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已然成為全民皆知的節日。
藉此機會,說說一本書:《平天下 中國古典政治智慧》。這本書由「學習小組」編輯整理,將我國古代經典中蘊含的古典智慧,用典雅而生動的方式傳達給讀者。
2010年以後,西方外來節日在中國的存在感與日俱增。情人節、感恩節與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強勢席捲。隨著我國加大開放力度,文化領域也受到了外來文化前所未有的「入侵」。在中國傳統節日複雜且一度不變的習俗面前,求新求異,追求與眾不同,簡單方便,沒有人情之擾的聖誕節,也就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
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最初,在西方國家,只有基督教徒才慶祝聖誕節,它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耶穌而設定的節日,本質上是個宗教節日,在沒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中國,本來和我們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絲毫關係。而今,卻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幼兒園裡,老師早就策劃了幼童的聖誕節活動;各大網購平臺也絲毫不放過每一個機會,適時推出奪人眼球的折扣,以吸引我們每一個人打開錢包;各大景點、餐飲等促銷花樣百出,仿佛這一天你若沒有出去聚餐,沒有收到禮物,就證明了你果然是一個「孤獨的人」一樣。
聖誕節已經變成了宗教和西方傳統文化的混合體,成為了一個「全球化」的節日。早年來,甚至有專家學者提出,警惕文化入侵,禁止過聖誕節。
對待傳統文化,當然要有科學的態度。強調對傳統的繼承和民族的認同,並不意味著對世界潮流的排斥、對現代化的抵制。
任何文化領域之爭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思潮,外來節日節節逼近,傳統節日怎麼辦?
其實大可不必過分憂心。且不說,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其實更多的是商家營造出來的氣氛,實質上還是逃離不掉促進消費的目的。而年輕人在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天天在喊「我好難啊」,西方節日也就是提供了一個舒緩情緒的節點,「出去嗨一回」回來後依然老老實實該上班上班,該上學上學。情侶們找個節日秀恩愛;既然哪兒都熱熱鬧鬧,父母們索性也就陪兒童們出去玩玩。
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依然在消費主力的浪潮下,重新煥發著新生。現如今,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文化自信深植人心。君不見,二次元動漫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獲得一批批年輕人青睞;博物館藏品搖身一變成為文創產品,有創意又有內涵;各大綜藝,紀錄片等播放量動輒過億;「漢服社」、「國潮牌」紛紛成為街頭流行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以新奇的方式被呈現在年輕人面前。
在時代的裹挾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雪花,不斷迎合著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塑造潮流。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裡提到,一種文化的每個青春期,事實上就是一種新的城市類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時期。
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不必談虎色變,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就有著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這些百家文化,或局部的,或根本性地塑造著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兼收並蓄,源遠流長的特點。在全面開放的今天,融入世界不同文化,積極與全球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改造與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
既然聖誕節也沒什麼不好,我為什麼不過聖誕節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深深地陶醉於中華文化之美,從而無法在西方文化浪潮中擁有歸屬感。
相比於西方情人節的熱烈奔放,我更喜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涓涓情思;更嚮往「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含蓄雋永。
相比於感恩節的南瓜火雞,我更鍾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寸草銜結,更敬佩「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豪邁義氣。
相比於聖誕節的鈴兒響叮噹,我更願意在「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清晨,暖著手,喝口茶,向遠方的好友送上祝福。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古往今來,有萬千大家思想激蕩,有這片土地上勤勞勇敢的人民創造出的根深葉茂的中華美學,又怎麼會懼怕來勢洶洶的外來文化呢?中華文明如大海一般深淵博大,而正是兼收並蓄,包容萬象為我所用的特質,才使溪流匯集,成為海洋。
中國人可以過聖誕節,但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美嗎?歲末冬雪下,白雪皚皚的紫禁城,不美嗎?
時代無論如何激蕩,不變的,是我們骨子裡流淌的中華文化之根。習得經典,回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