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心智促進遊戲最主要的特點在於——讓孩子從簡單到複雜,運用創造性思維方式來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並藉此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心智促進遊戲對成人提出了十大指導原則:
孩子的成功,是你的也是他的。請你為他的成功感到高興——你這樣做就是為孩子將來更大的成功插上了翅膀。
當孩子獲得體驗,在遊戲過程中感到快樂,遊戲就會結下心智發展的累累碩果。
創造性的發展正是如此的——它總是伴隨著興趣、鼓舞、熱情。
當小孩子第一次擺出模型方塊遊戲圖案時,所有在場的人大都要為他鼓掌,如此,孩子會繼續努力嘗試拼搭出更多的圖案,即使碰到困難,他也不會輕言放棄。
這裡體現的就是鼓勵和愉快的「秘密」:成人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興,孩子更會為追求成功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你可以設法讓孩子對遊戲感興趣並引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遊戲上去,但不要強迫他,也不要讓他過度玩遊戲。
還有,千萬不要用羞辱、傷害性的語言。
興趣不是壓力,也不是強迫。任務過於飽和會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要求孩子一直玩某個遊戲直到他厭倦為止。
因此,永遠不要讓孩子玩到他再也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為止。就像被過於餵食的孩子視就餐為受苦一樣,對孩子施加壓力或強迫他們,都會引起孩子的反抗,並讓孩子快速失去原本已經樂在其中的遊戲興趣。
成人應該在孩子出現遊戲興趣減弱的情況時,馬上讓孩子停止玩某個遊戲,或者更早一些,在孩子玩夠之前就結束。
但你可以向他承諾,明天或者「下一次」可玩得更久一些,這樣他就會有一個對明天遊戲的盼望。成人可以創造條件喚醒孩子的願望,激發起孩子參加遊戲的熱情。
羞辱很容易打擊甚至摧毀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沒有人會因為被羞辱而變得聰明。
羞辱只會讓人沮喪、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思考的樂趣——所有這些對創造力的培養都是適得其反的。
不要用語言或動作暗示的方式提前說出答案。
請鼓勵孩子積極去思考,獨立找出錯誤。
心智促進遊戲強調:成人絕不能代替孩子作決定,也不能向他提前說出答案,哪怕是用一個詞、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
在孩子從事一項任務時,不要發出類似這樣的聲音,如,「耶」、「嗯」,或「正確」「好小子!」「是的是的……」諸如此類。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心智促進遊戲強調,在遊戲過程中,只要孩子手頭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不要妄加評論。
但當孩子碰到困難,能力到達「極限」的時候,成人能用一個詞或一個動作告訴或暗示孩子答案?
尼基丁教育模式告訴我們:仍不允許!成人可以安慰這個碰到困難的孩子,並鼓勵他:「再試試,你會成功的!」
整整一天,或者幾天,甚至幾周後,孩子找到了答案,這對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成功,並能激發他繼續做下去的意願。這的確是一種成功——孩子獨立解決了問題,完成了任務。
既不要把它與其他遊戲材料混在一起,也不要讓孩子觸手可及。假如是孩子不能獨立玩的遊戲材料,不要讓孩子自已保管它們。孩子想玩這個遊戲,讓他向你提出請求。
為了維持孩子的興趣,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心智促進遊戲強調,不要讓孩子隨時可以拿到玩具!
孩子也許已經玩過了組合方塊,現狀它們被放在地上,也可能被踢到櫥櫃或沙發下面去了,孩子不再有興趣玩它們了。
要儘量避免產生這樣的情況,因此遊戲材料及小冊子不能讓孩子隨意扔棄,否則,孩子無法用以完成以後的任務了。
這只是一部分不幸,更大的不幸在於:如果這些遊戲材料孩子唾手可得,就像每天要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樣,那就很可能會對孩子失去吸引力。
因此,玩過的遊戲材料要立即和孩子一起按要求整理,並放到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但要讓孩子站在地上能隨時可以看到。
當孩子能夠獨立玩某個遊戲而不需要成人在一旁幫忙時,成人也應要求孩子玩完後將材料整理並放好。
就是說,當孩子對心智促進遊戲的興趣已經比較牢固了,並能經常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們就可以和成人一起為這些遊戲材料找合適的地方放置,且可以隨時取放並承擔整理的責任。
但成人還是要隨時注意孩子的表現,時不時地與孩子一起玩玩,看看孩子作為「遊戲主管」的義務履行情況如何。
我們建議的順序不一定適合你。你要逐漸為孩子導入遊戲,但儘可能不要在15天之內超過2個遊戲。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建議成人在孩子開始遊戲之前自己先嘗試著把所有的遊戲玩一遍,以便了解每個遊戲的玩法,然後估計一下孩子的發展水平與可能性。
開始時不要選擇過難的任務,以免讓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對遊戲失去信心。
如果是 1 至 3 歲的孩子,可先讓他從模型方塊遊戲開始。從取方塊到能夠成功拼搭案例圖形,是需要花一定時間的。
在完成了最初的幾個任務後,可以推薦孩子玩正方形方塊遊戲,之後再玩木磚和其他幾何方塊的遊戲,但儘可能不要讓孩子在15天之內玩超過2個材料的遊戲。
當然這個遊戲順序只是一個建議,成人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加以調整。
孩子的熱情來去如潮湧,哪天你「安排」孩子「偶然」回到這個被「忘記」的遊戲,孩子可能會像遇見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那樣開心和投入。
人們可以觀察到,只要讓孩子有自主遊戲的權利,且成人不橫加幹涉,孩子的遊戲熱情就會如波浪運動,一波接著一波。
心智促進遊戲的興趣也有「波浪運動」的特點。開始時,孩子們也許每天都會惦記著這些組合方塊,然後日漸疏遠,最終可能會將它束之高閣,因為他們可能玩膩了,也可能暫時碰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
這時不要強迫他們繼續玩這個遊戲,甚至可以絕口不提這個遊戲,因為要讓孩子在一個「波浪」期間就完成所有的遊戲任務是不可能的,心智促進遊戲前後可能延續幾年時間。
因此,成人大可以放心地和孩子一樣「忘記」這個遊戲一兩周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可以讓另一個遊戲「隨著波浪」往上湧。
當孩子已經真正忘記了前一個遊戲之後,成人可以適時將他重新帶回先前這個遊戲,這時很可能會使他獲得全新的感受,就像見到久未謀面的老朋友一樣。
而之前「難以克服的困難」此時很可能會被輕而易舉地解決,直到新的困難出現。
遊戲開始時儘可能讓孩子做比較輕鬆或者已經被徵服過的模型,然後才去嘗試克服新的困難。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心智促進遊戲強調,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盡可以借鑑 「破冰船」方法,「破冰船」方法講究的是「以退為進」,即重新積聚力量以期衝破障礙。
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積聚起新的克服困難的力量。因為它可以讓孩子產生自信,給他帶來新的克服困難的力量。
如果「破冰船」方法一時難以起作用,孩子碰到的是一座「冰山」,那該怎麼辦呢?那就讓孩子繞開這座「冰山」,也即讓孩子暫時放下這個遊戲,換一個遊戲做做,新的遊戲未必會比這個要難。
當然還有第三個方法——重新啟動「破冰航行」,一兩個月之後,孩子也許積聚起新的力量,可以徵服這個之前超越了他能力的「冰山」了。
「破冰船」 方法並不要求孩子一定要理解,這個方法旨在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如何更好地開始工作,碰到困難時應該走哪條路。
成人在這個時刻有這樣的義務:一是及時肯定孩子的成功,二是幫助他建立起對未來的信心,並使他明白,沒有人都是一次就成功的,老師或爸媽在他這個年齡時也無法解決這樣困難的任務。
你可以用故事或者童話激發孩子遊戲的興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為模型或案例「命名」,直到他不再需要這樣的遊戲情境激發,而是被克服困難或達到某個期望目標本身所吸引。
對心智促進遊戲產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無興趣就談不上發展。
大多數心智促進遊戲的內容是抽象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具象是他們思維的特徵。孩子們會在遊戲和真實之間發現相似點,比如他們會把依次排列的 3 張凳子當作「巴士」或者「飛機」。
孩子思維的這一特點可以加以利用,用於引導他們對心智促進遊戲產生興趣併集中起注意力。
幾乎沒有人會懷疑,用描述遊戲情境的方式引導幼兒,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去遊戲。在情境中孩子可能根據自己的創意給模型 「命名」,它往往會比成人的命名更容易讓人理解。
例如,當我們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提及「交通燈」「小船」「點心」時,這些形象的概念很可能會激活孩子的想像,從而使他們融入到遊戲中,並隨著遊戲的發展而發展。
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孩子學會了大量遊戲後,對遊戲情境的依賴會慢慢地減少,遊戲本身開始吸引孩子:正確地做,克服這個困難。
孩子在克服和戰勝困難後產生的自豪感和快樂感,比遊戲情境的「激活」作用要強烈得多、持久得多、有效得多。
為孩子創造一種自由的氛圍,孩子可以四處雀躍,可以躺在地板上或在地毯上翻滾。
遊戲本質上講是不受強迫、自由自在的,孩子們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遊戲上,而不受諸如「坐直嘍」「腿不要動」「坐著」「輕點」等的約束和影響。
在很多幼兒園或家庭裡,孩子通常會被安排在一個角落裡玩,隨意跑是不行的,隨意攀爬更是不行的,因為大人會覺得那樣很危險,但是他的大肌肉小肌肉如何發展?
孩子應該可以快樂地四處雀躍,在沙發上地毯上翻滾。
孩子遊戲時不一定非要坐到桌子旁不可,他可以隨意地坐到或者躺到地板上——如果這樣他覺得更舒服的話。
當孩子已經根據案例小手冊的示例完成了所有模型的拼裝任務,你可以給他布置新的任務,激勵他創造出案例小手冊上沒有的圖案或模型。
心智促進遊戲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可以據此判斷孩子是否已經達到不需要這個玩具幫助的水平。
首先是案例的數量:他能獨立完成的案例數量越大,他的發展就越好。
第二是所需的時間:這就是說,他不但要解決困難,還必須快速解決困難。
第三是創造性水平:也即孩子擺放出了新的更有趣的模型。成人可以幫助孩子把它們畫下來形成新的模型圖案或建築案例。孩子在這個開始創造性行動的過程中將會得到最大的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