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這本書給你答案

2020-12-15 讀書寫字的

聖誕節已然成為全民皆知的節日。

藉此機會,說說一本書:《平天下 中國古典政治智慧》。這本書由「學習小組」編輯整理,將我國古代經典中蘊含的古典智慧,用典雅而生動的方式傳達給讀者。

2010年以後,西方外來節日在中國的存在感與日俱增。情人節、感恩節與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強勢席捲。隨著我國加大開放力度,文化領域也受到了外來文化前所未有的「入侵」。在中國傳統節日複雜且一度不變的習俗面前,求新求異,追求與眾不同,簡單方便,沒有人情之擾的聖誕節,也就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

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最初,在西方國家,只有基督教徒才慶祝聖誕節,它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耶穌而設定的節日,本質上是個宗教節日,在沒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中國,本來和我們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絲毫關係。而今,卻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幼兒園裡,老師早就策劃了幼童的聖誕節活動;各大網購平臺也絲毫不放過每一個機會,適時推出奪人眼球的折扣,以吸引我們每一個人打開錢包;各大景點、餐飲等促銷花樣百出,仿佛這一天你若沒有出去聚餐,沒有收到禮物,就證明了你果然是一個「孤獨的人」一樣。

聖誕節已經變成了宗教和西方傳統文化的混合體,成為了一個「全球化」的節日。早年來,甚至有專家學者提出,警惕文化入侵,禁止過聖誕節。

對待傳統文化,當然要有科學的態度。強調對傳統的繼承和民族的認同,並不意味著對世界潮流的排斥、對現代化的抵制。

任何文化領域之爭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思潮,外來節日節節逼近,傳統節日怎麼辦?

其實大可不必過分憂心。且不說,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其實更多的是商家營造出來的氣氛,實質上還是逃離不掉促進消費的目的。而年輕人在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天天在喊「我好難啊」,西方節日也就是提供了一個舒緩情緒的節點,「出去嗨一回」回來後依然老老實實該上班上班,該上學上學。情侶們找個節日秀恩愛;既然哪兒都熱熱鬧鬧,父母們索性也就陪兒童們出去玩玩。

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依然在消費主力的浪潮下,重新煥發著新生。現如今,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文化自信深植人心。君不見,二次元動漫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獲得一批批年輕人青睞;博物館藏品搖身一變成為文創產品,有創意又有內涵;各大綜藝,紀錄片等播放量動輒過億;「漢服社」、「國潮牌」紛紛成為街頭流行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以新奇的方式被呈現在年輕人面前。

在時代的裹挾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雪花,不斷迎合著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塑造潮流。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裡提到,一種文化的每個青春期,事實上就是一種新的城市類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時期。

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不必談虎色變,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就有著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這些百家文化,或局部的,或根本性地塑造著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兼收並蓄,源遠流長的特點。在全面開放的今天,融入世界不同文化,積極與全球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改造與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

既然聖誕節也沒什麼不好,我為什麼不過聖誕節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深深地陶醉於中華文化之美,從而無法在西方文化浪潮中擁有歸屬感。

相比於西方情人節的熱烈奔放,我更喜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涓涓情思;更嚮往「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含蓄雋永。

相比於感恩節的南瓜火雞,我更鍾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寸草銜結,更敬佩「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豪邁義氣。

相比於聖誕節的鈴兒響叮噹,我更願意在「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清晨,暖著手,喝口茶,向遠方的好友送上祝福。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古往今來,有萬千大家思想激蕩,有這片土地上勤勞勇敢的人民創造出的根深葉茂的中華美學,又怎麼會懼怕來勢洶洶的外來文化呢?中華文明如大海一般深淵博大,而正是兼收並蓄,包容萬象為我所用的特質,才使溪流匯集,成為海洋。

中國人可以過聖誕節,但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美嗎?歲末冬雪下,白雪皚皚的紫禁城,不美嗎?

時代無論如何激蕩,不變的,是我們骨子裡流淌的中華文化之根。習得經典,回歸初心。

相關焦點

  • 也說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關於聖誕節在中國到底該不該過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相當一部分傳統的中國人提出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基督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而產生的節日,我們不是基督徒過什麼聖誕節!還有一種原因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大力引進外國人才和大批海歸現象的出現,一些外國專家和「海龜」習慣了過洋節,影響了家庭、親朋好友和社會對聖誕節的崇尚。所以,對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與其他絕大多數問題一樣,當今國內社會階層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觀點。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又到一年聖誕節,商場裡早已經擺上了聖誕樹,各個門店都貼上了各類聖誕活動海報,節日氣氛越來越濃,這時候總會出現一種聲音,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是「基督彌撒」("Christ's Mass")的縮寫,也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這個節日本身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底蘊。
  • 聖誕節是外國人過年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聖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聖誕老人、聖誕卡、聖誕樹等等節日元素。和我們春節一樣,聖誕節前夜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聖誕之夜必不可少的節目是Party或聚會。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過洋節不再是崇洋媚外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就要來臨,街頭上的各個店鋪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與火熱的商業街頭相比,虛擬網絡上的討論也是異常火熱,一場關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話題討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聖誕節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方式,過聖誕節還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與歷史有什麼關係?
    說起聖誕節,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陌生,但是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聖誕節起源於西方,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亦稱耶穌聖誕節、主降生節,他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但是我國為什麼不能過聖誕節呢?
  • 我們該不該過聖誕節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我認為不該過。首先,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的節日,我們絕大多數人不信仰基督教,那麼聖誕節自然與我們無關。其次,聖誕節只是最近十多年商家的噱頭,與其他各種節日一樣,無非是為了多賣些東西,多賺點錢。你認真,那就墮入商家的「圈套」了。第三,國家法定節假日為春節、元旦、清明、端午等等,每個法定節假日均有其淵源,均為大眾所認同。而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僅僅在大眾認同方面就佔劣勢。
  • 抵制聖誕節從未停止過!到底該不該過聖誕?
    今天是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聖誕節,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還不了解聖誕由來!在大部分小孩子還活在想像裡,聖誕節不就是聖誕老人駕雪橇在天空行走,然後乘小孩子睡覺偷偷把禮物放在床頭,等孩子醒來就可以收到禮物了。不過這一方面也不用那麼考究了,等孩子長大些就知道,每年的聖誕禮物都是爸爸媽媽準備好的,大部分家長都是希望給小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吧!這幾天不就有網友吵著抵制聖誕節?然後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個話題又火了,當然我本人中立,只是進行雙方的各自的理由進行解析。先說一下,為什麼要的抵制一方!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是崇洋媚外還是為了娛樂?這幾點不能忽略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聖誕節,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有的人認為我們過聖誕節僅僅就是為了娛樂,與文化、信仰無關,只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有的人認為中國人過聖誕節就是崇洋媚外,我們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何要去過洋節?難道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圓嗎?還有人認為,僅僅是過一個節日,沒必要小題大做,願意過的就過,不願意的就不過,不用糾結太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一現象。
  • 又到聖誕節,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日?你們怎麼看?
    我生活在一個縣級市,本市教育局很早就下文件:不準洋節進校園,意思是所有幼兒園、中小學不準圍繞感恩節、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等洋節開展活動。臨近聖誕節時,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又流行起轉發「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聖誕節」的文章和抵制洋節的籤名、宣誓活動。其中一個廣泛傳播的觀點是說應該紀念偉大領袖的誕辰(12月26日),而絕不該紀念那個子孫後代曾侵略蹂躪中國的洋人。
  • 該不該給孩子過聖誕節?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儀式感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東正教把1月6日、7日定為聖誕節 西方國家的聖誕節就相當於中國的春節,有的父母會說這是外國的節日,中國人何必要過。但是滿大街的聖誕樹、聖誕歌無一不提醒你聖誕要到了,該買禮物了!
  • 中國人應該過聖誕節嗎?聖誕節習俗是什麼中國人怎麼過聖誕節?
    中國人究竟該不該過聖誕節?讓我們一起分析。一、為什麼聖誕節在中國熱度如此高?中國的傳統節日繁多,聖誕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熱鬧節日。有孩子的家庭、戀愛中的情侶對聖誕節都無比的期待和喜愛。年輕人對聖誕節格外重視,他們喜愛熱鬧與自由,他們在聖誕節這天結伴出遊享受購物和用餐的喜悅。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和聖誕節、感恩節一個樣是西方的傳統節日。為了慶祝萬聖節,孩子們會裝扮成各種各樣鬼怪的樣子走上街頭,逐家逐戶地敲門,口中還會念念有詞,「快給糖果,否則就搗蛋!」我們中國的所謂的「鬼節」是中元節,我們中國人過中元節與西方不同。我們對於中元節充滿敬畏之心,這天多數人都選擇白天去墓地去祭祖,以表達對逝者以及祖先的敬畏。萬聖節是西方鬼節,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 這個聖誕節,咱中國人應不應該過?
    2018年的聖誕節,似乎有了另一副模樣。雖然是一樣的紅帽子、白鬍子,但是那個悄悄在你襪子裡放禮物的老爺爺今年有了中文名字——鰲拜。正當人們聖誕節過得不亦樂乎時,一場關于洋節的撕x大戰又開始了。不知道從何時起,各大社交平臺颳起了一股抵制潮。其中不乏為吸引人眼球的多年前謠言「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 聖誕節是耶穌降生的日子嗎?你到底要不要過?該不該過
    很多朋友都問我:聖誕節,你們過不過?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因為當我們追根溯源後發現聖誕節不是真的耶穌降生的日子。驚奇不驚奇?意外不意外?當然也許很多人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也會有更多的人知道真相。另外聖誕節跟敬拜太陽神有關係,這是用一個異教的節日來紀念耶穌的降生。是不是感覺很反諷?正因如此才有很多人來問,聖誕節過不過的問題。我覺得這裡有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才有這樣的疑惑。核心問題解決,聖誕節過不過?怎麼過都迎刃而解。
  • 錢穆:中國人該讀的九本書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那一條。那位先生比我還要窮,他喜歡這一條,是有特別會心的。我仔細再把這一條來讀,我說你講得好。既然要讀《論語》,便連帶要讀《孟子》。講孔子講得最好的,莫過於孟子。宋代以後的中國人常合稱孔孟。
  •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品嘗一杯熱紅酒,這是金錢的聲音!
    ,全國各地過聖誕節的氛圍越來越濃烈,有很多小朋友都盼望著在聖誕節能夠收到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很多情侶也會在聖誕節的時候互相準備精美的禮物,以表示對對方的祝福。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出來抵制,說不該過「洋節」,過洋節就是數典忘祖、有負祖先。你覺得聖誕節該過嗎?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偶爾過一過聖誕節也是無傷大雅的,就當是在這個忙碌的時代讓大家多一個情緒的宣洩口。
  • 聖誕節將至!該不該跟寶寶強化「聖誕」的概念?
    轉眼聖誕節又要到了,面對著商家鋪天蓋地的宣傳以及身邊朋友因為聖誕送來的各種禮物和祝福,很多家長會困惑。「該不該專門給孩子講述聖誕?」「該不該像已經習慣了的那樣裝飾聖誕樹、贈送聖誕禮物」……雖然這根本不是我們的節日。
  • 「洋節」來臨,中國人該過聖誕嗎?清北博士曾聯名抵制:崇洋媚外
    目前能夠被證明的範疇,只有「教育」和「宗教」這兩件事上屬於文化侵略,但在其他的文化領域,則並非都是文化入侵,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斷定,但就算有過分析,也不能完全實證。就比如這個「聖誕節」,你會認為它是文化入侵嗎?西方春節——聖誕節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Christmas」這個英文翻譯過來其實是「基督彌撒」。
  •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來聽聽合肥人怎麼說!
    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為了正常觀看視頻,請您 點擊這裡升級瀏覽器 「叮叮噹,叮叮噹,鈴兒響叮噹~」悅耳的聖誕歌曲這兩天隨處可聽,聖誕節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街邊的櫥窗裡已經裝飾上聖誕樹了,鈴兒響叮噹的歌也在循環播放,一派喜氣騰騰的氣氛,各大商場也是不同程度地以聖誕為主題做著各種活動…那麼,中華民族該不該過聖誕節呢?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
  • 對於我們該不該過洋節?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其實外國人過洋節就跟我們中國人過春節一樣是一種文化。在於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覺得首先我們是一個包容的國家、開放的國家可以容納一切外來文化,但這並不意外著盲目的迷外。其實過節過的都是一種氣氛,在沒有大是大非的前提下,該過就過,只要讓自己開心,讓自己身邊的人都開心,不在乎你過的是什麼節日,在意的是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的心情。在前幾天的聖誕節,其實過聖誕節大多數是年輕人,等上了一點年紀,也就沒有這個興趣,自不會去湊那份熱鬧,更不必擔心我們的文化被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