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毒雞湯」的毒害力堪比毒藥,看起來道理滿滿,飲下去就是「砒霜」,家長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信了這些「毒雞湯」,對孩子教育有害無益。
不少父母在自己微信朋友圈裡,一定都看到過《最好的教育就是愛》《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個孩子都會成功》這樣的雞湯文章。
很多父母也表示覺得文章寫的挺有道理的,甚至在教育孩子時也會這麼做。你以為這是「雞湯」,高高興興的喝下去就能充滿正能量。但其實這就是「砒霜」,按這樣的觀點去教育孩子,只會釀成大錯。
一起來看看微信朋友圈的三碗育兒「毒雞湯」,看看自己喝了幾碗?
1、快樂教育
最近幾年,國內的初等教育開始被快樂教育大洗腦。
小學好輕鬆,四點半就皆大歡喜的放學了。減輕書包重量,家庭作業少些,多給孩子自由學習的空間。孩子要時常表揚,儘量不要批評。不能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這樣的教育看起來真的很理想。
但是,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痛苦的。為什麼?
因為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艱苦智識的挑戰!
一位老教育家曾經這麼反對過:
&34;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所以教養該教就得教。如果你的孩子現在不教,那麼等到他進入社會時,你指望誰來寬容他?教養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線,往高層次說,還是發自內心的溫暖、坦蕩,是替人著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孩子有權利活潑,周圍人也有權利享受安靜、舒適和不被打擾的旅程。一個把天性凌駕在社會規則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該醒醒了。
3、成功和學歷無關
家長們還常喝這樣一碗雞湯,大學生都在給初中同學打工,小學畢業的都給博士當老闆了。
所以,學歷高沒用,將來還不是要給人打工。考不上大學也沒關係,沒準將來會成為管理界的奇才。
我們來做道算術題,初中畢業管理大學生的,有多少人?算幾萬好了。初中畢業的人又有多少?上億。所以前者是不是鳳毛麟角?學歷高低和成功呈反比,毫無學歷卻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初中畢業就能打拼天下的人,必定是人中龍鳳,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絕大多數的孩子資質一般。
以這種小概率事件告訴孩子「不上大學也沒關係」,不是耽誤孩子前途是什麼?
相信不少人在微博上或者朋友圈都看到過這樣一條勵志貼: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棠、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 第二份名單: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但現在默默無聞。後者落榜,但都流傳千古。
結論是:成功和學歷並沒有半毛錢關係。
最坑孩子的三碗「毒雞湯」,一大批家庭已中招!
相信這樣雞湯的家長們請你們想想,歷史長河中,像第二份名單中的人多嗎?你們怎麼能以一個小概率事件去告訴孩子,不上大學也沒關係。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孩子而言,有個學歷護身,已經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
喜歡用「我的孩子學歷不高,但是將來能管大學生」這樣罕有事件來自我安慰的父母,還請細細體味這樣一段話:
"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羨慕另闢蹊徑者的迅速登頂,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卻從來不去想那條小路上布滿了多少荊棘和兇險,以及多少人在那裡摔得粉身碎骨。」
不能給孩子施加過重的壓力,不能讓孩子背負本不屬於他們這個年齡的負擔,當然沒錯。但是這與教養一個懂禮貌和會學習的孩子,並不矛盾。
面對家裡唯一的孩子,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產生。事實上,再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也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孩子,選其精華,靈活運用才是育兒的正確理念!
告訴孩子:你背過的書,刷過的題,熬過的夜,流過的汗,都會得到最公平的回報。
讀書這條路很苦,但沒有比這更容易的路了。
對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是讓人生變更好的最佳選擇。
40年前是,今天依然是。
文章來源於網絡,僅為交流分享學習,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