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廋》自上映以來收穫好評無數,大家很好奇為什麼會用李清照的詞來當做劇名。可,細細地觀察劇中人物的服飾選擇上無不是符合宋朝服飾的特點,比較貼近歷史。
曾經有研究歷史的人說過:把當時宋朝的東京跟其他當時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城市做對比都是在貶低東京。因為,當時的東京不僅是全世界最大和最繁華的城市,它還是具有一個獨特現代氣息的城市。而這種現代氣質不僅指當時高度發達的商業,成熟的審美,還包括當時那個時代人們對高質量的「活著」的追求。
01 淡雅、簡約的「理性之美」-服飾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接著擁立趙匡胤為帝,宋朝也就在那時候建立。當時的趙匡胤為了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再次發生,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
後來受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影響,比如文人居多,軍事上和政治上力量薄弱,外來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出現了程朱理學和以維護封建道統為目的的聶崇義《三禮圖》,從而讓宋代的整個社會文化變得越來越保守。
「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這個「程朱理學」的「言理面不言情」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當時的人們美學觀念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整個社會輿論主張服飾應當崇尚簡樸,不宜奢侈華麗。因此,宋代服裝具有質樸、理性、高雅、清淡之美。
宋朝時的男裝大體上是沿襲了唐代的樣式,一般老百姓,他們多穿交領或者圓領的長袍,然後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多是黑白兩種樣色。而當時士大夫一族多穿一種叫【直裰】的對襟長衫,以及頭頂再戴一頂【東坡巾】的方通行帽子。
宋代當官上朝穿的官袍則是以隋唐時期的圓領袍衫形制為主,與官服配套的是革帶、佩魚、方心曲領等配件,這些是與官員的品級有著密切的聯繫。宋代的幞頭形制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
宋代貴族女子的服裝形制仍是以寬衣大袖,長裙頭梳高髯為主,衣飾華麗,和晩唐、五代貴族女穿著基本相似。不過,宋代貴族女子的便裝卻流行瘦、細、長的款式,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
衣著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高飽和度顏色為主的習慣,多採用各種間色,比如粉紫、黑紫、沉香色等等,色調偏向淡雅和文靜,合理地運用了高級的中性灰色調。
02 最傳統的時尚配色
正如前言所說,宋朝的服飾多是淡雅、簡約為主,因此與之相配的顏色也是同樣的屬性。
雖然宋朝貴族女子的衣服色彩大多沿襲唐朝形制,但大多數的平民百姓穿的衣服色彩是偏中高明度。純度比較低,對比色的運用不多,不如唐朝時的色彩,不過顏色搭配是十分諧調的。色彩上追求的雅致,藍綠色、淡粉色、粉紅色、墨綠色、白色等帶有冷色調的顏色,都是宋朝人民喜愛的顏色。
宋朝人最愛的配色的小秘密,他們偏愛冷色調,色彩集中在藍色、綠色和紫色,而且喜歡用低明度低純度的色彩進行搭配。而那些高飽和度的顏色如黃色、紅色和橙色在宋朝則以低飽和度的形式出現,融入這些冷色調中。
宋朝人對冷色調的追求也融入了藝術品中,可以從當時的瓷器看出來他們最愛的顏色-藍綠色。宋朝可是說是瓷業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數量和質量都堪稱世界一流。
宋人掌握了樸與拙、素與雅的完美結合,用特有的簡潔造型和淡雅清新,詮釋著對自然生靈的敏銳感悟力,從傳世的梅花圖、裂紋青瓷、窯變釉瓷器來文物來看,宋人試圖讓殘缺變成欣賞的聚焦點,用樸素、淡雅和拙成成就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趣。
03 宋朝的生活美學
宋朝,是一個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朝代。宋代的文人和士大夫們,普遍都追求著隱逸生活,在這個隱者一般的生活中,出現了一種雅致的生活美學,並且在民間迅速流行。
四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讓人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這是宋代雅致生活沒學的集中體現。
中國飲茶之風是興於唐,盛於宋,宋代茶文化從上而下得到各個階層的推崇,可謂空前繁榮。從唐代精緻的煎茶法中創造出雅致的「點茶法」,因此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茶餅壓輾成粉末後置於盞中。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以水注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水充分交融,混合成乳狀再飲用,這種飲茶方式也深深影響到日本的抹茶道。
中國插花始於隋朝之前,唐朝時只在宮廷盛行,到了宋朝則普及到一般文人雅士。不同於唐代插花的富麗堂皇,宋朝的插花走的自己一貫的內斂,淡雅路線,對內涵的重視更甚於形式,被稱做「理念花」。
宋朝的人還有佩戴「簪花」的習慣。這個習慣不論男女,不分貴賤,上至君主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為時尚,有一句話說「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而且,在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盛大的「花朝節」,人人都來賞花。《夢粱錄》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
中國歷代文人墨客都是愛香成癖,在盛唐事情,焚香、薰香、評香成為高雅的藝術,此時的香道文化已經慢慢成形。在宋朝的適合,將這個幽靜風雅之氣推向極致。上至文人雅客,聚集品香撫琴,吟詩作畫,談詩論道。下至庶民百姓,解酒安神,燻衣待客,甚至衣著妝容,真是無物不香。大文豪蘇東坡,在他的晚年,就是與弟子一起以沉香為伴,終日焚香作賦。
「掛畫」最早見於唐陸羽《茶經》,它指掛於茶會座位旁的畫作,這個畫作必須是與茶相關。後來到了宋代,宋太祖賜茶肆畫圖,因此成為當時飲茶掛畫的始由。在那之後,掛畫內容題材不僅局限於與茶相關,但大多以詩、詞、字、畫的捲軸為主。
從此,賞畫也成為宋朝人家居鑑賞或雅集聚會的重要活動。在茶肆掛書畫,或者茶前掛畫,都是是對品茗環境的營造。這個做法有助於飲茶時,可以平靜內心,然後欣賞畫中之趣。
四藝對應著嗅覺(焚香),味覺(品茶),觸覺(插花),視覺(掛畫),這四藝合一展現宋朝文人雅士的風雅以及充滿極致韻味的生活美學。
宋朝,是一段讓人沉醉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的人們用極簡、極素和極拙創造了世間大美。雖然,宋之風雅已經隨歷史的洪流遠去,但是其中蘊含的生活情調與獨特的審美觀,卻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滅。那就是一種追求雅致,講究生活品質的態度。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面對著加快的生活節奏,我們不妨學宋人一樣把前行的腳步放慢一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物和美景,也許會有不一樣的心境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