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基本情況]
2002年各級普通學校基本情況
2002年各級成人學校基本情況
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基礎教育繼續鞏固。全區已有69個縣、市、區的「兩基」得到國家確認,人口覆蓋率達71.12%以上。全區已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全區15歲~50歲人口文盲率已下降到0.86%。小學和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98.54%和99.34%。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步伐加快,全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學)比上年增加15所,在校生比上年增加7.98萬人,增幅達18%,是近三年普通高中增長最快的一年。每萬人普通高中學生數108人,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中等職業教育在改革與調整中繼續向前推進,呈現穩定與積極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區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514所,在校生總數37.23萬人,比上年增長4.6%。高等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區有46所高校(其中普通高校36所,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10所),在校生比上年增長26.12%。全區每萬人口擁有高等教育在校生75.12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授權單位2個,博士點9個;碩士授權單位9個,碩士點153個,繼續保持上年水平。廣西大學等7所高校先後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作。
[教育投入與支出]
2002年全區教育經費總收入為134.69億元,比上年增加22.34億元,增長19.88%。其中: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不含納入預算內管理的城鎮「三稅」附加2.21億元)為82.47億元,比上年增加16.07億元,增長24.2%。同期全區財政收入為305.5億元,比上年增加42.47億元,增長16.15%;全區財政經常性收入為239.84億元,比上年增加43.74億元,增長22.3%。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1.9個百分點,實現了「政府教育撥款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要求。2002年普通高校生均事業費為4701.34元,比上年增長3.58%;其中公用經費1373.15元,比上年減少180.31元,下降11.61%。2002年普通高中生均事業費為1194.11元,比上年增長14.84%;其中公用經費85.86元,比上年增加14.62元,增長20.52%。普通小學生均事業費676.2元,比上年增長16.73%;其中公用經費增加4.26元。
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為2455.4億元,同年全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為93.38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8%,與上年的3.45%相比,增加0.35個百分點。
2002年全區財政支出為419.86億元,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為84.73億元(含納入預算內管理的城鎮「三稅」教育費附加2.27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20.18%,與上年的19.5%相比,增加0.68個百分點。
[教育建設工程實施情況]
(1)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第二期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水毀校舍建設工程和基層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項目工程4個工程,2001~2002年總投入達7.78億元,項目覆蓋全區,建設、改造、維修中小學校舍2710所,建設面積160萬平方米。這些項目工程主要用於改造中小學危房,同時對中小學進行布局調整。截至2002年年底,第二期義教工程土建項目已開工470個,佔計劃的83.03%,竣工或驗收的197個,尚未開工的96個,佔計劃的16.97%;到位資金1.5億元,到位率為76.83%。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681個,土建項目已全部開工,已竣工驗收的229個,竣工率為33%;到位資金2.03億元,到位率為79%。受災水毀學校建設項目單項工程139個,已開工137個,佔99%,已竣工或驗收的75個,到位資金2986萬元,到位率為91%。基層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項目工程879個,已開工855個,佔97.3%,已竣工或驗收的71個。到位資金2.09億元,到位率為74%。(2)邊境建設大會戰教育建設項目已全部完成。共投資2.56億元,建設861所中小學,其中高中8所,初中108所,中心校99所,村完小646所。(3)教育對口支援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第一期「廣東省對口支援廣西貧困地區學校工程」於2002年6月結束。廣東省派出148名支教教師到廣西受援學校支教,投入幫扶資金7000萬元(含在廣東省培訓廣西受援中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費用300萬元,廣州市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基金會第一次捐贈3400萬元),帶動廣西各受援縣、校投入配套資金近1000萬元,共完成教學樓、學生宿舍、多媒體教室等建設項目110個,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廣東還捐贈了價值約500萬元的教學物資;用於資助特困生的資金近90萬元,資助全區受援學校特困生近6000人次;為廣西受援學校培訓300名中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廣東?廣西教育對口支援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第二期「廣東-廣西教育對口支援工程」已於2002年10月全面展開。廣東省共派出120名支教教師。廣西受援學校由第一期的100所中小學校增加到120所,新增的20所學校全部為職業中學,工程加強了對全區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廣西區內學校對口支援工程成效也很明顯。2000年8月至2002年6月,共派支教人員224人(每年112人)。支教工作使受援地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轉變,薄弱學校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明顯提高。(4)中央國債教育項目共安排廣西高校建設項目10個,安排學校8所,計劃總投資3.45億元。項目建設進展比較順利。中職國債項目建設已基本完成。2001年,馬山等16個縣中職學校獲中央國債投資2500萬元,項目縣(市)財政配套1001萬元,共3501萬元,這是建國以來國家對全區中等職業教育最大額度的一次性投資。(5)基本完成申請英國贈款與世行貸款「西部基礎教育項目」規劃論證工作。該項目總投資2.61億元,其中世行貸款21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7430萬元),國內配套資金8710萬元,將主要用於全區18個未「普九」的貧困縣的校舍建設、設備採購、人員培訓等。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日元貸款廣西「中西部人才培養項目」通過正式評估,本項目總投資4.02億元人民幣,其中向協力銀行貸款3806萬美元,國內配套資金9457萬元人民幣。項目用於廣西師範大學等10所高校的土建工程、設備採購和人員培訓。項目實施期為4年。
[考試制度改革]
2002年,自治區教育廳決定實行中考改革,強調取消小學、初中會考和小學升初中考試,取消百分制和按分數排隊的做法,逐步建立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綜合評價制度,並將初中畢業考試與中考分離,有步驟、按計劃地下放中考權,2002年首先在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試行中考獨立命題,獨立組織考試。同時全面推進英語科聽力測試。
高中畢業會考改革作了探索。改變大面積集中命題的方式,首先實行會考徵題,然後再集中統一命題。出臺了每年進行兩次會考,每次開考9科,學生可以參加每一次考試,以成績最好的一次作為最後的會考成績等措施。
高考實行「3+X」科目設置改革和一年兩次考試試點工作。廣西成為全國第一個承擔高考專科命題任務的自治區(省市)。高考無紙化閱卷的科目數由2科增至4科(語文作文、英語、政治、歷史)。2002年全區兩次高考,90個考區、150個考點,8000多個考場(次)考試秩序井然,考風考紀連續5年保持良好。
[教師隊伍建設]
(1)2002年自治區下發了《廣西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實施辦法》,並召開全區電視電話會議,指導各地做好中小學編制核定工作。(2)認定教師資格工作圓滿結束。在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西醫科大學、柳州市城中區、桂平市試點的基礎上,2002年在全區鋪開,全年共認定各類教師資格9.9萬人(其中高校教師資格2626人,高級中學教師資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及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7284人,初級中學教師資格3.29萬人,小學教師資格5.31萬人,幼兒園教師資格3117人)。(3)建立新課程師資培訓網絡。自治區一級師資培訓機構以區屬3所師範本科院校和廣西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為基地,廣西教育學院參與,負責對全區地市縣一級培訓者和骨幹教師的通識、課程標準培訓;地市一級培訓機構負責對初中一線教師培訓,縣一級培訓機構負責對小學一線教師培訓;各有關出版社負責對一線中小學教師進行教材培訓。全區還建設10所示範性教師進修學校。按照「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原則,將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作為近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園丁工程」以及中小學校長培訓的核心內容,為新課程有效、健康地實施提供了師資保證。(4)開展中小學教師遠程學歷教育試點。廣西被教育部列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遠程教育試點地區。2002年自治區教育廳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此項工作。同時,教育部「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扶貧示範工程項目和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培訓中心教師培訓項目」圓滿結束,全區7個項目縣有450名一線教師接受了培訓。(5)2002年自治區教育廳與區內外教研機構和企業聯合舉辦19個中職學校教師、管理人員和校長培訓班,有913人參加培訓;有近200人參加在職攻讀學位入學考試和「專升本」入學考試。國家級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廣西工學院承擔培訓全國中職數學教師78人。(6)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2002年4月自治區教育廳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示範性教師進修學校建設實施方案》,對示範性教師進修學校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基本條件做了具體要求。9月16日~11月7日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對17所條件較好的進修學校進行實地評估,最後確定10所教師進修學校立項建設示範性教師進修學校。(7)21世紀園丁工程。2002年完成了18個中小學園丁工程研修基地的掛牌及啟動工作。為了展示園丁工程的成果,擴大骨幹教師輻射面。6月,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園丁工程講學團赴南寧地區、玉林市、象州縣、欽州市、百色、河池講學。(8)在各高校公開選拔、推薦的基礎上,經自治區教育廳組織專家評審,評選出2002年度「學科帶頭人資助計劃」資助對象20名、「骨幹教師資助計劃」資助對象18名。
[學校安全、穩定工作]
2002年召開全區穩定工作會議,組織開展學校安全大檢查取得良好效果。全區教育系統安全大檢查,重點檢查學校的建築、衛生、消防、防雷裝備設施及學校周邊環境、道路交通等安全情況以及有關規章制度的建設和執行情況,針對安全隱患發出整改通知,督促整改。在十六大召開期間,自治區教育廳組成6個工作組深入各地市、各高校和直屬單位做好穩定工作。制訂並實施了《廣西高校校園安全文明建設檢查評比標準》,推動高校廣泛開展「安全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會同自治區綜治部門加大對高校周邊治安的綜合治理力度。據統計,全區高校每年發生違章違紀受行政紀律處分人次累計普遍低於千分之五,人員犯罪率低於千分之0.1,治安案件普遍低於千分之5,一般刑事案件低於千分之1,師生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高校工委、教育廳因此被自治區綜治委評為2001年度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
[教育對外交流]
2002年組織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12個研修團組出訪英、法、德、美等8個國家和地區。全區教育系統全年出訪團組達206批522人次。審核批准了柳州鐵路運輸學校、柳州市工業學院和邕江大學3所學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區全年接受來華留學生1154人,創歷史新高;聘請外專外教109人,接待20批次120名國外境外來訪人員,辦理自費出國留學生110人、公派留學生等60人。
[語言文字工作]
組織開展了第五屆全國「推普周」活動。積極推動了語委各成員單位加大本單位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力度。開展職能部門印章和公文規範化、標準化檢查工作。開展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全區兩項語言文字科研課題獲國家科研項目。兩篇普通話水平測試論文在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上獲獎。全年測試15萬人(次)。
基礎教育
[義務教育]
2002年,廣西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區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到年底全區108個縣(市、區)中已有107個縣(市、區)把教師工資管理權和人事管理權收歸縣管,佔全區縣(市、區)總數的99.7%。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已將自治區編辦、教育廳、財政廳會辦的《廣西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實施辦法》《全區中小學公用經費定額標準》轉發各地執行。
2002年上半年,自治區政府教育督導辦先後深入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地區等「普九」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向自治區政府提出《關於積極推進「普九」攻堅工作的報告》,內容包括「普九」攻堅工作的指導思想、分步實施規劃、工作要點及保障措施等,建議自治區政府召開全區「普九」攻堅工作會,設立「普九」攻堅專項資金,啟動民族自治縣、民族鄉教育建設工程,把「普九」攻堅列入革命老區建設工程,建立「普九」攻堅責任制度,整合正在實施的義教工程等項工程形成「普九」攻堅合力。自治區政府教育督導辦還對已實現「兩基」達標的百色市右江區、河池市金城江區、武鳴縣、邕寧縣、象州縣等12個縣市區進行複查。從複查情況看,鞏固提高工作做得好的有百色市右江區、河池市金城江區、象州縣等。
[幼兒教育]
(1)2002年全區幼兒園2460所,在園幼兒76.97萬人。幼兒園佔地面積259.5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27萬平方米,增長9.39%;校舍面積165.7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萬平方米,增長3.11%。全區平均每萬人口有在園幼兒160.7人。(2)針對全區3歲~6歲兒童入園(班)率偏低情況,2002年自治區教育廳組織調研組分赴全區6個地(市)12個縣(區),對學前教育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在調研基礎上,草擬了《關於促進幼兒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意見》,提出全區今後若干年內學前教育發展目標和措施。(3)改革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將鄉鎮學前教育納入中心校管理體系,實施小學和幼兒園一體化管理。抓住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的時機,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向學前教育延伸,倡導以中心小學、村完小為依託,充分利用調整後閒置的小學校舍,以及富餘的小學教師等教育資源,舉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和村級幼兒園,普及發展學前2~3年教育。(4)規範示範性幼兒園建設,繼續進行自治區示範性幼兒園的評估和複查。自治區教育廳修訂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示範幼兒園評估驗收標準》,作為指導幼兒園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同時複查評估了區直第三幼兒園、廣西軍區幼兒園、廣西大學第二幼兒園、區直第一幼兒園、廣西教育廳幼兒園5所自治區示範性幼兒園。(5)3月31日~4月2日,自治區教育廳在桂林市舉辦廣西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培訓班,邀請全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做專題報告。來自全區各地幼教專幹、幼兒園園長約500人參加了培訓。
[特殊教育]
(1)2002年,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轉發由自治區教育廳等9個部門聯合起草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特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全區「十五」期間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思路。(2)7月10日~16日,組織南寧市盲聾啞學校、柳州市聾啞學校、桂林市培智學校分別承辦全區暑期視障教育師資培訓班、聾障教育師資培訓班、智障教育師資培訓班,來自全區特殊教育學校約180多名教師參加了為期7天的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培訓。(3)2002年3月,自治區教育廳決定授予南寧市永新區等6個縣(區)為「全區特殊教育先進縣(區)」光榮稱號;授予盧心怡等35人為「全區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以表彰他們在發展特殊教育方面作出的貢獻。
[中小學布局調整]
經過一年努力,全區中小學布局調整達到預期目標。小學由上年的16077所減少到16070所,減少7所;教學點由21260個減少到18709個,減少2551個;初中由2539所減少到2502所,減少37所。高中由501所增加到516所,增加15所,增幅為3%。
[課程改革]
成立了自治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專家指導委員會。在2001年設立南寧、柳州、玉林3個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的基礎上,2002年,增設17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參加課改實驗的小學一年級學生達到3840個班,學生11.72萬人,教師8555人;初中一年級有1666個班,學生9.41萬人,教師4740人;共使用12家出版社的34種教材。參與實驗的學生總數達到全區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17%左右。
全年共舉辦30多期培訓,100多個班次,培訓了各級行政領導、教研員、校長、教師、家長等各類人員共2萬人次,保證了全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編發了《廣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指南》,鼓勵各地開展各項課題研究,到年底,地、市以上組織的課改課題研究近200項。
[校外教育工作]
正式啟動羅城縣等13個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項目。完成了「國家資助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項目」第二批共8個項目實施縣的申報工作。與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科技廳、知識產權局、文化廳、廣電局、環保局、科協等分別聯合主辦「全區中小學生天文小製作競賽」等項課外活動,推動中小學科技文化等項工作的開展。
[素質教育]
按照2001年建立的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制度,2002年繼續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工作。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並通過評定等級學校,引進競爭機制,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先後分3批組織自治區督學、地市督學及專家對申請一級學校的32所普通高中進行評估,受評估的學校都達到一級學校甲等水平。各地市也評估了一批小學、初中一級學校。
[示範性高中建設]
2002年正式啟動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評估工作。自治區教育廳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評估標準(試行)》,對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評估標準採取定性和定量的辦法進行量化。12月下旬,自治區教育廳對南寧三中、南寧二中、武鳴高中、百色高中、柳州高中等17所學校進行了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評估。
[治理中小學亂收費]
2002年春、秋兩學期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共派出1170個檢查組,對1.34萬所中小學校進行了檢查,其中自治區教育廳、糾風辦先後4次單獨或共同組成16個督查、檢查組對全區14個地、市的87個縣(市、區)的299所中小學開學收費情況進行了檢查,共查處中小學亂收費金額1000多萬元,並基本清退完畢,61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通過檢查,春、秋兩學期全區學生按時返校率比往年高,學生交費率比往年好,群眾對學校收費比較滿意,是多年來群眾投訴最少,反映最好的一年。
[普及實驗教學和教育信息化建設]
到2002年底,全區開展的單位達98個,佔應開展數的87.5%。全區已有48個縣(市、區)通過自治區級檢查驗收,佔全區縣(市、區)總數的44%。欽州市、南寧市、北海市所有縣(區)全部通過了自治區的實驗教學普及縣省級驗收。
2002年實施了「鄉鎮現代教育信息資源中心」等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自治區政府決定,2001~2002年,自治區拿出4000萬元,地、市、縣配套4000萬元,用於加強農村中小學的普及實驗教學工作,計劃在全區1361個鄉鎮中心校各建一個示範性的「鄉鎮現代教育信息資源中心」。
為加強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指導,出臺了中小學校園網建設、信息技術教室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規範了中小學「校校通」工程、教育實驗學校、中小學校園網建設實驗學校、全國和自治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完成了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扶貧示範工程項目」和「中西部中小學校校園網絡教室和農村計算機網絡建設示範項目」的實施。廣西中小學基礎資料庫建設項目已初步建成開通。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全區職業教育現場經驗交流會]
2002年3月19日~21日在梧州市召開全區職業教育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要求,圍繞廣西「十五」發展綱要和2002年度全國職成教工作會議精神,回顧過去一年工作,交流經驗,深入分析全區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正確面對機遇和挑戰,對全區職成教工作進行部署。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鄭作廣作會議主報告,報告總結全區職成教經驗,闡述了職成教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及基本思路。
[中等職業教育]
(1)2002年開展立項建設自治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工作。制定了《自治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條件》和《自治區級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評估標準》,印發了《關於立項建設自治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開展重點中專、重點職高評審工作的通知》,同意53所學校為第一批立項建設的學校;在各地市和學校主管部門評審推薦的基礎上,對32所學校(其中有6所原自治區級重點中職進行複評)進行了評審,其中25所學校獲自治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稱號。柳州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北海市第一職業高中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示範學校。(2)加強中職學校專業建設,規範新設專業的審批工作。從2002年開始,自治區教育廳只負責區直中等職業學校新設專業的評審,地市所屬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的專業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後,報自治區教育廳備案。年內經組織專家評議,同意22所區直中職學校增設51個專業,並同意13所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的30個專業備案。教育部確定的全國中等職業教育首批176個示範專業(點),廣西有6所中職學校進入。(3)改革招生工作和加強學籍管理。2002年加大中職招生改革力度,同時做好招生服務工作。在《廣西日報》向社會公布具有招生資格的學校名單及招生專業;普通中專錄取生源條件進一步放寬,招生辦法靈活,中職學校招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印發了《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試行),全區三類中職學校學籍管理首次走向統一。完成了497所中職學校8.3萬名畢業生資格審查及畢業證書的審驗工作。
[教學改革]
(1)啟動全區綜合高中試點工作。確定在65所中職學校的103個專業開展綜合高中試點,制定指導性教學計劃和開發相關課程;(2)在30所學校推行彈性學習制度,並組織開發彈性學習制度管理軟體,協調自治區物價局制定實行學分制學校有關收費標準;(3)同意45個項目為2002年度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4)批准成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及13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教師隊伍建設]
2002年繼續從職教專項經費中投入60萬元用於職教師資培訓,全年共舉辦專業教師、管理幹部、校長培訓班19期,培訓中職教師和管理幹部1008人。(1)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充分利用發達地區的優勢資源開展培訓工作。自治區教育廳與上海市教育科學院職成教研究所聯合舉辦了《實施彈性學習制度的實踐及對策》和《綜合高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體制》職教管理幹部高級研修班各1期,170人參加培訓;委託國家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四川省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培訓中心舉辦中等職業學校家電維修(彩電、視聽產品)專業教師培訓班,培訓68名專業教師,所有參加培訓的教師均獲得相應的中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委託國家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培養基地廣東省順德市梁?NC346?琚中學舉辦製冷和空調設備運用與維修專業教師培訓班1期,33名專業教師參加培訓,並全部獲得中級工證書。(2)充分發揮廣西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的作用,開展專業教師和職教管理幹部的培訓。在國家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廣西工學院共舉辦各類中職教師培訓班11期,培訓學員410人。針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還舉辦了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班,共5個專業,85人,有計算機網絡操作員(中級工)、高級計算機操作員(高級工)、計算機繪圖員(中級工)、計算機圖像製作員(中級工)、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中級工)。在柳州市第一職業中專學校舉辦了旅遊、烹飪、應用電子技術、電子商務等4個專業的實習指導教師培訓班4期,共培訓實習指導教師125人。舉辦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崗位培訓班2期,共有130名校長參加了培訓。
在繼續抓好廣西工學院作為國家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自治區教育廳布置建設一批自治區級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至年底,有5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4所國家級中等職業學校申報立項。
[參加全國職業教育成果展]
廣西組隊參加7月25日~28日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的中國首屆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技能大賽。並組織6所中等職業學校的20名選手參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烹飪、服裝設計、美容美髮4個專業的技能大賽,獲計算機技能大賽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獲烹飪技能大賽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3名;獲服裝設計技能大賽一等獎1名,三等獎1名;獲美容美髮技能大賽二等獎1名。
[職業培訓和社區教育]
2002年全區各類職業學校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工作。廣西機電工業學校等十幾所中職學校招收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通過業餘或函授的形式進行職業培訓。全區共招生500餘人,開展計算機與應用、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機械製造等專業的培訓。南寧市新城區自2001年獲國家社區教育試驗區稱號後,積極開展社區教育工作,一年中成立了4個街道辦事處一級的社區教育中心,並邀請社區教育專家到邕講學和調研。該區社區教育網絡建設已列入政府工作日程。
高等教育
[高校布局結構調整]
經過多次論證、修改,自治區教育廳提交的《全區高等學校布局調整實施意見》於2002年6月獲得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批准。這標誌著廣西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02年自治區政府又批准設立了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高職院校。8所高校分別獲準設立民辦二級學院。
[教學工作]
(1)2002年,自治區教育廳深入貫徹教育部關於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健全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在全區高校實行公布包括圖書總冊數、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生均圖書冊數、生均設備值、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在內的教學資源數據動態制度。同時建立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和成果評審制度,2002年確定「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57個。開展了基礎實驗室評估,並對電大開放教育進行中期檢查。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師範學院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評估。(2)2002年9月,自治區教育廳召開第二次全區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總結交流2001年廣西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以來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全區高等教育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經驗,部署下一階段高校教學工作。會後,自治區教育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全區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關於做好全區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區普通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意見》《關於印發〈廣西普通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評價方案〉(試行)的通知》等4個文件。(3)以專業教學改革為龍頭,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全國重點支持建設的示範性職業院校序列。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室內設計與裝修成為國家高職高專精品專業。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應用等6所高校的6個示範性專業成為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4)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推進素質教育。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廣西工學院、廣西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等高校先後建立了一批創新實驗室、創新基地,以項目為中心,開展大學生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提供技術研發服務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效果顯著。全區高校學生參加全國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挑戰杯」等競賽,均獲優異成績。(5)開展「優秀專科生選拔制」。普通高校專科生、高職學生、成人高校學生專升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相互溝通的教育「立交橋」框架已初步構建。2002年有279名優秀高職學生被批准升入普通本科相應的專業學習,1387名優秀普通專科生升入普通本科相應專業學習,1385名成高專科生升入成高本科學習。(6)2002年自治區教育廳先後兩次召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邀請區內外著名學者講學,並提出了廣西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思路和目標,提出大學英語教學基本目標要轉到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上來,以培養大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為重點,進一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7)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大學、桂林工學院、廣西工學院5所本科院校已經試行學分制;全區有80%的高校推行主輔修制;廣西大學等本科院校試行了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等教學改革的實踐。(8)組織第二屆廣西高等教育教學軟體大賽。通過初評複賽,從各高校推薦的110個作品中,評選出70個獲獎作品。(9)規範和加強了區內現代遠程教育。2002年24所區外高校在廣西建立55個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點),其中有34個已招生,共招生近7000人。經自治區教育廳組織評估,有53個被評為合格,2個限期整改。國家支持的13所本科高校的校園計算機網建設項目完成了與系統集成企業籤訂合同的工作,並開始實施土建工程階段的建設。
[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
2002年全區13所本科院校投入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經費超過2億元。自治區撥出400萬元專款支持高校的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2002年首先資助8個重點學科及其依託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各有關高校按照1∶2的額度投入配套經費。廣西大學結構工程和動物遺傳兩個學科通過專家評審被正式命名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廣西大學「211工程」建設]
廣西大學「211工程」第二期建設方案經反覆修改和專家論證,已由自治區政府和教育部聯合向國家「211工程」部際協調委員會報告。自治區確定廣西大學「十五」「211工程」總投資為3.57億元人民幣(含國家「十五」「211工程」專項資金3800萬元)。其中自治區投入2.25億元,即自治區計委1億元(每年2000萬元)、財政廳1.25億元(每年2500萬元),學校自籌9400萬元。
[學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
2002年,自治區政府重新調整了自治區學位委員會組成人員。加強區外高校在廣西舉辦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規範管理,實行集中審批和媒體公布制度。改革地方研究生班招生和培養辦法,將研究生班的重要科目考試納入全國統一考試管理,實行寬進嚴出制度。
全區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人數大幅度增加,超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規模。全區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人數達320人,比上年增加200%。廣西大學獲得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授予權,使廣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種類由5個增加到6個,即工商管理碩士(MBA)、工程碩士、教育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和農業推廣碩士。
[科研工作]
2002年全區高校的科研項目立項範圍進一步擴大,研究項目類別和經費來源渠道明顯增多,高層次項目和經費有了明顯提高。項目研究出現了從主流渠道和主管部門,逐步向非主管的部門和行業基金、國際合作、地區合作、橫向聯合等渠道延伸發展的趨勢。廣西大學繼200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中小企業創新計劃項目之後,2002年又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奶業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國家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等重要課題;廣西師範大學國家級項目佔全年度項目的14.2%,較2001年提高14個百分點,經費佔全年總經費的23.8%;桂林電子工學院獲得了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民族學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17萬元。廣西大學橫向經費的比例佔學校科研總經費的51%;廣西師範學院佔53%;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佔80%,都大大高於往年。高校科學研究正朝著基礎研究上水平,應用研究重特色、重應用、重服務的良性軌道上邁進。
各高校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全區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在本校的內部分配製度改革中將科研工作量與年終考核掛鈎、與個人的津貼掛鈎;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和桂林工學院等主要本科高校還對教師提出了科研工作量的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的投入,紛紛設立校級基金和校級課題,並加大投入和資助力度。例如廣西中醫學院投入校級項目經費達50萬元,玉林師範學院投入院級科研項目及配套經費40萬元。
2002年全區高校共承擔各級各類項目1200多項,總經費達8303萬元,比上年5700萬元增長45%。2002年全區高校共有24項成果獲得廣西科技進步獎,其中二等獎8項,三等獎16項;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項。廣西師範大學鍾文典教授等完成的《廣西圩鎮研究》和廣西民族學院範宏貴教授完成的《同根生的民族》,同獲第三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據不完全統計,全區高校獲廣西第七次社科優秀成果獎近70項,其中一等獎3項,佔全區的60%。
2002年積極推進南寧、桂林、北海大學城(高等教育園區)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廣西大學取得了南寧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實質性支持,廣西大學科技園計劃在2003年廣西科技活動周期間掛牌。
[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2002年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以推動面上院校後勤的整體剝離、深化試點院校規範剝離為重點繼續進行。廣西高校後勤股份有限公司在廣西民族學院等院校建設大學生公寓,面積8萬平方米。桂林大學生公寓城第二期6萬平方米的大學生公寓正在建設中。
[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工作]
2002年高等教育本科層次和研究生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長13.51%(其中博士研究生44人),本專科招生比上年增長17.21%。
2002年全區普通高校畢業研究生佔畢業生總數的1.3%,本科畢業生佔畢業生總數的44.0%,專科畢業生佔畢業生總數的54.7%。區內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36.6%,其中畢業研究生初次就業率為90.6%,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67.6%,專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18.6%(其中高職初次就業率為42.7%)。
民族教育
[概述]
2002年全區50個老少邊山窮縣中有9個縣通過國家「普九」達標驗收。全區擁有獨立建制的民族小學157所,民族中學36所、普通民族專業學校22所(含民族中等師範學校9所),民族普通高等院校3所,再加上1個高校民族預科部,14所招收民族預科生的普通高校,自治區在全區各市(地)舉辦的315個寄宿制民族班,以及各市(地)、縣、鄉自行舉辦的寄宿制民族班,形成了包括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2002年全區各級各類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分別為:小學階段教育36.3%,初中階段教育37.1%,高中階段教育35.8%(其中普通高中36.1%),高等教育30.5%(其中普通高校36.2%),少數民族在校生的比例已經接近或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人口的比例。
[民族預科教育]
到2002年廣西普通高校民族預科班集中辦學10周年,為總結10年來的辦學經驗,自治區教育廳與自治區民委、財政廳聯合組成調查組對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學院等11所本科院校辦民族預科教育情況進行調查,形成《廣西高校預科班辦學情況調查》報告送自治區政府。同時組織廣西民族預科教育考察團,赴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自治區)進行學習考察。
[壯文進校實驗工作]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壯文進校堅持「積極穩妥」的方針和「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的教學原則,2002年積極開展壯漢雙語教學工作,並編譯壯文教材和教科書,及時送到學生手中。2002年編譯了全國新統編教材語文、數學兩門主科的課本,保證了教學用書。完成了壯文實驗學校(小學)畢業生壯語文統一測試工作,成績平均為78.5分,及格率為90%以上,優秀率達68%。全區壯文進校工作座談暨壯文學校校長、骨幹教師培訓班在貴港市覃塘管理區舉行。由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鄭作廣為課題負責人的「廣西壯漢語教學研究」課題,已得到國家科研重點課題的立項。由自治區教育廳民教處慕朝京為課題負責人的「壯漢雙語教學法研究」課題,被確立為自治區級重點研究課題。
[民族團結教育]
年初自治區教育廳印發《關於在全區中小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通知》,把民族團結教育列入中小學校內活動課安排。由區內自編、經自治區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的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廣西民族團結教育讀本》(小學版、初中版)已分別列入中小學生用書目錄。
撰稿 黃雄彪 黃華吉 李美清
審稿 餘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