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過度商業化,讓本土文化消失殆盡(資料圖片)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麼?一名鼓浪嶼居民說:「世上最遠的距離是,家門口全是各種店鋪,我卻買不到東西,還得『漂洋過海』去廈門市區買。」這不是一句玩笑話,它道盡鼓浪嶼居民的無奈和悲哀。太濃的商業,不僅影響著島上居民,還悄悄「侵蝕」著這座小島的人文底蘊。
本報「反思鼓浪嶼之商業『變形記』」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紛紛通過本報熱線968801或者郵箱發聲。昨天,一名市民呼籲,要保護鼓浪嶼的純潔度,賺錢的事可以讓小島對面的中山路、鷺江道等商圈去做,不要想著讓鼓浪嶼賺錢。
外遷者說
商業用電超標 居民無奈搬出小島
黃先生:太濃的商業,讓小島不堪重負。一到黃金周,鼓浪嶼就頻繁跳閘斷電,還停水。一停電,我們就會離開鼓浪嶼,而年邁的母親,就會到榕樹下納涼。近幾年年年如此,我們只能無奈搬家,離開這個生活了半輩子的小島。
以前,夏天走在鼓浪嶼的街巷裡,都能感覺到吹來的海風。現在,走在街上也能感覺到冷風,只不過這冷風是從各家店門口吹出來的空調風。店內冷風習習,店外熱浪滾滾。這涼意的背後,便是停電頻率加劇。
琴聲沒了 終日與叫賣聲相伴
魏先生:在國外,說起廈門,很多人並不一定知道,但一說起鼓浪嶼,大家就都知道了。寧靜、優雅,是他們心目中的鼓浪嶼。
可如今,鼓浪嶼商業過度開發,讓這個小島變得嘈雜了。聽不到琴聲,島上居民每天要與聒噪的叫賣聲為伴。還要擔心,隨時走出家門口,都會遇到如織的遊客。
留守者說
「偽小資」泛濫 老鼓浪嶼文化沒了
居民小何:現在的鼓浪嶼上擠滿了各類所謂「小資」風格的奶茶店、咖啡館、手工藝品店等。店鋪太雷同,賣的很多紀念品,並非「本土產」,只是一種「拼接」文化。同樣的產品,在外地都能買到。鼓浪嶼旅遊商品已被批低端化、庸俗化,已經讓過去的老鼓浪嶼文化消失殆盡了。
網友「揮著蒼蠅拍的滷蛋」:泛濫的商業導致島上店鋪租金上漲,逼走了很多鼓浪嶼老字號。別人賣的是快銷商品,一杯奶茶調一下,成本低、效率快;你賣手工魚丸,要一個一個包,就算24小時不休息也追不上人家呀。鼓浪嶼的老字號們,僅今年這半年,先後有10餘家「元老級」店鋪離開。老字號們關上的,不只是一扇門,更是鼓浪嶼積澱幾十年的文化。
唉,鋼琴搬出去了,老店也走了,以後鼓浪嶼會成什麼樣子呢?反正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鼓浪嶼了,剩下的只是軀殼。
商業遍地開花 居民卻買不到東西
居民陳阿姨:現在鼓浪嶼商業那麼濃,店鋪那麼多,可我們居民卻買不到東西了。
這兩年,遊客越來越多,物價不斷上漲,原本服務於居民的店鋪也開始做遊客生意了。島上沒有品牌店、沒有大百貨,生活變得很不方便,就連許多生活用品也要到廈門買。鼓浪嶼的社區功能在退化。
我們生活在島上,算下來,每個月的生活成本要比廈門市區高三四百元。現在,我和很多老鄰居隔天就會結伴過海到廈門島買菜。
期待
政府要排除萬難 莫再雷聲大雨點小
居民董女士:這兩年鼓浪嶼上的餐飲店遍地開花。街心公園附近原來有間五金雜貨店,三年前也轉租給餐飲店。餐飲店一開,油煙、噪音擾民。有家住戶不堪吵鬧,欲衝下拼命,是妻兒下跪哭求,才避免一場糾紛。
五金雜貨店一關,居民們有需要只好到市區買,買了兩根曬衣服的竹竿,輪渡不讓過,要求從第一碼頭過渡,只好扔掉!整治鼓浪嶼商業,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再雷聲大雨點小。排除萬難,為了百年的鼓浪嶼。
恢復生態平衡,談何容易。醫院患者少,學校生源不足,搬遷出去的居民能往回遷嗎?不可否認,鼓浪嶼的現狀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衝著高租金的收益而搬遷的。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好幾萬元,只有把公房回收了,他們才會往回遷。
建議
保護小島的純潔度
網友「吉普森」:鼓浪嶼是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保護鼓浪嶼並不純粹是為了申遺,更重要的是保護這座小島的純潔度。
賺錢的事,可以讓鼓浪嶼對面的中山路、鷺江道等商圈去做。鼓浪嶼可以通過立法,規定只有哪幾條街可以做成商業街,然後規劃出風情街、步行街及居民區等,從而進一步保持鼓浪嶼的歷史風貌建築和文化特色。
把商業濃度降下去
閔先生:政府的前期工作,要降低鼓浪嶼太濃的商業度,但要真正把鼓浪嶼的藝術氛圍提高上去,要恢復鼓浪嶼的人文內涵,還需要後期的很多工作。
我住在鼓浪嶼十幾年了,我是從外地來的從事藝術的普通居民。現在很多老的別墅空置,政府是不是可以加大投資力度,重新整修,讓有名氣的音樂人來島上居住,把音樂室帶到這裡來?
徵集
聽你說說「二元體制」
一個鼓浪嶼,卻有「兩個婆家」——鼓浪嶼管委會、思明區政府及下轄的鼓浪嶼街道辦。今天關於「二元體制」話題,您如果有好的建議或者意見,可以通過以下徵集渠道,告訴我們:1.撥打導報便民熱線968801;2.發送郵件至hxdbzj@163.com。
導報記者 詹文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