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有一個「啟悟拆字」。第一章拆解的是繁體字「聽」,而這一章是簡體字「忍」。
「忍」字上面是「刃」 ,下面是 「心」。
「刃」為刀口、刀鋒,是刀、劍等最鋒利的部分 。「心」代表內心、心靈。「忍」字是在「心」的上方懸一把刀,刀旁邊的點,就好像是把心割破流出的一滴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提倡「忍」的,儒家的內聖、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內涵。
孔子曾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但是, 「忍」會給內心和情緒帶來很大的壓力,當負面情緒達到一定的峰值,就會爆發。
在親子關係中,有的父母認為,在孩子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忍一忍,海闊天空」。
然而,當「忍」下來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強力反彈,最後往往是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
所以,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靠一味地「忍」,而是要尋求一種健康的疏導方式,並能夠理性溫和地表達自己。
先來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
媽媽帶女兒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個同歲的小男孩,和她平時經常一起玩兒。朋友提議說帶孩子們一起出去吃飯。那天非常冷,還刮著大風。小男孩沒穿外套就往外跑。朋友看到後朝孩子大吼:「回去把外套穿上!把圍巾戴上!不知道外面冷嗎?也不怕凍死你!」
場景二:
媽媽和女兒在馬路邊等紅綠燈。這時看到另一位媽媽帶著孩子過馬路。這位媽媽看到是紅燈,就停了下來。但孩子沒注意,繼續往前走。這時她一把拉住孩子,很生氣地說:「跑什麼跑,當心撞死你!」
看以上兩個場景,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兩位媽媽,都是「好話不會好好說」,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無論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子女之間,明明是關心,卻非要說出一堆恐嚇、詛咒、貶低的話。
這就是情緒表達障礙,又叫述情障礙。
為什麼會出現情緒表達障礙呢?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表達感受是不被父母允許的。比如,父母經常會說這樣的話:「你閉嘴,再說我抽你信不信?」「不難哭,男孩子哭什麼?給我憋回去!」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父母不斷訓練,去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那麼長大以後,他自然就不會表達情緒了,甚至是連識別情緒的能力都沒有了。
當我們把所有負向感受都憋在心裡,就非常容易使得各種情緒混雜在一起,最後融合成一種情緒並表現出來,那就是憤怒。
這在親密的關係中尤為明顯,突出表現就是「好話不會好好說」。
我們可不能小看了情緒表達不一致的負面效應。
場景一和場景二中的兩位媽媽,她們想表達的是關心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卻是被媽媽斥責和批評。
長此以往,孩子的感受就會變成,「媽媽就知道吼我,媽媽並不怎麼愛我,媽媽沒法溝通」。
而媽媽想的卻是,「我天天為孩子操碎了心,怎麼就是不讓人省心,我付出那麼多,孩子還不領情」。母子之間產生巨大感受差異的原因,就是源於沒有做到「一致性表達」。
「一致性表達」,簡單來說就是:心裡怎麼想的,嘴上就怎麼說,行動就怎麼做,「心口統一」,這也是薩提亞的理論。
做好「一致性表達」,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識別情緒,我們要對自己當下的真實情緒有著清晰的認知。然後表達要跟情緒保持一致。
場景一的媽媽,看孩子穿得少,想要表達關心。「關心」就是她當下的真實情緒。接下來如果想要做一致性表達,可以說:「寶貝,把外套穿上吧,圍巾也系好。外面很冷,還颳大風,穿太少容易感冒。」
場景二的媽媽,擔心孩子過馬路會發生危險。「擔心」就是她當下的真實情緒。接下來她可以對孩子說:「寶貝,紅燈停、綠燈行,咱們在過馬路的時候要左右都看看。交通事故導致意外死亡的比例特別高,過馬路時如果不小心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如果兩位媽媽用這樣的語氣和口吻跟孩子對話,那就是正確識別並表達了情緒。
要做到準確識別和表達情緒,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在說話之前,給自己按下「暫停鍵」,花一兩秒鐘想想,自己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情緒。
有一次,作者在家裡工作,女兒一直在旁邊鬧。她感覺到自己要生氣了,但話到嘴邊,還是先按下「暫停鍵」,想了兩秒後跟女兒說:「早早,你這麼鬧來鬧去的,媽媽有生氣的感覺了。」
女兒聽後就明白了媽媽的心情,知道自己不能再鬧了,不然媽媽就要發火了。然後她就一本正經地跟媽媽說:「我改善一下行為,你克制一下情緒。」
看著女兒誠懇的表情,聽她說出「小大人」一樣的話,一下子就被逗笑了,生氣的情緒也就過去了。
但如果當時對情緒不加識別,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很可能的表達就是:「你怎麼那麼不懂事,沒看我在工作呢嗎,煩死了。」
女兒不會明白媽媽到底要表達什麼,也不會去「改善她的行為」,母女間的衝突很可能瞬間就爆發了。
如果父母已經非常生氣,感覺自己沒辦法通過「暫停」一兩秒來調節情緒,甚至馬上就要爆發了,該怎麼辦呢?可以使用「逃離現場法」,也就是暫時離開「事發地」。使用這個方法需要注意三點原則:
原則一,「事發地」在家裡,或者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保證自己暫時的離開不會將孩子暴露於危險之中。在公共場所,此法不適用,除非現場還有其他家人陪伴孩子。
原則二,不要扭頭就走,孩子會很困惑,同時會產生一個危險的想法:「我媽(我爸)不要我了。」這是對孩子安全感的破壞。
一個人一旦童年缺乏安全感,一輩子都會去尋求補償,內心艱難而辛苦,別讓無心之舉鑄成大錯。
原則三,儘量保持平穩語調跟孩子打招呼,比如,「我現在馬上要發火了,我想要自己待一會兒。你也想想剛才這個事」,然後就可以走了。
「逃離現場法」,實際上,也是給我們即將爆發的情緒按下「暫停鍵」。等我們冷靜下來,再和孩子做一致性表達。
如果確實還是生氣的情緒,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但是要克制表達的內容,不要諷刺、挖苦孩子,不要人身攻擊,跟孩子講明我們生氣的原因就可以了。
一致性表達,聽上去很簡單,要做到卻並不容易,需要做父母的我們首先學著覺察情緒,然後練習跟情緒一致的表達口吻和內容,這對於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有著極其關鍵的效用。
克服情緒表達障礙,分兩步:
第一步,識別情緒。按下「暫停鍵」,冷靜下來,識別自己真正的情緒。如果無法冷靜,可以使用「逃離現場法」注意三個原則:「事發地」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扭頭就走、跟孩子語氣平穩地打招呼。
第二步,做一致性表達。言語克制、語氣平穩地說出自己真正的情緒。
棕媽:
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
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
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
(暫時貢獻不了了);
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
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