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改變了中國的融資結構,讓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得到了寶貴的直接融資支持,為諸多創新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會」,作為一家老牌投資機構,基石資本見證了創業板的創立、發展,站在創業板成立10周年這一節點,董事長張維作出如是評價。
10年創業板,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創投業如何看待創業板這10年來的成績與不足?在創業板改革提上日程的大背景下,又該如何吐故納新?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記者對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進行了專訪。
基石資本董事長 張維
回顧過去,10年的時間,創業板湧現了一批業績好並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司,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壞孩子,總的來看,「創業板是成功的」。張維認為,「假以時日,創業板也會培育出自己的谷歌、亞馬遜、蘋果和臉書。」
談及創業板改革,張維認為,近十年來,中國產業體系得到了重大的提升,新經濟的出現必須要與新的資本市場制度相適應。創業板的改革就是要建立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資本市場制度,衝在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最前沿。
創業板是成功的,邁瑞醫療和溫氏股份體現了創業板的意義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代表齊聚深交所上市大廳敲響登陸創業板的鑼聲,開啟資本市場徵途。
時至今日,創業板公司已經增加至773家,總市值約5.7萬億元,分別約佔整個A股市場的21%和10%。創業板開板以來,上市公司累計通過IPO、增發、配股和可轉債等方式融資超過萬億元,直接融資投向創新創業領域,進一步推動了創新發展。
概括創業板的發展歷程,張維評價,「站在10周年這一歷史節點,創業板是成功的。」
張維認為,創業板很好地實現了自身的戰略定位:作為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創業板自2009年開板以來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得以拓寬,有效地為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活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業板自成立以來在支持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支持戰略新興產業,到全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業板持續發揮著資本市場核心和紐帶作用,不斷推動創新經濟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發展。
邁瑞醫療和溫氏股份,是創業板當前市值最高的兩家企業,二者近期的最高市值都突破了2000億。張維認為,這兩家企業正好是創業板意義和價值的體現,「它們是創業板的驕傲」。
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邁瑞醫療在2015年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後曾計劃在主板IPO,後因商譽過高不符合主板發審規則而選擇登陸創業板,從中可見創業板對科技企業的支持作用。
近年來,作為典型的研發驅動企業,邁瑞醫療的研發佔比長期維持在10%以上的高位,目前產品和技術能力已在國內器械領域穩居龍頭,並在全球都具備較強競爭力,引領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崛起。
因此,上市8個月後,邁瑞醫療的市值就問鼎創業板,並在整個A股醫療器械板塊遙遙領先。參加了該創業板史上最大IPO的基石資本,也由此收穫了豐厚的回報,「我們本來想3年賺1倍,現在是3年賺了近3倍。」
而邁瑞醫療之前的創業板「一哥」溫氏股份雖然處在傳統行業,但在管理和文化上卻是現代企業的標杆。
「溫氏用產業網際網路的思維對行業進行整合,在信息技術的採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養殖業的關鍵問題——質量控制。為了進行質量控制,溫氏創造性地使用了訂單農業。早在1993年,溫氏就建立了信息化的實時監控的管理模式;經過了持續20年的升級換代,如今,溫氏已經團結了5萬多個養殖戶,使養殖戶能夠按照訂單要求,嚴格使用溫氏的原料進行飼養,完全按它的標準化方式進行生產。溫氏不僅能夠對養殖現場的溫度、投放飼料、物料等狀況進行監控,還能對養殖戶的排汙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張維毫不吝嗇對於溫氏股份的讚許,「溫氏擁有巨大的合夥文化創新,提倡共建共享,上市時實際控制人溫氏家族持股佔比不到20%,6700餘名公司員工持有股份,其中很多人最早是養殖戶,現在員工持股計劃更是拓展到了上萬名。通過建立平臺,將5萬多個加盟的家庭農場用網際網路連結在一起,實現集約化管理+分布式作業,一方面實現輕資產,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責任心的問題。」
合夥文化造就了溫氏的成功,卻也導致其因股東人數超出規定而遲遲未能實現上市計劃,直到後來政策出現轉機,溫氏股份終於成功登陸創業板。
除了邁瑞醫療和溫氏股份,創業板還湧現了一批業績好並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公司,例如寧德時代、愛爾眼科、匯川技術等,它們共同鑄就了創業板的成功。
10年風雨兼程,這期間,創業板既有狂熱的追捧,也伴隨著質疑聲。對於曾經出現的「三高」、「跟風式、忽悠式」重組等問題,張維認為資本市場所有新生事物都會遇到各種挑戰,這些挑戰境外的市場以及國內其他板塊同樣也曾遇到過,並非創業板單獨出現的。
「即便是納斯達克,它也出現過科技股的泡沫,泡沫破裂之後,剩下的企業中誕生了偉大的公司」,張維預期,「假以時日,創業板也會培育出它的谷歌、亞馬遜、蘋果和臉書。」在張維看來,創業板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必有所處焉。
科創板沒有的,創業板也該嘗試
10年創業板歷經磨礪,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積累的大量的經驗。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創業板。
10月20日,在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資本市場助力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要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完善發行上市、併購重組、再融資等基礎制度,進一步增強對創新創業企業的制度包容性。
創業板改革正在提速。對此,張維表示,「真的非常緊迫」。他指出,10年來,創業板規則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是發行上市等一些基礎性的制度並沒有太大的突破。相較而言,中國產業體系在這10年間得到了重大的提升,很多目前前沿的產業和其中優秀的公司放在10年前是無法想像的。而新經濟的出現必須要有新的資本市場制度相適應,定位於促進自主創新企業及成長型創業企業發展的創業板,其改革真的非常緊迫。
談及創業板改革,註冊制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從這一方面來看,科創板為創業板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自今年7月正式開始後,科創板總體運行平穩,各項機制初顯成效,市場走勢也經歷了充分博弈、震蕩上漲、回歸理性的過程。市場參與各方對註冊制等各項改革措施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對於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張維認為,創業板應該吸收科創板的全部優點,除此以外,創業板還應該將服務上市公司的範圍擴大。目前科創板主要針對科創企業,但是新經濟中還包含了新消費、新服務、新商業模式等類型企業,這些新經濟企業都應該得到資本市場的扶持。「科創板能做的,創業板都應該去做;科創板不能做的,創業板也應該去嘗試。」張維舉例:「比如溫氏這樣的傳統企業,不符合科創板的定位,但是創業板應該支持。」
張維還提到,創業板應該允許創業投資機構上市,以更好地利用直接融資推動創新創業。他表示,研究顯示對於高科技密集型行業的企業和外部融資依賴度高的企業,股權市場的發展能夠促進創新,而信貸市場的發展則會抑制創新。「創業投資機構是直接融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大幅提高直接融資的效率。應該支持創業投資機構上市,從而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科創板不同的是,創業板的改革還涉及存量改革的問題。
張維指出,涉及存量問題的制度主要包括再融資、併購重組和退市制度。目前創業板再融資和併購重組規則比主板嚴格,比如再融資對資產負債率有要求等。
對於併購重組,10月18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要求推進創業板重組上市改革,允許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資產在創業板重組上市,其他資產不得在創業板重組上市。
對此,張維表示,這是一個市場化的安排,制度提高了容忍度,為質地一般的企業提供了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途徑,同時可以整合上市公司資源,加快創業板吐故納新,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更寬鬆的再融資和併購重組規則有利於優質資產的裝入,從而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敢為天下先,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
資本市場的改革有兩個主線,一個是市場化,一個是法治化,市場化的方向現已在註冊制、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面有所體現,法治化進程也應加速推進。
「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法治化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是建立健全資本市場制度的「四梁八柱」。創業板的改革同樣需要制度的保駕護航。
對此,張維認為,創業板改革的關鍵在於法治上的突破,而背靠深圳則是創業板的重要優勢。
創業板的改革應該用好用足深圳特區立法權,加快在發行、交易、併購重組、再融資、退市等一系列制度上與國際接軌,提升深圳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到,「在遵循先發和法律、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前提下,允許深圳立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
張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意見為創業板改革帶來東風和廣闊前景。
他建議,深圳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深交所這一資本市場的重要堡壘,針對資本市場的改革推出一些相應的政策法規,積極推動創業板改革,大膽先行先試,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設計安排,實現更加嚴格更加有效的法律監管、更加嚴峻的違規處罰、更快的退市制度等。
張維重點提及了退市問題:「A股這麼多年退市公司只有100來家,佔比不足5%,創業板只有欣泰電氣一家。而美股整體退市的比例高達到七成。我國當前的懲罰力度尚顯不足,未能起到足夠的威懾作用。註冊制下,監管重心後移,因此也需要監管升級。嚴格的退市制度是註冊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治化應該起到存優汰劣的目的。」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中的戰略定位要求,都是國際化資本市場建設的基石。具體到創業板改革,就是要建立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資本市場制度。從這一層面來看,也意味著創業板應該要衝在整個資本市場改革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