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是在教育心理學眾多理論中佔比較大,內容較多,實驗複雜。為了幫助大家能夠區分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異同,更好的掌握行為主義「S-R」的實驗聯繫,我們可以從實驗結果進行。
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狗進食的搖鈴實驗)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只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於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作用」。
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斯金納的經典實驗:迷箱實驗
斯金納改進了桑代克的貓開籠取食實驗,創建了「斯金納箱」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經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而操作性行為則不與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繫,是有機體自發作出的隨意反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
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異同
(一)共同點
1. 學習的最終結果都是建立某種刺激與某種反應之間的聯結。
2. 都強調外在的刺激和外在反應,對內在的心理過程不重視。
3. 都存在獲得、消退和分化、泛化等規律。
(二)不同點
1. 聯結建立的順序不同。經典性條件反射通過將無條件刺激與某一中性刺激結合一次或多次後,最終建立某一反應之間的聯結;操作性條件反射強調在某種刺激情境中,建立某一正確反應與某一強化刺激之間的聯結。簡言之,前者建立S-R聯結,後者建立R-S聯結。
2. 刺激的含義不同。前者是指不能引起反應的中性刺激,後者是指具有獎勵性質的強化刺激,而不是中性刺激。
3. 反應的含義不同。前者主要是指個體生來就有的情緒反應或內臟和腺體的一些反應,而後者是指個體能夠主動控制的肢體的外在反應。
4. 使用條件不同。前者主要用於解釋人們的各種情緒性反應、內臟或腺體的反應是如何與各種中性刺激建立聯繫的,其內在機制是怎樣的;而後者主要是解釋如何有效的建立、形成新的行為,尤其是如何利用強化手段來形成良好的行為或改變不良行為。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