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雙手29年,我和智能假手一起「進化」丨鈦媒體影像《在線》

2020-12-17 鈦媒體APP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1『26「 視頻展示:用智能假手寫書法)

在國內,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約有2400餘萬人肢體殘疾。一群來自中美名校的高材生組成的團隊,從3年前就開始關注怎樣讓中國肢體殘疾的殘疾人用上廉價、舒適、功能強大的智能假手。

經過3年努力,他們的技術成果開始轉化為商品:BrainRobotics智能靈巧肌電假手預計在今年年底上市,它在參數和性能上與Bebionic和i-Limb等主流智能假手不相上下,並成為「世界上第一款8電極商用假手」,肢體殘疾的用戶可精準控制假手每根手指,實現「大腦想什麼動作,假手就執行什麼動作」。

鈦媒體影像《在線》第92期,我們將在上篇介紹肌電假手技術和BrainRobotics,在下篇講述一名雙手手掌缺失的健身教練,如何在見證一項技術落地的同時,完成自己人生的「進化」。

①BrainRobotics進化論

2019年4月24日,深圳高新區,腦機接口技術公司BrainCo辦公室,智能靈巧假肢項目BrainRobotics中國區算法負責人、量產負責人黃琦在修理一隻用於展示的肌電假手。

黃琦今年30歲,2018年從哈工大機器人所「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畢業。

BrainRobotics總部位于波士頓,團隊由來自哈佛、波士頓大學、阿拉巴馬大學、哈工大等高校十餘位腦科學、機械工程、物理、人機互動等專業的博士、碩士組成。

黃琦在調整假手手掌的傳動連杆。

從碩士到博士,黃琦一直在研究智能假手:他的碩士專業是「假手肌電控制感覺反饋」,博士方向為「假手人機互動控制」。

碩士階段開始接觸智能假手時,他感到的是「有趣」:手腕套上電極就能控制假肢。2012年2月,通過與殘疾患者第一次接觸,黃琦改變了對智能假肢行業的看法:不僅僅是「有趣」,更多的是「有意義」。

「我拿著實驗室的假手去黑龍江康復輔具中心找患者做測試。」黃琦接觸到的第一位殘疾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男士,他因工傷失去四肢。「我給他戴好假手,引導他回憶肌肉運動,採集了他的肌肉信號,很快他就能抓起桌上的杯子喝水,當時他特別激動。」之後,黃琦又陸陸續續接觸過20多位肢體缺失的殘疾人,他更加堅定了要從事智能假肢研究的決心。

深圳,黃琦和同事在修理零件。

博士畢業前夕,黃琦面臨著去研究所和企業兩個選擇。2018年2月,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博士、BrainCo & BrainRobotics創始人韓璧丞到哈爾濱參加亞布力年會,他專程到哈工大拜訪黃琦,兩人交換了對智能假肢的理解和對行業的看法。韓璧丞告訴黃琦,他創立BrainRobotics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殘疾人用到廉價好用的肌電假手,黃琦被打動,決定加入BrainRobotics團隊。

「一件事情有意義、有需求,就必然有商業前景。」黃琦對鈦媒體《在線》表示,跟韓璧丞一樣,他也想讓技術落地惠及更多殘疾人,改變更多他們的生活狀況。

4月24日,深圳,黃琦向鈦媒體《在線》展示通過肌電信號控制假手,這是BrainRobotics第三代模型機,此時它的第四代模型機正在試量產的生產線上。

智能假手不僅能為殘疾人重建運動功能,輔助殘疾人的的生活,還能通過重建感知反饋,讓殘疾人體會到肢體「重新生長」的本體感,帶給他們帶去心理上的安慰

智能假手控制方式分為「視覺、腦電、肌電」三種,其中「基於肌電」的控制方式由於「可控性強、實現難度較低、操作方式更符合自然習慣」成為行業主流。

肌電假手是通過採集、處理人體肌肉運動產生的表面肌電信號來實現假手的動作控制。任何一個人,只要把外置電極貼在肢體肌肉上,將肌肉信號錄入後臺系統,都可以控制假肢做出動作。

4月26日,深圳,代工廠偉創力的車間,一隻即將組裝完畢的BrainRobotics肌電假手,這是它的第四版,也是最終試量產版本。(iPhone拍攝)

首次試量產目標是20個,這個看起來稱不上「量產」的數字背後,他們走了3年。

BrainRobotics肌電假手原型機誕生於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圍繞它的科研攻關則起始於2016年。從2016年到2019年2月,朝著可以量產的方向,它經歷了4次版本迭代;第四版從原型機到試量產,短短兩個多月又經歷了不下兩千次大大小小的Bug修復、零部件和細節調整

在黃琦看來,這不下兩千次修改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任何一隻假手要量產的必經之路,「就算別人拿到我們的手,也沒辦法抄襲,好比一架飛機,你可以買回來拆開研究,但是你想做一個,就很難了」。

「國內外很多實驗室都在研究智能假肢,在某些技術上達到了相當水平,但只停留在原型機上。」黃琦對鈦媒體《在線》介紹,如「感覺反饋」這項技術,MIT研發的觸覺傳感器手套可以附著在假手外,通過觸摸識別物體,「類似這樣的技術,很多都還沒辦法量產做成產品。」

在科研領域,研發原型機是為了實現某些功能,研發中不需要考慮可靠性、成本和工藝難度,量產則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並在不同需求之間找平衡,必要時還不得不犧牲原型機具備的某些尖端功能。

黃琦透露,試量產只是一個開端,他們計劃7月份再量產50~100隻假手,為更大規模量產做準備。

一批即將裝配的假手手指。得益於深圳健全的產業鏈和量產團隊在製造業多年的從業經驗,這批假手不到一個月就下線了。(iPhone拍攝)

BrainRobotics假手由200多個、70多種零件組成,除了螺釘一類標準件,其他部件都要定製。

作為醫療輔具,假手產品還要符合《電動上肢假肢部件國家標準》中關於假手結構、外觀、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可靠性上,《標準》要求電動上肢假肢的電池一次性充足電量後,連續開機12小時內,能連續開閉手指或者連續旋轉腕關節或者連續屈肘1000次,並能保持正常工作;電動上肢假肢的部件能在-10℃~40℃、溼度為0~85%的環境下正常使用。

產品試量產線下後,5月22日,黃琦和同事帶著一隻最新的BrainRobotics假手來到上海精博假肢公司,在這裡他們跟來自金華的測試員倪敏成共同測試,同時精博假肢的技師將為倪敏成定製假手接受腔。

BrainRobotics手掌具備了類似人手的仿生弧度,腕狹小的空間集成了位置、力量、姿態、加速度四類16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能夠模擬人手的感知能力,使假手不僅具有操作能力,還具有感知能力。

這款假手重量小於500克,最大握力60牛(可換算為6斤),採用連杆驅動

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兩大多指靈巧肌電假手,德國奧託博克(Otto Bock)旗下的Bebionic,質量在495~539克,最大握力為75牛;英國觸摸仿生公司(Touch Bionics) 旗下的i-Limb,質量在450~615克,最大握力在136牛。奧託博克成立於1919年,英國觸摸仿生公司成立於2005年,並在2016年被知名假肢巨頭奧索(ssur)收購。

同樣是連杆驅動,在重量和力量的平衡上,BrainRobotics已經跟這些上市多年的肌電假手不相上下。

在自由度和動作數量上,黃琦介紹,BrainRobotics具備6個自由度,可以實現23個動作,並提起8公斤重量。

自由度可以理解為手的運動,一個手指的彎和伸就是一個自由度,自由度越多,說明假手越靈活,一隻正常的人手具有26個自由度。BrainRobotics在一個自由度的單行程運動速度為0.8秒,肌電信號與假肢動作之間的延時為300毫秒。

上述23個動作中包含了康復醫學日常生活能力(ADL)評估中最常用的7個手勢,分別為「圓柱握、圓球握、食指伸、側邊捏、兩指捏、三指捏、虎克提」,它們佔到了日常手勢的86%。

Bebionic和i-Limb也各有千秋:Bebionic5個自由度,可實現14個動作模式;i-Limb有6個自由度並自帶10幾個手勢,用戶還可以通過i-Limb App自定義手勢。

BrainRobotics將在價格上佔據更大優勢。「拿Bebionic來說,他們的假手在中國大陸的銷售價格在30萬到60萬人民幣之間,同樣是每個手指都能單獨控制運動的靈巧假手,我們的目標是控制在5萬以內。」黃琦對鈦媒體《在線》介紹。

上海精博假肢臨床中心主任沈傑偉在為倪敏成打石膏棉,以獲取殘肢模型來製作接受腔。

接受腔是連接殘肢和假手手掌必不可少的部件,對科技公司來說,接受腔是一個傳統且陌生的領域,這個領域更感性,技師的水平和經驗至關重要。

接受腔分為內腔和外腔:內腔直接穿戴在殘肢上,內腔壁集成了用於讀取肌電信號的電極;外腔套在內腔上,裡面集成了電池、開關等零部件。

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受力後會變形,所以殘肢皮膚能否跟電極很好地貼合以及如何貼合,是影響假肢使用舒適度和肌電信號讀取準確率的重要因素。

有人嘗試用3D列印來「顛覆」這古老的行業。「先3D掃描殘肢,得到初始形狀,再用生物力學判斷不同部位的軟硬厚薄,然後結構工程師開始手動修改模型。」黃琦對鈦媒體《在線》介紹,這樣列印一個接受腔往往動輒要花費一個月,結構工程師的人力成本比傳統接受腔技師更高,「只有當掃描和修改模型的工藝自動化了,3D列印才具備可行性。」

英國有一家叫做Open Bionic的3D列印假肢公司,專門製作超級英雄主題假肢,顏色和外觀設計均可定製,能夠在大約 40 小時內完成 3D 列印並交付,起售價3000美元。

Open Bionic的接受腔和手掌都來自3D列印,但列印之前並沒有3D掃描建模這一項,也沒有石膏取模,它也就沒考慮個性化適配,而為了控制價格採用成本較為低廉的列印材料和傳動方案,Open Bionic犧牲了很多力學性能

一隻製作完畢的接受腔內腔,腔體上安裝了8個電極,它們就是採集肌電信號的傳感器。

目前已量產的主流肌電假手都只配備2個電極,即為兩通道,一般貼在接受腔內一對屈肌和伸肌的位置來識別患者的動作意圖。兩通道假手能識別出4種動作:放鬆(Relax)、屈(Flex)、伸(Extension)、同時(Co Contraction)。

在兩個電極的條件下,假手讀取的肌電信息有限,想要實現更多動作,就要把動作進行分組,在不同組別之間來回切換。以Be-bionic為例,它可以實現14種抓握模式,這些模式被分為若干組,如果想要實現不在同一組的動作,用戶可以通過假手上的按鈕切換組別,或者通過相應肌肉動作來切換組別。

「也就是說,假手做出的動作,可能不是他所想像的動作,並不是殘肢在做什麼,假手就跟著做什麼。」黃琦對鈦媒體《在線》解釋,在動作和患者肌肉意圖之間沒有對應關係時,患者也許很難把假手當作自己手的一部分,「更多是在當作機器來使用。」

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做8電極的商用肌電假肢。」黃琦介紹,八電極比兩電極獲取的肌電信息更多也更精細,用戶可以直接控制每一根手指,實現「大腦想什麼動作,假手就執行什麼動作」,而不需要像兩電極假手一樣,在肌電信號豐富度不夠的情況下通過切換組別去實現更多動作。

為什麼是8個電極,而不是9個或者7個? 2011年,加拿大肌電領域權威學者Erik Scheme在一篇論文中提到經過統計繪出的「識別手指動作時電極數量和識別效果之間的曲線」,得出「8個電極效果較好」的結論。Erik Scheme的這一結論也成為肌電假肢領域最重要的技術參考之一,在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讀博時,黃琦所在室驗室研製的就是8電極假手。

5月22日晚,上海,接受腔做好後,倪敏成戴上接受腔錄入肌電信號,對假手性能進行測試,電腦屏幕上像心電圖一樣的8條曲線就是8個電極讀取的肌電信號。

相比2個電極的主流選擇,8電極直接提高了接受腔的製作成本,對算法的複雜度、泛化能力和算力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比2電極假手性能更高的晶片。」

最核心的是算法。BrainRobotics波士頓的算法工程師花了兩年時間才寫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集成到嵌入式系統內的深度學習肌電信號識別算法」。黃琦對鈦媒體《在線》介紹,這套算法有「非常高的魯棒性」,可以識別出殘疾人患者每根手指的動作,且「新用戶錄入肌電信號訓練完成1次後,就不需要再訓練」。

測試過程中,倪敏成用假手抓起一瓶礦泉水,通過長期合作和測試,這對他來說已經輕而易舉。

倪敏成今年39歲,10歲時被村民炸野豬的炸藥誤傷失去雙手。他是一名退役運動員和專業健身教練,在浙江金華開了一家健身俱樂部,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

2017年7月,倪敏成第一次試用BrainRobotics的原型機,憑藉著對肌肉的記憶,剛上手沒多久他就能靈活操控假手。「當時覺得特別神奇,我怎麼想它就怎麼動,手就像從我身上長出來的。」倪敏成對鈦媒體《在線》回憶,失去雙手20多年,那是他第一次感到「雙手忽然又回來了。」

測試完畢,倪敏成從接受腔抽出前臂,皮膚和電極貼合的地方,留下了16個很深的印記。「出汗有點悶,戴久了還有點疼,還要再改進」,倪敏成說。

要提高肌電信號採集的精確度,除了核心算法的魯棒性,還要保證接受腔內電極和皮膚的貼合性好,同時電極本身也要有良好的電化學穩定性,不易被腐蝕。

「我們會一直改進,直到找到一個最佳方案。」黃琦表示,市面上還沒有一款同時兼顧舒適性、功能性和廉價性的肌電假手產品,這個兼顧,是他們想要達到的效果。

精博假肢公司,康復練習室一角的假腿。

據民政部數據,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肢體殘疾人約有2400餘萬人。「裝假肢的患者,要麼是工傷賠付、要麼是保險或車禍肇事方賠付,還有一部分是自費。」上海精博假肢臨床中心主任沈傑偉對鈦媒體《在線》介紹,一般人很難買得起動輒幾十萬的多自由度肌電假肢,這一領域,醫保也尚未覆蓋

6月17日,杭州夢想小鎮,雙創周活動現場,黃琦向觀眾演示假手控制。

假手一次次引發參觀者的圍觀,黃琦的工作要回答每個人提出的問題,還要演示如何通過肌電操控假手,並為一些想要親自體驗的觀眾提供協助。黃琦把這份有點「無聊」的工作當作鍛鍊,「可以鍛鍊自己更好地解釋東西,更好地講故事」。

Brainrobotics假手曾在2019 CES上引起不小轟動,還在央視、湖南衛視等媒體的科技類綜藝節目頻頻亮相,今年7月13~14日,它還將出現在鈦媒體T-EDGE科技生活節的現場。

②殘運會退役運動員的「進化論」

雙創周活動現場,倪敏成拿起毛筆準備寫字(寫字視頻見文章開頭)。

小時候,倪敏常常成跟爺爺學寫毛筆字。「爺爺每年春節給村裡鄉親寫對聯,我就在一邊看著學。」倪敏成對鈦媒體《在線》說,失去雙手後,他只在中學短暫練過一段時間,就再也沒拿起過毛筆。

2017年,當Brainrobotics創始人韓璧丞帶著假手找到他,問他如果有一隻手的話最想做什麼,「寫毛筆字」四個字從他嘴裡脫口而出。

倪敏成在寫毛筆字(動圖)

結束白天的雙創周活動,倪敏成在賓館做學習筆記,他剛剛在線聽完一個關於領導力的課程。

倪敏成從小喜歡運動,在職高就讀時,由於出色的運動天賦,他被選拔進入了浙江省殘疾人運動隊,並在一度奪得全國殘運會400米冠軍。

2007年,由於年齡原因,27歲的倪敏離開了田徑運動場。退役後他打過工,不過到2008年年初他又回到體育競技場,加入了浙江省首支殘疾人自行車隊。經過兩年訓練,他在2010年的全國自行車錦標賽上斬獲了場地團體競速第一名的獎牌。

2011年8月,從車隊退役的倪敏成接手了一個捷安特自行車專賣店,開始創業。離開了賽場,但他不想離開運動場,懷著對運動的熱愛,倪敏成的自行車店一直開到2016年。

「2016年我去逛自行車展,發現市場冷了,就轉手沒做了。」倪敏成對鈦媒體《在線》回憶,緊接著他萌生了學當健身教練、開健身房的想法,為了這個目標,他每天做三千個引體向上、一萬個卷腹,自己練了不到一年,他覺得身體狀態到了一定水平,就到了北京的健身教練學院學習當教練,2017年他又找到國家健美健身隊學習,「學了一期,把每塊肌肉都練了」。

那兩年,除了學健身,倪敏成還認真學起了演講。2018年,倪敏成在金華開了自己的健身工作室,過起了「教課、健身、看書」的日子。2019年6月,他把幾十平的健身工作室變成了幾百平的健身房。

上海,製作接受腔的間隙,倪敏成在看書。

從10歲失去雙手,他不得不開始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和議論,這給了他巨大壓力,讓他厭惡讀書、厭惡除了運動之外的所有環境,他不敢去人多熱鬧的地方,不敢在夏天穿短袖。

從小到大那麼多年,每天遇到的人,他們中很多人給我的那種負面暗示和衝擊都壓抑在我心裡,讓我變得很極端。」倪敏成對鈦媒體《在線》說,創業開自行車店時,他因為「脾氣古怪」常常留不住顧客,最後發展到跟店員的溝通都出現問題。

倪敏成的轉變發生在2016年,他開始思考和閱讀,也開始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倪敏成覺察到,每個人對他的態度,投射出的實際是那個人自己的內心。

「比如遇到一些底層的人,他們對我說得最多就是『好可惜、好可憐、沒有手怎麼生活』這樣的話,如果在以前我會被他們說得心情越來越差,會真的覺得自己很可憐。」後來,倪敏成找到了「原因」,「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束手無策,所以看我這樣就認為我是弱者,很可憐。」

倪敏成說,生活中他還會遇到一些事業有成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那些人更善於看到他身上優秀和積極的一面,給予他更多的是讚美:你很棒、你做了那麼多好玩又了不起的事情。

我是一面鏡子,投射出我遇到的每個階層的人。」倪敏成對鈦媒體《在線》說,現在,異樣的眼光偶然也會對他造成困擾,遇到一些在自己面前一直講「你好可惜好可憐」這種話的人,他會鄭重其事告訴對方自己是做什麼的,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好,「我會跟他們說,我實際上比你過得好很多。」

6月19日,結束了杭州雙創周活動的倪敏成回到金華。

與Brainrobotics的合作,倪敏成「收穫很多」,他收穫最大的是在美國波士頓的3個月時間,在他看來,那段時間,他第一次體會到當一個「普通人」的感受。

「在國內總有人來問來關心一下我的生活,比如問我有沒有需要照顧的、生活上有沒有難處,但是在美國,完全沒有人講這個,更沒有人問我身體的問題。」

那短暫的3個月體驗,倪敏成每天跑步在住處、健身房、辦公室之間來回,他發現不論是街頭還是健身房,每個人都把他當一樣的正常人看,「打招呼就只是打招呼,溝通很平等,沒人用異樣眼光盯著我看,也沒有人認為我可憐要幫我。」

倪敏成說,看到住處附近隨處可見的野生動物,他更體會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裡,人對生命的尊重,因為體會這份尊重,他才開始理解人和人之間溝通的尊重。

為什麼中國的大街上看不到殘疾人?倪敏成深有體會:一個殘疾人出門要遇到的言語衝擊是正常人無法體會的,「這就是中國殘疾人的現狀,他們不願意出門,我想把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告訴他們,讓他們走出來,積極面對」。

6月20日,浙江金華,倪敏成在自己的「焰火健身」給一名會員上私教課。

這兩年,倪敏成喜歡上了演講,報名參加了演講培訓,還參加了不少讀書會的分享。演講對他健身房的知名度帶來了影響,還給他個人「吸粉」不少。

聽完他講述自己的故事,觀眾和媒體都會給他貼上「勵志哥」的標籤。

我嚮往活成一個普通人,融入社會環境中,成為大眾中間的一員」,倪敏成對鈦媒體《在線》說,他不喜歡被標籤化,標籤是一種把人區分開的東西,他也並不覺得自己勵志,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追求了一個普通人想要追求的東西。

倪敏成的女友是一名畫家。6月19日,浙江金華,倪敏成來到在女友畫室,外面下起雨,他幫女友把綠植拿到陽臺上淋雨。

倪敏成說,從前在外面,如果遇到想要搭手幫自己的人,比如自己手裡拎的東西太多或者鑰匙打不開門,他會很要強地拒絕,後來他的想法改變了,遇到路人要幫他,他就會「馬上讓人家幫忙」。

他覺得自己應該讓別人有獻愛心的機會,因為一個做了好事的人會特別開心,「對我來說,沒人幫忙,事情我都能做,遇到想幫忙的人,我不會隨便拒絕。

倪敏成在健身房鍛鍊,只要鍛鍊起來,他就覺得充滿了希望,渾身都有勁。

倪敏成是因為太喜歡健身才開的健身房:他覺得既讓自己有地方練又能做生意賺錢,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他說自己的出發點裡,並沒有勵志的色彩。

曾經有一名媒體記者在聽聞倪敏成的故事後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堅強?」,這讓倪敏成感到很無語。

「勵志、堅強」這種標籤將倪敏成跟普通人分開,「別人認為我勵志,那是因為他們把殘疾人和普通人分開看,其實普通人裡比我厲害得多的有很多,因為我在殘疾人這個群體,所以他們覺得我勵志。」

倪敏成在鍛鍊。

倪敏成的下一個目標是在2019年年底做一場千人以上、2小時的演講,他為演講設計的主題是「希望」,裡面包括情景劇在內的三個環節,他準備在演講裡呈現自己遇到的不同人群和自己的過往經歷。

「我在努力發光,雖然光很微弱,但是我會努力帶給更多人希望。」他對鈦媒體《在線》說,演講之前,他計劃把身材再練得得震撼一點,還要講滿100場讀書會,讓自己學會更好的表達。

6月20日,浙江金華,倪敏成戴著BrainRobotics站在健身房,擺出造型給鈦媒體《在線》拍攝肖像。

這隻手是BrainRobotics團隊贈送給倪敏成的,他帶回了金華。

「有一次在央視錄節目時,我對黃琦說,黃博士,很多殘疾人將來會感謝你們做的這份事業。這句話是我發自內心說的。」對倪敏成的家人、親戚和親近的朋友來說,看到倪敏成戴著假手,他們的內心也會得到一些慰藉,「在他們眼裡,我終於可以裝上假肢了。」

倪敏成見證了BrainRobotics假肢的進化,他也在這個進化中慢慢變成自己想成為的「普通人」。

——————————————————————————————————

鈦媒體影像專欄「在線」

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創業潮中那些在線的個體

影像是準確的,但影像並不是全部事實

影像是自由的,但影像也是陷阱

這個「在線」的時代,我們和你來一起發現

相關焦點

  • 飄在北京的「蒲公英」丨鈦媒體影像《在線》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2019年7月4日,北京市大興區,蒲公英中學校園內,志願者帶來的相聲表演引得學生們哈哈大笑。
  • 我們工作在一個同志社群裡,我們也有喜怒哀樂丨鈦媒體影像《在線》
    (原標題:我們工作在一個同志社群裡,我們也有喜怒哀樂丨鈦媒體影像《在線》)
  • Keepland:一個「不辦年卡」健身空間的新使命丨鈦媒體影像《在線》
    Keepland 燃脂搏擊操(慢門攝)【版權聲明: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鈦媒體註:每一年,春日漸暖的天氣會隨之帶來健身行業的銷售旺季。整個健身產業在中國不僅規模在增長,消費人群在下沉,我們同時看到了商業模式上的諸多創新,有的模式打破傳統年卡制,也有綠色健康餐配、虛擬健康顧問等健身周邊產業的興起和進化。
  • 五一特寫:盲人按摩師的光明與黑暗|鈦媒體影像《在線》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中國有超過1700萬視力障礙人士,他們中有全盲和半盲:全盲者對光失去反應,半盲者視力低於正常視力60%。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業都因視覺障礙受到極大限制。
  • 鈦媒體推出了一個強大機器人,智能數據分析和寫稿都交給鈦博士
    (原標題:鈦媒體推出了一個強大機器人,智能數據分析和寫稿都交給鈦博士)
  • 探訪京東冷凍倉庫:揀貨員寒冬裡作業,酷暑中取暖丨鈦媒體影像...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鈦媒體《在線》第75期獨家探訪了京東物流生鮮冷鏈零下18℃的冷凍倉庫,這個近乎滴水成冰的環境是京東物流冷鏈最關鍵的部位,揀貨員推著小車來回奔跑,拉動著這根快速配送的冷鏈往前滾動。2018年8月2日,北京南六環馬駒橋,京東物流生鮮冷凍倉庫(-18℃),一名全副武裝的揀貨員,帽子和睫毛都結起了冰霜。
  • 與鈦媒體一起,探訪順豐物流對人工智慧科技的探索和思考
    引領快遞物流行業這場爆發式裂變不僅僅是模式和資本,更是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物流行業業務場景中的突破和全面滲透。1993年誕生於廣東順德的順豐,已經成為這場數位化轉型變革的代表。在推進服務智能化方面,順豐依託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自動化設施和設備,實現業務流程無縫數位化連結。通過智能服務、智能地圖、智能決策和智能管理打造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智慧物流。走進順豐快遞網點,你會驚訝地發現快遞小哥在用說話的方式向智能終端設備錄入地址,準確率相當之高!而順豐公司2016年574億元營業收入、約42億元淨利潤的背後,是更多的智能科技和其他前沿新技術。
  • 鈦媒體2020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圓滿成功,一文了解鈦媒體國際年會
    本次大會設有現場直播,鈦媒體前沿直播間、北京日報、每日經濟新聞、一點資訊、中新經緯、鳳凰網科技、微贊等平臺對本次大會進行了全程直播,超過2000萬國內外觀眾實時收看了在線直播,並在直播間與嘉賓評論互動。鈦媒體集團創始人&CEO趙何娟還宣布,鈦媒體推出首檔女性創始人直播節目《女鯊》。
  • 丨鈦媒體...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2′46″視頻:多抓魚的旅行工廠) 【視頻:Tolocam】儘管網絡閱讀、電子書的流行正逐漸替換掉紙質書閱讀,但你知道如今中國的圖書交易有多龐大嗎?
  • 「每張照片都有自己的使命」 | 鈦媒體·影像首席攝影師 2018 年度...
    【排號】2018年5月30日23:48,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患者在等待做核磁,有人打起了地鋪。拉開硬碟裡一串文件夾,2018年再次浮現眼前。對我來說,2018的敘事更多是私人的,我選擇上面這張照片作為2018的個人年度照片,在這裡回顧一段經歷:當時已是深夜,我自己也是排號做檢查的一員,後來,我在同一家醫院經歷了一次手術。
  • 智能靈巧假手發布 酷炫機械義肢還能手隨心動!
    智能靈巧假手發布 酷炫機械義肢還能手隨心動!發布時間:2019-06-15 14:38:42 Sat  來源:杭州網杭州網訊 6月15日上午,杭州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如魚得水」廣場,酷炫靈巧的機械義肢出現在了「天天新物種」發布區。
  • 雷軍:小米已成為智能生活代名詞,明年至少發布10款5G手機丨鈦快訊
    鈦媒體快訊|11月19日消息:小米2019開發者大會今日在北京召開,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表示,小米將在5G終端發力,12月份將發布第1款SA和NSA雙模5G手機,並計劃於明年推出10款以上5G手機,覆蓋中高端所有價位。
  • 鈦媒體小分隊親歷 CES Asia 2017:VR降溫、智能家居方興未艾
    鈦媒體作為本屆 CES Asia 2017 的媒體合作夥伴,首次把著名生活方式和極客品牌「鈦空艙」搬到了這屆 CES Asia 的現場,同時我們的互動體驗、直播及汽車館報導小分隊在現場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報導。創新不多,但更貼近生活最初 CES 是作為電子消費品交易場所存在的,而當時最受熱捧的產品自然是磁帶,收音機以及電視這一類電子產品。
  • 從荷蘭回到張家口種樹莓,他想用AI無人種植變革中國農業|鈦媒體...
    來源:鈦媒體APP【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從0開始,他和團隊在這個不適合做農業生產的地方搭建了一整套基於AI的溫室硬體和無人種植系統,為自己心目中「複製農業」技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鈦媒體影像《在線》第110期在2020年夏天在張家口實地探訪了這個「神奇」的種植園,半年過去,他們已經開始在雲南複製第二個種植園。
  • 從「能用」到「好用」,中國辦公軟體迎來第一個洗牌期 | 鈦媒體深度
    鈦媒體 TMTPost.com|科技引領新經濟|鈦媒體編輯丨秦聰慧2020年是中國協同辦公市場需求爆發的一年。全球疫情危機,催生了遠程辦公、線上會議、線上協作的藍海市場。無論是早早入局的釘釘、企業微信、Zoom,還是2019年下半年進場的飛書、WeLink、騰訊會議,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業績增長。
  • 從荷蘭回到張家口種樹莓,他想用AI無人種植改變中國農業|鈦媒體...
    【鈦媒體影像欄目《在線》,力圖準確記錄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圖文、視頻版權為鈦媒體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使用,否則追究法律責任。】4年前從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回國,郝亦成直接到了張家口的一個山溝裡做樹莓種植園,女朋友休年假從2000公裡外的城市趕過來看他,也陪著他一起搭棚子、澆水。
  • 我們見面吧,鈦媒體年度國際大會「堅定」來了
    、滴滴發展研究院院長11:10-11:30 主題演講姚秀軍 | 京東數科智慧機器人業務部總經理11:30-12:10 女鯊直播趙何娟 | 鈦媒體集體創始人&CEO曾玉 | MSA(和玉資本)管理合伙人12月19日 下午
  • 如何「復活」一個人,這裡有一份最全的技術路線圖譜丨鈦媒體深度
    多家在虛擬人項目上已經小有突破的頭部科技公司均接受了鈦媒體App採訪,他們的產品和研發思路不盡相同,但數字人在行業中的應用趨勢,已經相對清晰。AI Lab相關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未來虛擬人也會以電子偶像、電競解說、新聞主持等不同的形式和騰訊的業務進行結合。  微軟小冰——幫助虛擬人「更像人」的人工智慧底層框架  與NEON的情感路線類似,微軟小冰早2014年研發之初,就提出了專門發展AI的EQ,基於EQ迭代IQ的理念。
  • 鈦媒體 2020 EDGE Awards「年度最具潛在投資價值企業」揭榜
    12月19日,鈦媒體 2020 EDGE Awards 全球創新評選各項榜單陸續揭曉。鈦媒體 EDGE Awards 全球創新評選已成為一系列具有前沿創新性、行業權威性和敏銳洞察力的全球創新大獎。其中,2020 EDGE Awards 「年度最具潛在投資價值企業」榜單獲得了極大的關注,本獎項評選出了在 2020 年,能夠顛覆舊有商業模式,或擁有突破性技術創新,或彌補市場和技術空白,同時具有良好成長性的企業。
  • 2019亞洲CES來了,鈦媒體邀你一起揭秘未來出行黑科技
    在2019CES Asia媒體溝通會上,美國消費技術協會表示,2019亞洲CES汽車技術展區面積將比上一屆擴大一倍,用於展示提升駕乘安全性和人車互聯體驗的各種先進技術,包括奧迪、本田、現代、起亞和日產汽車在內的60多家全球汽車技術企業將在兩大室內展區亮相。自此,汽車科技已成為2019CES Asia最大看點與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