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984字,閱讀約4分鐘
唐朝滅亡後,中原變為混亂局面,各集團割據,各立新國。後來,正是宋朝的建立,結束了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再次統一,經濟,文化,科技進入繁榮發展時期。宋朝的繁榮程度高於唐朝,因為鼎盛時期的唐朝人口只有5000萬左右,而鼎盛時期的宋朝人口接近1億。
所以,宋朝人總能自豪地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朝代的繁榮昌盛能與宋朝相提並論。宋朝建立後,為了不重蹈五代覆轍,統治者決心進行改革,把它建成一個統一富強的國家,而不是以前那個短命的國家。朝廷除了實行「強權弱科」的政策外,還必須結束這種割據局面。
宋太宗聽說晉陽出過很多皇帝,都享有自己的地盤,這是不允許的。於是,宋太宗親自帶兵攻佔太原城,試圖將其摧毀。先放火燒毀太原市,後淹沒太原市……這裡所說的太原市,就是晉陽。它的西是懸翁山,東是汾河。地勢險要,城池堅固,易守難攻。
所以,這樣一座堅固的城池,幾乎是所有野心勃勃的軍閥搶奪點,然後,守住,做自己的皇帝在城池裡的夢想。太原市是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都城。這些君主都看中了這裡的地理條件,以為可以安然當皇帝。
也就是說,五代十國時期,從晉王李克用開始,以後四個朝代,太原無一例外都是隆興之地。後唐之後是後晉。兒皇帝石敬棠直接將爵位作為國號,而劉知遠,郭威曾是李克用的將領。甚至後漢以後,劉衝在太原建立了北漢政權,直到北宋晉王趙光義登基稱帝。
「凡晉王必為帝」,這似乎成了流傳千年的預言緯度。
然而,他們的想法實在太天真了!
下面說說太原是怎麼攻克的。公元979年,宋太宗親自帶兵馬來到太原城下指揮攻城。太原市的城牆高大堅固。在圍攻宋軍的過程中,將士們損失慘重。如內外馬步軍統領王廷義,殿前統領石漢卿等,均被殺。兵馬將領李寒瓊,胡延贊,韓琦負傷退去。傷亡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種情況下,宋軍攻佔太原城應該是不可能的。幸運的是,太原城的守軍主動放棄了。當時宋兵已統一中原,只剩下南部的太原市沒有納入大宋版圖。現在宋朝正以全國之力進攻太原。他們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太原守軍見此情形,決定放棄,向宋軍投降。
於是,北漢的疆域被納入了大宋的版圖。最後一個小朝廷被消滅,大宋正式統一全國。
宋軍佔領太原城後,宋太宗決定將其夷為平地。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很多因素使他做出了這個決定。
首先,太原城牆確實堅固,給宋軍製造了很大的麻煩,讓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宋軍一定怨聲載道,所以一定要通過滅城來發洩將士們的怒氣。
然後,宋太宗認為前唐起兵是從太原城出發的。而且,五代的這些國王都是通過佔領太原來對抗中原朝廷的,這需要宋朝加以防範。
最後,宋太宗想到了那些道教術士的話:宋朝的起源屬於「商興之分」,而太原城屬於「沈興之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參與商業是反對的。因此,太原城對宋朝並不友好。宋朝統一天下時,太原是最後一個屈服的城市。宋朝開始衰落的時候,太原絕對是第一個造反的城市。
所以太原一定不能留,一定要滅,至少要貶,不能變成廣場鎮。
基於上述原因,宋太宗決定滅太原城,將原有居民遷至汾水東岸新城,將原并州府遷至榆次。城裡的人只能服從。他們出城後,宋太宗開始放火焚燒太原。當時,數以萬計的火把同時點燃了城內的建築,一天之內所有的寺廟和民居都被燒毀。
這樣對付太原市還不夠。次年,宋太宗將汾水,晉祠水灌入太原市,淹沒太原市。經過這兩次浩劫,太原市已成廢墟。太原市歷史悠久,有「錦繡太原市」之稱,但如今已不復存在。太原舊城被毀,百姓只能依靠汾水附近的新城,並希望政府能幫助建設新城。
朝廷將太原府遷至唐明鎮,百姓紛紛效仿,在此定居,成為新太原市。這個位置也很重要。法院判決對其進行擴建,在原唐明鎮的基礎上擴大城市範圍,並為其修建新的城牆。新城為土城,周長5.28公裡,共有四扇門。東門叫朝西門,西門叫金素門,南門叫開元門,北門叫懷德門。當時城內修大路時,宋太宗特意下令將其修為丁字街。
「定」字諧音為「釘」,意為釘斷龍脈。宋太宗的用意是,這裡不能再有皇帝,這樣宋朝的存亡才不會受到威脅。這個新城也不能叫晉陽,不能叫太原。它需要另一個名字。為了防止城內發生變化,朝廷特地派了兩名將領駐守於此。
晉代詩人元好問曾提到此事。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南人鬼巫好運,千人攤山。
官街十字架改丁字,并州渠釘死。
太原舊城已被宋朝摧毀,但太原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當時遼國佔領大同,他們的騎兵是遊牧騎兵,相對於中原的步兵作戰有優勢。因此,他們經常入侵中原。但太原新城修建的丁字街確實不利於遼騎兵作戰,有遏制騎兵馳騁的優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以來,太原再也沒有繁榮過。頂多有個閻錫山。不過,我不認為這是風水的原因。任何一個城市在經歷了如此嚴重的災難之後,都很難再崛起。
參考資料:
「宋史·三晉史--太原滅」
這裡是《青絲與伴相思》,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