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川院士:邊緣計算如何應對能源網際網路的碎片化和複雜性?

2020-12-23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2020 年8月7日,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正式開幕。CCF-GAIR 2020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從 2016年的學產結合,2017年的產業落地,2018年的垂直細分,2019年的人工智慧40周年,峰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

在8月9日的【工業網際網路專場】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教授劉江川帶來了《能源網際網路視角下的邊緣計算》的開場主題演講。

劉江川院士長期在學術界工作,從1999年開始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開展研究,其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自然科學基金、加拿大工業部等多方的支持。

從2018年開始,他進入工業界,創辦了江行智能,並且得到紅杉資本、松禾資本和百度風投支持。

他提到,工業網際網路在跑道上飛速前進。今天的網際網路不僅僅只做互聯這件事情,網際網路已經變成了分布式的數據處理器和分布式數據採集器,底層通訊、上層存儲、上層應用和計算融為一體,這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不僅僅是互聯,而是在這當中展開存儲和應用。除了工業之外,能源行業、交通行業、智慧城市等等,也是同樣的場景。」

他指出,消費網際網路慣性的思維,是建立高可靠、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即使這些設備消耗大量的電力,但是電力成本可以通過應用的價值來換取,比如在海量客戶端上獲取海量的數據,並且不受限制,隱私也不是大問題,數字價值得到體現。

不過,這種思維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取得成功,在工業網際網路和能源網際網路時代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為工業網際網路和能源網際網路的項目大多遍及整個國土,電力供應不僅僅只是大中城市的需求,其他地方並不能保證100%長期不斷電。過去100多年裡,電池的能量、存儲密度等發展都是線性的,增長基本已達到極限。

「我們現在發展到一個階段,確保大型電網穩定的運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此外,他表達了一個重要觀點是:對於能源網際網路,不能像依賴傳統消費網際網路場景下的雲計算的方式,而是要在用戶側、數據現場解決問題,同時能高度節省帶寬,在無網絡的情況下進行工作——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到邊緣計算引入的必要性。

在其後的演講中,劉江川院士詳細解釋了何為工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場景下的邊緣計算,以及他們目前採取的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

以下為劉江川院士的演講速記,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與整理。

很榮幸接受CCF-GAIR的邀請,在這裡做一場關於《能源網際網路視角下的邊緣計算》的報告,談一談我們在這一段時間遇到的機遇、挑戰和方案。

我本人長期在學術界工作,從1999年開始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開展研究,我們的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自然科學基金、加拿大工業部等多方的支持,從2018年開始,我也進入工業界,創辦了江行智能,並且得到紅杉資本、松禾資本和百度風投支持。

工業網際網路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其中包括工業、能源、交通、智慧和城市等等,目前正在飛速的在跑道上前進。在這個時段的終端是工業性質的傳感器,而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真正將工業應用帶到網際網路世界裡面,以網際網路來促進工業的應用。

我本人經歷了這幾個時期,現在也正在往工業網際網路的大道上前進,所謂的工業網際網路不僅僅是做互聯這件事情,今天的網際網路也不僅僅像一開始做互聯這件事情,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變成了分布式的數據處理器,和分布式數據採集器。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底層通訊、上層的存儲、上層的應用和計算融為一體,這是非常重要的轉變。不僅僅是互聯,而是在這當中展開存儲和應用。除了工業之外,能源行業、交通行業、智慧城市等等,也是同樣的場景。

從2016年才進入這個時代,我們面臨了非常大的挑戰,從消費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的場景裡面,會看到在消費網際網路的時候有一些慣性的思維,這些思維認為在過去十幾年裡已經建立了高可靠、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說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在斷電的情況下有備用電源切入,它會消耗大量的電力,這些電力通過應用的價值來換取。

另一方面,網絡基礎設施也非常優秀,有高吞吐、低延時網絡基礎設施,現在達到Gbps。隨著5G,延遲可以降低到10毫秒左右甚至是1毫秒。

在海量客戶端上,能獲取海量的數據,並且不受限制獲取數據,隱私也不是大問題,數字價值得到體現。這是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的慣性思維。

這些思維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是成立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應用。但是,在工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的時代,實際上我們面臨的挑戰非常之多。

因為消費網際網路是在城市裡面,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得到了應用,但是工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是遍及整個國土,所以基礎設施就有一些問題。電力供應雖然在中大城市不是問題了,但是仍然有斷電的情況,由於一年時間各種原因造成的斷電,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長時間有電。

能源供給的角度,電池也是很大的問題,在過去這100多年的歷史,電池的發展是線性發展的,它的能量、存儲密度,基本上是線性的。從一九七幾年第一個鋰電池專利產生到現在,增長已達到極限。

從網絡來說,中大城市感覺都已經覆蓋了,對於工業網際網路來說,或者是能源網際網路來說,你的很多設備都是在偏遠地區,在戈壁灘、沙漠上,3G和4G網絡或者是5G網絡未必都非常理想,真正的網絡覆蓋從國土面積來說未必能提升1%,這是典型的挑戰。

來看典型的例子,比如說中國高壓線路運檢,現在高壓線路是150萬公裡,特高壓是世界領先定位。我們現在發展到一個階段,確保大型電網穩定的運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除了建設之外非常重要的事情。運檢需求持續增多,就需要無人機的運檢。

電網要實現24小時的監控比起城市的安防監控來說,難度完全不同。電網大量的鐵塔是處在深山老林和戈壁灘上,溫差很大、高度的電磁幹擾,網絡是很弱的,不像城市裡面有非常好的3G、4G、5G的網絡,通過回傳數據到雲上解決問題,像消費網際網路一樣。在能源網際網路下,可能有信號,但是很難做到全覆蓋、高速度的視頻回傳。

能源供給也是一個問題,你可能認為鐵塔不缺電,但實際上它是沒有電的,所以就需要從太陽能供電,這對於能耗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比如說國網的企業標準,對於通道可視化的設備,要求在最低照度下能工作,整機峰值功率不超過8瓦,但是仍然要做人工智慧的應用,大家做過人工智慧就知道挑戰在哪裡。

所以,對於能源網際網路,你不能依賴傳統的消費網際網路場景下的雲計算方式,更多是需要在用戶側、數據現場來解決這些問題來達到實時的應用,同時能高度節省帶寬,在無網絡的情況下進行工作。

嵌入式系統也會遭受很大的挑戰,軟體方面,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希望快速替換算法,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包括傳感器不光是視覺傳感器,還要引進溫度傳感器、局部放電傳感器等等,這都帶來了多種挑戰。

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到邊緣計算引入的必要性,所謂的邊緣計算是指靠近數據源頭的一側,採用網絡、計算、存儲、應用等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服務。這對於能耗要求較低的情況下,特別是實時業務、以及安全隱私考慮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2025年的時候預計有50%的數據會在邊沿側分析存儲,參考國內雲計算市場,在2013年的時候不到50億人民幣,在過去這麼多年平均增速達到70%以上,所以,邊緣計算也將經歷這個過程。

應該說到2020年,整個物聯網的設備有500億左右,是非常高速的增長,在非常多的數量下需要智能化、低延時和本地組網,採用邊緣技術的技術,作為和雲計算相輔相成,或者是雲計算下半場的技術,來共同達到工業網際網路、智能網際網路的要求。

整體而言,它是更穩定、更實時、更經濟、更安全的解決方案,可以認為是雲計算2.0,也是在弱網、弱電的情況下達到毫秒級的響應,大幅節省帶寬成本、保護用戶的隱私。

這是邊緣計算產生的背景,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人人都講邊緣計算,邊緣計算概念仍然分很多層次,大家定義也未必一樣。

橫向平臺方面,包括雲平臺做下沉的服務,包括晶片廠商在做這個工作,也包括AI的能力,在上層有多種多樣不同的場景,在下層有工業網際網路的傳輸協議,智能晶片和傳感器等等。

邊緣到底在哪裡?這是根本性的問題,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它們都有一定的道理,從鏈路上來說,從端到雲不是一點而是若干個點,這若干個點都有可能會成為邊緣,這些點都是互為合作的,以此形成邊緣計算的生態。

典型的Edge也是自然的定義,這種定義下,從學術角度來說是覆蓋網絡的概念。覆蓋網絡概念應用最多是雲計算的下沉,或者是CDN的計算賦能。

從這個角度來說,來看亞馬遜的分布式數據中心AWS Claud,在全球有65Availability Zones Within ,22個Geographic Regions。Akamai最大的CDN廠商有24萬的伺服器分布在120個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級會有分布式的部署,在全球或者是全國,是幾百、幾千到萬的級。延遲基本上在100毫秒左右。

針對消費網際網路的應用是可以的,雲遊戲的應用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更低的就可以看到第二種情況,Edge是IoT與網際網路,這種定義的典型場景就是移動邊緣計算,把5G基站作為邊緣計算的載體,通過網絡切片的技術給工業現場。

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3G、4G的基站數量接近500萬個,5G可能會達到1千萬個。這樣的延遲比分布式數據中心要小得多,基本上能達到50毫秒的延遲。

但是這裡有一個挑戰,5G的耗電已經非常多了,再加上計算就更多了,因為計算的耗電是通信之上。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災害性事故,還是常見的,比如說龍捲風、颱風的襲擊,造成電網的斷電、基站的斷電,在斷電的情況下你是保通信還是保基站?這種情況下,負載遷移也是非常大的挑戰。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在前兩個方面,大家走的思維還是雲計算,所謂雲計算的下沉地或者是最終下沉到5G的基站上,怎麼樣做企業服務、怎麼樣把原來抽象的企業應用真正落到實地,這一塊還有非常大的挑戰。這一塊更進一步的Edge就是我們認為的OT meets IT。

這是邊緣節點最靠近工業現場的節點,分三個層次,分布式數據中心構成了邊緣計算的整體。在這個點上,我們要做的是創建面向泛工業場景的具有高度軟體兼容性、可靠性和可拓展性邊緣計算方案,達到實時性、安全性、低功耗性和弱網的適應性。

從產業來說,國家電網的能源網際網路戰略。現在電網的形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已經從建設周期轉向了維護周期,安全運行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電網運營也遇到很大瓶頸,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戰,特別是網際網路經濟、數字經濟、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

從國家電網來說,今年提出了能源物聯網概念,用網際網路的技術來推動能源技術的發展。可以看到,國網系統接入設備在今年5.4億左右,但是2030年達到30億左右個設備,從傳統自發到未來主動的系統,大量利用電子器件構建電能流動的聯網系統和智能化的傳送。

可以看到會有各種控制類、採集類的需求,在連接模式上,跟網際網路的模式會越來越接近,但是時延要求是毫秒級,這是必須做到現場邊緣計算,在採集類也有同樣的需求。

從國網的角度來說,邊緣計算會有一些代表性的應用,比如說預測性運維、電容型設備絕緣在線檢測、隔斷開關狀態圖像識別等等,這些對時延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你很難用傳統傳輸到雲的方案解決。

另外,隱私和數據量要求也是很高的,還有安防監控、鐵塔的通道可視化、變電站監控、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儲能設備的智能化運維等等,都需要邊緣計算的介入。

當然,對於實時性、邊緣性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說地點保護類達到10-15毫秒。在這上面可以進一步發展其他類型的應用,比如說電池,在BMS系統上跟雲進行配合,還可以接入能源控制器做有序的服務,以達到儲能設備運維、電動汽車數據分析和匯集,來做到電池的梯次利用。

在這一塊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在過去這幾年裡,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相關的研究,在過去幾年,物聯網和邊緣計算方面做了嶄新的工作,包括邊緣計算存儲、分發計算、邊-雲協同計算與服務空分復用-多條散射通信、大規模無源感知與定位、智慧能源系統和電池管理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從物聯網節點到邊緣計算節點的無緣感知和通信,在未來,邊緣節點應該是第一個或者是最近有電源供應的節點,再往前,傳感器在未來理想狀態下是不需要電池供應的,因為電池的能量有限,電池也帶來非常多的問題。

比如說汙染的問題,如果所有都要靠電池支撐,那以後500億-1萬億以上的設備、傳感器是無法想像怎麼樣提供這樣的能量,從傳感器到第一個能量供給點的邊緣節點,你應該創造無源的通信,特別是散射通信。

我們作出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在2018年的Acm Mobisys,極大的提升了傳輸的速率。我們也做到多跳的傳輸,這樣極大的提升了傳輸的距離,也能夠避開障礙。

這個發表在Acm Mobisys2018年上。在今年的Acm Mobisys上,我們也展示世界第一個分布式的做信號的激勵,而不僅僅是從單一的源頭激勵,這樣就能使傳輸的速率和距離進一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仍然可以做數據採集和數據的通信。

我們從周圍環境裡面採集能量,而不僅僅依靠電池和激勵能量,周圍的環境包括WIFI信號,還包括聲音信號,已經做到街道環境噪音就能滿足計算能力和傳輸能量。這是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計算平臺,邊緣計算的引擎又是什麼樣的呢?相對雲計算來說,雲計算有統一的計算平臺,它的開發需要兼顧異構,在邊緣側需要兼顧異構。

在性能方面,雲計算是穩定的計算環境,穩定的資源,但是在邊緣側,也需要克服異構。總體上來說,你需要兼顧通用性、工業和能源場景下大量的專用型的需求。

在IoT應用的投資非常大,隨著IoT的增加,投資是超線性的。在計算架構OS方面,工業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面對10倍以上的複雜性,工業協議達到100倍的複雜性,在Devops上達到100倍以上,業務場景由於碎片化程度極高,甚至能達到1000倍以上的複雜性。

在這一塊,大家有不同的技術路線,一方面從數據中心下沉,從雲端來發放配置信息,以實現本地的服務,這基本上是雲計算廠商和CDN廠商的路線。

另外是直接面對工業現場,也是剛剛談到OT和IT結合的場景,需要邊緣計算的中間件來應對邊緣計算的硬體,傳感和通信。

Linux Foundation 旗下的EdgeX Foundry是完成了到IoT終端、網端和終端伺服器的部署,解決了OT和IT融合的關鍵業務的挑戰,特別是它建立了操作性的框架,使傳感器解耦,最終達到雲邊協同和智能應用和設備、數據的接入,我們看好EdgeX Foundry的發展。

在這個基礎上,江行智能做了Edgebox,是EdgeX的落地實踐。我們有自己邊緣計算的硬體、集成了的晶片和電源管理系統,達到了極低的能耗和極高的實時性、穩定性。

另一方面,在上面實現了NPU、CPU和MCU的全面容器化,並且在上面搭載多種針對特定場景的邊緣智能服務。在下可以兼容多種設備和傳感器,打造具體的產業產品,再往上,達到雲中立和雲的對接,並且做到邊緣協同和多種邊緣節點的協同工作。

另一方面,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邊緣物聯網的計算軟體環境和OT設備的連接方案,達到了廣泛的兼容性和企業級的配套服務。

在下一步的發展中,邊緣計算技術和行業的結合仍然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在這裡可以做簡單的總結,一方面是大家需要考慮服務雲邊緣的網絡體系結構,特別是多層次的數據匯集、高度異構的用戶需求。

另外是邊緣網絡資源分配與數據傳輸策略,包括通信和計算、存儲如何的結合,移動和固網如何結合,能量、帶寬和延遲如何結合。在邊緣數據處理與端-邊-雲的協同,傳統數據處理、時序數據、深度學習、聯邦學習的系統與網絡優化。

邊緣節點安全隱私價格,數據、設備歸屬、傳輸、分享安全與隱私等方面也在不斷的解決,我們也在不斷的努力。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劉江川:工業邊緣計算將網際網路帶向何處?
    不管是5G基建、特高壓,還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網際網路等,這幾大方向都對邊緣計算有著極大的需求。面對如此多的應用場景,邊緣計算技術未來在各個行業的市場機遇如何?它的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又是怎樣的?近日,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聯合清華大學軟體學院等聯合舉辦的線上「產業數位化轉型發展論壇」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計算機學院傑出教授、江行智能CEO——劉江川,詳細解讀了邊緣計算的生態體系、OT與IT如何實現無縫對接,以及邊緣計算的前沿應用等。會後,劉江川院士還就邊緣計算的行業現狀、制約因素等更多問題為雷鋒網進行解答。
  • 專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劉江川:邊緣計算告別「手工作坊」時代
    再次見到劉江川,是在江行智能深圳新辦公室,那天正好是他們辦的開放日活動,來自清華等一眾學術圈的人士到場。只不過這一次,劉江川不僅僅是IEEE Fellow和江行智能CEO的title,他新增了一個身份: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這是他在今年二季度才加身的新頭銜。
  • 從IEEE Fellow到創業公司CEO,劉江川瞄準了「邊緣計算」
    公司的CEO劉江川教授是一個儒雅謙遜的學者,我和他在北京西屋茶樓聊了近一個小時,大致學習了他做邊緣計算創業的基本思路。也由此,對我國邊緣計算產業的現狀有了大致的梳理。在個人主頁上,劉江川的履歷非常豐富。
  • 行業數位化邊緣計算專題論壇:深耕邊緣計算應用創新 加速行業數字...
    2020年12月10日,由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CC)主辦的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ECIS2020)在北京召開,其行業數位化邊緣計算專題論壇11位報告人聚焦物聯網、智能交通、數據中心、5G、工業網際網路等熱點話題分享邊緣計算技術典型應用場景和最新發展態勢,探討如何利用邊緣計算技術加速各行業數位化轉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邊緣計算研究員王哲擔任本次論壇執行主席。
  • 迎接邊緣計算2.0新時代,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即將啟幕
    導讀:什麼是邊緣計算?五年前,這一問題的答案還五花八門,甚至相關從業者也一頭霧水。邊緣計算與雲計算如何界定?未來二者將如何發展?產業數位化、智慧化的過程中,邊緣計算又將發揮哪些作用?2020年初,「新基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布局5G、AI、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特高壓、高鐵與城市軌道交通七大領域,其中,新基建之首5G、新基建之基數據中心、新基建之智AI都與邊緣計算緊密相連。在筆者看來,邊緣計算是5G在工業製造、電力能源、智能交通領域成功應用的核心能力,是數據中心大規模應用後的必然拓展,同時,邊緣計算也是AI技術落地的重要載體。
  • 解鎖萬億級市場,邊緣計算不「邊緣」
    從整個行業的特點和演進趨勢來看,主要分為幾個派系、雲計算巨頭派、電信設備巨頭派、CDN派,創業公司派。其中創業公司的機會更多在於垂直領域或更靠近端側,邊緣計算對雲廠商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因邊緣側業務的複雜性是指數級的上升,雲廠商的觸手也很難深入。
  • 邊緣計算或將孕育獨角獸企業
    阮斌鋒說,「第二個挑戰是,雲上和邊上都有應用,例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就是典型場景,如何做到雲端與邊緣應用的協同,如何做到統一管理、統一分發;第三個挑戰是運行的穩定性,邊緣場景中會有很多問題,網絡、邊緣設施都存在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邊雲應用的連續性和可靠性,ECC也在做進一步探討。」
  • 耐能、睿思芯科、潤和軟體、江行智能獲2019 AI+邊緣計算最佳成長...
    江行智能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教授劉江川先生創立於2018年。江行智能是國內專注於邊緣計算的公司之一,致力於先進邊緣計算技術的開發及其在電力、新能源、工業流水線監控、運營商等領域的應用。公司核心團隊匯集了世界一流IT與行業專家。江行智能團隊研發的核心產品EdgeBox™️ 已廣泛應用於工業、智慧城市、能源等領域,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 邊緣計算:計算架構不斷演進的必然
    中國科學院姚建銓院士遠程接入會議,他在報告《邊緣計算理論科學問題初探》中指出:「邊緣計算實為數字智能世界橋梁和脈絡,更是支撐智慧社會的大腦-脊髓-神經網絡,需從國家高度建設邊緣計算發展的共生生態。」 (2)對於邊緣模糊計算理論,或者說是確定性理論,需要考慮模糊計算的尺度、粒度、模糊目標以及約束條件等方面的問題。 (3)對於邊緣計算複雜性理論,需要保證在多消耗、多約束以及異構動態等複雜場景下計算任務和整體工程的可控性。 (4)對於邊緣計算高效性理論,需要從數據高效緩存、網絡協同傳輸、彈性訓練推理等角度對性能進行優化提升。
  • 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與可信邊緣計算...
    11月19日下午,由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組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聯合主辦,工業網際網路推進委員會、中國工業大數據創新發展聯盟、北京和利時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與可信邊緣計算專題」(以下簡稱「專題」)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辦。
  • 解鎖萬億級市場:邊緣計算那些不「邊緣」的投資機會
    我們看好邊緣計算,主要基於3方面考量:邊緣計算是一個明確的,巨大的增量市場,數據向邊緣下沉的趨勢明顯;應用領域極為廣泛,靠近業務現場的複雜性特點給創業型企業帶來機遇;萬物互聯的大背景下其中創業公司的機會更多在於垂直領域或更靠近端側,邊緣計算對雲廠商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因邊緣側業務的複雜性是指數級的上升,雲廠商的觸手也很難深入。
  • 姚建銓院士:「4 3 2 1」維度立體闡述邊緣計算
    中國科學院姚建銓院士遠程接入會議,他在報告《邊緣計算理論科學問題初探》中指出:「邊緣計算實為數字智能世界橋梁和脈絡,更是支撐智慧社會的大腦-脊髓-神經網絡,需從國家高度建設邊緣計算發展的共生生態。」     甚至從社會學的角度,從單人作業,到簡單分工協作,再到龐大的社會協同組織結構的形成,也和雲邊端協同計算模式的演進過程遵循著相似的規律。我們數字世界的智能,從集中式單體計算,演進到分布式網聯計算,並正在朝著異構、協同、全面泛在智能計算演進,而邊緣計算是計算架構不斷演化的必然趨勢。
  • 一體化交付 ZStack邊緣計算智能體驗
    與此同時,邊緣數據也迎來了爆發性增長,工業、農業、能源、運輸、安防等傳統行業開始探索在靠近數據生產者的邊緣提供數據處理的功能,解決大量異構設備和網絡帶來的複雜性問題,以及生產數據的實時性和可靠性問題。雲計算作為物聯網的「大腦」,會將大量邊緣計算無法處理的數據進行存儲和處理,整理和分析,並反饋到邊緣設備,增強局部邊緣計算能力。
  • 邊緣計算2.0時代來臨,產業未來會這樣發展
    邊緣計算目前已成功在運營商、工業製造、電力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數字文娛六大行業生根發芽。隨著邊緣計算產業發展的深入,圍繞邊緣計算產生的新技術體系框架雛形也日漸浮現,邊緣協同、邊緣智能、算力網絡等新興技術領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運營商邊緣計算專題論壇:雲網融合,邊緣計算加速5G落地實踐
    隨著5G商用的逐步推進,連接5G商用潛能和下遊產業機會的邊緣計算走向大風口,在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物聯網等領域呈現出旺盛的市場需求。運營商紛紛布局邊緣計算,驅動5G網絡與各領域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實現5G能力的進一步延伸,成為行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引擎。
  • 邊緣計算是促進行業數位化的重要抓手,全面泛在的智能計算演進
    在近日舉行的「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上,中國科學院姚建銓院士則在報告《邊緣計算理論科學問題初探》中指出:「邊緣計算是數字智能世界的橋梁和脈絡,更是支撐智慧社會的大腦-脊髓-神經網絡,需從國家高度建設邊緣計算發展的共生生態。」
  • 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召開,華為計算獲「2020邊緣計算十大解決方案」獎
    近年來,智能設備發展迅速,從過去需要專業的計算設備進行計算到現在智能設備走進千行百業,異構計算開始興起,聯接和計算讓邊緣側數據爆發式增長,如何處理海量數據成為難題。昇騰AI邊緣智能已經廣泛應用到工業質檢、高速收費稽核、智慧營業廳等場景,極大地加速了行業智能升級。  ICT技術的發展,不僅使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同時也激發了邊緣計算對算力的更高要求。  面向萬物互聯的邊緣計算具有豐富的場景和應用,但如何應對不同場景下對算力的差異化訴求,華為TaiShan 伺服器產品總監張立鵬給出了答案。
  • 邊緣計算新時代,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在北京香格裡拉飯店開幕
    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理事長於海斌、副理事長劉少偉,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華為昇騰計算業務裁許映童,ARM副總裁MohamedAwad,GSMA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劉鴻等「產學研用」各領域大咖到場並奉上精彩演講,從技術創新、商業實踐、產業發展等方面深入探討邊緣計算的發展趨勢與產業實踐
  • 什麼是邊緣人工智慧和邊緣計算?
    雖然這是邊緣人工智慧的一個快速定義,但是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探索邊緣人工智慧技術,並了解邊緣人工智慧的一些用例。為了真正理解邊緣人工智慧,首先需要了解邊緣計算,而理解邊緣計算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其與雲計算進行對比。雲計算是通過公共網際網路提供計算服務,相比之下,邊緣計算系統並不連接到雲計算平臺,而是在內部部署設備上運行。
  • 非空穴來風:邊緣計算CROSS歐洲新戰場
    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未來超過4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進行分析、處理與存儲。為了應對上述業務變化的挑戰,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定義新的計算模型和技術體系,將聯接、數據分析等智能分布到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地方。邊緣計算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