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投資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做「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是在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託賓提出來的,意思是通過分散投資的方式來降低風險。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話還有下半句:「但是,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裡」。
因為籃子太多,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理。這樣一來,我們就少了很多時間集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
很多時候,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專注於自己的強項。
在棒球運動員中,往往有兩種擊球手。
一種是什麼球都打,他的目標是追求全壘打,所以每次擊球都全力以赴。另一種擊球手,不是來球就打,而是只挑高概率的球來打。
你猜哪一類擊球手的實力更強、表現更出色?
答案是後者。因為一場賽事的耗時是比較長的,如果什麼球都打,就需要耗費很多體力。由於前面耗費了太多體力,後半場的實力可能就沒有發揮出來。相反,只打高概率球的擊球手,既容易得高分,又能保持體力堅持到最後。
事實也證明,世界排名前10的棒球擊球手,基本上都是採用打高概率球的戰術。所以,把實力集中在自己有把握的領域,做那些「更少但是回報率更高」的事情,才能獲得更高的回報成果。
對於投資領域也是一樣的,我們應該重點抓住高價值的區域。減少不必要的籃子,把目標集中在重要的籃子裡。
正如巴菲特主張的,「十隻爛股票不如一隻好股票」,而他也很少投資自己「看不懂」的行業股票,也就是,他的投資集中在自己的優勢圈子裡。
投資的籃子太多的話,比如說投資基金,有人可能投資了十幾、甚至幾十隻基金。但我們又不是不用工作,專職做投資的,你的精力和時間關注得過來這麼多基金嗎?如果還佔用到你工作的時間,那可能就會出現「兩邊不討好」的情況。
還有人可能是在投資品種上分散,會投股票、基金、財富管理、房產等等。首先,這樣的分散實際上可能不是真正的分散,因為你買的這幾個品種如果都是投資中國市場的,那麼雞蛋是沒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是放在同一個桌子上。
其次,不同品種需要你具備的知識和資訊是不一樣的,如果其中有你不熟悉搞不懂的,那很容易就會踩雷。
有一個不變的事實是:資源總是有限的。無論是你的錢,還是你的時間,你的精力。
那為何不選擇,自己熟悉的高價值區域去投資呢?
當然,我們不是巴菲特那樣的投資高手,沒有長期的積累,很難精準地判斷哪些才是自己的高價值區。
那該怎麼辦呢?下面給大家3個建議。
參照物對比
要判斷出你的高價值事件,就需要拿一個對象或者標準物作為參考,然後進行對比。
舉個例子,你過去可能投資過股票和基金。那麼你就對比一下,你投資股票和基金時,分別投入的資金是多少,回報率是多少,損失情況如何,時間精力上的消耗如何,綜合下來你更滿意哪種投資等等。
通過對比,你可以選出更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或者是投資的比例。
我們一直堅持讓大家注重工作開源,而不是想著靠投資賺錢,投資上採取定期、長期的方式就可以了。像巴菲特是職業投資人,他的工作就是投資,他也喜歡與數字打交道,非常熱愛他的工作,但我們很多普通投資者,本身是業餘時間玩投資,還花很多時間在投資上,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嘗試與積累
按照我們剛剛所說的,你需要通過嘗試與積累,才能找出自己適合的高價值區。
再比如,一些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嘗試多種領域的東西,聲樂、舞蹈、繪畫、運動項目等等。家長的目的,不一定是讓孩子修煉成全能型選手,而是在提供更多嘗試的可能,發掘孩子的優勢。經過多樣化、多次的接觸,孩子的優勢項目就會漸漸顯露出來。
持續發力
最後,找到了自己的高價值區,就得集中注意力,在優勢圈中發力,不左顧右盼,輕易就被其他雜音影響誘導。
貴在堅持!
還是那句話,資源是有限的,與其耗費80%時間只能收穫20%效益,不如花費20%的時間精力去做可以產生80%效益的事情。
所以,適當取捨,專注於做自己高價值的事情,獲取更好的回報。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