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改革開放時,我們不知吃了某些大國多少虧,偶爾隨便一顆零件就可以向你漫天要價。20多年前,看到電腦上的硬碟基本都是外國產的,心中當時就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如今殘酷的現實再一次告訴大家,自己不創新、科技不發達,國力不強大,總想著「拿來主義」很危險。
有錢可買人家的新產品,看上去能省去許多研發環節,費錢不多,划得來。但如果人家一旦變臉,拐著彎制裁你,你可能就就要屈服或花上更大的代價。真到那時,英語不管學得多好也恐怕沒啥大用處!
最近幾年因為看到中國崛起很快,美國之流就不樂意了,拼命想卡住我們的脖子,並做下一系列不齒卻也是「生意場」上常見的做法:先是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接著又把中國的13所高校列入了實體清單;還有,在美國的指使下,加拿大充當馬前卒,公然逮捕孟晚舟後拒不放人,前一段時間又聲言要驅逐3000多名中國留學生……
其實像某些發達國家,美、英、法、德、日等,人家科技發達,他們一般也不強求全民都來學外語;學外語也不是不可以,但必要中考、高考裡佔主角——喧賓奪主似的。
非英語系的國家學英語的辦法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必修必考、必修選考、選修選考。法俄是選修選考,要求最低;日德是必修選考,英語相當於美術、音樂、生物等小科目,考試不作硬性要求,更不強制性,而在我國,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卻是必修必考,還與語數同等分數,這就有點過了。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國曾將英語作為高考的必考主科,似乎也說得過去。因為剛剛恢復高考的時候,又遇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正急需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一些圖紙與說明書得一看就懂,那時把英語作為主科,以引起全民重視,對我國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40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今非昔比了,全民學英語的弊端已經越來越凸顯,還要不要把英語作為與語文、數學同樣地位,值得深思。
其實我們學英語的目的都是為了考個高分
絕大多數人學英語,主要是因為它是主科,考試必考,佔分很高;有時考試英語不及格還直接不錄用,比如考研,所以逼著學生都來學,家長也無可奈何,只得高度重視,甚至不惜花大價錢找培訓機構。那個楊舒萍,倒是在國內就學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語,說的卻是美國的空氣比中國的甜,聽著唞就有點噁心起來。
很多人都是被迫學英語的,自己根本沒有一點興趣,費時又費力,最終卻敗在這一科上——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在中考或高考中因它而一敗塗地。而有些人英語學得好,卻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我有一個侄子的兒子就是這樣,這輩子就吃盡了英語的虧,常常只考30或40多分,最終實在學不下去了,英語太拉後腿,幾無回天之力。
沒必要這麼重視,別設那麼重的分
英語其實本質上是一門語言,是一門工具,需要的時候別聽得懂(會交流)就夠了。好比小孩學說話,錯誤連篇又有什麼關係,大人還是能聽懂;還有些學生寫語文作文,多少錯別字,其實並很不影響表達。本來只要聽得懂、或說出來別人能聽懂就行。但中國的考試偏偏就專考那些毫無意義的語法與單詞。
就像考駕照,拿到了當然有助於我們的生活;但如果有人不準備買車或者買不起車,那拿駕照就就沒有任何意義——我就是這樣,拿了駕照卻沒車開。
如果在英語上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反而影響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學了幾十年英語,卻聽不懂、不會說、中國式英語(啞巴英語),還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英語降為副科,有些學科就可能變成主科
作為中國人,語文擺在第一的位置是必須的!當前我國的高考改革正從「3+3」到「3+1+2」,不斷處於修正之中,因為這個模式的設計本身也不是很科學。但如把物理變成主科,把英語變成副科,貌似問題容易解決。
兩彈一星,各種飛行器,發動機設計等都跟物理有關——可見物理的重要性,其對於國家科技的創新、工業的發展、國防的強大都息息相關;還有,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知識一般也用得上。
要不採用這樣的辦法:學文科的就多注重語文與歷史;學理科多注重數學、物理與化學。如果語文特別好的,數學差點沒什麼關係;物理或數學特別好,語文差點可以原諒……想當初,錢鍾書就因為語文好,還有曾經的北大羅家倫校長,也是語文好——但數學就相當爛。
省得有數學不好的同學會說,我數學(物理)太差了,希望把它變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