,為什麼?
因為嗯哼真的是實力寵媽呀。
圖片來源:網絡
在嗯哼的眼裡,爸爸是王子,自己是小王子,而媽媽是小公主,還是美麗的天鵝!
圖片來源:網絡
嗯哼會跟霍思燕說:「我覺得你是小妹妹。」
霍思燕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嗯哼認真地回答媽媽說:「因為你長得好看。」
在嗯哼眼裡,媽媽是一個完美的媽媽,有一個採訪問到:「媽媽有什麼缺點?」
「沒有」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會這樣做,只要媽媽肯給機會,多和孩子示弱,多對孩子表達:「我不行」、「幫幫我」、「謝謝寶貝」。
記得胡可在一個綜藝節目中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當時她是這樣說的:
生活中,無論老公還是孩子,你幹得越多,他們就幹得越少,女人要學會示弱,不僅要跟老公示弱,還要跟兒子示弱,你示弱他們就會很爺們。
所以,媽媽要學會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孩子保護媽媽的欲望,還能夠讓孩子更早學會獨立,更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被媽媽依賴的感覺,不僅讓孩子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也是在無形地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在爸爸那裡看見規則和榜樣
一個12歲的小男孩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需要賠償12.5美元。孩子找父親拿錢賠償時,父親這樣跟他說:
「家裡有錢,但是這次不能給你,你11歲了,應該學會對自己的過失負責。這12.5美元我只能暫時借給你,不過,一年以後必須還我。」
從此,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裡根。
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圖片來源:網絡
爸爸這個角色,象徵著力量、勇敢、果斷、堅毅,加之性格特徵的影響,天然代表著一種獨立性、規則感與責任感。
孩子通常喜歡跟「豆腐心」的媽媽討價還價,對於爸爸則多了一分敬畏與服從。
當一個好爸爸,應當在陪伴孩子時,通過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將獨立、規則意識與責任感植入孩子心中。
比如:不過度保護孩子,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於嘗試和探索;賞罰分明、教孩子遵守交通規則、人際交往原則、做錯了事不逃避積極承擔責任等等。
而這些意志品質,會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生發出力量感,自信、自律、有擔當。
好的父親,應該是用心陪伴男孩的同時,也在向孩子傳遞規則。
幫助孩子養成讀書習慣
有句話叫:得語文者得天下。
語文是對一個孩子知識儲備、理解能力、應變能力的綜合考察。大量閱讀會讓點連成線,線鋪成知識面,孩子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
圖片來源:網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閱讀習慣培養得最早的孩子,在日後的學習中就越吃香。
孩子從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親子閱讀了,如果能培養起每天閱讀的習慣,相信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更優秀。
有了閱讀這根魔杖,孩子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披荊斬棘。
學習如何表達情緒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繼小S「不讓女兒買1000元的裙子」上了熱搜後,大S又靠「怒斥汪小菲」上熱搜。
圖片來源:網絡
起因是這樣,大S和姐妹團在外旅行的時候,得知臺灣地震,趕緊打電話給家人。
接電話的是小兒子,大S笑意盈盈地問:
弟弟,我的心肝~你今天有沒有感覺到地震?快跟媽媽講,你怕不怕?
圖片來源:網絡
兒子也特別軟萌地回答「怕」,一旁的家人補充「他哭得很大聲~」
這時,汪小菲一句話打破了這種和諧:
你有哭?你一個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可哭的?
圖片來源:網絡
然後,我們的大S秒變臉,怒斥一聲:閉嘴!汪小菲!
圖片來源:網絡
汪小菲這句「你一男孩子,有什麼好哭」的,是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
好像男孩子天生就該堅強,「哭」是沒出息、丟人的行為。
其實這是對男孩子的另一種偏見。
每個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和掌控需要很長學習的過程,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哭都是這個過程中最正常不過的情緒了,父母只有先接納情緒,孩子心裡有了安全感,他才能更坦然地面對挫折。
而不讓男孩表露情緒,孩子就學會了壓抑,有的男孩甚至會通過摔東西,打架來發洩情緒,有的則會陷入悲傷和抑鬱。
與其死板地去約束孩子的行為,不妨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去釋放精力和好奇心。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才更有助於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們塑造堅韌的性格。
才不會讓親子關係,在硬碰硬中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