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

2020-12-27 騰訊網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廋》自上映以來收穫好評無數,大家很好奇為什麼會用李清照的詞來當做劇名。可,細細地觀察劇中人物的服飾選擇上無不是符合宋朝服飾的特點,比較貼近歷史。

曾經有研究歷史的人說過:把當時宋朝的東京跟其他當時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城市做對比都是在貶低東京。因為,當時的東京不僅是全世界最大和最繁華的城市,它還是具有一個獨特現代氣息的城市。而這種現代氣質不僅指當時高度發達的商業,成熟的審美,還包括當時那個時代人們對高質量的「活著」的追求。

01 淡雅、簡約的「理性之美」-服飾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接著擁立趙匡胤為帝,宋朝也就在那時候建立。當時的趙匡胤為了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再次發生,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

後來受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影響,比如文人居多,軍事上和政治上力量薄弱,外來遊牧民族的入侵,因此,出現了程朱理學和以維護封建道統為目的的聶崇義《三禮圖》,從而讓宋代的整個社會文化變得越來越保守。

「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這個「程朱理學」的「言理面不言情」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當時的人們美學觀念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整個社會輿論主張服飾應當崇尚簡樸,不宜奢侈華麗。因此,宋代服裝具有質樸、理性、高雅、清淡之美。

宋朝時的男裝大體上是沿襲了唐代的樣式,一般老百姓,他們多穿交領或者圓領的長袍,然後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多是黑白兩種樣色。而當時士大夫一族多穿一種叫【直裰】的對襟長衫,以及頭頂再戴一頂【東坡巾】的方通行帽子。

宋代當官上朝穿的官袍則是以隋唐時期的圓領袍衫形制為主,與官服配套的是革帶、佩魚、方心曲領等配件,這些是與官員的品級有著密切的聯繫。宋代的幞頭形制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

宋代貴族女子的服裝形制仍是以寬衣大袖,長裙頭梳高髯為主,衣飾華麗,和晩唐、五代貴族女穿著基本相似。不過,宋代貴族女子的便裝卻流行瘦、細、長的款式,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

衣著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高飽和度顏色為主的習慣,多採用各種間色,比如粉紫、黑紫、沉香色等等,色調偏向淡雅和文靜,合理地運用了高級的中性灰色調。

02 最傳統的時尚配色 

正如前言所說,宋朝的服飾多是淡雅、簡約為主,因此與之相配的顏色也是同樣的屬性。

雖然宋朝貴族女子的衣服色彩大多沿襲唐朝形制,但大多數的平民百姓穿的衣服色彩是偏中高明度。純度比較低,對比色的運用不多,不如唐朝時的色彩,不過顏色搭配是十分諧調的。色彩上追求的雅致,藍綠色、淡粉色、粉紅色、墨綠色、白色等帶有冷色調的顏色,都是宋朝人民喜愛的顏色。

宋朝人最愛的配色的小秘密,他們偏愛冷色調,色彩集中在藍色、綠色和紫色,而且喜歡用低明度低純度的色彩進行搭配。而那些高飽和度的顏色如黃色、紅色和橙色在宋朝則以低飽和度的形式出現,融入這些冷色調中。

宋朝人對冷色調的追求也融入了藝術品中,可以從當時的瓷器看出來他們最愛的顏色-藍綠色。宋朝可是說是瓷業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數量和質量都堪稱世界一流。

宋人掌握了樸與拙、素與雅的完美結合,用特有的簡潔造型和淡雅清新,詮釋著對自然生靈的敏銳感悟力,從傳世的梅花圖、裂紋青瓷、窯變釉瓷器來文物來看,宋人試圖讓殘缺變成欣賞的聚焦點,用樸素、淡雅和拙成成就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趣。

03 宋朝的生活美學 

宋朝,是一個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朝代。宋代的文人和士大夫們,普遍都追求著隱逸生活,在這個隱者一般的生活中,出現了一種雅致的生活美學,並且在民間迅速流行。

四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讓人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這是宋代雅致生活沒學的集中體現。

中國飲茶之風是興於唐,盛於宋,宋代茶文化從上而下得到各個階層的推崇,可謂空前繁榮。從唐代精緻的煎茶法中創造出雅致的「點茶法」,因此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茶餅壓輾成粉末後置於盞中。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以水注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水充分交融,混合成乳狀再飲用,這種飲茶方式也深深影響到日本的抹茶道。

中國插花始於隋朝之前,唐朝時只在宮廷盛行,到了宋朝則普及到一般文人雅士。不同於唐代插花的富麗堂皇,宋朝的插花走的自己一貫的內斂,淡雅路線,對內涵的重視更甚於形式,被稱做「理念花」。

宋朝的人還有佩戴「簪花」的習慣。這個習慣不論男女,不分貴賤,上至君主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為時尚,有一句話說「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而且,在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盛大的「花朝節」,人人都來賞花。《夢粱錄》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

中國歷代文人墨客都是愛香成癖,在盛唐事情,焚香、薰香、評香成為高雅的藝術,此時的香道文化已經慢慢成形。在宋朝的適合,將這個幽靜風雅之氣推向極致。上至文人雅客,聚集品香撫琴,吟詩作畫,談詩論道。下至庶民百姓,解酒安神,燻衣待客,甚至衣著妝容,真是無物不香。大文豪蘇東坡,在他的晚年,就是與弟子一起以沉香為伴,終日焚香作賦。

「掛畫」最早見於唐陸羽《茶經》,它指掛於茶會座位旁的畫作,這個畫作必須是與茶相關。後來到了宋代,宋太祖賜茶肆畫圖,因此成為當時飲茶掛畫的始由。在那之後,掛畫內容題材不僅局限於與茶相關,但大多以詩、詞、字、畫的捲軸為主。

從此,賞畫也成為宋朝人家居鑑賞或雅集聚會的重要活動。在茶肆掛書畫,或者茶前掛畫,都是是對品茗環境的營造。這個做法有助於飲茶時,可以平靜內心,然後欣賞畫中之趣。

四藝對應著嗅覺(焚香),味覺(品茶),觸覺(插花),視覺(掛畫),這四藝合一展現宋朝文人雅士的風雅以及充滿極致韻味的生活美學。

宋朝,是一段讓人沉醉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的人們用極簡、極素和極拙創造了世間大美。雖然,宋之風雅已經隨歷史的洪流遠去,但是其中蘊含的生活情調與獨特的審美觀,卻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滅。那就是一種追求雅致,講究生活品質的態度。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面對著加快的生活節奏,我們不妨學宋人一樣把前行的腳步放慢一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物和美景,也許會有不一樣的心境和體悟。

相關焦點

  • 宋朝審美能領先世界1000年,背後原因有2點,與宋徽宗有關
    了解歷史的人一定對於宋朝有著獨特的理解,如果說站在戰爭與歷史發展上來講,整個大宋給人的感覺就是中規中矩,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存在。尤其是戰亂求和似乎成了宋朝各大時期最常見的存在。如果是站在文化發展上面來看,宋朝給大家的感覺就不一樣了,甚至歷史學家與文化學家已經證實下來,形容整個宋朝的文化與審美都是領先世界快要1000多年。宋朝審美能領先世界1000年,背後原因其實有2點,而且還與宋徽宗有著直接的關係。
  • 秦皇墓有一把「古劍」,被壓千年會自動恢復,技術領先世界2千年
    導語:秦皇墓有一把「古劍」,被壓千年會自動恢復,技術領先世界2千年眾所周知,嬴政是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原來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掌握了「鉻」的鍛造技術,可鉻塗層技術卻於當今世界90年代才流行開來,這能說明戰亂使鉻塗層技術出現斷層,幸好秦始皇陵的考古發現,將我國的「鉻」文明向前推進,領先世界2千年。
  • 千年佛像內藏宋朝高僧「金身」:骨骼完整(圖)
    原標題:千年佛像內藏宋朝高僧「金身」:骨骼完整(圖)  視頻:千年佛像內現打坐高僧真身 內臟已被掏空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外媒報導,荷蘭德倫特博物館(Drents Museum)最近為一尊中國千年佛像做電腦斷層掃描和內窺鏡檢驗,發現佛像內端坐一人,內臟掏空,體內還藏有寫著中文的紙屑,專家推測其身份為宋朝高僧柳泉。   報導稱,這尊佛像是現今僅存的唯一一尊來自11世紀(宋朝)的佛像,也是唯一一尊作為文化交流、由中國佛教協會借出給西方研究的佛像。
  • 領先世界1000年的宋朝美學,莫非即是日本侘寂美學的祖師爺
    它仿佛是日式審美的總綱,亦是理解日本文化、藝術和日常的關鍵詞。侘——在陰暗處照亮美寂——從破滅中尋找真「侘」起源於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黯然枯寂,歲月洗鍊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宋瓷,充分體現出宋人的高雅審美趣味,以及「減」的人生智慧。減去濃墨重彩,留下情緒克制的中性色;減去繁複的雕琢,留下純粹自然的痕跡——冰裂紋。「冰裂紋」原是在焼瓷過程裡的一抹「敗筆」,它意味著瓷器被燒壞,所以留下了殘次的紋理。
  • 《鶴唳華亭》剁手忙,宋制漢服銷量突增932%:宋朝美學的三個特點
    精美的「服化道」、高度還原的「宋之禮」,重新讓人看到那個曾經領先世界一千年的「宋朝美學」。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大宋王朝的「文藝復興」中國古代文藝王朝,非宋朝莫屬。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一 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塊試金石2020年是極其不尋常的一個年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全人類推入了一場厄運之中。這個國家在過去兩千年裡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甚至在進入19世紀後多年仍然如此。從歷史上看,這個國家一直是主要製造中心和出口國,能夠生產出規模驚人的貴重商品。宋朝經歷了一場近乎工業化的革命,比英國早了7個世紀。絲綢和瓷器都是中國的發明,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消費品,也就是那個時代的iPhone。
  • 宋朝作為當時世界的經濟強國,為何給人留下「積貧積弱」的印象?
    在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早在公元10世紀時,中國人均收入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而且這一地位一直持續到15世紀。」由此可見,宋朝是富裕、強盛的。可宋朝作為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卻還是給人留下了「積弱積貧」的印象。這一奇怪現象,讓不少人為之疑惑,今日就讓我們來談談這特殊的現象。民以食為天、耕種在明朝之前,世界多數都處於農耕時代,宋朝也不例外。北宋期間,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 民族碰撞,文化交流:聊一聊宋朝服飾的演變過程
    我們把眼光逐漸放到了對各族不同的精神財富交流對宋朝服裝飾品演變的影響,以及各族文化交流對服飾演變等相關知識內容的分析和研究。宋朝領導人宋朝是我們國家封建歷史進一步加強完善的時期,高度發達的經濟促進了文化的空前推進。作為古典服裝藝術發展的代表,宋代的服裝圖案具有獨特的發展風格,精湛的工藝和優雅的審美品味。
  • 漢服正出圈:宋朝審美大熱2020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在這些線索的背後,是一群年輕人身體力行的尋找當代青年審美意識的探索過程。  一、宋制漢服:一場醞釀已久的「破圈」風暴 大概在一個月前,一個以種草社區為主打功能的花夏APP正在積極地邀請漢服愛好者們在APP上發布漢服種草清單,負責運營的凡心卻看到,很多用戶不約而同地提交了宋制漢服的種草安利。
  • 宋朝美學一亮相,古裝劇成敘事古文?
    而今宋朝劇成為古裝劇新的創作熱點,首先得益於網絡文學的反哺,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鶴唳華亭》《清平樂》均改編自網絡小說。其次,清宮劇日漸令觀眾審美疲勞,美學上處於巔峰的宋朝,反而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2018年,仿宋劇《知否》的熱播,讓宋朝劇引人注目。
  • 「坐月子」是千年傳統?來看看千年前的宋朝,產婦如何「坐月子」
    掐指一算,往前推一千年,應該正是宋朝,那麼在這個中國古代文化和經濟都發展到頂峰的朝代中,產婦「坐月子」到底有沒有這麼多講究呢?一、 宋人的「坐月」,與現在的「坐月子」不是一碼事人們之所以會有「坐月子「起源於宋代的說法,很有可能是因為南宋時,出版了一部婦產科的醫學專著《婦人良方大全》,作者是南宋醫學家,曾經擔任過建康府明醫書院醫諭的陳自明。
  • 穿越千年,逛宋朝廟會,青島靈珠山超群影視城「廟趣橫生」
    作為青島第五批非文化物質遺產之一,此次靈珠山廟會以「靈珠古韻,廟趣橫生」為主題,豐富多彩的全沉浸式的演出節目和種類繁多的民俗小吃,讓遊客穿越到千年前的宋朝,尋找古代逛廟會的感覺。圖為開城儀式上「包公」在給遊客宣讀邀請書。青島靈珠山廟會今年已是第七屆了,辦會越來越成熟,吸引的遊客也是越來越多。民俗搭臺、文化唱戲、經貿交流。圖為市民和遊客進入超群影視城內遊覽。
  • 「女夫」馬思純打造暴富《太子妃》,傳說中的宋朝審美就長這樣?
    還記得16年初大火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穿越變性、身心不一的劇情捧紅了包括盛一倫、張天愛在內的一眾主角,也讓網友見識到了原來網劇也可以這樣玩!如今侶皓吉吉帶著盛一倫再次殺回網劇戰場,不過女主角卻變了,從張天愛變成了新晉金馬影后馬思純。近日由盛一倫馬思純主演的網劇《將軍在上》火熱開播,這部僅靠片花就被網友「封神」的作品顯然不再是當年《太子妃升職記》時可憐到一盤瓜子嗑一天的的「消費」水平了。
  • 偶遇中和窯,徜徉在宋朝千年的時光上一份邂逅
    其實也有點差強啦,佛山的南風古灶至今才是真正的薪火相承,而我們藤縣的中和窯不但早已荒廢,而且還有很多藤縣人都不知藤縣還有這麼一處國字頭的寶貝呢!但是,近年來,我們藤縣陶瓷園的興起,以另一種方式傳承了藤縣的陶瓷傳統,這或許也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安排吧!我們藤縣的高嶺土在全國行業內都是大有名氣,宋朝年間,藤縣中和瓷器逐漸興起,製作之精美,堪與景德鎮的瓷器相媲美!
  • 宋朝黑科技了解一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已經很久沒有見過紙錢了,今天我們姑且不論行動支付的好壞,我們來聊一聊在錢變成數字之前是什麼樣的。史前世界大家都以物易物,就是說我想要你的某一個東西,我就用我的一樣東西來換,雙方認可則交易完成,這樣很公平,雙方都滿意,但有一個弊端,就是無法進行大宗交易,當然那個時代可能也沒有大宗交易。
  • 宋韻千年 七夕主題月情定活動開啟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為了能讓天龍玩家們度過一個難忘的七夕佳節,策劃特意為少俠們準備了一系列宋韻婚俗主題的更新:首款宋制婚服:惜君青玉裳、幻玉:磨喝樂(斷橋情風格)、七夕情侶動作:佳期如夢、幻飾武器:合歡扇,帶你一同穿越千年回到宋朝,體驗古風古色古典的婚俗風情。
  • 因為一個流傳千年的預言,這裡兩次被宋朝皇帝摧毀,這是一條龍脈
    後來,正是宋朝的建立,結束了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再次統一,經濟,文化,科技進入繁榮發展時期。宋朝的繁榮程度高於唐朝,因為鼎盛時期的唐朝人口只有5000萬左右,而鼎盛時期的宋朝人口接近1億。所以,宋朝人總能自豪地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朝代的繁榮昌盛能與宋朝相提並論。
  • 他是宋朝最後一位詞人,歸隱山中,寫下宋詞的輓歌
    宋朝是個一言難盡的時代,明明經濟繁榮富庶,軍事上卻一塌糊塗。靠著幾個將領的靈光一現,更是靠著不斷地割地賠款,總算是苦苦支撐著半壁江山。封建農業再發達,總是一地雞毛,倉稟豐實,終為腹中餐。但是,宋朝最得意的文體——宋詞,卻是永恆不滅的文化遺產,震鑠古今,閃耀千年。
  • 在宋朝,人們有多重視教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這是當年孔老夫子的教學理念,此理念在當年領先世界好幾千年,直到現在對我們都影響深遠。正因為如此,中國才能夠5000年歷史連綿不絕,教育之根基始終讓我們薪火相傳。直到現代社會,我們都還在強調,國家發展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教育,一個是農業,這兩個一直都在努力的發展。而且,我們在抓重點的同時,還特別強調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的教育已經蔚為大觀。
  • 《中國高校演義史》周湘暉 第一回 夢回千年
    周湘暉公元976年,宋開寶九年,丙子,中國高校在世界教育史上正式有源可查。宋朝是一個國策重文輕武的朝代,「唐詩宋詞」是對宋朝文化興盛的一個總結詞語。這一年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在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中離世,宋太宗趙光義當年十二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元年。這一年對於教育界來說有一個重大事件發生……宋朝是一個國策重文輕武的朝代,「唐詩宋詞」是對宋朝文化興盛的一個總結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