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抗壓力,對抗人生挑戰

2020-12-17 正心正舉

文丨劉巖

急速運轉的社會節奏,令我們壓力重重,現代社會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疾病也出現年輕化趨勢,成為不容小覷的社會問題。

人生如跑道,雖然有時候需要「短跑」來硬拼衝刺,但是這終究不是常態;人生更應該像「長跑」,如馬拉松選手一樣,細水長流保持節奏直至終點線。想要在人生跑道上跑出別樣風景,就需要提升抗壓力,從容應對人生挑戰。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

何謂「抗壓力」?其英文為「resilience」,美國心理學會將其解釋為「能夠直面逆境與強壓的應變能力和心理過程」。我們不難感受到,過重的壓力往往造成嚴重的心靈負擔,仿佛心口壓上了一塊巨石般沉重。

在壓力的侵襲下,各種負面體驗會激發消極情緒,在不愉快體驗的籠罩下,久而久之我們會形成習慣性的行為迴避狀態,停留在心理「舒適區」,逐漸地慢性憤懣鬱悶也會在內心築巢搭窩,使我們難以獲得幸福感。

想要擺脫精神消沉、停止精神「墮落」的階段,就需要精神上的耐高壓性,也即「抗壓力」幫助我們對衝。抗壓力可以幫助我們改變恐懼壓力、迴避行動的習慣,擺脫受挫失落的情緒,讓心智回歸堅韌靈活的狀態,重獲向上的力量。

啟迪多元思維

日本心理學領域研究作家久世浩司在其著作《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中,總結提煉了提升抗壓力的三個心理步驟:

第一個步驟:擺脫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

如同一個將要溺水的人,再不採取行動就會被浪花吞沒,這個階段就需要及時利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從漩渦中脫身,擺脫不良情緒的反覆,讓情緒停止低落的階段。

第二個步驟:馴服無用的「思維定勢」。

治病需治根。壓力控制需要找準壓力源,如果能找到藏在內心深處的思維定勢並對症下藥,那麼產生消極情緒的根源就能得到消除。

第三個步驟:調動「彈性肌肉」。

經過前兩個步驟,我們可以控制精神停止滑落,但是僅僅停留在此依然是力道不足的。依然舉同樣的例子,將一個即將溺水的人單單從漩渦中掙脫出來還不夠,還需要訓練他的遊泳技巧與克服重力上遊的能力,由此才能確保未來能夠無懼風浪挑戰。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行動,趁熱打鐵,伺機飛躍,來提升直面困境的精神性「彈性肌肉」。

「彈性肌肉」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英國東倫敦大學的伊洛娜·博尼韋爾博士,「彈性肌肉」的意思是「重新振作的肌肉」,這是一種「心理體能」,既是幫助我們突破逆境重振旗鼓的勇氣源泉,也是在高壓體驗下保護心靈的緩衝劑。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依照提升抗壓力的三個步驟,我們具體展開介紹實踐方法:

控制情緒反應

學會在第一時間擺脫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幹擾,是我們提升抗壓力的首要關鍵一環。

其中,運動便是一大利器。有節律的運動,可幫助大腦分泌內啡肽,這種「天然抗鬱劑」能夠有效減輕壓力,消除不安情緒。

另一項值得推崇的法寶就是正念訓練。正念就是有意識地對當下發生的任何事給予不帶任何評判的關注。這也是佛教中的核心規誡,旨在開啟對當下的感知。其實大多數人心中是沒有正念的,只是依賴大腦的感覺思維機械式、不自知的程序來應對一切。

對大腦而言,接受愉快的情緒體驗是容易的,但接受痛苦體驗則非常困難,若對心理瘡疤不堅持、不反抗、不辯駁,就像不讓我們的雙手從滾燙的物體表面挪開一樣,是違反天性與人類反應習慣的。

但我們必須知道,越是用理性介入,負面情緒越會盤踞在腦海中。而通過長久的正念練習,通過冥想與呼吸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對各種情緒不作任何評判,情緒自然會如天空中的雲朵一樣飄過。

經過用這種「觀望」的角度看待,讓覺知回歸到自身,收穫一種忘我專注的「神馳」狀態,有利於切斷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給予更大的心理空間來跳脫束縛,幫助我們去除壓力的主觀感受。

扭轉思維定勢

我們也許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的經驗沒有絕對的好壞,重點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

的確如此,面對境遇,我們的行為結果往往是由我們的「思維定勢」而推導而出的。開發認知療法的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過著名的認知「ABC模式」:當我們面對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s=行為)時,C(Consequence=結果)即我們的情緒等行為反應並不是由A而產生,而是由B(Beliefs=信念)即自己對該困難狀況的認知與思維方式,也就是「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因此,A只是產生C的間接原因,B才是產生C的直接導火索。我們的遇到行為事件A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是經過B的詮釋而引起的結果C,從而產生實地感受與行為反應。

王安石有一句詩:「風吹屋簷瓦,壓墜破我頭;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即是此理。認識到我們眼中的問題其實透過「思維定勢」這一有色眼鏡而產生了壓力反應,所以我們需要篩選與改變我們以往的刻板認知與慣性思維,從而驅動改變。

提升能力境界

想要習得「彈性肌肉」,提升對外界的耐性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我們可以向內出發,提升我們的應對壓力的能力境界。

培養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博士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去完成某項目標或成果的自信程度。在日常中,學會培養自我效能感,通過實際成功體驗獲得直接成就感,或是通過從他人的勵志成功經驗中習得經驗範本,逐漸養成這種心理模式。

提升思維境界。同樣的一件事,對於不同能力、不同思維層次的人的看法是有天壤之別的。一面探索新知,一面紮實行動,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達到格物致知的境界,是我們很多人一生的修煉課程。當我們提升了自身能力與眼界,讓身心走向更高層次,驀然回首,會發現很多以前令自己焦灼的壓力已經不再是壓力。此外,還要學會將自己的視野放寬,看清我們沉淪其中的壓力源是渺小的。

浩瀚無窮的宇宙大約有140億年的年齡,而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只是坐落於宇宙中1300億個星系之間的一處渺小之地,相比之下人類的壽命簡直微不足道,而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種種壓力更是無足掛齒的。

臺灣作家劉墉說過這樣一句話:「壓力有著非常特殊的滋味,如同雲霄飛車,你可以轉身離開去玩簡單的,也能硬著頭皮坐上去,在尖叫之後輕鬆地離開。」

訓練提升我們的抗壓力,來迎接未來波譎雲詭的社會挑戰,理性從容應對高壓狀態,獲得人生這場精彩遊戲通關的快感,將對我們帶來無窮的益處。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5大方法提高抗壓力,讓孩子勇於面對挫折,樂於接受人生挑戰
    在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因為壓力大而引發的新聞:「42歲IT高管跳樓」「90後脫髮」「13歲少年因壓力大離家出走」「10歲孩子因壓力大而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在唏噓的同時,作為父母,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人生壓力如此之大,我們的孩子能否坦然面對?如果從小對孩子進行抗壓力教育,孩子未來的人生是否會順遂一些?
  • 逆商高低,取決於你的抗壓力
    由此可見,壓力本身並不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是我們對壓力的看法影響了我們。同樣的壓力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感受到的壓力程度是不一樣的,而這就是抗壓力的不同造成的。所謂抗壓力,指的是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 如何增強抗壓力?
    很多人難以適應工作環境的改變,面對繁重任務就心裡打怵,遇到糟心事就輾轉難眠,與其逃避,不如對抗。我們要擁有笑對困境,滿滿血復活的抗壓力。 首先學會處理消極情緒。 遇到壓力和消極的事情,很多人覺得糟糕透了,實際上,是是思維定勢導致。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一定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 抗壓力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叫《抗壓力》。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有壓力,有些人甚至覺得每天都壓力山大,心累得不行。所以我一說要講這本書,很多朋友都特別感慨,說自己需要趕緊學一學。這本書首先告訴我們,抗壓力不是無視壓力,也不是在壓力下硬扛,而是從壓力中獲得成長的能力。
  • 心理學家教你正確對抗生活的壓力
    臨床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伊恩·羅伯森教授潛心研究了40年,《挑戰:壓力如何塑造我們》一書提出了對抗壓力、利用壓力、轉化壓力的「治癒」方法。我們已經發現了挑戰與壓力會共享同一種非常相似的身體知覺反應,但我們的大腦會將這種感受轉化為另外一種。挑戰會讓你變得更聰明,而壓力會讓你變得更愚鈍。我們可以將壓力定義為某種超越了你的能力並且需要你全力去思考與應對的要求。
  • 豆瓣8.5《抗壓力親子篇》:孩子不是缺抗壓力,而缺自我效能感
    但閱讀了《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我找到了受用的答案。其中自我效能感是抗壓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對達成既定目標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確信。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具有的特徵是:•有很強的目標達成能力。•遇到難題不逃避,能夠直面挑戰,積極應對,堅持到最後。•即使失敗也會立刻重拾自信。
  • 《抗壓力》文稿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叫《抗壓力》。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有壓力,有些人甚至覺得每天都壓力山大,心累得不行。所以我一說要講這本書,很多朋友都特別感慨,說自己需要趕緊學一學。這本書首先告訴我們,抗壓力不是無視壓力,也不是在壓力下硬扛,而是從壓力中獲得成長的能力。
  • 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比學歷和智商更重要的「抗壓力」鍛鍊法
    當我正左右為難,感到人生迷茫的時候,我突然遇到了這本書,我沒有拒絕這份善緣,拿起書的那一刻,就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因為能認識到本身問題的存在,就已經是一種療愈。35歲的年紀,這本書指引著我,直面消極情緒,主動應對壓力,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 【領軍讀書會】《抗壓力》第三期
    我們如何擁有更幸福的職場體驗、事業前景與人生?《抗壓力》的作者久世浩司,是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日本積極教育協會代表理事,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他曾在世界500強公司寶潔工作十六年,擔任高管要職,負責日本及海外的品牌經營和商品開發。後來他獨立創業,從曾經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提出了在著名商學院裡也無法學到的道理——「抗壓力」的重要性。
  • 孩子的抗壓力強度,決定了他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
    學習本來就該帶著壓力,抵抗壓力的過程中,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好好學習。所以,真正的做法,不是單純的減壓,而是學會抗壓,變壓力為動力。日本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就是一本指導育兒過程中的如何抗壓的書。本書是《抗壓力》系列的育兒篇,目的是讓父母幫助子女培養抗壓力。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面對挫折。
  •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抗挫折力
    區別就在於每個人的抗挫折的能力不同。臨床心理學家Raphael Rose在研究中發現:面對困境和壓力的挑戰,從逆境中收穫復原力,能讓孩子過上更有意義、更快樂、與社會聯繫更緊密的生活。這種抵抗挫折的能力在心理學上叫「自我修復力」,它是指我們遇到挫折、困難時,可以快速緩解消除壓力創傷,平復情緒,恢復正常生活的反彈能力。越有「彈性」的孩子,他的抵抗挫折的能力越強,人生之路走的更穩。
  • 【領軍讀書會】《抗壓力》第一期
    我們如何擁有更幸福的職場體驗、事業前景與人生?《抗壓力》的作者久世浩司,是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日本積極教育協會代表理事,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他曾在世界500強公司寶潔工作十六年,擔任高管要職,負責日本及海外的品牌經營和商品開發。後來他獨立創業,從曾經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提出了在著名商學院裡也無法學到的道理——「抗壓力」的重要性。
  • 對抗!挑戰!他們敢想又敢幹
    彌渡一中針對社會、家長、學生對成才的迫切願望與學校教育教學實困境的現實矛盾,學校結合校內實際,積極謀劃破解,開展的以「一本率瓶頸的突破」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之對抗挑戰賽。、高二年級中開展,以實力相近的兩個班級進行挑戰、對抗,挑戰的內容有的以班級總平均分為基礎進行挑戰,有的以綜合科目進行挑戰,甚至在紀律管理、衛生創建、勵志早操中也積極開展挑戰。
  • 蔡英文聲稱要力抗大陸壓力 擺脫對大陸的依賴
    蔡英文聲稱要力抗大陸壓力 擺脫對大陸的依賴  【環球網報導】據臺灣「中央社」9月30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會力抗大陸壓力、擺脫對大陸過度依賴」。我們要力抗大陸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脫對於大陸的過度依賴,形塑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經濟關係」。  對此,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發言人格蕾絲?崔(Grace Choi)在回復「中央社」記者詢問的電子郵件中重申美國長期以來的一貫立場。  格蕾絲?崔表示,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方面,美國有深遠利益,美國歡迎海峽兩岸雙方緩解緊張、改善兩岸關係的步驟。
  • 每天三分鐘親子練習,提升孩子抗壓力
    有強抗壓力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擁有強大的內心,能快速復原,及時調整,迅速適應,最終取得成功。因此,培養我們的抗壓力是非常重要的。久世浩司做抗壓力培訓的過程中發現,相比成年人直面壓力,兒童在面臨壓力時更需要別人,尤其是父母的幫助。
  • 《如何成為一個抗壓的人》:想要扛得住事,首先學會抗壓力
    如果面對生活的壓力,你可以很好的解決,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幸福,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解決,就會陷入悲觀的情緒無法自拔。所以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們就需要學習抗壓力。在《如何成為一個抗壓的人》這本書中,作者根據他40多年的專業研究和20多年的專業實踐總結出了幾大抗壓力的方法,讓你成為一個能扛得住壓力的人。
  • 北京銘科在線科技有限公司:心理學家教你正確對抗生活的壓力
    當我們面臨壓力的挑戰,陷入逆境的時候,應該怎麼做?臨床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伊恩·羅伯森教授潛心研究了40年,《挑戰:壓力如何塑造我們》一書提出了對抗壓力、利用壓力、轉化壓力的「治癒」方法。我們已經發現了挑戰與壓力會共享同一種非常相似的身體知覺反應,但我們的大腦會將這種感受轉化為另外一種。挑戰會讓你變得更聰明,而壓力會讓你變得更愚鈍。我們可以將壓力定義為某種超越了你的能力並且需要你全力去思考與應對的要求。相比不需承受重壓的人,處於長期重壓之下的人一般都會有著更差勁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而且處於長期重壓之下的人患上痴呆症的風險也會相應增高。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路!讀懂人生越來越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志向的人是難以成功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想要有所成就,沒有一個不需要以崇高的志向為基礎。
  • 《抗壓力•親子篇》:壓力不會等孩子長大,培養抗壓力越早越好
    著名的商業雜誌《哈佛商業評論》提到:與學歷、經驗以及受過的培訓相比,個人的抗壓力水平決定著誰成功、誰失敗。深以為然,抗壓力強的人,即使遇到挫折、失敗,也只是暫時情緒受困,但很快重整旗鼓,尋找應對問題解決方案或重新出發。而抗壓力低的人,遇挫則情緒持續低落,久久也走不出困窘,甚至一蹶不振。
  • 對抗壓力的策略:抵禦壓力的七種方法
    當壓力把我們推向某種狀態時,我們可以主動反攻,我們是可以戰勝壓力的。抵禦壓力的七種方法通過防止這七種狀態,我們可以建立強大的對抗壓力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培養理性大腦迴路,從而回歸到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