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流傳千年的預言,這裡兩次被宋朝皇帝摧毀,這是一條龍脈

2020-12-18 青絲與伴相思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984字,閱讀約4分鐘

唐朝滅亡後,中原變為混亂局面,各集團割據,各立新國。後來,正是宋朝的建立,結束了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再次統一,經濟,文化,科技進入繁榮發展時期。宋朝的繁榮程度高於唐朝,因為鼎盛時期的唐朝人口只有5000萬左右,而鼎盛時期的宋朝人口接近1億。

所以,宋朝人總能自豪地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朝代的繁榮昌盛能與宋朝相提並論。宋朝建立後,為了不重蹈五代覆轍,統治者決心進行改革,把它建成一個統一富強的國家,而不是以前那個短命的國家。朝廷除了實行「強權弱科」的政策外,還必須結束這種割據局面。

宋太宗聽說晉陽出過很多皇帝,都享有自己的地盤,這是不允許的。於是,宋太宗親自帶兵攻佔太原城,試圖將其摧毀。先放火燒毀太原市,後淹沒太原市……這裡所說的太原市,就是晉陽。它的西是懸翁山,東是汾河。地勢險要,城池堅固,易守難攻

所以,這樣一座堅固的城池,幾乎是所有野心勃勃的軍閥搶奪點,然後,守住,做自己的皇帝在城池裡的夢想。太原市是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都城。這些君主都看中了這裡的地理條件,以為可以安然當皇帝。

也就是說,五代十國時期,從晉王李克用開始,以後四個朝代,太原無一例外都是隆興之地。後唐之後是後晉。兒皇帝石敬棠直接將爵位作為國號,而劉知遠,郭威曾是李克用的將領。甚至後漢以後,劉衝在太原建立了北漢政權,直到北宋晉王趙光義登基稱帝。

「凡晉王必為帝」,這似乎成了流傳千年的預言緯度。

然而,他們的想法實在太天真了!

下面說說太原是怎麼攻克的。公元979年,宋太宗親自帶兵馬來到太原城下指揮攻城。太原市的城牆高大堅固。在圍攻宋軍的過程中,將士們損失慘重。如內外馬步軍統領王廷義,殿前統領石漢卿等,均被殺。兵馬將領李寒瓊,胡延贊,韓琦負傷退去。傷亡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在這種情況下,宋軍攻佔太原城應該是不可能的。幸運的是,太原城的守軍主動放棄了。當時宋兵已統一中原,只剩下南部的太原市沒有納入大宋版圖。現在宋朝正以全國之力進攻太原。他們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太原守軍見此情形,決定放棄,向宋軍投降。

於是,北漢的疆域被納入了大宋的版圖。最後一個小朝廷被消滅,大宋正式統一全國。

宋軍佔領太原城後,宋太宗決定將其夷為平地。這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很多因素使他做出了這個決定。

首先,太原城牆確實堅固,給宋軍製造了很大的麻煩,讓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宋軍一定怨聲載道,所以一定要通過滅城來發洩將士們的怒氣。

然後,宋太宗認為前唐起兵是從太原城出發的。而且,五代的這些國王都是通過佔領太原來對抗中原朝廷的,這需要宋朝加以防範。

最後,宋太宗想到了那些道教術士的話:宋朝的起源屬於「商興之分」,而太原城屬於「沈興之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參與商業是反對的。因此,太原城對宋朝並不友好。宋朝統一天下時,太原是最後一個屈服的城市。宋朝開始衰落的時候,太原絕對是第一個造反的城市。

所以太原一定不能留,一定要滅,至少要貶,不能變成廣場鎮。

基於上述原因,宋太宗決定滅太原城,將原有居民遷至汾水東岸新城,將原并州府遷至榆次。城裡的人只能服從。他們出城後,宋太宗開始放火焚燒太原。當時,數以萬計的火把同時點燃了城內的建築,一天之內所有的寺廟和民居都被燒毀。

這樣對付太原市還不夠。次年,宋太宗將汾水,晉祠水灌入太原市,淹沒太原市。經過這兩次浩劫,太原市已成廢墟。太原市歷史悠久,有「錦繡太原市」之稱,但如今已不復存在。太原舊城被毀,百姓只能依靠汾水附近的新城,並希望政府能幫助建設新城

朝廷將太原府遷至唐明鎮,百姓紛紛效仿,在此定居,成為新太原市。這個位置也很重要。法院判決對其進行擴建,在原唐明鎮的基礎上擴大城市範圍,並為其修建新的城牆。新城為土城,周長5.28公裡,共有四扇門。東門叫朝西門,西門叫金素門,南門叫開元門,北門叫懷德門。當時城內修大路時,宋太宗特意下令將其修為丁字街。

「定」字諧音為「釘」,意為釘斷龍脈。宋太宗的用意是,這裡不能再有皇帝,這樣宋朝的存亡才不會受到威脅。這個新城也不能叫晉陽,不能叫太原。它需要另一個名字。為了防止城內發生變化,朝廷特地派了兩名將領駐守於此。

晉代詩人元好問曾提到此事。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南人鬼巫好運,千人攤山。

官街十字架改丁字,并州渠釘死。

太原舊城已被宋朝摧毀,但太原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當時遼國佔領大同,他們的騎兵是遊牧騎兵,相對於中原的步兵作戰有優勢。因此,他們經常入侵中原。但太原新城修建的丁字街確實不利於遼騎兵作戰,有遏制騎兵馳騁的優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以來,太原再也沒有繁榮過。頂多有個閻錫山。不過,我不認為這是風水的原因。任何一個城市在經歷了如此嚴重的災難之後,都很難再崛起。

參考資料:

「宋史·三晉史--太原滅」

這裡是《青絲與伴相思》,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相關焦點

  • 一條讓統治者爭論上千年的預言
    作為政治預言,這句話又十分著名,不僅正史裡有多次記載,而且在野史、小說、傳說裡更是經常被提及。那麼,這究竟是一句怎樣的神秘預言呢?一條讓漢代統治者爭論上千年的預言文/佚名「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話的出處,一般公認的是《春秋讖》,這部書早已失傳,裡面有一句話:「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
  • 中國歷史上被斬斷的龍脈有多少?
    在風水的說法上,紫金山龍盤虎踞,是王氣的一個來源,而術士對付這情況的方法就是斬斷龍脈,殺死猛虎,所以一定要挖斷紫金山。同時,他們還在紫金山上埋了許多的金玉寶物,據說這些東西可以「鎮壓」住那龍虎,南京古稱「金陵」因此得名。第二個方法是挖了一條秦淮河,據說這條河的作用是可以「瀉」掉這裡的王氣。
  • 宋朝最鬱悶的人,被封為王,卻兩次被皇帝命令改名字
    趙匡美是那個年代最鬱悶的人,被逼著改了兩次名字。被他三哥陰了兩次,一次被騙去殺了南唐後主李煜,一次被三哥搶走了皇位。封建社會規矩多,有的規矩就很無聊。其中一條規矩就是「為尊者諱」,趙匡胤當上了皇帝,「匡」字就成了必須避諱的字,任何人都不能拿「匡」字當名字,自家兄弟也不例外,於是趙匡義和趙匡美就變成了趙光義和趙光美,這是他第一次改名字。宋朝開國皇帝怎麼跟其他皇帝不一樣呢,其他皇帝的皇位都是父傳子,趙家兄弟是兄傳弟?
  • 風水先生看見一處龍穴,此人將祖墳遷到這裡,子孫在清朝當了皇帝
    很多人說風水就是迷信,其實這兩者並不能畫上等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風水能延續幾千年不消失一定有其道理的。甚至有網友這樣評價風水學,「一門學術,能流傳千年而不朽,必有其過人之處,我等凡人憐信有,而不能信其無。然縱有福地,也必將是行善積德之人,方可得之。」今天筆者就是給大家聊聊關於風水方面的一個故事。眾所周知,古代統治階級特別注重風水問題,比如陵墓的選擇之地很慎重的一件事。
  • 高僧的預言流傳幾百年,南唐吳越君主深信不疑,結果卻應驗在宋朝
    蕭譽與之關係不太好,將信呈給了皇帝,最終,他沒因何而敗,卻因河而敗。而在此之前的齊朝,有人覺得寶志乃妖言惑眾,將之抓入牢中,卻有人看到,他可以分身,在多個地方出現,簡直如孫悟空一般,吹根毫毛,即可變化無窮……儘管《南史》裡記載了他很多成真的讖語,但更多的是流傳在民間。正史裡的傳奇與民間的傳說混合在一起,使得後世皇家,都深受其影響。
  • 風水所說的龍脈真的存在嗎?被稱為龍脈的地方,確實是人才輩出
    說到龍脈,大家會想到皇帝在選擇自己的陵寢時會把陵墓建在龍脈上,那麼傳說中的龍脈是真的嗎?存在嗎?那些龍脈所在地是哪裡呢? 了解一點風水學的人都知道,中華龍脈的始祖是崑崙山,許多的龍脈從這裡衍生出來,在上古時代,黃河流域是黃帝的龍脈,四川汶川的九龍山是大禹的龍脈,明朝時期,把安徽鳳陽選擇為龍脈,清朝時期
  • 劉基斬盡天下龍脈,可到了這座山前扭頭就走,劉基:保命比較重要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除了徐達、常遇春等猛將的幫助之外,他手下的謀士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朱元璋手下的謀士主要有三人,分別是劉基、李善長和朱升。在這三個人裡,很多人可能對朱升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實際上當初就是他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 留下神秘預言,在宋朝出現的「賒刀人」究竟是何身份?
    中華文化就像是一條大河,其中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故事。在眾多的故事中,袁天罡預測武則天登基,鬼谷子的預言等等,最終都得到了驗證,確實很準確。其實除了一些出名的寓言故事之外,民間也流傳著一些組織,一些組織也會做出預言。其中,在宋代便有這「賒刀人」。
  • 宋朝皇帝趙昺,避戰禍南逃,大讚新鮮番薯葉,「護國菜」從此流傳
    才47歲,六七月間才到過他的「陳東記」吃過兩次飯,還和他侃侃而談。第二天看報紙,才知道他是死於手術後感染。認識陳東很多年了,因為他是潮州普寧人,所以他最拿手的是做潮州菜,更喜歡以普寧的豆醬入饌。他擔任《食神》這部電影的首席顧問出後人人都叫他「食神」位於尖沙咀的「陳東記」生意很好,輪候的客人絡繹不絕。
  • 歷史上的6大預言準確度驚人!關於武則天兩次靈異預言好嚇人!
    古代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有著神機妙算能力的神人,他們對於後世的驚世預言精準到讓人詫異。其中以歷史上的六大神奇預言最具代表性。據說武則天曾經就經歷過兩次靈異的預言,其中預言的準確度讓武則天都覺得惶惶不安。那麼有關於武則天的兩次預言究竟指的是什麼?
  • 春節「不放假」,正月也「加班」,大多宋朝皇帝是工作狂
    因為這場「防疫戰」,我們的年假延長了,「不出門」、「老實在家待著」便是對病毒最有效的反擊,也是我們普通人能為國家做的小貢獻!今日奉上過年「加班」的宋朝皇帝圖鑑,和大傢伙一家研讀千年前春節不放假的宋朝皇帝到底都在忙些啥。
  • 中國古代三大黃陵,直至今日,都無人敢開發,真的有龍脈護體?
    中國自上古以來就存在著風水說,並且在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無數風水學家對它進行完善。《周易》可以說是中國風水學的頂峰,中國的風水學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他留下的龍脈,這是最些龍脈盤踞在人傑地靈的地方,最後王朝才得以在龍脈上建都。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中國有龍脈嗎?是真有其事還是封建迷信,看了這些例子你就知道了
    你看到連綿不絕的山,高高矮矮造成的彎彎曲曲的視覺,像一條龍在行走,這就是龍脈了。而這條龍的停歇之處,就會有塊小平地,這個就是穴了,找陰宅就是點穴。為什麼要葬在這裡呢?因為這是龍休息的地方,而龍延伸的盡頭,就會打開,形成一個平原,再加上江河匯聚,一個聚集群落就產生啦,大龍形成城市,小龍形成村落。
  • 宋朝風水大師點下龍穴,五百年後老者葬於此,帝王應驗橫空出世
    其實歷史上的風水學能夠在封建社會中,演化數千年而不息,並不是隨便說說沒有根據的,例如修新房風上一般講究「坐北朝南」,這根據現代的科學的角度,坐北朝南的房子確實是有冬偏暖夏偏涼的效果,對生活舒適性很有提高。風水學問非常深奧,沒有專業性研究的的人很難懂的其中的奧秘,但是不論是新居還是墓穴,儘可能的保護主體是肯定的。
  • 宋朝最「低產」的詩人,一生僅兩句詩卻流傳至今,你可能也背過
    唐詩宋詞,可以說是我國千年文明積累下的寶貴文化,然而縱然是收錄了4.8萬多首詩歌的《全唐詩》,也不能將過去多如海沙的詩文收集起來,而不少創作者,寫下了很多作品,但是讓人們廣為有印象的也只有寥寥數筆,比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提到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以及慈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 預言2021年中國要爆發什麼災難?推背預言2021會發生什麼事?
    
  • 歷史上的皇帝大多穿黃顏色服飾,為何宋朝皇帝特立獨行偏愛紅色?
    一直以來,黃色都是皇家的代名詞,只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穿戴黃色衣物,在各類古裝影視劇中,皇帝也大多穿著一身明黃色的龍袍。不過有些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宋朝的各種帝王畫像上,大多都是一身紅色,而非我們印象中的黃色龍袍,這是為什麼呢。
  • 諸葛亮千古預言奇書《馬前課》14課詳解
    相較來看,諸葛亮的《馬前課》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預言書更容易破譯,因為它非常規則,每課預言一個歷史朝代,並按著歷史演進順序來描述。而其它講歷史大事的預言,因為有時候一個朝代有很多大事,而有的朝代大事則少一些,不規律,所以不容易和所預言的朝代對應起來。《馬前課》共十四課。前十課從當時蜀漢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的誕生,非常準確。
  • 傳說丨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從此西部金城漸荒蕪.....
    有料的一個公眾號,影響一座城!每天都有一條來自蘭州的聲音....數萬人訂閱的專屬於蘭州人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蘭報」免費關注。在我整理素材的過程中,發現在西北多地,乃至全國,都有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師,浙江青田人,也就是現在的溫州市,人稱劉青田。此人學問自然是極好的,但我中華煌煌五千年歷史,學問高的人數不勝數,但唯有兩個人被傳的特別神異,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個就是劉伯溫。諸葛亮的神異魯迅點評為:智近乎妖。就是說傳說中的諸葛亮聰明的已經不像個人了,近乎妖異。劉伯溫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