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京滬高鐵將推出一系列新措施,比如,「靜音車廂」、計次季票、靈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場化票價。在這些措施中,「靜音車廂」是一個比較有趣,也很有意義,涉及多個方面的措施。(10月25日 澎湃新聞)
京滬高鐵公司出臺這項制度的設想是,「靜音車廂」可為旅客提供更加安靜舒適的旅行環境,願意遵守相應行為規範的旅客,通過12306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購票時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
然而,雖然高鐵「靜音車廂」服務,體現人性化精準化服務理念,解決了顧客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但是這項制度安排,實際操作起來,會知易行難,需三思而後行。
首先,「靜音車廂」服務標準細則,恐怕很難敲定。目前,高鐵部門只提出「靜音車廂」概念,並未出臺任何操作規程。從網友提出的各種質疑而言,高鐵提供「靜音車廂」服務,的確難以落地生根。譬如,「靜音車廂」到底要靜音到什麼程度?到底多少分貝能稱得是「靜音車廂」?再如,旅客間能不能說話?還有,有打呼嚕習慣的乘客能不能購買?這一系列問號,都需要實施細則中,拉平拉直。
其次,「靜音車廂」會造成對特殊群體的變相歧視。對於帶孩子的年輕媽媽而言,由於孩子會說話甚至哭鬧,難免會形成「噪音車廂」,眼下,公共運輸大都對帶孩子的家長關愛有加,而「靜音車廂」的設立,似乎已把這個群體排除在外了。對於失明人士來講,「靜音車廂」當然更會無法享受。顯然,高鐵「靜音車廂」服務對於這些特殊群體,涉嫌歧視,造成不公對待。
再者,在高鐵車廂總體數量不變的情形下,隨著「靜音車廂」的增設,普通車廂自然數量會減少,如果在控制比例上拿捏不準,分配不當,會導致高鐵車廂乘客資源配置不當,在同一高鐵上,一部分車廂極有可能人滿為患,另一些車廂也有可能會門可羅雀。
此外,當高鐵設立「靜音車廂」後,會不會產生「一般車廂不必靜音」的想法,這無疑會增加高鐵旅客秩序的混亂,讓非「靜音車廂」變得更加吵鬧,最後演變成「「噪音車廂」。
當然,筆者並非完全反對高鐵「靜音車廂」服務,只是想讓高鐵管理部門在出臺這項公共政策前,一定把不利於推行的各種困難與阻力,都要考慮周全,進而找出應對之策,否則,即便制度倉促出臺,恐難以真正實施,最終會成「短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