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30%被美國家庭領養華裔兒童自認是中國人

2020-12-13 環球網

中新網1月4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孤兒,在成長過程中會感到身份認同困惑嗎?會。不過,身份認同的困惑,沒有比自己是被領養的這個事實本身讓這些孩子更焦慮。有研究指出,多達30%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兒童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南佛羅裡達大學教授譚星(Tony Tan)長期研究跨國領養兒童,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童是他的重點研究對象。

譚星的研究發現,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在情緒和學識表現上與她們沒有被收養的同齡人及美國同齡人相當,甚至更好。即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成長非常健康,沒有任何異常之處。

在身份認同方面,成長於白人家庭中的中國女孩多認同自己是美國亞裔或華裔。在譚星的調查中,只有5%的受訪女孩覺得自己是白人。相比之下,有15%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亞洲人,更有多達3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譚星指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被領養女孩,多是在兩歲之前就來到美國,儘管對中國沒有記憶,但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原因是自己的模樣是中國人,因此接受自己的中國身份,明白自己同中國的關聯。

調查顯示,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多是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或上中產階級(upper middle class)。家長們會確保自己的孩子對其身份感到驕傲,珍惜自己的中國血統。

不過,與養父母膚色的明顯差別仍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它過於明顯地揭示了孩子是被領養的事實。在感受到這點之後,會有孩子感到不適甚至焦慮。

此外,並沒有顯著讓孩子感到與世界隔絕的因素。網際網路在很大程度上抹平了人類可能感受到自己與他者不同的感受,孩子在社交網絡上很容易找到與自己類似的人,相比過去也有了更多發揮自己其他興趣的可能。

這一研究間接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育兒經驗:產婦的健康狀況會對孩子的未來有非常長遠的影響。

譚星的研究發現,儘管沒有像美籍華裔那樣優異,但相比來自其他國家的領養兒童,中國領養兒童的學業表現更加出色。

在排除了成長環境和學業壓力因素之後,這一現象的一個解釋是,大部分中國女童的母親更加健康。相比其他國家的母親們,中國媽媽極少在懷孕期間飲酒、吸菸,她們通常也更加年輕。體現在這些孩子身上,相比其他國家有著類似悲慘被遺棄經歷的同齡人,中國孤兒也會更加健康,學習能力也會更強。

即便幼年時有過疾病或精神創傷,案例顯示,這些女孩仍有可能在學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家長的教育和家庭環境仍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李宇軒)

相關焦點

  • 因愛而變 中國被領養兒童改變美國家庭生活
    中國僑網10月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中國領養兒童來到美國家庭後,給領養父母帶來了親情,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生活上的挑戰。人們普遍認為,在成長過程中,這些領養兒童最難避免的是他們與生身父母分離後的心理變化以及之後的身份認同問題。領養父母為了孩子們的成長費盡心機,而這些孩子們的到來也改變了領養家庭的生活。
  • 外國人領養中國兒童要付數萬元?福利院:捐款自願
    據介紹,小姑娘出生於廣西梧州市,2歲時被美國德拉瓦州一對夫婦收養。摩根奪冠後,不少國內粉絲為小姑娘送去了祝福,但也有人質疑稱養父母在收養摩根時曾支付8000美元費用,認為涉外收養過程中存在牟利行為。對此,廣西梧州社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回應稱,摩根的確是出生於梧州的孤兒,但福利院在辦理領養手續時僅收取登記費,沒有額外費用,「也有一些家庭會選擇給福利院捐款,但都是自願的。」
  • 有緣千裡來相會,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舉辦領養中國兒童美國家庭聯歡...
    (圖片來自華輿 張大衛/攝)美國當地時間12月14日下午,在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大廳,燈火輝煌,笑語聲喧,一片喜氣洋洋的節日景象。十幾個美國中西部領養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歡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迎接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和中國春節。從中國領養來的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親和兄弟姊妹們,第一次來到中國駐芝加哥總領館高興地參加充滿親情和東西方文化交融氛圍的節慶聚會。
  • 美國人近20年領養中國12萬兒童 不嫌棄孩子缺陷
    濟南民政部門相關人士透露,家庭收養孩子的審核辦理等程序,目前全由民政部門自管自辦。受觀念、收養條件等因素影響,外國家庭成功收養殘障兒童的情況多於國內家庭。  濟南現無縣級兒童福利院  「目前全國多數縣無專門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濟南市五區四縣也只有濟南兒童福利院一家。
  • 領養中國棄嬰最多的國家竟是美國!網友:為啥不領養本國的孩子?
    在34.3萬人口中,社會上散居的孤兒有27.5萬,佔總數的80.2%;而在兒童福利機構的孤兒有6.8萬,佔總數的19.8%。雖然說我國一直堅持本土先領養的原則,但是根據國外領養的數據顯示:美國早已成為了領養中國棄嬰最多的國家。 於是,很多網友都說"為什麼美國人不領養他們自己國家的孤兒?"的確,為什麼美國人寧願不遠萬裡來中國領養?
  • 被美國人領養的華裔女孩,26歲哈佛畢業回國尋親,結局如何?
    棄嬰,可以說是從古至今的頑疾,據統計,從1992年至2017年,美國民間收養中國兒童的數字達到了80162人。26年中國僅流向於美國的棄兒,便有8萬餘人。既然將他們帶來這個世界,為何又絕情的不管不顧,不聞不問,在很多人眼裡,這些失職的父母是不可原諒的。
  • 美國華二代的尷尬: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第二代美國人:移民成年子女概觀》(Second-Generation Americans: A portrait of the Adult Children of Immigrants)報告研究數據,美國移民的成年子女都說英語 。李其榮教授還認為,如果母親的英文程度較高,其子女的中文程度便相對較差;住在唐人街或華人移民聚居郊區的孩子的中文程度比住白人區的高。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後來他成為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他還兼任了香港中文大學,培養了很多科技人才。2009年,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 美國華裔兒童為武漢獻愛心
    王早早是一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雙語/雙文化研究碩士學位,曾在美國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當過8年教師,2018年在紐約創辦了「早知道學習中心」。她還是一名主持人,曾多次為大型文化活動擔任主持。  王早早說,今年1月中旬,她帶領15名美國華裔小朋友,去北京星光大道演播廳錄製兒童春晚的《ABC的時尚新潮流》節目,小朋友們的節目獲得了金獎。
  • 美國一家庭收養4名白化病兒童!夫妻稱:他們是上天賜予的天使!
    美國一家庭收養4名白化病兒童!夫妻稱:他們是上天賜予的天使!導語:很多的孩子由於從小患病,遭受著比同齡人更不幸的生活,甚至有的還被父母所遺棄。不過近日,根據美國的某家媒體報導,在美國有一對夫妻已經有了2個孩子,但是依然還收養了5名患病的兒童,而且其中還有4名都患有白化病。夫妻倆認為這些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給他們的天使。到底夫妻為何要這樣做呢?這些孩子的生活又是怎麼樣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在這個幸福的家庭裡,夫妻倆加上自己的親生孩子一共有7名孩子。
  • 西點軍校想當美國總統的華裔學生
    美國西點軍校華裔學生高雲青,1989年5月9日出生於中國北京一個滿族家庭,今年剛滿21歲,母親是現任美國矽谷女性聯合會會長明瑛。  高雲青的童年在北京度過,就讀於北京國際小學,現在的繼父是美國海關高級官員艾瑞克·高,高雲青已改名為傑克·高。
  • 東莞社會福利中心:近500個愛心家庭排隊領養孤兒
    近日,記者從市社會福利中心獲悉,中心有孤殘兒童780餘人,病殘率為91%。  今年1-5月,中心新收養兒童20餘名。其中,棄嬰有十幾名;由公安、法院等部門轉送的打拐解救兒童以及父母在拘留、服刑期間的未成年困境兒童數名。  一直以來,有許多愛心家庭想領養市社會福利中心的孤殘兒童。據中心副主任胡淑娟介紹,目前累計有近500個家庭向東莞市社會福利中心登記領養申請,正在排隊等候。
  • 旅美華裔作家:中國人不要再著迷諾貝爾獎了
    就中國華裔文學在美國的地位,他介紹說,「在美國文學歷史中,亞裔族群的形象在很大一段時間是缺失甚至是偏於負面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社區淘舊書時,曾經紅遍美國的華裔神探陳查理走入我的視線。」《陳查理傳奇》這本紀實文學書讓黃運特獲得提名美國圖書最高獎,黃運特從陳查理的原型寫起,交叉描寫中國人在美國的歷史、美國早期電影史、中美文化交流史以及作者本人在美國尋找陳查理蹤跡的經歷和感受。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由白人演黃臉戲的陳查理系列電影風靡整個美國,也傳播到中國,在上海、北京放的時候,每場爆滿。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從而在美國站住腳跟。另一方面20世紀初開始,有大量的移民、留學生等留在美國,這些人在大陸改革開放前主要來自臺灣,1970年之後大陸也陸續開始有移民逐漸超過臺灣,當然這裡包括很多富豪,這批人大都是家庭富裕或者在美國有非常好的工作待遇等。華人在美國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 寄養家庭可領養孤兒
    本報訊(記者王皓)記者昨天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獲悉,市兒童福利院已制定出《辦理寄養變領養工作的辦法》。今後,市兒童福利院寄養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父母了。  家庭寄養是由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機構將孤兒、棄嬰委託正常家庭進行撫養,由政府向寄養家庭支付寄養兒童的生活、教育費用的模式。
  • 禁止同性戀領養,中國領養中心錯在哪
    目前已有67個國家籤署《海牙公約》,儘管沒有規範同性戀者跨國收養的實施細則,同樣是籤署《公約》的美國,法官們更看重的是收養家庭能否提供給兒童最優的成長環境,而非性別組成。即使在去年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前,多州也早已通過判例保障同性戀者的平等收養權。(抽文)美國同性戀收養權的合法化與同性婚姻合法化共同走過了平權抗爭之路。
  • 中國領養孩子與他們的美國養父母
    中國領養孩子與他們的美國養父母 2015-06-15 16:49:17參與互動()   每年我的學生中就有一兩個是被美國父母從中國領養的孩子
  • 美國華裔「香蕉人」的尷尬:中國人不羨慕,美國人卻歧視
    它指的是那些在國外長大的華人小孩,雖然外表和中國人無異,但內心早已美國化,所謂「外黃內白」。後來這個概念範圍又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於美國,甚至擴展到整個海外,泛指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除了外表,他們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已經與外國人無翼。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和祖國認同感,已經和我們沒有了什麼關係。
  • 英媒稱扎克伯格妻子生於美國 父母系越南華裔
    「臉譜」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日前迎娶現年27歲的哈佛才女普莉希拉·陳,然而關於這位華裔新娘的身世一直眾說紛紜。有報導稱,普莉希拉系「港二代」,其父親是退休的香港政府官員,還有報導稱她祖籍江蘇徐州,系「鄧文迪同鄉」,更有網友戲稱其為「南京小胖妞」。然而此類傳言從未證實。
  • 旅美華裔作家黃運特:中國人不要再神化諾貝爾獎
    一個中國人從事美國文學的教學工作,同時遊走在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這給了黃運特以不同角度看問題的體驗。他告訴記者,「在此之前,我已經用英文寫過七八本書,但都是象牙塔裡的學術著作,《陳查理傳奇》是第一本用英文寫的通俗讀物,為此我下了很多工夫,經過了十多年的積累與構思,真正做研究則花了一年的時間。其中包括到夏威夷調查陳查理的原型,找到他的舊居,也搜集到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