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歌手李健:「我覺得四十能立就不錯了…」

2020-12-11 老方說

俗話說,「男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很多人都以為這個「立」是發達的意思。

但在這個時代是不正確了。

歌手李健就認為,自己是一個四十而立的代表,「 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三十很難立起來。所以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太著急,不能像我當時老想這句話,我覺得四十(能立)就不錯了,真是這樣的。」

實際上,三十而立,說得是人生變成熟的一個尺度。

而李健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與他自己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所謂大器,從來都是晚成的嘛。

1974年9月份,李健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

1998年,李健從清華大學畢業,成了國家廣電總局的一名網絡工程師。

2001年4月,李健與盧庚戌合作成立「水木年華」組合,正式開始自己的歌手生涯,但他在不久後選擇單飛。

2003年9月,李健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專輯《似水流年》,收錄了包括《傳奇》等10首歌曲,李健一個人就包攬了整張專輯全部歌曲的作曲和編曲。

2010年,王菲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唱了一首《傳奇》,36歲的李健開始慢慢紅起來。

後來說起王菲賞識、貴人相助的時候,李健說,「像春晚、像王菲這樣的一個機會,你很難描述它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給你的時候,就像我原來說,如果你只有一首《傳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有很多作品。」

也就是說,你必須有這個底蘊、能力去託住這個機會。

幸好,李健是一個厚積薄發的人。

2013年,39歲的李健與孫儷在春晚合唱歌曲《風吹麥浪》,才算是正式把名「立」起來。

人生能有幾個10年呢,從27歲開始,默默無聞了十多年,終於等到機會後又不溫不火了兩三年,這樣的熬煉誰能夠心平氣和對待呢?

實際上,我們不是怕等待,我們唯一的恐懼就是再多的等待都沒有希望。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夫子這句話可以讓很多人喪失信心,精神崩潰,內心放棄,如果他理解錯誤的話。

就如一開始所說,「三十而立」實際上是自我的一個感受,是人終於站立在了天地之間,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確立。

當然,我們實際上都是用來特指人在社會上獲得一個地位的承認和認可,詳細說就是要成家立業,要有穩定的工作和家庭。

而對李健而言,這個「立」就是在他的歌唱事業中站穩了腳跟,是真正立定了。

什麼叫真正的立定?

也就是說,「用舍由時,行藏在我」,名氣等外物不再是隨波逐流的浮萍。

「其實真正的藝術家,錢還有你所謂的名利,只會幫到你,只會讓你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如果你輕易地被所謂的那些名利擊倒,那你太脆弱了。你連這樣的一個事情,都無法堅持自己,其實你的成名是太運氣,或者是說太荒誕了。」

這樣才算是立定啊。

從這點看如今那些曇花一現的偶像、流水一樣的網紅明星,就可以看出端倪。

再有人捧,再有貴人相助,再漂亮,再有資源,如果自身的根基不行,那也是立不起來,就算偶然成名,也只是落花隨流水,做不了一顆常青樹。

你所有的那些積累,可能就是為那樣的一個真正的機會所準備的。其實很多機會都不是機會,真正的機會也就那麼一兩次。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但我覺得成名應該晚一點,尤其是做這行的人。因為一旦你成名之後,你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屬於你的真正的積累也會很少。

所以,你無須假裝謙虛,也無須假裝驕傲,你只需要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看清自己。

楊絳先生曾說,人只有在卑微的時候才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李健也認為,偉大是用卑微來換取的,「成功晚來一些更好,然後面對那些所謂的權威、顯赫的人,不要太害怕。因為他們也走過你今天的路,有多少所謂的閃光,就有多少那些灰暗的時刻,任何時候都應該看清自己,別覺得自己那麼渺小,也別覺得自己那麼偉大。」

成名後的李健一直很清醒,他說,名聲就是一個誤解的總合,「我很幸運我成名得晚一些,我覺得對生活還有一個不斷提醒、不斷往前走的一個願望。」

三十而立是不正確的,三十很難立起來!

人生的進程和質量不能只靠一句「三十而立」去衡量,事實上,「一個毫無背景的年輕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歲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績,談何容易。」

所以我曾經說過,那些散播「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人其心可誅,除了製造焦慮還是製造焦慮。

何況,就算是立了起來,但這個「立」需要立多久以及能立多久呢?

李健說他也不知道,沒有人知道。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磨練自己,讓自己配得上所得到的。

真正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需要精耕細作的。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我想按人生階段的順序應該是立身,立業和立家。1、立身。男人三十,這時個秉性已經成型,也就是世界觀的形成,才能有人生奮鬥的方向。所以還應該好好培養一下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這點很重要,對自己為人處世大有益處。2、立業。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應該立什麼呢?》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男人三十而立,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男人三十而立,到底應該立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三十而立,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常常聽到,男人到了三十,應該有所成就了,那麼這個三十而立,到底指的是什麼?常見的理解是,一個人在三十歲了還一無所有,沒房沒車,沒事業,覺得這就是失敗的人生,但真正意義上的三十而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而立什麼?立什麼三十而立,立什麼?立身立業立家。立身要立品格與修養,立身要立獨立與堅強,立身要立道德與涵養;立業顧名思義就是要確立事業,是有一技之長,是有謀生之能;立家則是指有自己的家庭,家是心靈的港灣,家是靈魂的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家也是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四十而不惑,不惑於什麼?不惑:不疑惑,不懷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李健淘汰高巾立選擇大壯,被網友群噴,網絡歌手真就那麼俗?
    這檔節目收視率還不錯,每一期都有諸多看點,對廣大的觀眾以及網友來講這都是值得觀看的一檔節目。那麼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網絡歌手大壯與高巾立之間的PK。大壯上臺演唱的參賽歌曲是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差一步》,他的心儀導師是李健,成功演唱完這首歌曲之後也獲得了李健老師的認可並為他轉身。
  • 李健有多大方,若能得到李健的賞識,我覺得送你什麼都有可能
    大家都知道李健老師是一個非常惜才的人,他在好聲音不止一次稱呼自己的學員為愛徒,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惜財如命的導師。他還說「你們只管專心唱好歌曲,」「李老師還可以帶你去吃很多好吃的,不管花多少錢,我都不在乎,我個人還是很大方的。」我覺得他說的這些話一點也不虛假。通過以往的節目可以看出,李健老師送得最多的就是沉香。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然而,還有多少人沒有立還在惑?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2020年轉眼就要過半,不禁感嘆一聲時光之快!想想最早的90後都開始步入了而立之年,我們似乎卻都還活在昨天! 還是要說說八零後,因為在這批八零後中,不僅是給時代還是給個人的人生印跡上都書寫了不平凡的一筆。
  • 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為什麼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又為何而立?仲由問出這個問題,是在他和他師父孔子正在去匡城的路上的時候。兩人一路跋山涉水,途徑一個羊腸小道休息一下,仲由望了望遠山,雲端冒出一些山尖尖,有點像雞頭。他挨個數了幾遍,不多不好,正好30個,就問他師父,三十而立,究竟是何意。
  •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他「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三十歲似乎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年齡,時常有人會將三十歲稱作是而立之年。孔子說他自己是三十而立,那麼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他所「立」的又是什麼?想要回答而立之年的意思,也是要從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來完整地看待。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志於學」,也就是十五歲的時候就能夠立志於學。於是在這裡也就有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孔子立志於學的對象是什麼?對於「志於學」的回答,關乎接下來「而立」的回答。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如何正確理解三十而立,不因催婚而結婚
    三十而立是孔子對於男人在30歲時應該達到的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對於三十而立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很多人理解錯了!
    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經是經典,業是聖賢人的事業,就是說古聖先賢的道德學問,孔子到了三十歲就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該學的都已經學了,已經有了根基,不會輕易為外境所動搖,可以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