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所國字頭大學即將橫空出世?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和建設工作匯報會在11月1日和11月4日相繼召開。一周內,兩次建設會議召開,意味著這所「國字頭」大學或許很快就要來了。
作為研究中醫藥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成果豐碩、實力雄厚,擁有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究員和一批院士隊伍等高層次人才。
如果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獲批成立,也將成為繼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之後,又一所以國字號科研院所命名的重量級大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定位為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在京召開 來源: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消息,11月1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在京召開。
這篇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籌建申請工作組名義發布的消息稱,與會專家在聽取大學建設可行性報告後,一致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定位於高層次、複合型、創新型、國際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強調中醫思維,對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意義重大且非常及時,是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時,與會專家從辦學定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工作匯報會召開。來源: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
11月4日上午,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工作匯報會召開。教育部原副部長、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主任張保慶,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王煉、院長黃璐琦院士,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籌建申請工作組全體同志參加匯報會。
黃璐琦指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將以複合、傳承、研究、引領為辦學關鍵詞,醫教、科教、產教相結合,中醫中藥相融合、中醫西醫相結合,培養複合型、傳承型、科研型的具有人文素養的國際化中醫藥人才。
另據了解,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或將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籌建,目標是建設一所研究型大學,實行小班制、長學制。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3年。當時經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嶽美中教授的積極申請創建了全國中醫研究班。1978年舉辦了全國首屆中醫研究生班。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部。2005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成為中醫藥行業第一所研究生院。
國內擁有中醫藥高校33所,6所入選「雙一流」
除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外,國內不乏中醫藥類高校,其中一批高校在中醫藥研究方面也頗具實力。
據統計,國內名稱中帶有中醫藥的高校共有33所(不含下設的獨立學院)。其中,入選雙一流建設的中醫藥大學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
2015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五所知名中醫藥大學發起成立了「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2017年,發起成立該聯盟的五所高校均入選了「雙一流」建設名單。2018年該聯盟更名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天津中醫藥大學作為第六個成員加入。
儘管如此,目前我國中醫藥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存在較多,這也或許是中國中醫藥大學應運而生的原因之一。
據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趙靜等人2017年3月曾撰文指出,我國各地區高等中醫藥院校不斷擴招後,許多院校在追求多學科發展的過程中過多追求規模,中醫藥特色建設並不突出。中醫藥特色學科、重點學科數量較少,各地區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中醫藥特色專業建設均不盡人意。資源投入的重點傾向於高校的硬體建設和規模擴張,而在專業和課程建設、教學方式研究、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投入的資源則相對不足。
此外,中醫藥院校中醫藥學科專業,教學方面存在著專業課程門類數量偏多、單一課程學時數量偏少、臨床操作課程偏少等普遍問題,學生缺乏專業創新意識和拓展創造能力。
實力雄厚的中國中醫科學院
作為國字號中醫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歷史悠久、學科齊全、成果豐碩,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以中醫藥科學研究作為中心任務。始建於1955年,前身為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971年與北京中醫學院合併,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12月舉行五十周年院慶時,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現有職工6181人,專業技術人員3587人,其中4名院士、5名國醫大師、首席研究員26名。
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下設17個科研單位、6家醫療機構、1個研究生院、2家分院、以及2家製藥企業和中醫古籍出版社、中醫雜誌社等單位。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及1個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以來,產出眾多科研成果,包括國家科學技術獎高達57項,其中被譽為中藥科學研究豐碑的青蒿素和雙青蒿素研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2015年,該院屠呦呦終身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於2015年10月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擁有實力強大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做後盾,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擁有其他普通高校無法比擬的科研和資源優勢,對高層次中醫藥大學人才培養或許是一次有益嘗試。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之後,或許還有國字號大學成立
在國內,以「中國」命名的科研和學術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它們共同組成了國內科研院所的頂尖力量。
2012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式成立。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短短幾年之內,國科大發展迅速,ESI排名穩居國內首位、18個學科獲評A+、生源質量位居國內前三位等,成為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高校之一。
2017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也宣告成立。其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而創辦。幾年內,發展也可圈可點。
如果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獲批成立,也將成為繼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之後,又一所以國字號科研院所命名的重量級大學。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等是否也會成立對應的大學呢?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