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最近有寶媽反應,寶寶一哭,婆婆哄不好,就趕緊抱過來說孩子餓了,要給寶寶餵奶。可是有的時候,寶寶明明才剛吃完一會。1小時餵一次,半小時餵一次,甚至10幾分鐘餵一次,只要寶寶哭就一定要喂,其實這是典型的過度餵養。
情景二:婆婆總說孩子瘦,看著不健康,讓我多餵一些,說能吃是福。否則,外人看來,好像自己帶的不好。看著寶寶長胖,自己才會有成就感。
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婆婆總以為是為孩子好,殊不知,這些傳統、老舊的觀念,正在悄悄的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所以各位寶媽們,一定要有計劃的供給食品,使寶寶能始終保持一個正常的食慾。
什麼是過度餵養?
過度餵養,顧名思義就是餵的太多,具體來說就是吃的次數或者每次的餵養量過多。這種情況,不管是母乳寶寶還是混合寶寶,都有可能發生。並且都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負擔。
過度餵養的危害?
1、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負擔,引起消化、吸收不良。
奶粉過度餵養,後果會更嚴重。嬰兒期奶粉過度餵養,寶寶成年後患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腸道感染等疾病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2、大腦早衰。研究發現,飲食過飽,早衰物質會於飯後增加數萬倍,影響大腦的發育,智力偏低。
3.、易疲勞。吃的越多,胃腸需要血液越多,腦供血越少,腦細胞會因而暫時缺血,對大腦危害加大。
過度餵養的原因?
*奶瓶餵養
很多寶媽因為工作因素,或者覺得寶寶吮吸太疼,所以乾脆把奶擠出來用瓶喂。但是,對於寶寶來說奶瓶餵養與灌也沒什麼區別。每次寶寶吸吮都會讓瓶中的奶快速流出,隨著寶寶的吞咽會形成新的負壓,從而使更多的奶流進口腔。由於寶寶自身難以控制,所以只能用更急,更快的吸收吞咽來保證自己不被嗆到。所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都是你衝多少,寶寶就吃多少,尤其是小月齡寶寶。
寶寶正常的節奏應該是:吸吮-呼吸-吸吮。
另外,奶瓶餵養寶寶容易吃進去空氣,引起脹氣後肚子痛,然後開始哭鬧。家人誤以為寶寶沒吃飽再喂,從而陷入瓶餵-哭鬧-加量餵-又哭鬧的惡性循環。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寶媽們還是要親喂!親餵的話,寶寶吸吮到的每一滴乳汁,都是自己用力吸吮得來的,所以自己會控制吸吮和吞咽節奏。
親餵怎麼知道是否餵養過度?
很多親餵寶媽表示,寶寶吃沒吃飽,全靠感覺。這就要說到餵奶間隔和不應該有的夜奶的問題上了。
媽媽奶旺的情況下,如果寶寶想吃就喂,甚至不管白天晚上每2小時左右哺乳一次,很容易出現進食過多或者吐奶的現象。
另外就是一次餵奶的時間過長,通常剛出生的小寶寶兩側餵養的總時間不應該超過40分鐘,一般在20分鐘左右。
如何避免寶寶過度餵養?
1、學習判斷寶寶哭的原因,了解寶寶真正的需求。
2、觀察寶寶的尿量和排便量。
3、按照寶寶月齡需求量餵養,估算寶寶整天攝入奶量,根據每個寶寶不同一般上下浮動20%。
4、觀察寶寶的身高、體重增長情況是否過快,學習記錄和分析寶寶的BMI曲線,及早發現過度餵養的趨勢並採取措施。
5、不要因為寶寶奶量減少就強制寶寶吃奶。
6、使用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合適的餵奶間隔。
7、如果有寶寶已經有了乳頭混淆,不喜歡親喂,媽媽需要增加有效陪伴時間。鼓勵寶寶尋找媽媽的乳房,喚回寶寶對乳房的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