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者 | 陳焰老師(完形教育創辦人)
學員提問
孩子9歲,獨立拿錢消費的機會極少。今年想嘗試讓孩子自己管理壓歲錢,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孩子有四千多的壓歲錢,我們是一次性交給他自己摸索管理,還是每月給他一部分呢?孩子有壓歲錢的這段時間一直看淘寶,選好了400元的98k模型槍(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吃雞遊戲裡的槍了,之前也買過一支98k,被他用來和同學交換了),還選了近2000元一個的人偶手辦(最近看了葉問電影,所以要買葉問的人偶手辦),還要不停給手機遊戲的裝備充值等。
我認為這些都屬於欲望的範圍,內心不願支持孩子購買,這是我的問題嗎?
如何做才是協助孩子呢?
導師答疑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第一,孩子良好的金錢觀建立後,才能把大額度的錢給孩子。如何幫孩子建立金錢觀?在平常就要不斷跟孩子聊金錢的事,利用一切機會教孩子正確看待金錢,比如為什麼節儉?這個原理你有沒有讓他懂?
我兒子馬上高中畢業了,在加拿大讀高三。前兩天跟我分享,他有個同學上周花了三千多Dollar,人民幣將近2萬塊錢。我馬上誇他:「你告訴我這件事,我馬上想到你是個特別智慧的孩子。那個孩子就不懂事,無法區分什麼是他的錢,什麼是父母的錢,父母有錢不等於孩子有錢。他花那麼多錢,大學畢業了他能不能掙那麼多錢?」兒子說:「恐怕掙不了。」「如果你現在花著父母的錢,那麼大學畢業了你掙的錢不如父母給你的多,你痛苦不痛苦?」「肯定痛苦。」「你很智慧,你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你對自己就很有控制力。」
每當我兒子在用錢方面有潛在困惑時,我都立刻幫他釐清,肯定他做的好的部分。其實當我兒子那樣去說的時候,他是羨慕那個孩子的,也知道那個孩子做的有問題,但是他並不能完全確定。如果我不及時肯定他,跟他釐清,可能要不了多久,他也一個月問我要三千多dollar,2萬多人民幣。即使我有錢也不會給他,因為那是失敗的教育,對不對?
其實我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我就不斷地在做這個工作,讓他區分父母的錢不是他的錢。我不斷給他釐清需求無條件滿足,欲望憑自己的能力爭取。
我給他講完,說:「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對待你,需求無條件滿足,欲望憑自己的能力爭取。」
我給他舉了個例子:我還記得小學四年級,你們學校開放日,你回來跟你媽媽說你想要一個蘋果的播放器。我兒子上的那個學校,平常不能帶任何玩具、手機、漂亮鉛筆盒,只能是標準的書包、標準的文具盒,不允許有攀比。但是每年學校會有一天開放日,這個開放日允許孩子帶玩具交換著玩。那一天,他看到六年級的孩子拿了一個特別小的播放器,帶在手上,插耳機。他覺得特別酷,回來就向他媽要。我太太找我說兒子想要這個,挺貴的,將近兩千塊錢,怎麼辦?我跟太太說,欲望也是上進心,有欲望不要緊,憑自己的能力爭取。
從兒子上幼兒園我就跟他釐清一件事,每個人都是需要工作的。(有一天從幼兒園回來,很自卑地問我:「我媽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同學說他媽媽在這個單位,他媽媽在那個單位,我媽在哪個單位?」我太太跟我結婚生完孩子後,我就告訴她,你最偉大的工作就是當一個好媽媽。我就跟兒子說:「你媽幹得是最偉大的工作。」我就把媽媽的偉大跟他講了講,講完他就特別開心,我媽有工作,而且工作最偉大。從此不但不自卑,而且很自豪,並且明白一個道理,所有人都要工作。)
我說你也有工作呀,你的工作就是玩好,把自己照顧好,不讓父母操心。他稍大了一點,我跟太太說,你必須給他布置一點家務活,每個人都要為家庭而工作,不但在外面工作,還要為家庭工作。因此他在家要承擔家務的。
所以那一天問題就簡單了,我就跟他說,我們給你提供掙錢的機會,作業品質提高點,本來是沒有獎勵的,就給你一點獎勵。幫你媽多幹點家務,就當請了個保姆,按市場價給你錢,洗車按市場價給你工資。
我鄰居問,你兒子洗車怎麼洗的那麼開心?我就笑了笑,心裡知道他哪是洗車呀,他是在實現自己的夢想。
剛開始還挺好,一周下來兒子不幹了,說:「這什麼時候才夠兩千塊錢?」所以,通過父母的激勵讓孩子生發動力,時間不超過5天,再優秀的孩子也不超過7天,給孩子激勵需要不斷持續。
過了6個月,我一想他掙得錢已經夠了,然後就問太太他怎麼還沒買呢?錢應該掙夠了。我太太說,你兒子精著呢,把錢分成了三份,一份是兜裡的,一份是存錢罐的,一份是銀行的。存錢罐的錢,兒子基本存夠一百就存入銀行,他說要娶媳婦用。
孩子的金錢觀不是靠要求來的,是靠你不斷協助他理解人生而來。每一次出現用錢衝突的時候,就是教他的機會。我們不是約束他,而是跟他討論,把你的金錢觀、世界觀、價值觀分享給他,讓他明白,哦,原來爸爸是這麼思考的。孩子學會了你的金錢觀、價值觀、世界觀,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所以,對孩子不是限制,而是支持。讓孩子明白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欲望,「需求無條件滿足,欲望憑自己的能力爭取,」不斷看見孩子做得好的部分。
怎麼區分欲望和需求?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來做區分。舉個例子,我的兒子六年級時,有一次去上英語補習班,小班制,四個孩子。老師讓用手機查單詞,其他三個孩子拿出蘋果手機,我兒子拿出尼採的工廠機,價值兩百塊錢。我太太看到兒子有點自卑,不願意拿出自己的手機,太太就把她的蘋果手機遞過去了。下次上課,兒子就不想去了,聊了半天才知道,他是覺得自己的手機太low了。我就這樣跟孩子商量,買個蘋果手機,只有上課用,其餘時間媽媽保管。這就區分了欲望和需求。
如果會破壞孩子的自愛、自尊時,就是需求,而不是欲望了。
再舉個例子,兒子的同學買了雙耐克鞋,五千多,但全班只有他一個人穿,兒子挺羨慕,我就給兒子區分了父母的錢與孩子的錢。過了一段時間,他有十幾個同學都買了耐克的普通版,也就是班上四分之一的同學都買了。我說他們買你也買唄,我希望你是活在四分之一前的,不希望你排在四分之一後。我們就給他買了一雙一千出頭的,讓他保持自尊、自愛、自信的感覺,保持一個至少不自卑的感覺。如果因為一個東西他沒有,而破壞了他的自愛、自信、自尊,那就變成了他的需求。當然,這種區分仍取決於孩子的生長環境。
教育很簡單,你只需要走進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之後才能協助他區分欲望、需求。
讓孩子理解你,你是怎麼思考的,他覺得你高明,自然就把你的觀點、你的思考方式吸收過去了。如果孩子不同意你的觀點,跟孩子說,那咱們聊聊,向孩子學習。當你成為一個高明的人,你的孩子理解你後,孩子就成為比你更高明的人。
我們與孩子相互理解,這基於父子母女之間不是控制和反控制的關係。當你跟孩子的關係不是控制、壓迫、說服,而是跟孩子共同成長,孩子就願意理解你。父母要明白: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你是一棵樹,他也是一棵樹;你是支持他,不是修理他,分享而不教導,他就願意和你相互理解。
期待一起走在成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