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集團化辦學再成熱點。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出現擇校、天價學區房等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今後將推進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在深圳,推進集團化辦學成為教育部門今年的重點工作。市教育局提出,將加快推進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組建若干個教育集團,充分輸出名校的管理機制和經驗,擴大優質辦學資源的覆蓋面。
顯然,以集團化辦學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已成共識。
有了方向之後,關鍵是路徑與方法。集團化辦學如何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處理好品牌與效益、規模與質量、共性與個性、集團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回應社會關切,需要在條分縷析中找尋答案。
而答案,也許就在深圳南山——
這個響起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的地方,也是誕生廣東第一個公辦教育集團的地方,更是深圳第一個教育強區。2003年迄今,南山集團化辦學已探索了14年,從「最早」到「最強」,已擁有三大教育集團,基礎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的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市首位。而今,放眼全球嫁接最優質的資源為教育所用,南山不拘一格。2017年,南山又將「新增2-3家優質教育集團」寫入區政府工作報告。
當前,深圳正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而南山,正向著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邁進,努力打造中國矽谷,需要教育有力支撐,尤其需要南山在教育改革中敢闖敢試,為深圳乃至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新鮮經驗、精彩樣本,甚至是標準。
為「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的願景變成美好現實,南山人多年堅持打造教育的「南山質量」,推動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確,作為一種重要手段和渠道,「集團化辦學」在南山教育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均扮演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教育合力的能量噴薄而出。
令人欣喜的是,南山教育近年來一直以先行者姿態不懈探索,緊扣教育質量提升這一核心,在先行先試中,逐一破解集團化辦學中的困惑與難題,南山教育人用心血汗水書寫下的答卷,猶如一把把鑰匙,排憂解難,更打開了通往集團化辦學更廣闊天地的大門。
這樣的鑰匙,閃著智慧的光芒,既可攻堅克難,亦可百鍊成金。
第一把鑰匙:
名校如何發揮品牌優勢,提升效益?
37年前,南山蛇口炸響的「開山第一炮」,如春雷喚醒沉睡大地,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鴻篇巨製。
14年前,廣東省首個公辦教育集團花開育才,延續的是同樣的改革血脈與改革氣魄。
2003年4月,育才教育集團創立,南山開始探索一條義務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育才教育集團籌備辦的工作人員,徐薇老師記得,由於缺少可學習的先例,僅一份集團《組建方案》就修改了69遍。
打開集團章程,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成立於2003年4月8日,為廣東省首個以公辦學校為主體、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紐帶、以探索現代學校制度為目的的多形式多層次辦學且具有法人資格的教育集團。
「育才學校是深圳經濟特區興辦的第一所學校,育才教育集團第一個『吃螃蟹』並不奇怪,這裡有著『蛇口基因、招商血脈』。」正如外界所言,集團創建時,四所企業子弟學校同根同源,具備了創辦教育集團的基礎。
「後生可畏」,這是改革探索者袁庚為育才學子留下的題詞,激勵著所有育才人。改革過程艱辛,付出終有回報,帶著鮮明改革開放印記的「育才教育模式」不脛而走:在全國率先開設「課程超市」、接收國際學生隨班就讀、成為以「花季雨季」為代表的全國青春校園文學發源地和以手拉手為發端的全國「希望工程」發起學校、華南地區首家「少年海事學校」近日落戶……多年躬耕,育才逐漸躋身全國名校之林,成為國內公辦教育集團的一面旗幟。
今天的育才集團,發展成為擁有14家單位的教育聯合艦隊,擁有公辦高中一所、初中兩所、小學四所、四所民營幼兒園,以及南山區社區學院,加之兩所聯盟學校,一舉打通十五年教育,率先構築一體化辦學「大教育」格局。而在管理上,育才教育集團通過「聯邦式」模式,總校充分授權激發分校校長的辦學積極性,保持了分校辦學自主權和特色;精選優質課程全集團「走課」等舉措,又實現了分校間的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蛇口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與開拓意識,這也是育才乃至南山所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靈魂。
2008年12月29日,在育才集團化辦學五周年,深圳市委市政府辦公廳《信息快報》肯定了集團化辦學的先進性:「南山區在全國率先開展公辦教育集團化實驗。加快教育體制創新步伐,發揮品牌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經驗等無形資產的效益,避免管理人員、師資力量、教育設施等資源的重複建設和閒置浪費,加強各學段教育內容和形式的銜接,打造了南山教育的『聯合艦隊』。」
第二把鑰匙:
如何破解規模擴大與資源稀釋的難題?
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最令家長擔憂的是:「牛奶」會不會被稀釋?
本世紀初,當外界還對「公辦教育集團」略感陌生時,南山已走上集團化辦學內涵式發展的快車道,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南山實驗教育集團脫穎而出,規模與效益不斷提升,與育才集團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名校集團化,極大緩解了優質學位的供需矛盾,可是,如何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維持甚至提升質量呢?
對這個問題,南外集團校長崔學鴻的回覆是,集團化辦學就要產生「1+1>2」的作用。無論「強強聯合」還是「強弱聯合」都應如此,否則就沒有必要集團化辦學。強校、名校帶弱校、辦新校,也許會稀釋一些優質教育資源,這本來就是區域教育均衡的需要;再者,對強校、名校的資源來說是稀釋了一點點,卻大大促進了新校、弱校的快速發展,總體社會效益提高了;何況,這對強校、名校本身的發展也是一種刺激,可以進一步激發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南山外國語學校、南山實驗學校兩大教育集團採取的是「內生式」的品牌拓展形態。校長權責統一,利於整合全校資源,迅速提升新辦學校整體建設及管理水平,學校管理層在條線上有統攬全局的優勢,有利於各項工作平衡發展,更確保優質的校園文化獲得傳承發展。
以南外為例,連續幾年集團化辦學創新不斷——2014年底,《南外集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行動方案》出臺,逐步成立八大少年學院,南外二十周年之際,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為國內首個「少年外交學院」揭牌;2015年底,與清華附小等11所國內名校成立「未來學校聯盟」; 2016年,首次站上聯合國金色大廳,在MMUN世界青少年峰會上代表中國發言的兩位學生孫培源、侯皓天都來自南外;2017啟動「十五年一貫制課程體系」建設,劍指「創建全國一流外國語學校」。
規模拓展,質量如一。
在南實集團成立之初,《章程》與《三年發展規劃》相繼出臺,對集團發展起到了規範和引領作用。南實以信息化搭載課程改革,率先打造的「翻轉課堂」風靡全國,「提前讀寫」實驗成果輻射全國50多所學校,並獲批教育部《關於中小學語文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研製》國家課題三所協同校之一。而今,南實躋身首批全國「未來學校創新聯盟示範校」、首批「中國極具變革力學校」之列;去年全國「雙創周」在深圳舉行,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吳子謙等幾位小創客,均出自南實。
南山還將發揮集團化等辦學優勢和基地孵化功能,做好優秀體育藝術特長生的小、初、高銜接,促進體育藝術特長生學業和專業雙向成才,打通優秀苗子成才和專業發展的通道。
業內專家指出,在推進教育集團化時,南山十分關注集團的內部治理模式,集團化辦學就是要解決規模與效益、整合與特色、集權與授權的關係,充滿敬重地認真研究每一步,不斷反思辦學舉措對未來教育的價值。
的確,南山的教育集團在百姓心中就是「名校」,而之所以成為「名校」,則是因為它始終圍繞「造就人」這一核心命題,在一些領域甚至獨佔鰲頭。
第三把鑰匙:
優質品牌如何推動區域教育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南山GDP保持了全國第二、全省第一的喜人態勢。
東方矽谷,教育先行。南山教育如何實現優質均衡發展,與轄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區域地位相匹配?如何實現南山教育的美好願景——「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
在南山教育看來,教育集團不同於企業集團,因此不能簡單鑽到集團化中去,而是要更多地關注教育的核心問題、趨勢問題,讓集團化與辦學質量、新校創建、教育發展的大戰略相聯繫,辦好新學校,把優質品牌教育輻射好,讓更多百姓受益。
在南山,長期存在著教育水平南強北弱的問題,急需破題。為改變南山北部片區基礎教育積弱現狀,南山教育提前布局,早在三四年前就嘗試為這一問題尋找解決路徑。
2013年開始,《南山區教育質量攻堅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8)》《南山北部片區教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打造新優質教育資源帶、實施「先鋒者計劃」、「引領者計劃」和「精英人才校園共享計劃」等一攬子舉措先後出臺;2016年9月啟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藉助與中國教科院的兩輪合作,多層級完善「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合作機制。2017年,「新增2-3家優質教育集團,實施北部片區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推進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寫入南山區政府工作報告。
這當中,「深圳大學城實驗學校聯盟」的創立尤其引人關注。
2014年4月,南山北部片區三校加掛「深圳大學城南山麗湖實驗學校」、「深圳大學城南山桃苑實驗學校」、「深圳大學城南山西麗實驗小學」牌子,成為「深圳大學城實驗學校聯盟」首批成員校。2016年,聯盟理事會成立,出臺「聯盟章程」與管理暫行辦法,加盟標準、質量體系、聯盟文化逐漸成型。
南山教育「大學(企業)—中小學」夥伴計劃推陳出新,高校助力基礎教育的模式日趨升級。外界欣喜地看到,聯盟校正在形成一個教育資源聚合的能量場,互聯互通、開放辦學,而活動交叉、師資共享、學生跨校走課等改革正在聯盟校逐一落地。可喜的是,今年該聯盟校還將再增兩成員校。
隨後,2015年9月1日,深圳市南山職業教育集團在博倫職校掛牌成立,立足南山、服務深圳、輻射廣東、面向全國、走出國門的區域定位,創新、創業、創投、創客的「四創聯動」機制,充分發揮了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整合作用。集團化辦學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啟了一條社會、政府、學校、企業的共贏之路。
綱舉目張,創新型集團化戰略再次發揮效用。
南山教育將「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定義為優質教育資源擴大供給、優化配置,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從而化解教育老大難問題。南山教育認為,改革的重點任務在於通過新改擴建學校,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保障民生;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探索多種辦學模式;打造適應新需求和服務的教師隊伍;藉助技術等發展優勢,激發創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第四把鑰匙:
集團化辦學如何實現「和而不同」?
2016年11月,「獨立法人聯盟式管理」概念第一次寫入公辦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歷程——
南山四所南部片區品牌學校與四所北部片區學校試行聯盟式辦學,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桃源中學、蛇口育才教育集團龍珠學校、南山實驗教育集團白芒小學、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平山小學四校掛牌。
在集團化辦學旗幟下,優質教育資源自南向北傾斜,從「內」到「外」煥發出新的生機。
「桃中成南外了!龍珠成育才了!」西麗片區居民奔走相告。可是,也有擔憂接踵而至:「掛個牌就成名校啦?如何求同存異?」
這一切,桃源中學校長劉安海都看在眼裡,「南外校徽是一棵大樹,桃中校徽是一朵花,兩校融合恰寓『一樹花開』,桃中要融入南外、對標南外,而後區別於南外。」
事實上,南山教育對聯盟辦學的執行力度比社會預期還要堅決。
劉安海介紹,9月22日,區教育局會議宣布聯盟辦學以後一個星期,南外就拿出了「南外-桃源中學聯盟辦學項目推進表」,8大項目24個子項目37條具體措施,天天放在我桌面上。
根據行動方案,南外派出集團副校長蘇子涵駐校,高新中學與桃中兩所獨立初中直接結對,定期召開兩校校長聯席會、行政聯席會。僅上學期短短四個月,桃中參加南外教學交流、行政會議、學生活動近50次,參與人數逾300人次。今年,桃中初三聯考、試卷質量分析、分組備課全面納入南外體系。新一屆初一還將開設實驗班,逐步引入牛津英語、電影配音等南外特色英語課程。
既保持成員學校管理的獨立性,又實現真正融合,是聯盟辦學中最大的難點,也是決定聯盟辦學是否成功的關鍵。作為打造「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徵途中的又一教育創新,南山教育不僅創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集團化辦學模式,併科學系統地回答了「老區老校如何實現彎道超車」的難題。
參與聯盟辦學的集團學校對此深有體會,「聯盟辦學中各聯盟學校作為獨立法人主體,仍獨立保持原有的決策權和管理責任,集中精力專注文化融合、教師交流、課程共享、教研同步、活動共建等『軟體』的質量升級,在聯盟中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有利於形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集團制度文化,有力推進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
現在,南外華潤城學校、南山實驗集團園丁學校、港灣學校,育才教育集團太子灣學校等正在籌建的新校,落成後將繼續探索「獨立法人聯盟式管理」的集團化辦學新模式,南山集團化辦學創新之路將越走越寬。
南山新學校 辦一所優一所
「十三五」期間,南山計劃新改擴建學校30所,新增34000個學位,其中新建學校15-16所,佔現有學校總量的1/4。
「如果新增的不是一批優質學校,那麼就意味著未來南山教育的總體質量會下降。所以,如何高起點辦好每一所新學校,是一個必須解答好的問題。」南山教育自2013年就提出了「新學校一開學就要成為好學校」的目標,2016年初,「確保新辦學校增一所、優一所,打造一批新名校」寫入南山政府工作報告。
那麼,把新學校辦成好學校,南山如何做到?
首先,開放辦學、品牌聯合。南山多管齊下,放眼海內外,導入各種優質資源,大學城、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等資源不斷嫁接到基礎教育領域,為學校增加養分。南山持續引進國內知名教育、科研院所品牌,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北師大南山附屬學校、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深大師院附小等合作品牌模式,讓新校成為老百姓歡迎的品牌校。日前,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與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共建的「心理夢工廠」,以及與中科先進院合建的6間高端科學實驗室投入使用。實驗室分別對應中科創客、中科機器人和中科萃智創造力三大科普課程體系,加上「博士課堂」,科學教育真正走進中小學生課堂。近年來,南山教育又放眼國外,探索國際教育資源的本土導入。
其次,借力「網際網路+」站上風口。近日,微軟全球教育商業拓展總監Larry Nelson來到南科大第二實驗小學參觀,對該校「技術支持下的學習變革」課程由衷讚嘆。成立不足三年,南科大實驗學校的統整項目課程已風靡全國,該校副校長唐曉勇和統整項目團隊還肩負起了國內統整項目課程導師的職責。港灣小學首年招生即達到1-6年級17個教學班滿額狀態,其前衛的創客教育理念吸引了被譽為創客之父的Mitch Altman及其團隊,在該校嶄新的創客空間裡與小創客們切磋技藝。近日,南山區教育局又與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接洽,雙方的合作有望開啟深圳基礎教育的「航天時代」。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局長劉根平表示,「網際網路+教育」是一種變革思路,而不僅僅是一種在線教學形式,其目的在於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革學校,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流程再造,培養「未來教師」,提供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高質量教育。
第三,樹立標杆,輸出「南山標準」。唯有確立質量標準,才能通過價值引領,實現優質教育的複製和推廣,以此推進區域教育的整體提升。南山教育局與中國教科院的院區合作,以深圳學生的八大素養和陽光評價為指導,構建南山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夯實微觀領域改革,陸續發布《南山教育質量報告》,滿足社會知情權。在區域層面,南山建立了辦學條件及教育經費投入標準;健全南山學校管理標準,實現義務教育輕負高質發展。在學校層面,引進優質課程、在公辦學校引入外籍副校長,打造「南山教師發展3.0版本」;開啟「全球文化使者進校園」活動,將國際化資源導入課堂……
近日,北師大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博導桑新民教授在走訪南山多所學校後激動地評價,「南山已成為教育改革和創造的熱土」。
改革不停歇,創新不止步。
南山的「教育高原」,已然呈現出「優質化、多元化、國際化、特色化」優質均衡發展的態勢,形成持續的輸送能力和強大的培養能力,在滿足民生需求的同時,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創新提供著人才落地保障,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著優質的基礎教育支持。
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區教育局局長劉根平表示,當前,在集團化辦學中闖出一條新路的南山教育,正放眼全球,大膽將海內外的優質資源與集團化發展相結合,探索多元化、集團化相融合的綜合教育辦學改革;正系統梳理集團化辦學經驗,制定集團質量標準,提供可複製的操作指導,進一步解決教師共享、編制打通、校園文化傳承等問題,確定標準、構建指標、指引未來。
當規模與質量同在,當效益與標準齊飛,「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讓每一位教師都精彩,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的願景,將成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