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8、9日是2017年的高考三日。恢復高考40年,無數文雅之士在這特殊時間節點,回憶當年高考時光,唏噓青春不返。中國自隋朝始創「科舉制」,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元、明、清一直延用。士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去赴選場,偕眾伺候掛榜。」就連杜甫也在《柏學士茅屋》一詩中寫道:「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南京韓希明教授點評此詩,認為杜甫也沒有免俗,將富貴與讀書直接掛鈎。真是一旦科舉中榜,則官服加身,富貴可期矣。韓教授認為:今天的父母,幾乎也有這樣一致的想法。她說道:「昨天路過一個高考考點,場景頗有點盪氣迴腸,父母的焦慮,社會的關注,送考車身上勵志的標語,都把高考當成一場決戰。好吧,一場決戰,戰果就是一張錄取通知書,考上理想的大學就以為是狀元了。差矣謬矣,科考金榜題名是拿到了富貴的開門鑰匙,高考拿到錄取通知書只是具備了在某個特定環境下讀書的資格啊!「時代變化了,我很認同韓教授的新觀點。
不過,藉由這一話題,順便想讓諸位了解明清時期官服的等級制度,欣賞明清文武官服補子的文物繡品,也算應個景。
感謝中國藝術品研究會主席鄭力銘先生,他在中藝會南京的學習微群中向學員們展示了這些精美補子圖案。他常常在夜深、休息時間都不遺餘力發送各種文物、藝術品的精美圖片,供大家一飽眼福,以期不斷提升大家的品鑑審美能力。他這種熱忱傳揚中國藝術品品鑑文化的精神,常常令我默默感佩。不久前,他曾發送了這些補子的圖案,如此精美又齊全,被我有心收藏,查補了文字資料,編輯此期補子繡品圖賞,供諸位學習品鑑。
滴水觀印2017年6月9日編記
明清官服都綴有補子。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它是一塊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不同的紋樣,再縫繡到官服上,胸背各一。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走獸,各分為九等。成語「衣冠禽獸」即來源於此。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補子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本頁圖片皆來自中國藝術品研究會主席鄭力銘先生
據說補子的源頭可以追溯至唐代武則天時。《舊唐書輿服志》「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對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對豹,左右鷹揚衛飾以對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石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但實際上僅知那時開始有以在服飾上裝飾動物表示一定的等級、職務,其與明、清的補子存在怎樣的關係、或是否有關係尚需材料進一步證明。
到了元代時期,一些服飾的前胸後部處織有方形的裝飾圖案,其被稱之為「胸背」,這樣的服飾在考古中有發現,方形紋飾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似乎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誌。但蒙元時期的胸背顯然對於明代常服補子的產生具有直接影響。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子制度定型於明代,裝飾在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處。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明代,補子也沿用元代舊稱,稱為「胸背」,或稱為「花樣」。李氏朝鮮作為中國的屬國,官服制度一如明朝,但胸背制度建立較明為晚,於朝鮮端宗二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正式採用。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補子》:「品級補子,定於洪武,行於嘉靖,仍用至今,汪韓門《綴學》言之詳矣。」清俞樾《茶香室叢鈔·背胸》:「國朝劉廷璣《在園雜識》云:『朝衣公服,俱用補子。繡仙鶴錦雞之類,即以鳥紀官之義。』……按補子之名,殊無意義,宜稱背胸為是。」《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因此,師老爺也就『居移氣,養移體』起來……買了一幅自來舊的八品鵪鶉補子,一雙腦滿頭肥的轉底皂靴。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明代胸背前後是整塊,清代補服的前片則在中間對剖為二。與明代相比,清代的補子相對較小,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一整片,主要原因是清代補服為外褂,形制是對襟的原因。官服上標誌品級的徽飾,以金線及彩絲繡成。文官繡鳥,武官繡獸,綴於前胸及後背。
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各品級略有區別。
明代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清代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代的補子一般用織造和刺繡兩類方法製成,但在織造方法中主要又分兩種,一是緙絲,另一是織金或妝花。織金和妝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另外緙成或繡成補子形式,再縫綴於服裝上。
一些舞、樂、工、吏雜職人員也可用雜禽、雜花補子,如正月十五的"燈景"補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補子等。明代逢上元燈節,內臣宮眷皆須穿戴燈景補子蟒衣,以應節令。劉若愚《明宮史》稱:「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內臣內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
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
清朝官服最常見的是一種比袍短而比褂長的「外套」,或稱「外褂」、「補褂」。明朝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
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釐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釐米左右。清代補子分兩種,即王公用和官員用。王公補子,為圓形,繡團蟒。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
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閒雅為美,不必尚武。
喜歡就分享轉發朋友圈。
點擊標題下藍字「江南文藝印記」加關注。
原創作品,轉載請留言,經授權後註明出處。
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