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婦女報刊
一、早期婦女報刊(1898~1918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婦女報刊《女學報》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上海誕生。據不完全統計,辛亥革命前後上海出版的婦女報刊數量達26種之多,為全國之最。但這些報刊除少數存在時間較長外,大多由於政治、經濟等原因,辦了二三期就被迫停刊,有的創刊號同時就是終刊號。報刊的發行量也很少,一般只有幾百份,讀者主要是上層知識婦女。
就內容看,這一時期上海的婦女報刊,一類純以"提倡女學"、"開通女智"、"爭取女權"、"要求男女平等"為主旨,政治上傾向於改良派,這類刊物佔大多數。另一類是把提倡女學與女權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傳結合起來,鼓勵婦女既作女權運動的先鋒,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鬥士,政治上屬於革命派,代表刊物有《女學報》、《女報》、《女子世界》、《中國女報》、《神州女報》等,其中以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影響最大。還有一類是封建復古派婦女刊物,如民國3年(1914年)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鼓吹封建復古主義,當時出版的《女子世界》(與清光緒三十年出版的《女子世界》同名)等少數婦女刊物就曾宣揚舊道德,詆毀婚姻自由。
這一時期在上海創刊的婦女報刊主要有:
《女學報》 中國第一份婦女報刊,也是中國最早的白話報刊之一,旬刊。初名《官話女學報》。清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創刊。當時,正值戊戌變法運動高漲期間,維新派人士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學會和女學堂私塾,《女學報》是這兩個機構的會刊和校刊。由李閏(譚嗣同夫人)和黃謹娛(康廣仁夫人)發起倡辦。報紙主筆全由婦女擔任,其中有李惠仙(梁啓超夫人)、康同薇(康有為長女)以及此前在無錫創辦《白話報》的裘毓芳等知名人士30餘人。每期報首都刊有她們的姓名,以示對歧視婦女的舊傳統的挑戰,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女學報》的撰稿人也幾乎全是婦女,為中外報刊史上所罕見。讀者主要是上海的上層知識婦女。該報以"提倡女學,爭取女權"為宗旨,公開舉起男女平等的旗幟,提出"天下興亡,女子有責焉",要求婦女參政;同時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所造成的悲劇,讚揚西方國家的自由婚姻。專欄文章常介紹歐美、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學校情況,鼓吹中國學習西方,普及新型學校,發展女子教育;介紹養蠶、植桑、紡織、刺繡、使用女工鐵車(縫紉機)等生產知識,提倡婦女參加生產勞動;還曾報導上海的女工情況等。光緒二十五年出版第12期後停刊。
《女報》 月刊。清光緒二十五年冬創刊,不久停刊。光緒二十八年復刊。翌年改為《女學報》,與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創刊的《女學報》同名。共出4期,光緒二十九年停刊。創辦人兼主筆陳擷芬,筆名楚南女子。其父陳範主編《蘇報》。《女報》系在她父親的支持下創辦。初隨《蘇報》發行,故有《女蘇報》之稱。該報以"提倡女學、尊重女權"為宗旨。陳擷芬曾在《盡力》一文中寫道:"中國為什麼不強?因為沒有人才。為什麼沒有人才?因為女學不興。""要是我們兩萬萬人,盡力要興女學,豈有興不起來的理。"關於女權的宣傳,該報也不遺餘力。如有文稱:"蓋權的由來,在於開智。民智不開,民權不伸,君胡以強國;女智不開,女權不興,男何以興家。"該報的"女界近史"等專欄常刊載上海等地興辦女學及女子出國留學的情況。主要作者有杜清池、蔣遂生、王荷卿、陳超、福田英子(日籍)等。光緒二十九年《蘇報》案發生,《蘇報》館和《女學報》均被查封。陳擷芬出亡日本,繼續編印《女學報》最後一期即第4期後停刊。
《女子世界》 月刊。清光緒三十年冬由丁初我等創辦,三十一年停刊,共出17期。光緒三十二年二月秋瑾又續辦一期,總計18期。是辛亥革命前出版時間最長的婦女刊物。主張男女平權,抨擊封建禮教,宣傳愛國救亡,鼓勵婦女投身革命。其發刊詞寫道:"女子者,國民之母也。欲新中國,必先新女子;欲強中國,必先強女子;欲文明中國,必先文明女子;欲普救中國,必先普救我女子。"丁初我寫的《〈女子世界〉之頌詞》提出"改鑄女魂"的3個目標是:"易白骨河邊之夢為桃花馬背之歌,易陌頭楊柳之情為易水寒風之詠,易詠絮觀梅之什為愛國獨立之吟。"慷慨悲歌,以改造中國婦女為己任,躍然紙上。該刊除"社說"專欄用文言體外,其他多用白話體。編輯和主要撰稿人有柳亞子、徐覺我、沈同午、蔣維喬、丁慕盧等。
《中國女報》 月刊。清光緒三十三年冬創刊,同年三月停刊。秋瑾創辦,並任主編兼發行人。編輯陳伯年。主要撰稿人有黃公、純夫、燕斌、陳以益、徐寄塵、呂碧城等。僅出2期,第3期已編好,因秋瑾犧牲而中輟。該報在《創辦中國女報之草章及意旨廣告》中說:"本報之設,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秋瑾在《發刊辭》中進一步指出:"吾今欲結二萬萬大團體於一致,通全國女界聲息於朝夕,為女界之總機關,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於大光明世界,為醒獅之前軀,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為暗室燈,使我中國女界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無量願力,請以此報始。"該報曾刊登《中國女界義勇家緹縈傳》、《女英雄獨立傳》等傳記,介紹女界英雄人物。此外並有各地興辦女學、反對纏足的情況報導。
《神州女報》 月刊。《中國女報》停刊後,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與《女子世界》合併,創刊《神州女報》,由《女子世界》記者陳以益任主編。撰稿人有柳亞子、陳伯平、吳芝瑛、徐寄塵等。該報對"秋案"及秋瑾事跡作了重點報導。秋瑾生前好友吳芝瑛題詩:"軒亭斷頭死,神州女報始;神州女報始,頭斷心不死。我今題此偈,一淚凝一字;一淚凝一字,籲嗟我姑姊。"表達了發起人的志願。發行量高達5000份。由於革命色彩濃厚,受到清政府壓制,加以經費不足,終於光緒三十四年末被迫停刊,僅出3期。
《婦女時報》 月刊。清宣統三年(1911年)創刊,民國6年5月停刊,近6年間共出21期,為民國成立前後存在時間最長的婦女刊物。創辦人狄平子,編輯包天笑、陳冷血。辛亥革命前,共出3期,以"提倡女子學問,增進女界知識"為宗旨。武昌起義至民國2年共出8期,主要內容:號召女界參軍募捐,推翻清王朝;支持女子參政;呼籲男女教育平等;提倡婦女從事實業。在1914年以後的10期中,該報一方面繼續抨擊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戕害,發表了冰心的《進化學上之婦人觀》、惲代英的《科學家之結婚觀》和《家庭教育論》等進步文章;另一方面受復古思潮影響,也發表過一些鼓吹恢復舊道德的文章。
《女鐸》 基督教會辦的月刊。民國6年4月創刊,31年曾停刊,33年7月復刊,34年遷成都出版,翌年仍遷回上海。1951年2月停刊,前後近40年,行銷100餘萬份,為中國婦女刊物中存在時間最長、總銷數創紀錄的一份。讀者主要是各地基督教徒家庭。主編樂亮月,系美國傳教士,任職達20年之久,民國20年6月因病回國後,繼任主編為李冠芳、劉美麗。該刊提倡女子教育、女子經濟獨立、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發展婦女手工業生產。每期還以較多篇幅介紹科學的生活、育兒知識,並設"婦女信箱"回答讀者問題,曾率先就"戀愛、結婚、生活"問題展開討論。
《萬國女子參政會旬報》 民國2年4月創刊,同年6月停刊,共出3期。由萬國參政會中國部會員主辦。發起人兼編輯主任張漢英、陳德暉。宗旨:"增進女子常識,闡明天賦人權,為將來婦女參政之預備。"內容著重介紹西方國家女子參政情況,第一期刊登了秋瑾的照片和萬國女子參政會會長嘉德的圖像。還曾載文報導《長沙秋烈士祠案真相》等。
《眉語》 月刊。民國3年創刊,共出18期,民國5年3月停刊。高劍華(許嘯天夫人)主編,撰稿者以女性為多。顧明道用"梅倩女史"筆名,在該刊連載長篇言情小說。封面為出自名畫家鄭曼陀、胡伯翔等之手的仕女畫。
《女子世界》 月刊。民國3年12月創刊,翌年7月停刊。共出6期。天虛我生(陳蝶仙)編輯。該刊強調婦女實用知識的傳播,有"音樂"、"工藝"、"家庭美術"、"衛生"等欄目;並大量刊登女詩人、女畫家照片及女子所作書畫,對推動女子文學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作用。但受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影響,曾一度宣揚封建迷信、貞孝節烈,反對婚姻自由,後有轉變。
二、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婦女報刊(1919~1927年)
五四運動前後,上海的一些進步人士在反帝反封建浪潮的推動下,繼承與發揚了辛亥革命時期進步報刊的優良傳統,紛紛創辦婦女刊物,或在報紙上闢設婦女問題專欄、副刊。如民國8年,改組後的《婦女雜誌》以及《新婦女》半月刊等,都大力宣傳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社交公開、戀愛婚姻自由、男女同校、職業開女禁、婦女經濟獨立等新思想,對封建保守派進行抨擊、駁斥。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又先後在上海創辦《婦女聲》、《中國婦女》雜誌,一些中共黨員和進步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沈澤民、李達、楊之華、王會悟、賀敬揮、夏之栩、沈雁冰(茅盾)、邵力子、陳望道等都曾為這些婦女刊物撰寫文章,為推進婦女解放運動搖旗吶喊。與此同時,一部分封建保守派也在報刊上製造輿論,宣揚"賢妻良母"主義,認為"女子腦力體質發育不如男子",所以不能與男子共享平等的權利;女子教育的宗旨,"應以賢妻良母為主義";婦女的責任就是"回到家庭中去做賢妻良母"、"出產優秀國民"等等,而要求婦女解放,則是"小題大作"。對於這些歧視婦女的論調,《民國日報》副刊《婦女周報》首先發難,予以痛斥,很快在上海和全國展開了一場"賢妻良母主義"還是爭取婦女解放的大論戰。
這一時期,在上海創刊的婦女報刊約計31種。主要有:
《婦女雜誌》 月刊。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民國4年1月5日創刊時,原是一本宣傳封建節烈、賢妻良母的刊物,後由胡彬夏任主編,風格有所改變,注重文藝作品,並提倡家庭生活情趣。五四運動高潮中,該刊編輯部改組,章錫琛任主編,作者隊伍中增加了沈雁冰(茅盾)、沈澤民、邵飄萍、周建人等進步人士,刊物面貌大為改觀。茅盾每期撰寫文章,發表男女人格平等、社交公開、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同校、職業開女禁、婦女經濟獨立等一系列進步主張,駁斥封建守舊派在這些問題上對新思想的誹謗和辱罵;還提出了改革舊家庭、實行兒童公育和社會公廚的主張。該刊曾出婦女職業問題、離婚問題、產兒限制問題、婦女解放問題、新性道德等專號。銷數曾達1萬。民國20年12月1日停刊。
《新婦女》 半月刊。民國9年1月1日由上海務本女中五位教師創辦,共出版25期。讀者對象為教育界婦女。刊物宣傳廣大知識婦女對自由、民主的熱望和對婦女解放的要求,當時影響較大。民國10年5月15日因印刷廠失火,稿件被毀而停刊。
《婦女聲》 半月刊。民國10年12月10日創刊,翌年6月停刊。共出10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的婦女刊物之一。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李達領導,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名義出版。陳獨秀、沈澤民、李達、楊之華、王會悟都曾寫稿。該刊大力宣傳下列主張:成年女子的言論不受父母、翁姑和丈夫的幹涉;男女教育平等;女子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從事其他政治活動權;女子有遺產繼承權;男女同工同酬;女工及童工人權平等;女子參加農工的組織活動;男女攜手,參加抵制軍閥的群眾運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國外婦女聯合等。該刊還曾為中國共產黨辦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平民女學進行了宣傳,並出《平民女校特刊》。
《女青年》 月刊。民國11年1月創刊,26年7月停刊。初為《女青年日報》,不久改為《女青年》月刊。由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編輯發行。宗旨:"本著基督教的精神來討論婦女、家庭、社會、國家、國際的各種問題;發揚婦女的德、智、體、群四育。"內容廣泛,涉及婦女切身問題、家庭日用常識、世界最新思潮、優秀文藝作品、世界婦女生活、提倡全國婦女運動等方面。16年中,共出版150期,在基督教女青年中很有影響。
《民國日報·婦女周報》 民國12年8月22日創刊,14年8月出至100期後停刊,該年11月復刊後又出6期,至15年1月停刊。由中國婦女問題研究會與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婦女部合辦,主編邵力子。向警予也曾擔任這個副刊的主編,在兩年內發表30多篇文章,利用這塊陣地宣傳中國共產黨對婦女工作的主張。主要撰稿人有楊之華、惲代英等。
《婦女周報》 是當時唯一能反映全國婦女運動全貌的刊物,它密切配合政治鬥爭和工人運動,指導婦女工作的開展,並著重報導以上海為主的全國婦女運動的大事、最新消息、動態,以及各婦女團體的宣言、通電等。在該刊影響下,一大批婦女後來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北伐。五卅運動之後,向警予出國,主編易人,刊物內容也有改變。
《新女性》 月刊。民國15年1月創刊,18年12月停刊。共出48期。由婦女問題研究會編輯出版。章錫琛主編。主要宣傳婦女解放,主張男女平等,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其內容、編排較同類雜誌有所創新。魯迅、葉聖陶、巴金、茅盾、周作人、陳學昭、曹聚仁、夏衍、趙景深、孫伏園、孫福熙等都曾為之撰稿。
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婦女報刊(1927~1937年7月)
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大批進步婦女刊物被封閉或被迫停刊,保留的多為談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生活趣味,或泛論男女平等、婦女繼承權之類的刊物。直至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淞滬抗戰後,情況才有轉變。這時,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婦委出版了地下刊物《婦女通訊》,成為指導各地婦運的重要工具。在中共上海文委、左翼作家聯盟的領導、支持下,一些中共黨員和進步婦女知識分子在申報開闢了《婦女園地》副刊,創辦了《婦女生活》等雜誌,不但擴大了婦女運動和抗日救亡的宣傳陣地,而且團結了一批婦女積極分子。
與此同時,國民黨對白區實行文化圍剿,扼殺進步婦女刊物。同時推行"新生活運動",重新提出"新賢妻良母主義"口號。《婦女生活》和申報副刊《婦女園地》等面對這股逆流,發表了大量文章,其中包括杜君慧的《評駁女子教育論》和沈茲九的《新妻母學校》等,對"新賢妻良母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抨擊。兩種思潮,針鋒相對,形成了"五四"以來圍繞"賢妻良母主義"的第二次大論戰,前後歷時1年餘,為動員廣大婦女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作了思想準備。
這一時期在上海創刊的婦女報刊驟增至60種。主要有:
《婦女共鳴》 半月刊、月刊。民國18年3月創刊於上海,後遷南京、重慶,民國33年12月停刊。社長陳逸雲,主編談社英、王孝英。該刊以"倡導婦女運動、主張男女平等"為宗旨,以較多篇幅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性的政策、法規對於婦女的壓迫。曾出《賢良問題專號》,為討論和批判"新賢妻良母主義"提供陣地。此外,還曾聯合各婦女團體組織參加國民議會、救濟水災、提倡國貨、廢娼運動等實際工作。
《女聲》 民國21年10月創刊,37年停刊。初為半月刊,後改雙月刊。社長劉王立明,總編輯王伊蔚。每期都有短評,抨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許多知名人士如何香凝、章乃器、柳亞子、沈志遠、李平心、林漢達、羅瓊、杜君慧等為雜誌撰稿。該刊在《兩周年紀念號》中寫道:"我們當前的任務只有全民族總動員,在大眾奮鬥中,方能爭取真正的自由解放。"並指出"新賢妻良母主義"和狹隘的女權主義都不是婦女大眾的出路。該刊曾發表譯文《中國婦女在解放區》,還出版了《母親》、《女學生》、《丈夫》等專號。
《女子月刊》 民國22年3月創刊,26年7月停刊。主編先後為黃心勉、封禾子(鳳子)和高雪輝。《發刊詞》曾宣稱:"本刊沒有政治、經濟、宗教等背景","不會做某種主義的宣傳","除非是女權主義"。民國25年封禾子任主編後,編委中增添了進步人士和共產黨員,刊物傾向有了很大轉變。郭沫若、夏衍、田漢、陽翰笙、洪深、夏徵農等都曾為該刊寫稿,發表過《現階段婦女的前進路線》、《建立婦女們的國防戰線》、《中國婦女反帝運動史略》等文章。不到一年,主編再度易人,刊物上出現了宣揚民族投降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文章。
《申報·婦女園地》 民國23年2月8日創刊,翌年10月7日被迫停刊。共出130期。主編沈茲九。中共黨員杜君慧也參加了工作。該刊從創刊起就旗幟鮮明地指出:婦女解放與抗日救國密切相關;對國民黨政府歧視婦女、提倡賢妻良母主義的有關規定、法令,以及節婦會、全節堂等宣揚貞節烈女的封建復古活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沈茲九寫了大量有關婦女解放問題的短論、散文和時事短評。杜君慧編寫的《婦女問題講話》,系統闡述了馬列主義的婦女解放觀。刊物的進步傾向,受到申報主筆張蘊和、經理史量才的重視和鼓勵。民國23年10月被迫停刊後,民國25年1月至翌年11月改出《婦女專刊》,由周瘦鵑、黃寄萍主編。
《婦女生活》 民國24年7月在上海創刊,是上海婦女界救國會的機關刊物。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後,於民國26年11月5日遷武漢,後又遷重慶出版。民國30年1月皖南事變後被迫停刊。前期主編沈茲九,後為曹孟君。該刊以"啟發廣大婦女的覺悟,投入社會活動以謀求自身的解放"為宗旨,影響較大的文章有沈茲九的《婦女救亡運動》、《愛國犯聯合起來》等短評,杜君慧的《現階段我國婦女運動的動向》,彭子岡的各界知名婦女訪問記,胡蘭畦的通訊《在德國女牢中》,以及介紹蘇聯、美國婦女生活狀況的報導等。該刊還曾借討論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劇作《娜拉》,發起了"婦女回家問題"的討論,在反對"新賢妻良母主義"論戰中起了衝鋒陷陣的作用。此外,該刊還經常召開有女教師、女職員、女學生、女傭、女工、家庭婦女等各種類型讀者參加的座談會和學習討論會,以提高廣大婦女的思想覺悟,促進婦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從創刊到民國26年11月撤離上海,共出版41期,是中國抗日救亡運動中乃至現代史上影響最大的婦女刊物之一。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多種以圖畫為主的婦女刊物,主要有:《女朋友》圖畫三日刊,民國21年11月創刊,翌年停刊。編輯胡考。內容多為男女情愛以及中外影星豔史之類。《婦人畫報》,半月刊,民國22年4月15日創刊,26年7月終刊,共出49期。編輯鄧倩文。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印刷發行。內容有影星生活、時裝、美容、編織、舞蹈、婚姻等。《女神》圖畫月刊,民國24年5月1日創刊,主編嚴次平。自稱文章"以趣味為中心",圖文並茂,讀者大多為市民階層和家庭婦女,銷數可觀。
四、抗日戰爭時期婦女報刊(1937.7~1945年)
民國26年八一三抗戰爆發,進步婦女報刊積極投入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幾個月後,國民黨軍隊西撤,上海租界淪為"孤島"。這時仍有一些進步婦女刊物在這一彈丸之地上堅持戰鬥,但終因環境日趨險惡,存在時間大多不長。《婦女生活》在戰爭爆發後即與《世界知識》等期刊合出《聯合旬刊》,繼續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但僅出4期即西遷武漢、重慶。《婦女共鳴》也遷南京、重慶。"孤島"時期出版的《上海婦女》幾度停刊。復旦大學留滬女生創辦的《女兵》也僅出2期。其他如《戰時婦女》、《婦女半月刊》、《孤島婦女》、《家庭與婦女》、《上海女青年》、《婦女界》、《大地女兒》、《新女性》、《婦女周報》等,在有限的經費支撐下,一面要對付租界當局的種種限令,一面要隨時對付來自敵偽方面的騷擾和襲擊,與周圍惡勢力相周旋,也度日維艱。民國30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租界,幾乎所有婦女刊物都被迫停辦。此後新辦的是一些以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標榜的婦女、家庭雜誌,如《婦女之友》、《舞聲電》、《紫羅蘭》等。
這一時期,在上海創刊出版的婦女報刊約計30種。主要有:
《上海婦女》 半月刊、月刊。民國27年4月創刊,上海孤島出版社出版,歷時兩年,曾兩度停刊,抗戰勝利後又復刊,共出40期。總編輯兼發行人為蔣逸霄(大公報女記者)和姜平(即孫蘭,中共地下黨員)。編委中有蔡夏瑩、朱文央、關露、季洪、黃碧遙等。羅瓊、黃定慧、鬱風、陳露薇、楊寶琛、樊英、王季愚、郭箴一、武桂芳等或參加該刊工作或為撰稿人。進步實業家董竹君曾對該刊提供經濟資助。該刊出過《兒童節特輯》、《各階層婦女特輯》、《戰時婦女生活》、《學生生活回憶》、《追悼茅麗瑛女士》等特輯。因發表抗日言論、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時常遭到敵偽的威脅、壓制和租界當局的檢查、刁難,內地國民黨當局也曾予查禁。民國29年6月被租界當局查封後,又曾以香港一家出版社名義出版《婦女知識叢書》。
《中國婦女》 月刊。民國28年2月創刊。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迫停刊。抗戰勝利後復刊。社長兼總編輯朱素萼、編輯濮大江。宗旨為"討論婦女問題,促進婦女文化,啟示婦女正當活動的途徑。"經常刊載關於婦女與家庭問題的理論和寫實、國內外婦女動態的記述和照片、女作家的創作和譯述、漫畫等。
《家庭與婦女》 半月刊、月刊。民國28年9月創刊,30年1月停刊。名譽編輯王培真,主編龔月雯、丁禾菲。常發表介紹編結、美容、縫紉、服裝、醫藥等知識的文章。
《大地女兒》 月刊。民國29年7月創刊,12月停刊,共出6期。主編王丹。宗旨是引導青年學生和社會青年直接間接地參加有利於抗戰的工作。通過論文、小品文、詩歌、戲劇等形式揭露日軍暴行,反映抗戰形勢,指導淪陷區女學生、女青年在險惡環境下堅定勝利信心,用各種方式為抗戰貢獻力量。
《女聲》 月刊。民國31年5月創刊,35年1月停刊。日本女作家佐藤俊子任主編,中共地下黨員、女作家關露任中文編輯,後任主編。是上海淪陷期間頗有影響的婦女雜誌,發行量高達1萬餘份。該刊除發表小說、散文、詩歌、譯作外,還設有"修養"、"衛生"、"家庭"、"兒童"等欄目,撰稿人先後有張資平、董樂山、丁景唐等。關露曾根據中共地下組織的指示,利用這個刊物從事搜集日偽情報等活動。
五、解放戰爭時期婦女報刊(1945~1949年5月)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許多婦女報刊和全國其他報刊一樣,紛紛發出了要求和平、民主、進步,反對內戰、獨裁、倒退的呼聲。先是《現代婦女》由重慶遷滬出版,接著《今日婦女》、《青年婦女》和《新聲》等先後在滬創刊,同時一些日報也開闢了婦女副刊、專欄,如申報的《婦女與家庭》、文匯報的《婦友》、聯合晚報的《婦訊》、時事新報的《婦女生活》等,壯大了揭露國民黨黑暗統治,反對內戰,要求和平民主的輿論力量。全面內戰爆發後,進步婦女報刊除少數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到全國解放前夕外,大多被迫停刊。當時,能出版發行的多為一些以家政、家教、戀愛、婚姻、育嬰、保健、修養、娛樂為主要內容的婦女雜誌。
這一時期,在上海創刊的婦女報刊約計23種。主要有:
《現代婦女》 月刊。民國32年1月在重慶創刊,民國34年10月遷上海繼續出版,38年3月被國民黨政府查封。先後堅持6年,共出版36期。該刊系中國婦女聯合會會刊,受中共南方局婦委領導。主編曹孟君。她離滬後委託胡繡楓主持。編委會由左誦芬、林瓊珠、朱艾江、杜君慧、彭子岡、陳鳳兮、張志淵、張若嘉等15人組成。基本作者有羅叔章、韓幽桐、劉清揚、胡子嬰、譚惕吾、譚得先、傅學文、浦熙修、葛琴、白薇、景宋、金楓、葉露茜、朱娥、封禾子等。該刊經常刊載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述評,婦女、兒童、家庭、婚姻問題探討等方面的文章,曾對"母教運動"、"新賢妻良母主義"、"女子回到家庭中去"、"男女分校"等有害於婦女解放運動的論調進行批駁。發行量從幾百份增加到3000份,是繼《婦女生活》雜誌之後,對國民黨統治區婦女運動影響最大的婦女刊物,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上海婦女運動中起到了輿論導向作用。38年3月被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查封後,用《兒童問題叢刊》名義出版了最後一期。
《婦女》 月刊。民國34年10月創辦,38年7月停刊。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編輯出版。主編徐學海。該刊立足上海,面向全國,在知識界婦女中較有影響。每期有"一月婦女"專欄,通過事實揭露國民黨統治的腐敗。雷潔瓊曾在"論壇"欄撰文呼籲:"解除束縛婦女的各種障礙,在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社會諸方面確認男女真正平等,使她們擔負起'創建新中國'的責任。"該刊還曾就婦女失業、爭取生活保障、社會保險、職業進修等問題進行討論。
除《婦女》雜誌外,上海基督教教會在這一時期辦的婦女刊物還有《女青》、《女先》和《女星》。
《青年與婦女》和《新聲》 月刊。《青年與婦女》創刊於民國35年3月,36年10月起改名《新聲》,37年12月停刊。讀者對象為知識界上層婦女。內容偏重國際時事的論述與分析。除婦女問題外,該刊還曾對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藝、宗教的基本理論及近代學術思想、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歷史的發展等理論問題進行過探討。
《少女》 月刊。民國35年6月1日創刊,同年7月停刊,僅出2期。是國內唯一以少女為主要對象的婦女刊物。主編諸葛夫人,編輯陳蝶衣、諸葛夫人、韋茵。圖畫設計蔡振華。
六、上海解放後的婦女刊物(1949年5月~)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不久,上海市民主婦女聯合會籌備委員會為了推動和指導上海的婦女運動,即在原來的《現代婦女》以及上海剛解放時出版的《新民主婦女》2個刊物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創辦了該會的第一個刊物--《現代婦女》。1957年以前,上海3家報紙的婦女副刊:文匯報的《新婦女》、新聞日報的《家庭婦女》和勞動報的《女工與家屬》(與上海市總工會合編),也都得到市婦聯的支持或參與。這些報刊的任務,是及時傳達中共中央、全國和上海市婦聯的工作方針;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宣傳婦女、教育婦女、服務婦女;溝通婦運信息,交流婦女工作經驗;報導婦女活動和婦女新人新事,推動上海婦女工作的開展。
1957年反右運動以後,由於受"左"的思想幹擾,政治運動頻繁,上海的婦女報刊和全國一樣,也面臨種種困難,有的合併,有的停辦,1958年"大躍進"中誕生的《上海婦女》僅辦一年即停刊。"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的婦女報刊全部停辦。80年代以後,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上海市婦聯在1982年1月創辦了《為了孩子》,1985年創辦了《現代家庭》,1988年9月又創辦了婦女工作刊物《上海婦女》(內部發行)。此外,《新民晚報》、《解放日報》和《青年一代》雜誌等也都在不同時期開闢各種婦女專欄。這些報刊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新時期婦女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較受讀者歡迎。
上海解放後至1992年止,在上海創辦的婦女報刊共13種。主要有:
《新民主婦女》 月刊。1949年6月20日創刊,1949年8月停刊。創辦人季洪、左誦芬、宋元、歐陽文彬、陶燻英、彭慧。該刊配合上海解放初期的各項中心工作,動員婦女參加學習,提高思想覺悟,並發起組織各種婦女識字班、讀書小組、生產合作社、託兒所、醫療站等福利事業。出版3期後,響應上海市委精簡機構、緊縮編制的號召,與《現代婦女》合併。
《現代婦女》 月刊。由上海市民主婦聯籌委會在合併原《現代婦女》和《新民主婦女》2個刊物的基礎上,於1949年11月25日創刊,1951年12月1日停刊,共出24期,該刊以婦女幹部和初中以上知識婦女為主要對象。市長陳毅為創刊號題詞:"組織廣大婦女群眾到生產勞動的戰線上,爭取建設新上海的勝利。"婦聯籌委會主任章蘊寫了創刊詞。在上海解放初期推銷公債、反轟炸、和平籤名、宣傳婚姻法和土改等運動中,該刊對婦女幹部、群眾做了大量宣傳教育工作。還通過人物介紹、通訊、譯文、書評、劇評、文藝小說等形式介紹了不少婦女中的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
《上海婦女》 旬刊。1958年6月創刊。上海市婦女聯合會調研室編輯。宗旨是為傳遞中共中央、上海市委和全國婦聯的工作指示,總結交流各級婦聯工作的經驗,開展婦女理論研討,加強婦女的自身建設服務。共出24期,於1959年7月停刊。
《上海婦女》 月刊。1988年9月創刊,上海市婦聯編輯出版、內部發行的工作刊物。主要欄目有"文件選登"、"領導講話"、"婦工園地"、"女職工工作調查與思考"、"婦女論壇"、"工作研討"、"海外掠影"、"維權案例"等,是市婦聯進行婦女工作指導的重要渠道。
《為了孩子》 月刊。1982年1月創刊。上海市婦聯主辦。國內外發行。最高月發行量曾達30萬冊。歷任主編荒砂、孫小琪、任雪蕊、潘順祺。該刊以0~14歲孩子的家長,以及教師和社會教育工作者為主要對象,以薈萃家教、育兒知識,使父母培養出好兒女為辦刊宗旨。主要欄目有"童年與未來"、"早期教育"、"家校之間"、"晚飯後的節目"、"衛生保健"等,經常選刊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內容,為孩子體、智、德、美、勞的全面發展提供信息和經驗教訓。還常刊載可給孩子朗讀的兒歌、童話,可供家長應用的童裝款式和裁剪方法,舉辦有孩子參加的社會活動和有關兒童教育的問題研討等。
1982年10月,鄧穎超為《為了孩子》雜誌題詞:"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必須由學校、社會、家庭3個方面共同努力,各盡其責,密切合作。"1988年該刊榮獲上海市十佳期刊提名獎。
《現代家庭》 月刊。1985年1月創刊。上海市婦聯主辦。國內外發行。最高月發行量曾達70萬冊。歷任主編荒砂、孫小琪、潘順祺。該刊以適應改革開放以後新形勢的需要,探討現代家庭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時期的家庭建設為宗旨。內容:主要反映現代家庭的新風貌;為建設幸福和睦家庭提供科學知識和服務信息;幫助豐富、美化家庭生活;探討現代家庭的新觀念、新生活方式;剖析戀愛、婚姻家庭中的種種問題。主要欄目有"萬家燈火"、"家庭與事業"、"海外傳真"、"社會觀察"、"感情世界"、"家春秋"等。1988年被評為上海十佳期刊之一。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為該刊出刊50期題詞:"家庭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從家庭做起。"該刊與歐美、東南亞各國同類刊物及從事社會婚姻家庭問題研究的機構、專家建立了廣泛聯繫。作為辦刊的延伸,還曾舉辦過諸多與刊物內容有關的社會活動,如老年婚姻諮詢、孕婦學校、新婚學校等。
《解放日報》 婦女專欄1972~1973年的《婦女生活》,共出10期。1985年5月~1995年4月的《巾幗園》,共出48期,主要介紹各行各業先進婦女的事跡,報導婦女在經濟建設、社區服務、科技興農、家教、讀書等方面的活動和典型事例。1988年1月~1993年1月"上海市場"版的專欄《巧珍當家》,主要介紹勤儉持家的經驗,經常有讀者來信提出建議和問題,不少地區和單位在其影響下開展了勤儉持家的演講、展覽、比賽等活動。
《新民晚報·女性世界》 1992年10月20日創刊。每周1期。以中青年女性為對象,旨在讓女性了解社會,社會了解女性,以適應90年代改革開放形勢下社會對女性的新要求。該刊寓教於生活,設有各種專欄,用短小、生動的文章觀察探討當代女性關心的各種熱門話題,促進婦女的自身素質建設,並為她們提供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的陣地。該刊對婦女名人的專訪,以及關於下崗女性再就業、職業教育等問題的討論也頗具特色。
第二節 婦女圖書
上海出版的有關婦女問題和以婦女為主要對象的圖書,從上海圖書館和復旦大學圖書館查見的計614種(包括譯著87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346種,約佔56%;建國後出版的268種,約佔44%。
在建國前出版的346種婦女類圖書中,清末出版的僅12種,這方面的出版工作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得到發展。從內容看,約可分為6大類,按各類圖書種數的多少,依次為:婦女問題類83種,戀愛婚姻家庭類82種,婦女運動和婦女史類82種,婦女衛生保健類51種,婦女傳記類46種,婦女服飾美容類2種。
建國後出版的270種婦女類圖書,其內容門類與建國前基本相同,但重點則有變化。6類圖書種數的次序為:婦女衛生保健類75種,戀愛婚姻家庭類59種,婦女問題類46種,婦女服飾美容類38種,婦女人物傳記類38種,婦女運動和婦女史類14種。衛生保健和服飾美容類書籍的增加,是建國後婦女類圖書出版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有關婚姻家庭等婦女問題的著述,仍佔重要地位。
一、婦女問題類
此類書籍129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83種,建國後46種。建國前出版的內容,以探討婦女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婦女權利、婦女解放問題為主。金天翮(署名愛自由者金一)在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版的《女界鍾》,最先提出了一整套有關婦女解放的理論和主張,闡明了"女權"的概念和中國婦女應爭取的權利的內容,可稱是我國論述婦女問題的第一部專著。譯作則以夏尊譯瓦特的《女性中心說》(民國13年)和章錫琛譯本間久雄的《婦女問題十講》出版較早。第一次國內革命前後,婦女問題是當時許多報刊和婦女刊物討論的熱點,很多討論文章後來被彙編成集。此外,還有一些介紹蘇聯、日本的有關社會主義婦女觀的譯作以及探討婦女職業、經濟、教育和婦幼保護問題的著譯。
建國以後,50年代出版的主要是介紹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普及性讀物。60~70年代,這方面的出版物較少。80年代後又見增多,其內容除探討女性的一般特點外,主要是論述婦女的素質修養和權益保障以及上海婦女情況及其社會地位的調查研究等。
二、戀愛、婚姻、家庭類
此類書籍139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82種,建國後出版的57種。民國13年(1924年)易家鉞、羅敦偉著《中國家庭問題》和民國19年麥惠庭著《中國家庭改造問題》是建國前論述家庭問題的較早著作。論述戀愛婚姻問題的著作主要有陶希聖著《婚姻與家族》、周建人等著《戀愛與貞操》(討論集)、陳顧遠著《中國婚姻史》、費孝通著《生育制度》等。譯著主要有廚川白村的《近代戀愛觀》、伏爾佛遜的《唯物戀愛觀》、羅素的《婚姻革命》和《結婚與道德》、摩根的《婚姻進化史》、辛克萊的《婚姻與社會》等。這些著譯曾在當時知識分子讀者中產生過深遠影響。
建國初期,除介紹馬克思主義戀愛婚姻觀以及蘇聯婚姻家庭情況的書籍外,50年代配合《婚姻法》宣傳,由上海市婦聯等組織編寫了不少具體指導如何正確處理婚姻家庭問題的普及性讀物。有關婚姻、家庭問題的論著,大多出版於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主要有魏克明著《論家庭》、鮑宗豪著《中國婚俗的軌道》、唐達等著《文化傳統與婚姻的演變》、楊濤著《婚姻心理學》以及彭立榮主編的《婚姻家庭大辭典》等。此外,還出版了一些西方作者的譯著,如法國魯妥努著《男女關係的進化》等。
三、婦女運動、婦女史類
此類書籍96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82種,建國後出版的14種。
有關婦女運動的著作,早在清光緒三十一年即有王維祺著《世界女權發達史》的出版。20~30年代,婦女解放運動高漲,國內外有關婦女運動和婦女問題的著譯隨之大量出版。民國16年出版的德國倍倍爾著、沈端先譯《婦人與社會》,是指導婦女運動和闡述婦女問題的一部經典性著作,被稱為"婦人的聖經"。同期出版的還有楊之華的《婦女運動概況》和《婦女運動與國民革命》等。呂雲章的《世界婦女運動史》,出版於民國24年,是較全面地闡述世界各國婦女運動發生、發展狀況的一部著作。建國以後,50年代初主要是介紹蘇聯以及國際民主婦女運動狀況的譯著。80年代以後,《上海婦女運動史》問世,反映了這一方面的出版工作,已從一般的論述和對國外情況的介紹,進入到對我國以及上海婦女運動發展歷史的研究。
在其他婦女史方面,以謝無量的《中國婦女文學史》出版較早(民國6年)。此後出版的以譯著居多,分別從自然、社會、民族、文化、風俗、生活等方面反映人類社會中女性的進化和發展特點,大多出版於建國以前。
四、婦女人物傳記類
此類書籍84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46種,建國後38種。建國前的婦女傳記以清光緒二十八年梁啓超著《近世第二女傑羅蘭夫人傳》、民國20年徐天嘯編的《神州女子新史》出版較早。民國20年後,我國婦女的傳記出版日漸增多,而以《宋氏三姊妹》(譯作)以及留德女學生胡蘭畦著《在德國女牢中》和謝冰瑩著《女兵自傳》等影響較大。此外,還有一些古代婦女名人的傳記文學。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這方面的出版物種類和數量進一步增多。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楊開慧和原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傳記陸續出版。80~90年代,《研究婦女理論的先驅者--杜君慧》和《冰心傳》的出版,則反映了我國文化界著名婦女的事跡,也日益受到出版界的重視。這一時期出版的還有一些綜合性的傳記讀物,如《中華女界之最》、《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婦女》、《女兵列傳》等和《十大后妃》之類。出版的外國婦女名人傳記,則科學家有《居裡夫人》,政治家有《英迪拉·甘地》、《俄國女皇--葉卡特林娜一世傳》等;文藝界有《雨果夫人回憶錄》、《喬治·桑自傳》、《鄧肯與葉賽寧》等。
五、婦女衛生保健類
此類書籍126種。其中有關婦女生理衛生及一般保健的50種,有關生育和婦嬰衛生69種,有關婦女心理衛生的7種。出版於建國前的51種,建國後的75種。
建國前出版的不少是外國著作的譯本,較早的有桑格爾夫人著《生育節制論》(民國12年)、莎利勃女士著《婦女衛生新論》(民國14年)等。中國作者的著作,以郭人驥等著《婦女養生論》出版較早(民國11年)。建國後,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婦女大量就業後衛生保健問題的日益突出,這方面的出版物迅速增加。80年代後,改革開放使婦女的社會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衛生保健問題,因此有關婦產科醫學、婦女保健、婦嬰衛生和計劃生育一類書籍的出版,尤其繁榮。
六、婦女服飾美容類
此類書籍40種,其中建國前出版的僅2種,建國後出版的38種,主要出版於實行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
改革開放後,此類出版物的大量發行,與婦女生活的改善和觀念的更新,更加注意儀表美、風度美有關。許多有關服飾新潮、服裝裁剪、化妝美容以及減肥、健美等類內容的書籍,一時層出不窮,銷勢常盛不衰。其中,《霓裳羽衣--四百年婦女服飾考》曾參加1989年來比錫國際圖書藝術展覽,獲銅牌獎,後又獲第三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和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