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席席老師
「你是一隻只會下蛋的母雞!」
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女兒對媽媽說的話。
最近,有一條視頻被點讚147萬,女孩俊俏可愛的模樣下,說出的話卻讓人寒心。
「為什么爸爸下班回來還要洗碗呢?」女孩問媽媽。
媽媽說:「誰說下班回來就不用洗碗了?」
沒想到女孩卻反問媽媽:「真不知道娶老婆幹嘛?」
媽媽告訴女兒娶老婆回來是生寶寶的,女孩反懟了一句讓人震碎三觀的話。
「看來以後我還是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我也只會做一隻像你這樣只會下蛋的母雞!」
爸爸聽了這句話,還是默默地在一旁洗碗,媽媽聽後沒有半句責備,爆笑聲隔著屏幕真是讓人一陣心酸。
有的網友說,女孩貶低媽媽是為了做流量的「收割機」,也有的網友對父母的教育觀提出了質疑。
博人眼球也好,收取流量也罷,孩子這種貶低生她養她媽媽的行為,值得引人深思!
一個不懂得體諒媽媽的養育之苦的孩子,更不會尊重他人。
1
有多少孩子缺失了人生第一課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大多數父母都不忍心責罵孩子。
可若孩子打罵父母呢?
忍著。
他們明知道孩子這樣做是忤逆不孝,卻依舊選擇忍氣吞聲,逆來順受,無形中默許了孩子的行為。
記得這樣一則新聞,廣場上,一個男孩正氣急敗壞地衝母親叫喚著要買玩具,母親拒絕後,孩子一把薅住她的頭髮,威脅道:"買不買?」
母親只哀求著:「鬆手,快鬆手。」男孩不依不饒反而加大了力度。
周圍的一個女孩看不慣,前來勸阻,卻被男孩一聲:「你滾」喝退。
只見他猛然鬆開頭髮,反手掐住母親的脖子,問她買不買玩具?
誰知,母親接著央求道:「快放手,好痛。」
她滿臉通紅,喉嚨只有進氣沒有出氣,最後只好向兒子屈服,點頭答應。
屏幕前的我,恨不得真想上去踹孩子一腳,生出這樣的兒子,早晚得被他氣死。
而那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母親,更令人嘆息。
原本父母是家庭中控制氛圍,教導孩子做人的導師,現在卻被一個毛孩子牽著鼻子走。
可想而知,孩子從小在家裡稱霸,長大後也會為禍四方。
一個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怎麼能指望他尊重他人?
所有積重難返的惡習,都是從童年期就失去敬畏心,上打老下打小養成的壞毛病。
這樣的人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彌補不了德行上的缺失,註定在成長路上遭到更多挫折。
2
不尊重父母的孩子
早晚被社會打耳光
在北京地鐵上,一位年邁的奶奶坐在座位上,男孩不想讓她坐著。
於是他對奶奶怒吼:「警告你,起來,你給我起來。」
路人勸阻,他還反懟:「滾,別管我,幹你的事去!」
懟完路人,他繼續對奶奶發飆:「再告訴你一遍,給我起來!」
奶奶氣得發抖說,缺家教,你再這樣,我明天不接你放學。
一名網友一針見血指出,沒受過社會的毒打。
確實如此,社會可不是你的親人,當你橫行霸道的時候,會有更厲害的人教你為人處世的規則,教你做人。
想起一個愛惹是生非的小學同學,在家裡他對爸媽總是罵罵咧咧的。
在學校,他就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不是打人家就是逼著別人交出零花錢。
前段時間,據說喝醉酒又找人打架,被人打斷了腿,落下了終身殘疾。
父母后悔沒好好教育他,可為時已晚,如今的惡果,都是自己當初種下的。
郭德綱說過一段話:天下父母沒有不疼孩子的,但你當爹的寵著,外面那些人可不全是他親爹。
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有人再罵他了。你說是你罵他好還是讓外人罵他好?
在家裡,不嚴格管教孩子,等到社會上就會挨打,還是毒打。
《犯罪心理》上說,父母是孩子的磨牙棒。
可見,教育裡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那些痛苦來自父母需要親手拔掉孩子長出的獠牙。
3
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正確「姿勢」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父母平時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為人處世,他們會把對父母的態度延伸到他人的身上。
1
父母的權威具有威懾作用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
父母獨有的權威會起到震懾作用,孩子在未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之前都是懼怕父母的。
有時候,父母說的話在他們看來像聖旨一樣重要。
所以父母要「言出必行」,許諾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別輕易破壞掉自己莊重的形象。
在孩子心裡保留一定的威嚴,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而不是作威作福,故意打壓。
貴為孩子心目中的「上帝」,慈愛又親切,也未嘗不可。
2
相互尊重是相處的第一原則
有人說,良好的教育,是從尊重開始的。
從梁啓超著名的「教育十大名言」,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一條就是:與子女做朋友。
做朋友意味著,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以交換彼此的想法,相互理解。
他在給兒女的信中有這樣一段:「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向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親愛的你們聽到沒有?」
只看這句話,仿佛是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訴說著所見所聞,以及思念。
梁先生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大談關於學習,交友,戀愛,生活的觀點。
他們即是家人也是彼此相互尊重、交往親密的摯友。
比起父母不願開口表達的愛,孩子們更喜歡輕鬆的交流方式,在侃侃而談中增進感情,交換想法。
3
不能因為他小就毫無底線縱容
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喜歡拿「孩子小」當做藉口,錯過教育機會的父母。
他們把「孩子小,不懂事,你不要跟他一般見識」掛在嘴邊。
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實則是包庇縱容孩子繼續犯錯,逃避懲罰。
正是因為孩子小,才需要「撥亂反正」,告訴他規則,教會他明辨是非。
就像戚薇和女兒搶裙子一樣,不能因為女兒小就有理由搶東西,或者「倚小賣小」,沒人該慣你這個壞毛病。
當我們注意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且態度堅定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他們的不良行為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會激勵他們在保持自尊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們在給孩子建立規矩和邊界感的時候,應該把他當成「大人」,獨立的個體來告訴他哪些可為哪些堅決不能做。
這才是父母該有的態度,和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
魯迅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我們想培養出明事理懂禮貌的孩子,就要在生活裡以身作則尊重他人,彬彬有禮。
在孩子心裡映射出文明的樣子,他才能有樣學樣。
就像那句話所得那樣,父母是孩子的底色。
孩子是在不斷重塑認知的過程中成長的,父母就是他們最先參考的樣子。
所謂的教養,重在教,難在養。
孩子的教養,源於父母的言行,和及時幫他改錯、耐心教他做人。
而這些,是父母從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和子女一起學習面對的課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點擊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哦!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