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微生物學等12個學科領域論文被引次數居全球前百分之一,臨床醫學和藥學的這一數據更是進入了全球的前千分之一。
12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曬出」學科成績單,並向全球人才發出邀約:加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共同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努力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的囑託。
歡迎創造,匹配以硬體、軟體保障
對標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設立27個研究所和中心,學科設置覆蓋醫學幾乎所有的領域),王辰表示,在這些方面院校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無論是對於已經有的還是沒有的院、系、學科,院校都求賢若渴。
「例如,臨床信息學是國內非常缺乏的,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在國內開闢全新的領域。」王辰說,對於列出來的已有學科領域,大家可以自行匹配進入,而對於沒列出來的,大家可以「創業」。
歡迎創造,院校將匹配以硬體、軟體保障。
「從研究經費支持、大型設備使用、人才待遇保障、研究生招生名額、頂級醫療資源配置上,院校都有一系列的安排。」王辰表示,對於開創新的學科和領域的人才,院校將提供優質的平臺和條件。
「到一個單位來『創業』,除硬體支持之外,『軟體』更是至關重要,包括我們的治學態度、管理水平、文化氛圍。」副院校長王健偉表示,例如在學者的準聘期(3—6年),院校會減少考核、延長考核期,讓學者潛心研究,而對於經過準聘期轉為長聘教職的學者,院校將會匹配更好的生活待遇和充足的科教資源。
據了解,相關聘任方式在院校已形成制度。2018年,院校率先在國內醫學院校中實施準聘長聘教職和臨床醫學教職制度,目前已聘任了128名學者進入準聘長聘教職系列。
歡迎持之以恆,匹配以充足經費支持
「我們歡迎可以心無旁騖、做引導性、前沿性研究的,能夠長期、持之以恆進行學術探索的學者。」王辰說。
換句話說,歡迎甘坐冷板凳、有前瞻性、能夠專注研究的學者。對於這類型的學者,院校擁有充足的建設性、基礎性、非競爭性的戰略經費,完全有條件支持面向探索的學術生態,鼓勵傑出的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劍」。
相較而言,NIH在2014年起開展的「傑出研究者計劃基金R35」在我國引發了科研資助模式的討論,由於其研究不受預設研究目標的限制、注重對申請人本身的考察、資助穩定持續,管理靈活,為傑出研究者持續深入的研究提供穩定支持,這一資助機制收穫了不少原創性研究,被認為是對基礎性、長遠性科研領域的戰略布局。
業內普遍認為,對於傑出學者的穩定、長期支持將為國家培養引領性的優勢學科。對此,院校給出了自己的實踐。
「通過實施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支持途徑,優秀學者將獲取穩定的經費支持。我們的科研人員不會因為跑項目、圍著項目轉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王健偉進一步解釋,穩定、足額、強有力的經費支持,將促進優秀的學者心無旁騖地去鑽研學術,在自己喜歡的方向上進行深入、系統的工作。
「建立中國醫學科學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是國家所賦予我們的重要任務。」王辰強調,院校要成為國家醫學科技和醫學教育的先進思想源和強勁動力源。
院校對於優秀學者充足支持、鼓勵前瞻性探索的學術生態,無疑將「收穫」更多醫學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歡迎青年人成長,匹配以頂級平臺和導師
萬事開頭難,怎麼縮短撫育期,助力青年學者儘快成才?
到新的崗位或者回國創業剛開始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院校為青年科研人員提前做好了應對方案——
「我們將為青年科研人員配備頂級導師。」王健偉說,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擁有219名學部委員、院校有500多名高層次人才,這些頂級學者將成為引進青年人才的青年導師。院校可以為學者聘請高水平的專家提供指導,幫助引進人才在項目申請、團隊組建、科研方向的確定、項目的組織實施等方面順利開展工作,儘快幫助他們走上正軌,避免走彎路。
據介紹,此次全球招聘,院校首批開放100餘個職位,廣納學術水平與業務能力達到同學科國際一流的科研教學人員加盟。招聘崗位包含教授、長聘和準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這些崗位長期動態招聘,可隨時申報。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