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人領養的華裔女孩,26歲哈佛畢業回國尋親,結局如何?

2021-01-11 阿旺讀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道路四通八達的今天,太多的遊子選擇了遠行,但血脈親情並不是距離能阻斷的。

兒女是高飛的風箏,而那根系在父母手中的線,卻足令他們牽腸掛肚。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短暫的分別尚且如此,那些父母是如何狠心,將年幼的孩子遺棄的?

棄嬰,可以說是從古至今的頑疾,據統計,從1992年至2017年,美國民間收養中國兒童的數字達到了80162人。

26年中國僅流向於美國的棄兒,便有8萬餘人。既然將他們帶來這個世界,為何又絕情的不管不顧,不聞不問,在很多人眼裡,這些失職的父母是不可原諒的。

不過,這個由老外撫養長大的女孩——潘甜甜,24年後,卻從哈佛畢業滿載榮耀而歸,開始高調地找尋她的親生父母,對他們的一起沒有一句怨言,只想道一句:我一切安好!

01親生父母遺棄,美國人領養

1992年,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女嬰,被人遺棄在揚州茱萸灣公園,一個新生兒易碎的如瓷娃娃一般,如果不是被好心人發現及時送到了當地的福利院,或許她的人生還沒來得及展開,便已落幕。

這個孩子便是潘甜甜,她身上並沒有太多證明身份的物件,有的只是一張寫著出生日期的字條,不知姓啥名誰,家在何方,她從此成為了無家的孤兒,只能期待著好心人領養回家。

福利院的一個女職工,非常喜歡潘甜甜,每逢節假日都會帶她回自己家,甚至還萌生出領養她的念頭,但出於一些原因,終究無能及時領養。

她便在這裡一直長到2周歲,1994年時,一位來到揚州的美國人,意外見到小潘甜甜,覺得小姑娘非常可愛,便提出領養。

這個可憐的孩子,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她被養母帶著前往美國,過起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養母是一位語言矯正專家,每天的工作,便是與殘障兒童打交道,非常善良,有愛心,也有耐心,在她的教導下,潘甜甜健康快樂的成長著。

潘甜甜雖然年齡小,但此時已開始有記憶,她記得福利院裡那位阿姨一家對她的好,她捨得離開他們。

小孩子是敏感的,最初離開故土,在陌生的環境裡,身邊的人都與自己長得不一樣,還說著自己聽不懂的話,她會緊張也會害怕,更糟糕的是不同的語言,讓她與自己的美國媽媽無法溝通。

幸好養母對她有足夠的愛和耐心,還送她玩具小熊,小孩子最幸運的事便是容易適應環境。

在養母的幫助下,她開始學習英語、舞蹈、小提琴等,學會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不過漢語卻在沒有語言氛圍的情況下,漸漸遺忘了。

02長大成才回國尋親

國人與國人之間的差異或許不是很大,至少都是黃皮膚黑頭髮,但與美國人的差距卻很大,甚至很難找到相同之處。

她很小的時候就對此提出質疑,與中國父母不同,養母對此並不忌諱,而且直言不諱的告訴她,她是被領養的,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中國。

不同於中國的很多領養兒,總會遭到大家異樣的目光,美國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她的表姐也是被領養的孩子,因而對於自己的出身她欣然接受,並不曾為此感到自卑。

在養母正確的引導下,她並不記恨父母的遺棄,甚至抱著一顆感恩與寬容的心。

她感謝父母給予她生命,她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遺棄,是因為當時父母有自己的苦衷或困難嗎?她還記得那個對她非常照顧的福利院的阿姨,如今他們還好嗎?

她想看看自己誕生的祖國,找尋自己出生的足跡,於是在養母的支持下,2018年,已經從哈佛畢業後,並在波士頓的一家做癌症研究的公司,擁有了穩定工作的潘甜甜,決定回國尋親。

被領養24年後,潘甜甜成功找到了那位福利院的阿姨,她非常感謝對方曾經的照顧,再次相見非常開心,對方還甚至表示,如果她未能如願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可以把他們當做她在中國的父母。

時隔多年,憑藉當年微乎其微的線索,在幾經找尋之下,終究毫無進展,她還是未能如願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但能再次見到福利院的阿姨,她依舊感到十分滿足,覺得不枉此行。

03尋親事件惹熱議

她的尋親之路,被媒體報導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不斷爭論和熱烈探討。

潘甜甜尋親的出發點很單純,她只是想找尋自己的親人,跟她的親生父母說一聲,女兒長大了,過得很好,你們放心吧!感謝你們給我生命,讓我有機會看到這個美好的世界。

不過,更加了解中國國情的網友,卻表示當年潘甜甜會被遺棄,多半是出於家人重男輕女的緣故,他們生兒不養,不配為人父母,既然當年他們已經將你拋棄,又何必找尋他們的呢?

如果不是運氣好,或許已經沒機會,再領略這個世界的風景,又何必感謝他們,不如好好珍惜愛她寵她的養母。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生育之恩值得感謝,如果沒有被遺棄的過往,也沒有如今考取哈佛如此優秀的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美國的生活環境與教育理念不同,由於大環境的影響,對於領養這件事,他們從不避諱,還會鼓勵孩子找尋親生父母,教他們學會感恩與原諒,從而放下被拋棄的心結。

04結語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在失去時,也在得到,學會感恩,學會放下,在原諒別人的同時,也在成全自己。

怨恨是毒藥,它會吞噬你的幸福感和快樂,寬容和原諒是對別人的救贖,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富蘭克林說:對於所受的傷害,寬恕比復仇更高尚,鄙視比雪恥更有氣派!

當我們以博大的胸懷擁抱世界時,機會便多了,當我們以狹隘的胸襟去怨恨別人時,世界變小了。

聰明的人不會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當你對著山谷喊出"我愛你"時,你也會得到"我愛你"的回音!

相關焦點

  • 兩名棄嬰在揚州「跨國尋親」:一個哈佛畢業,一個碩博連讀
    「揚子晚報」微信公號11月27日消息,1992年,女嬰潘甜甜被人遺棄在揚州一座公園內,送到揚州兒童福利院後,她被一位美國女士領養。長大後的潘甜甜考取了哈佛大學政治系,如今供職美國一家研究所。今年感恩節期間,甜甜不遠萬裡趕到揚州,尋找和她有血緣關係的父母。
  • 26歲美國帥小夥回寧夏尋親:我想見一見我的親生父母
    今年26歲的靳家成,又名黨子楊、党家成、克裡斯蒂安,特別想找到自己在中國的親生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親生父母的渴望愈加強烈。靳家成出生於1992年,尚在襁褓中時被遺棄街頭,被隆德縣一對夫婦收養。6歲時,他與養父外出走失,後流落至河南被送進洛陽社會福利院。2001年5月,靳家成被美國一名婦女領養,現居美國。為了幫助靳家成找到親生父母,現在美國和中國的養父母攜手,為兒子尋親。
  • 華裔女孩來遼跨國尋親
    她叫Yasmin,今年21歲。如果2歲半那年,沒有被荷蘭格羅寧根的父母收養,Yasmin也許還叫阜曉樂,在遼寧阜新平淡地生活。如果出生時沒有被親生父母遺棄, Yasmin會有另外一個名字,過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但Yasmin一點也不埋怨自己的親生父母,反而感謝他們將她帶到這個世界,享受精彩的人生。
  • 兩個棄嬰都在尋親:一個哈佛畢業,一個碩博連讀(視頻)
    21日,揚州市民張先生夫婦了解到「哈佛女孩」回揚州尋親的消息後,認為甜甜有可能是他們的女兒。張先生的妻子回憶,女兒是臘月出生的,具體哪天記不清了,只記得農村那會兒正在年蒸(揚州年俗,過年前集中蒸包子、饅頭等食品)。當時她在揚州婦幼保健院生下了女兒,出生時女兒身體不好,在保溫箱裡待了一個星期。之後,由於種種複雜原因,家人決定放棄女兒。
  • 研究稱30%被美國家庭領養華裔兒童自認是中國人
    中新網1月4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孤兒,在成長過程中會感到身份認同困惑嗎?會。不過,身份認同的困惑,沒有比自己是被領養的這個事實本身讓這些孩子更焦慮。有研究指出,多達30%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兒童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 中國棄兒的跨洋尋親之路:血緣甚至是活下去的希望
    「尋親」成為他們人生中永恆的主題。今天的故事正是關於那些被血緣牽繫又阻隔在大洋兩端的人們,是如何各自走上這條艱苦重重的尋找之路的。23 歲的安娜有著健康的小麥色肌膚,笑起來眉眼彎彎,嘴角時常展露著溫暖的笑容。她與 你在南方街頭隨時會迎面遇上的鄰家女孩並無不同,但當她開口說話時,你就能領會到她的特別。
  • 首批被外國人收養的棄嬰:耶魯女孩尋親記
    今年5月23日,耶魯大學學生詹娜和她的美國養母一起飛抵武漢———20年前她被收養的地方,開始一個月的尋親之旅。她的故事牽動了整個城市。但從目前來看,這仍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詹娜的尋找只是近年類似尋親故事的一部分。從1992年中國首次對外國人開禁收養以來,這類被稱作「香蕉人」(「黃皮白瓤」,中國面孔,在國外長大)的特殊兒童,如今正陸續長大成人。
  • 美國不香了?華裔計算機頂級科學家回國的信號
    朱松純曾經任職於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91年,朱松純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第二年便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在哈佛期間,他師從國際數學大師菲爾茲獎獲得者大衛·曼福德,並於1996年順利獲得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
  • 20年前那位「哈佛女孩」,發誓學成歸來回報祖國,後來結局如何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天才的背後其實是無數個日夜的努力,20年前那位「哈佛女孩」,發誓學成歸來回報祖國,後來她的結局如何?一、「哈佛女孩二、命運的玩笑從哈佛大學順利畢業的劉亦婷這些年來一直堅持自己刻苦努力的原則。從學校畢業後,她像那個時代很多充滿夢想的年輕人一樣,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不過,她的創業之路並不像他的求學之路一樣順利,儘管一直沒能做出成績,但是劉亦婷也從未放棄。
  • 荷蘭夫婦幫7歲養女樂清尋親 「她現在很幸福」
    01  2009年  她被遺棄在北白象  這份尋親啟事稱,蘇西據推算於2009年出生,當年12月31日在樂清市北白象鎮高西村村口被人撿到,後被送至福利院,目前被一對荷蘭夫婦收養,如今這對荷蘭夫婦希望能幫養女尋親。  記者通過尋親啟事下方的QQ,聯繫到了幫小女孩尋親的謝先生。
  • 3歲「藍眼」中國女孩,被美國父母收養,老外為啥總收養中國孤女
    於是,各種國際家庭慢慢萌生,最讓人想不到的是,許多老外會來中國領養孤兒,特別喜歡領養孤女。3歲"藍眼"中國女孩,被美國父母收養這個春天讓人壓抑,人們需要一些充滿希望的事情,刺激一下沉默的神經。當初是一個3歲的中國女孩,因為先天疾病,被父母拋棄,寄托在福利院。她生下來就有先天青光眼,所以眼睛是藍色的,有些人會因為這樣的眼睛感覺孩子很恐怖,甚至不吉利。這也不是個例,有個男孩在村裡被稱作"鬼眼",就是因為他的先天青光眼,飽受人間的惡意。
  • 不到33歲就當上哈佛教授,被問為何不回國,他說:要帶團隊回國
    而近些年,像我國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紛紛出國留學,在國外畢業後沒有多少同學願意回國奉獻。而近日,我國的中國科技大學卻增添了一位令人敬佩的人才。這位小夥名叫尹希,是哈佛大學的一名教授,而近日哈佛大學發布了新聞祝賀尹希成功成為一名教授,而他的年齡也僅僅只有三十三歲。尹希來自中國科技大學,他的年齡成功刷新了中國科技大學擔任哈佛大學教授的年齡記錄。
  • 8歲自學微積分,12歲考入中科大,32歲成哈佛最年輕華裔正教授
    他可以稱得上中國的神童了,8歲自學微積分,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32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哈佛華裔正教授,他就是 尹希,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弦理論。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他的簡歷。
  • 18歲華裔女孩失蹤14天,希望大家提供線索!
    大半夜,在紐約,危險程度不言而喻,大家紛紛對這個女孩的安全非常擔憂,很可能兇多吉少。不過這兩天又一華裔女孩的失蹤就比較揪心了,因為直到如今還沒有找到。就讀芝加哥伊利諾大學(UIC)大一的華裔18歲女學生夏萊哈.亞曼德(Shalyha Ahmad),12月14日到校上課後就與家人失去聯繫,至今12天音訊全無。相當擔心愛女安危的女大生華裔母親雪提芳婷(Shettifating Ahmad)26日懇求大家協助提供線索找女兒時,不禁泣不成聲。
  •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回國的94人功成名就,沒回的26人結局如何
    1872年8月11日,經過在留美預備學堂近一年的學習,首批30名幼童通過中、英文考試,從上海啟程赴美留學;接下來,1873年6月12日第二批、1874年9月19日第三批、1875年10月14日第四批,120名幼童陸續抵達大洋彼岸的美國。和如今在英國的小留學生一樣,這些留美幼童到達美國後,被分配到不同的學校和寄宿家庭。
  • 二十年前「哈佛女孩」劉亦婷:學習後發誓回國報效祖國怎麼樣?
    她的家人分開了,裡面是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同時,只有十八歲邀請她到其他三所世界一流院校,包括威爾斯理學院。李學院的名字不簡單。如果劉亦婷進入學校,她的校友將是宋美齡、冰心和美國前總統夫人希拉蕊·柯林頓等名人。這些學校中最好的無疑是哈佛大學。所以她和她的家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哈佛。
  • 美國人收養中國女孩24年後,卻讓她回國找親生父母是為何?
    2020年7月,一個名叫倪春美的女孩發布了一段尋親視頻。她是個被父母丟棄在福利院的孤兒,被美國的媽媽收養。在養母的關愛和呵護中,倪春美快樂的長大,但她心裡一直有個尋根的夢想。多年以後,這張紅紙成為了女孩找尋親生父母的唯一證據。義烏福利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送來的孤兒都取「倪」字為姓,既是與「義」同音,也是表明是人民的孩子。所以,女孩被叫做倪春美。女嬰被送到福利院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有個叫Peggy的中年婦女正在謀劃著一件事情。
  • ...事人丨「22歲荷蘭女孩來京尋親」續 北京通州一女子被提取DNA樣本
    10月22日,北京青年報報導了在被養父母收養19年後,22歲的荷蘭女孩喻颯西來到北京,想通過尋親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的事。12月7日,喻颯西委派在北京工作的荷蘭同鄉,前往通州提取疑似母親的DNA樣本,以進行科學鑑定。
  • 他是哈佛首例本科直讀博士後,被問及是否回國,理由讓人啞口無言
    ,  在清華讀書的時候就找尋去美國深造的機會,後來去往華爾街開始闖蕩,但還是被上海企業給招回國,雖然回國工作但公司為能留住她直接給她一套房。    ▲尹希  二、人才流失  尹希他是位美籍天才華裔物理學家,  他是在湖南的株洲市出生,在他17歲的年紀就被哈佛錄取,31多歲就成為哈佛的終身教授
  • 16歲美籍華人女孩隨養母回湘尋親 胎記或成線索
    陽冰9個月大時,被美國一位好心人收養,也就是她現在的養母。之後她跟隨養母居住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  陽冰說,自她記事起,養母便如實告訴了她被收養的情況。她們現在一家人過得很幸福,她有了新的英文名字:Erika Pioch。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陽冰在心裡萌發了尋找親生父母的念頭,「我想儘可能知道一些有關他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