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爹不易,這應該是很多爸爸時常會有的感慨,當然,當媽也不容易,這也是很多媽媽時常會有的感慨。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當父母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如果既為人父母,恰好又從事老師這個職業,又會如何呢?是容易呢,還是不容易呢?對此局外人和局內人的判斷可能會大不相同,即使同是局內人,因為每個人的境況不同,感受也可能大不相同。我無法代言別人,只能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我的感受正如題目所言的那樣,當爹已經不易,既當老師又當爹,就更為不易。
可能由於在學校已經把精力和耐心消耗盡了,有時難免對自己孩子少了一些耐心,簡單粗暴了一點兒。
「刀快管不了刀把兒。」我對這句俗語感受頗深。有時候想要幫忙輔導一下功課,但是,我兒子常常是不屑於讓我輔導。我只能和他開玩笑說,你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人家多少人想花錢請爸爸輔導功課,爸爸還不去呢,我主動免費為你輔導,你可倒好,非但不領情,還不接受。
老師和家長的角色時常混淆,導致有些事情做對了,但有些事情則做錯了。這就是同時扮演家長和老師的角色的尷尬之處。
我經常會和學生強調,「但凡能動腦的事情,不要著急動手。」動腦在先,動手在後。這個對初中生講,我想他們應該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動腦很重要,但不意味著可以完全不動手。
但我兒子是小學生,從他不大點兒開始,我就這樣說,結果,他可能比較片面地理解為只要多動腦就好,可以少動手,甚至是不動手。於是,就養成了他願意動腦,但不願意動手的毛病,有時難免眼高手低。儘管他酷愛讀書,但是卻非常不愛寫字,常常一動筆,就寫各種錯別字。
我也常常對學生強調,「不要過於看重分數,為了追求過高的分數,反覆機械刷題不值得,要培養興趣,打下寬厚堅實的基礎」,這個對初中生而言,我想他們可以很清楚地理解,不是分數不重要,只是過猶不及,不能為了追求分數,過度功利化地學習,透支了未來發展的空間。
但我兒子是小學生,從他不大點兒開始,我就這樣說,結果,他可能片面地理解為分數完全不重要,可以不管分數,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好了。因此,他對學業的要求也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很低。單元百詞(實際上不到100,只有50個左右)測試,第一次錯了十幾個,重測還是錯了兩個,他卻開心地說,「看,我進步多大啊!」
寫得少,不愛動筆,肯定是個問題。但是,短時間內讓他習慣於多動筆,又不大可能。怎麼辦呢?只能想想別的辦法,先從他愛動腦,願意做一些好玩兒的事情入手吧。
昨天,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他滔滔不絕地給我講《我的世界》,這本來是一款網路遊戲,因為疫情期間看書過多,眼睛近視,就把每周一小時的遊戲時間也完全停掉了。他只能看看《我的世界》的紙質書,然後胡思亂想一番,說要這樣玩,要那樣玩,要建造這個,要建造那個。不能用網路遊戲,只能在頭腦中模擬一下,聊勝於無。
在他說到要建立一個「無限水源」時,我打斷了他,問他什麼是「無限水源」。他說就是那種一直用不完,隨時想用都有的水源。我就問他,那這個「無限」的「限」該怎麼寫呢?
還行,他告訴我了正確的寫法。不過,他不認識「艮」字,他只會說是將「跟」著的「跟」字「足字旁」換成「軟耳旁」。沒有和另一個同音詞「無線」的「線」弄混。
這時,我告訴他那個字讀「艮」,是八卦中的一卦,他看武俠小說知道有八卦掌,所以,我這麼一說,他就對這個字有一定的興趣。
我又接著問他,可以想一想有哪些字,帶有「艮」這個部件。他說了幾個,一邊說,我一邊給他做一點兒解釋。比如,「恨」用豎心旁是因為和心理有關,「狠」用反犬旁是動物兇猛,「跟」是足字旁,很容易理解,得邁開腳步才能跟上,等等。
「『根』因為是樹根,所以,得用木字旁。」兒子跟著我的思路說。
說著說著,我就說:「爸爸給你出一道很難的題,考考你吧。」
前面還是很自然地聊天。就這一句話,好為人師的面目就暴露了,家長和老師的角色就混淆了。這時,他馬上就說:「我累了,別給我出題,我不想做。」
我馬上換了個表達方式,對他說,「那我們比賽,看看誰能用最短的,最有趣的語句,把這些帶有『艮』字的字組成一段話,編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這時候,一下子激發了他的好勝心,馬上說他先來,開始一句接一句地編起來。車上說得興致勃勃,回到家還意猶未盡。於是,趁熱打鐵,我又打開網絡工具書「漢典」,把所有的帶有「艮」的字都找出來。
找出若干他比較熟悉的,或者可以一下子講清楚的字,一個一個解釋給他聽。然後,讓他嘗試著看看能不能把這些字都組成詞,編到一個故事裡去。
我說讓他自己一邊想,一邊動手寫下來,然後再改。他不願意,非要我幫忙在電腦上先打出來,然後說定稿之後再抄下來。
最終定稿是這樣的:
我跟他一起聽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郭德綱是逗哏,于謙是捧哏。我們開始搶最好的座位,他不退讓,對我下了狠手。我恨他,所以我狠狠地打了他一拳,把他打得眼睛泛紅,牙齦流血。我說,我要去告老師,他很懇切地說,我去樹根旁邊幫你開墾土地。我說不行,除非你給我九十九兩銀子,否則限制一周內不能吃飯,他艱難地答應了。但至今他的心靈上依舊有一塊深深的疤痕。
這中間有很多修改討論:
有一些是邏輯上說不通的。比如,最初寫的是「他對我下了狠心」。我就提示他,人家也沒動手打你,你就要打人,這是不對的。後來就被改成了「他對我下了狠手」,他說這回再還手,就叫正當防衛了。
有一些是表達上看起來比較怪異。比如,最初寫的是「至今他的牙齦上有一塊深深的疤痕。」我就問他,牙齦上會有疤痕,一直保留著嗎?你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嗎?後來他就改成了「但至今他的心靈上依舊有一塊深深的疤痕。」這樣基本上能說通了,形容出來了傷害之深。又為了用上「齦」這字,把前面的「鼻孔流血」改成了「牙齦流血」。
也有一些邏輯和表達上都沒有大毛病,他主動要求修改的。比如,最初寫的是「八十兩銀子」,後來主動改為「九十九兩銀子」,我覺得九十九這個數字比較有趣,於是幫他做了修改,但讀第二遍的時候,他又要求改為將「九十九」修改為「五百」,我問為啥,本以為他貪心,想要得更多,誰想到他說「五百」比「九十九」少一個字,這樣,抄寫的時候就可以少寫一個字來,我的天,懶到這種程度,這麼極品,我也是服氣了。我明確拒絕了他,不能慣著這毛病。
終於寫完了,讓他抄的時候,又不願意動手了。這時候,他媽媽說也跟著一起抄一遍,大家比一比,才動手抄起來。不過,因為快要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他把字寫得龍飛鳳舞的,都飄起來了。
或許,這次,至少能把這幾個帶有「艮」的字,都能夠記住字形,以後少出錯吧。其他的字呢,只能慢慢來,一點點兒地教給他吧,抓住各種能抓住的機會,但要以他不感到厭煩為限度。
作為老爸,我只能時常安慰一下自己,兒子雖然比別人學得慢,現階段差一點兒,但爭取學一個是一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後應該會更好吧。
當然,這都是我作為父親,作為成人的想法和感受。孩子作為未成年人,他也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且,可能和我們成人大不同。
其實,既當老師又當爹的,我覺得不容易。換位思考一下,當孩子就容易嗎?尤其是當老師的孩子就容易嗎?可能也很不容易。
所以,既來之,則安之,不焦慮,也不痛苦。還是陪著他慢慢長大,慢慢互相理解吧。
【附】
下面這個是我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孩子媽媽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