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直有不少讖語,且大部分出自孩童之口成為童謠,其準度簡直令人詫異。那麼讖語童謠真的那麼準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那些讖語童謠的準度,揭秘神奇背後的秘密!
漢獻帝時期,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千裡草」和「十日卜」,組合起來就是董卓二字,「猶不生」便是「死」。
當時董卓也聽到這句話,他不解其意,問他身邊的謀士李肅。李哪敢照實回答!就敷衍他說:「此乃大漢將亡,太師為帝之兆」。董卓聽了這話很高興,卻並不知道這句話是相反的意思。果然,沒幾日,他就被呂布等人,引入圈套誅殺,正應讖語。【參考資料:《後漢書》範曄】
周宣王在位時,街上就有童謠曰:「月將生,日將沒,糜弧箕胞,幾亡周國」,這句話翻譯完的大致意思就是,周將亡於女人。等到周幽王即位後,寵愛褒姒,而引出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導致周朝滅亡的下場,再一次驗證了讖語的魔力。【選自《東周列國志》馮夢龍】
秦始皇時,曾有童謠流傳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還以為「胡」是指匈奴,就下令大舉徵討匈奴,想把匈奴的勢力扼殺在萌芽中。卻沒想到,這個「胡」是指他的兒子胡亥。結果,到了胡亥繼位後,橫徵暴斂,激起民憤,真的亡國了。【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
凡此種種,就不一一列舉了,可見讖語童謠有時候真的不可忽視。
為什麼童謠說的這麼準呢?小編分析,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原因:
1.純屬巧合,孩童無意中一句話,竟然一語成真,後人便聯想附會,才會讓人覺得童謠真的如此之準。如史上最有名的《推背圖》和《燒餅歌》,曾經一度被人稱為奇書。其實,歷史只是一種方式,依賴於這種方式,人們將未知的事物之間聯繫起來,把不可理解的事物用可理解的事物代替。奧地利劇作家格裡爾帕策曾說「《推背圖》和《燒餅歌》表達的是對未來世界的一種預測,但能否一語中的,決定權其實在解讀者手中」,小編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2.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教的,這些人出於某種目的,將讖語編成童謠教授孩子。利用小孩子的天真爛漫,口無遮攔來說出來,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又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實在是一種很高明的手段。
利用孩童之口,廣泛傳播輿論,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造勢的例子屢見不鮮。縱觀歷史,許多次農民起義,起初必有童謠流傳。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無一不用此法。
3.大數據概率,關於某一件事或者某個人物,當時可能流傳出一百種讖語,說法不一,但其中只有一個命中答案,所以這一個版本,就被大家廣泛流傳,而其餘的那九十九個版本就被人忘記了,或者有的人壓根就不知道其他版本,隨即也就成了有名的讖語。
綜上而論,小編以為,讖語童謠一語中的的事是不存在的。 童謠讖語不失為一面窺視中國歷史大勢的鏡子。古代文化水平落後,很多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頻發性的事件往往令人無從解釋,所以才會相信讖語和童謠。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怎麼會相信那些無稽之談?對於一些讖語,我們只能將其當作故事,一笑置之吧!
【參考資料:《後漢書》《東周列國傳》《史記·秦始皇本紀》】
本文撰寫者: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