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得失無意成敗不計,是我追求的人生頂點

2020-12-16 新京報網


藝人供圖


在今晚的《中國好聲音》節目開場,李健帶領他的學員一起演唱了自己的歌曲《滄海輕舟》。在這首歌結尾,李健加了一句歌詞「輕舟已過萬重山」,他說,這是有寓意的,希望學員們能突破自己,達到自我的一個境界。而李健也特意將這句話的手寫體贈予讀者,以此鼓勵有夢想的年輕人。


李健說,這麼多年沒有改變的,只有對吉他的喜愛和讀書的習慣。圖片來自藝人微博


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李健也展示了自己的健身成果。

  作為本季《中國好聲音》的新晉導師,李健很好地完成了為節目注入「新鮮血液」的任務。他在節目中出口成章,不斷用成語點評選手、抒發意見,當他用「箭中靶心,箭離弦」這七個字為一位選手做評語時,其他三位導師都蒙了。這句看似簡單的語句實則出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但丁的著作《神曲》。

  在「好聲音」開始時,出生於哈爾濱的李健為自己的戰隊命名為「東北虎」。雖然自稱「東北人」,李健自由、離散的氣質又顯得非常「不東北」。他身上經常凸顯著看似不相容的兩種特質:文藝又流行,疏離又緊密,清冷又濃稠,放鬆又警惕。

  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綜藝裡,並迅速「收割」粉絲。曾經小眾的李健,在得到電視的寵愛後,成為娛樂圈的「一股清流」。在大眾對他「仙氣飄飄」的讚美下,卻埋藏著無法言說的誤讀,實際上李健對於「小清新」「中產階級」「白領代言」這些詞語都持有相當的警惕,「每個標籤都暴露了巨大問題」,李健說,「得失無意,成敗不計」這是人生應該追求的一個頂點,而他遠遠還沒有做到。

  談好聲音

  「文藝又流行」

  生活中我也習慣說一些成語

  新京報:參加《中國好聲音》之後和參加之前相比,你對節目有認知改變嗎?

  李健:還是有一些改變的。節目有一些特殊性,有的選手適合舞臺,有一些是錄音室歌手,但最終決定勝利的不僅僅是好的聲音,還有舞臺表演,形象、氣氛、選歌等等,以及一些不太可控制的因素。在節目中我也會告訴我的學員,不要太在意結果,更不能因此懷疑自己多年的體驗。輸贏並不見得是誰比誰差,只不過比賽中人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和標準去衡量。我一定要在音樂中指明他們真正的優勢和問題。不能讓一個節目的紛繁複雜和眼花繚亂的表象,幹擾一個人在音樂上長期的信仰和積累。

  新京報:你在節目中說,參加綜藝節目需要鼓起非常大的勇氣,為什麼?

  李健:很多節目不是以我們的審美評判、藝術的標準為主,有時候是為了讓節目更好看,會在音樂上做出一些折中和犧牲。但對我來講,我通常是格外看重音樂的,是一種挑戰。再一點綜藝節目錄製時間比較長,冗餘的成分比較多,有一些不可控的消耗。

  新京報:為何在其他導師的「吐槽」之下,在節目中繼續堅持使用成語?

  李健:這可能是海峽兩岸文化環境不同,他們的整體語言環境可能是國際化的。其實我說的也是日常用語,並非書面語言。大家講話的習慣方式有所差別而已。我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就是文化的烙印,是很難更改的,也不需要,這些詞語並不是偏僻生硬的。

  新京報:生活中你也習慣使用成語嗎?看似隨意的性格,但有著自己的一套行為體系?

  李健:我生活中也習慣說一些成語,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像我這個年齡肯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邏輯和行為體系,否則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

  新京報:現在做綜藝總是帶著「人設」的。目前這種看上去更大眾而熱鬧的工作,從中能夠獲得什麼小樂趣嗎?

  李健:首先我沒有人設,也沒有一個初始值和預定值,所有的表現都是自然而然的。設計一個人的形象,只有在平面上是有可能的,在綜藝節目和長時間段裡是無法假裝的。最近更多的是分享樂趣,分享一些觀點,包括人才的發掘也是一種樂趣,也包括學習上的樂趣,和工作夥伴、團隊一起做一些新的嘗試、收穫一些智慧。

  新京報:擔任《中國好聲音》導師,挖掘有潛力的音樂人,是否想過未來向幕後發展?

  李健:當我年老色衰時,是可以考慮幕後發展的。

  談音樂

  「疏離又緊密」

  歌手這個行業還是更單純一些

  新京報:對於專注於音樂的音樂人,為何從《歌手》《中國好聲音》到《跨界歌王》接受各類綜藝節目的邀約,同時也為《春風十裡不如你》《城市之光》等偏商業化的影視作品唱主題曲?

  李健:對我來講,這個階段可以做一些形式各異的,但都是與音樂相關的工作,包括音樂意見的分享。萬變不離其宗,主線還是文藝創作,其他都是不同形式的表象而已,或者是一些旁枝末節,主幹還是音樂,只不過我現在能接受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

  新京報:你在大家印象中就是一個閒散、喜歡獨處的音樂人,現在因為參加一系列綜藝節目被拉到聚光燈下,算是一種主動出擊,還是身不由己?

  李健:其實這是人們對我的一種誤解,恰恰相反,日常生活中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而非散漫。給人的感覺可能是一種邊緣姿態,因為我確實不太願意追隨熱點和潮流。這種邊緣的姿態恰恰造就了一個獨立的人格和態度,也從而在各種各樣的節目中能保持獨立的感受,就算一種適應吧,不會被外界的波動所左右。而現在這些工作是與音樂相關的,會選擇一些我可以勝任的,現在的我也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去坦然面對和承擔。其實很簡單,就表達自己真實的見解,這些見解一定是最真實的,也是基於自己多年來對音樂、社會、文化的認知。當有一些節目可以有效的傳達什麼,而非娛樂、譁眾取寵,當它很有意思的時候,這時候我才會真正的參與。

  新京報:與娛樂圈的繁華和浮躁對抗是否是一件很難的事?會有裹挾感嗎?還是說拒絕掉一些你不喜歡的事對你來說並不糾結?

  李健:人們容易將娛樂圈泛娛樂化,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作為一個歌手,我認為歌手行業比其他行業更單純一些,前提是對堅持自我、熱愛音樂的歌手來講,為了生存那是另一層面的話題。娛樂圈之所以能繼續繁華下去,終究還是有內核在支撐,一定還有一些人在做內容,表象的泡沫都是轉瞬即逝,它也在不停地產生泡沫。像我這樣的歌手,更多地是要表達內在的內容。

  娛樂圈僅僅是一個概念而已,它有它嚴肅的一面,很多嚴肅的一面是靠娛樂的包裝來展現的。浮躁紛繁是全世界、全社會的一個表象,是普遍的狀況,沉靜的人終歸沉靜。

  談生活

  「清冷又濃稠」

  人活著無需從眾,自得其樂更重要

  新京報:你是否已經從躲避爆紅,變為逐漸適應這樣的生活節奏?

  李健:我沒有躲避爆紅,也不知道什麼算是爆紅。可能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的關注相對多而已。關鍵是你被關注能給大家帶來什麼,是有益的啟發還是可以討論的事件,這才是應有的社會價值。

  新京報:在你看來保持與外界溝通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李健:因人而異吧,我還是靠作品。音樂人或者藝術家是靠作品與外界溝通的。藝術家本身沒有太多意義,當然有的有人格魅力,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強求。藝術家、音樂人的作品就是他的本體,是他們真正的社會角色,而非作品背後的人。作品是人們討論和交流的對象,這是指好的藝術家、音樂人,平庸之作就沒有討論和交流的必要了。

  新京報:你之前上綜藝節目,向觀眾推薦《哈扎爾辭典》,帶著萊昂納德·科恩的詩集,很多人覺得新鮮,就你個人而言,這種「錯位」沒有給你帶來絲毫的不合時宜感嗎?

  李健:感到不合時宜的人才是真的不合時宜的。這些有營養的書籍是文化的經典,被人類被時間所認定的。我們現代人獲得的知識體系越來越不完整、越來越碎片化。現在的人文標準比起從前還是下降了,知識量和思想體系變得輕薄了。真正的知識內核變少了,被消息和新聞取代了。而科技進步取代不了文化的培養。人們似乎以為可以不用再存儲知識了,但沒有積累無法建立自己的體系,自己面對世界是茫然無助的。幾千年的知識傳統是不應該忽視的,我個人認為傳統的學習方式是不可放棄的,最基本的素質和技能是必須的,否則很容易暴露出文化的缺陷,不可以永久的掩飾下去。

  新京報:現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碎片式信息、快餐式文化,人人難以避免。你卻好像一直能保持在自己的時間裡,「看無數沒用的書」,把錢都花在買吉他上。這種生活方式的篤定感從何而來?

  李健:碎片化時間的趨勢是全球性的,而做藝術應該保持相對完整的創作環境。這種篤定感來自於自我認定,說自我任性也行。人們應該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人云亦云時,連自己的愛好都很難堅持。絕大多數人是懼怕跟別人相異的,生活方式我更強調自得其樂,而非從眾。比如買東西、人際關係等生活模式,我是有所警惕和思考的。生活方式因人而異,這是最重要的。人和人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應該不盡相同,恰恰世界的變化這麼快,與之應對的生活方式要做出調整。有時堅持就是一種調整,尤其堅持傳統,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就是一種調整,甚至是挑戰。

  談自己

  「放鬆又警惕」

  鬥轉星移、喜怒哀樂唯有自我了知

  新京報:有人曾經把你歸位在「安慰性中產民謠」,也就是中產階級安慰者,你覺得恰當嗎?

  李健:我不知道中產階級的標準,也不清楚安慰性民謠的意思。所有的音樂都有安撫的功能,我理解為音樂對人們的心靈有所慰藉。其實我本人對「小清新」「中產階級」「白領代言」這些詞語是相當警惕的,我個人理解都不是褒獎,每個標籤都暴露了巨大問題,這正是我非常警惕的。我理解這些標籤更多是音樂上不夠成熟,避重就輕的輕音樂,缺乏生命的內涵。

  新京報:一些你的朋友在談論你時,都提到,和你交往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友誼。好像這特別不像東北人的性格?

  李健:用一個地區覆蓋群體性格也不夠全面。或者說一個人的性格是多方面展現的。我一直認為古人有一句話表現了友誼的高級形式,「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憶君」。我比較厭倦頻繁的聚會,我還是喜歡志趣相投的人探討一些事情。

  新京報:看你之前的採訪說,清華人可能都喜歡獨來獨往。你覺得自己算是典型的「清華人」嗎?

  李健:清華人沒有一個典型的樣子。清華人的智商和學習水平都很高,而情商只分兩種,一種是很高,另一種是很低。

  新京報:感覺你整個人都散發著一種「順其自然、與世無爭」的仙兒氣,這其中有對你的誤讀嗎?回想過去,有沒有對什麼特別有執念、放不下,逆命運軌跡的經歷?

  李健: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讀。我們的社會是個無神論的社會,是不容許崇拜神仙的。「得失無意,成敗不計」這是人生應該追求的一個頂點,我遠遠沒有做到。

  新京報:我們看你的人生軌跡,從清華到水木年華,自己發展到現在「音樂詩人」深受各種人的喜愛,就像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路優秀、一路順利。作為「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接受別人的讚美,是不是焦慮、憂鬱、沮喪這些負能量詞彙都跟你沒有關聯?

  李健:真正的經歷,不是軌跡所能看出來的。幾個節點畫成的軌跡,容易流於表面,其中的鬥轉星移、真正的喜怒哀樂唯有自我了知。成功的人,即使沒有外在的考驗也需要手藝上的打磨,都是要經過歷練的,何況像我這樣毫無背景的人怎麼可能在社會上順風順水呢。

  新京報:大家都知道你健身,但你又從不嘚瑟健身成果。能告訴我們一下,你現在的健身「段位」嗎?

  李健:我不知道健身還有段位之說。我從小就是好動之人,運動是我的樂趣之一,並非勉強為之。因為我父親是武生,我小時候就學京劇練武功,小學在體校練遊泳,後來又練田徑。其實我在體育上有較好的天賦,只不過近年來有錢有閒,又重拾這些愛好了。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瑋 張赫

相關焦點

  • 李健:不生孩子,延續基因不是人生的一個必選項
    1最近,歌手李健的一段採訪突然上了熱搜。採訪者問:你不要孩子,是不是也是因為迷戀青春,拒絕成人世界呢?李健回答:和那沒關係。我覺得沒有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沒什麼了不起的,也不是什麼瀕臨滅絕的物種,沒必要延續自己。
  • 《慶餘年》主題曲:李健的《一念一生》不忘初心淡然前行
    這首《一念一生》是由才子李健自己作詞作曲並演繹的,為了創作這首歌曲,李健專門去看了很久的原著,這首歌不只是他為《慶餘年》量身定製的,也是他自己對人生的一種解讀。《慶餘年》男主範閒很痞也很善良,他從偏遠的儋州,走進繁華的京都,歷經了家族、江湖、廟堂的種種錘鍊,一路行來,他飽嘗人間冷暖,但從未丟失善良和初心。
  • 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歌手李健:「我覺得四十能立就不錯了…」
    俗話說,「男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很多人都以為這個「立」是發達的意思。但在這個時代是不正確了。歌手李健就認為,自己是一個四十而立的代表,「 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三十很難立起來。所以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太著急,不能像我當時老想這句話,我覺得四十(能立)就不錯了,真是這樣的。」實際上,三十而立,說得是人生變成熟的一個尺度。而李健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與他自己的經歷有很大關係。所謂大器,從來都是晚成的嘛。
  • 李健曝為什麼上清華沒上音樂學院,同學眼中的他不成熟人生缺規劃
    李健曝為什麼上清華沒上音樂學院,同學眼中的他不成熟人生缺規劃通過《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甚至更多李健參與的節目,我們認識了來自清華的李健,也知道李健愛吉他勝過生命中的一切,至今沒有房子,但是看到一把好的吉他,卻可以不惜重金去得到,估計現在李健的家
  • 李健回歸田野生活,追求慢節奏生活成癮,這年代靜心看書太不易!
    李健當年從「水木年華」中走出來,這麼多年一直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如今終於活成了自己理想的樣子,成名後的李健在這個年代仍然堅持用老年機還真是演藝圈中的極品,這不又開始了自己田野般的鄉村生活,讓人好不羨慕啊!
  • 男星不生孩子也被罵,李健堅決丁克被嘲諷,網友幹涉明星人生太過火
    已婚的藝人們總避免不了被追問生子的進程,近日,歌手李健就在接受採訪時談起孩子這個話題,期間他態度堅決地表示會丁克到底,更爆出金句:「沒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沒什麼了不起的,也不是什麼瀕臨滅絕的物種。」
  • 吉他王子李健的吉他之路
    因了這張照片,我開始真正留意李健這個人。以前只聽過他的歌,帶著俄羅斯小調的旋律特色,讓我能從無數的歌曲中識別出他的作品。小時候跟著媽媽聽過的那些蘇聯歌曲,似乎都融化在他的歌中,童年的記憶被牽扯出來,說不出的溫暖和感動。而李健最愛使用的樂器,是吉他。我愛吉他,因此,我也愛上了懷抱吉他的李健。
  • 李健:跟世界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用讀書充實剩餘的人生
    昨天講寫董卿的讀書人生,有些網友有些誤會,想表達的意思,只是通過這些人身上的閃光點,告訴孩子讀書的好處,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孩子明白,無論以後擁有多少財富,你讀過的書,會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今天會繼續分享李健的故事,共勉。在娛樂圈中,李健身上的標籤很明顯。
  • 李健畢業學校是哪所什麼專業?李健學歷有多高
    看了中國新歌聲的小夥伴們相信很多人都被李健導師圈粉了,沒想到李健老師這麼有梗。那麼李健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李健學歷高嗎?下面來看看。李健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李健畢業院校: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我們都知道李健是娛樂圈裡打實的高學歷學霸。
  • 李健與妻子青梅竹馬,不生孩子:沒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錯了嗎?
    然而也有夫妻選擇不生育,大多數原因真的就是在女性的身上?針對於不生育的女性們,不少人都會指責她們是自私的:不能算完整的女人。但是那些夫妻之所以不選擇生育,或許並不是自私,而是她們對於自己的人生,有著更加獨特的見解,只不過大多數是理解不了這種行為的。
  • 易經| 歌手李健的北京浮生記
    有粉絲回:「我覺得他是一個多面的性格,很陽光,很開朗,很自信,很幽默,很真誠,很執著,很傳統,很憂鬱。都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坊間對繆傑的評述不多,但他的外在性格,都在舞臺上的表演中。「艮」之裡,為內心靜謐,耐性極強,懂得堅持。缺點是有點「軸」,太內斂,或者過於低調。
  • 李健不改鄉音:我唯一的行李就是我的母語
    李健回到家鄉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舉辦其「看見李健四大高校健談會」的第三站,以「變幻中的故鄉」為主題,與近千名學子暢聊自己成長的故事和對家鄉的記憶。回到家鄉的李健更為「健談」,還自曝了許多兒時趣事,相同的環境與背景引發了同學們頗多共鳴,現場氣氛輕鬆熱烈。
  • 被稱為是歌手中的詩人,李健的詩意人生,是很多人羨慕的
    李健是很多人熟悉的男歌手,他外表儒雅很有書生氣質,唱起歌來也是溫文爾雅聲音溫潤。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畢業之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因為熱愛唱歌才辭去了工作,成為一名專業的歌手。因為氣質特別好,學歷又十分高,李健在娛樂圈裡一直都是個很特別的存在。
  • 李健回應不生孩子引熱議,稱沒必要延續基因!網友:老了會後悔的
    對於為什麼選擇丁克,樸樹曾這樣解釋:我有點怕,人生太苦,我不想把這種苦延續給後代。 看完採訪後把網友笑翻了:「瀕臨滅絕的物種,哈哈哈哈,不愧是段子手」「果然見識越多的人越謙卑」「說的挺對,但是這基因不延續有點浪費啊」...... 說到李健,我就忍不住想起他和孟小蓓的神仙愛情。
  • 李健調侃周杰倫:最高段位的性感,是靈魂有趣!
    那個時候,李健知道自己的天賦在音樂上,但是生活卻不給他做選擇。回憶起這段日子,李健是這麼說的:工作使我成為最無力的人,從清華出來之後,我成了個打雜的。我安裝過有線電視放大器,也爬過電線桿。這樣朝九晚五的生活雖然給李健生活上有了一點小小的保障,但他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 新一代丁克明星「李健」:我不想生娃的原因,揭露了丁克背後的苦
    音樂人李建是丁克族,之前就曾經在節目中自曝:"我沒做好當父親的準備,主要精力都在音樂上,有點自私吧。孩子真的生下來要花時間好好培養,要跟他玩,陪他成長才行。"李健的解釋,說出了大多數丁克家庭的心聲,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不生孩子,就是害怕自己承擔不起這份責任,怕耽擱了孩子的成長。
  • 2019李健「不止是李健」南京演唱會 時間 票價 購票詳情
    李健「不止是李健」南京演唱會時間:2019.12.21李健「不止是李健」南京演唱會地點:南京青奧體育公園體育館李健「不止是李健」南京演唱會價格:380 580 780 980 1280李健,1974年9月23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
  • 李健唱花臉破嗓子,卻被《昨日重現》拉回音樂世界,開啟音樂之旅
    李健唱花臉破嗓子,卻被《昨日重現》拉回音樂世界,開啟音樂之旅《中國好聲音》把李健帶到觀眾面前,讓大家認識了不一樣的他,在很多歌迷心中,從此李健的位置不一樣了,雖然每一期《中國好聲音》都有四位導師,但很多歌迷認為,真正能懂音樂,並把對音樂深度理解融入到生活中的只有李健
  • 「李健篇」每一成功者背後總有一個極致溫柔的女人——談李健之母
    就以最喜歡的歌手李健作為開始吧:在今年的11月24日,李健對於自己做丁克一族做出過回應:「我覺得沒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沒什麼了不起的,也不是什麼瀕臨滅絕的物種,沒必要延續自己。」經常會擔心李健錢不夠用,於是母親便會不定期地編造各種緣由,轉一些錢給李健,供其生活所需。李健母親的這些所作所為,早已奠基著李健未來的音樂之路。而對於李健選擇丁克,李健母親亦表示不做過多的幹預。孩子有孩子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即可。
  • 李健翻唱的傳世經典,有多迷人?|李健|love will keep us alive|...
    試問有誰不曾因為這些歌曲,愛上過李健柔情、空靈、溫潤的嗓音。不知道你是否聽過李健唱英文歌?幾年前,他曾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即興唱過一段《Tears in heaven》(淚灑天堂)。結果被有些觀眾調侃是「東北英文腔」...這回因為疫情,許多歌手年後的演唱會行程都被迫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