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衛生是上海知識婦女涉足較早的兩大職業領域。鴉片戰爭以後,外國教會創辦的各類學校、醫院為當時受過近代教育的婦女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在19世紀40~50年代出現了第一批女教師和女醫護人員。以後,隨著國人所辦學校、醫院的增多,這一隊伍逐漸擴大。她們中的一些先行者,是抱著教育救國和發展民族醫學衛生事業的目的走上工作崗位的。但限於歷史條件,當時女教師、女醫生佔教育、衛生工作者總人數的比重不高。上海解放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女教育工作者和女衛生工作者的隊伍隨著教育、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而不斷壯大。到90年代,她們不但在人數上超過這兩個領域裡的男性,而且業務素質日益提高。不少女教育工作者在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方面,不少女醫務衛生工作者在醫療、科研、救災、護理方面,都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上海科學研究領域開始出現女研究人員的時間晚於教育、衛生領域,民國時期才有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知識分子從事科技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女科技工作者隊伍迅速擴大,至1996年,上海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女科技工作者人數已佔同級科技工作者總人數的近五分之一。她們分布在專業科研機構、生產建設部門以及教育衛生系統,為發展科學技術,促進我國經濟騰飛和攀登世界科學高峰,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科學領域,建國後,女研究人員隊伍首先在經濟、歷史、哲學等學科形成、發展,後擴大到其他學科。到1993年,全市具有高級職稱的女研究人員人數佔同級研究人員總人數的18%。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女性科研人員配合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不少有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和新時期經濟文化建設的論著。
上海女子體育運動員隊伍的成長,最初與清末至20世紀20年代各種女子體育學校的興辦有關。這些學校的學員,是衝破傳統社會禁忌,走上競技運動場的第一批女性。以後,隨著女子項目被列入全國運動會等的賽事日程,不同體育門類的女子競技運動隊逐漸形成。民國時期,上海女子競技運動的優勢項目主要是球類(籃球、排球、桌球等)和田徑(短跑、跳高、投擲等)。建國後,女子體育運動員的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產生了許多國家級、國際級運動健將,高級教練員、裁判員隊伍中的女性人數也日益增多。女運動員幾乎涉足競技運動的所有項目,許多人不但在全國比賽和國際比賽中奪冠,而且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第一章 女教育工作者
第一節 隊伍
上海早期的女教育工作者,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她們的青少年時代正值鴉片戰爭後列強蠶食中國、清王朝喪權辱國、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期。一些女子學校的畢業生抱著提高婦女文化知識水平,以爭取婦女解放和振興中華的目的,選擇教育作為她們立志獻身的事業。她們人數不多,但對以後更多的女性獻身教育事業,起了帶頭作用。
民國初年,隨著女子教育的發展,從事教育工作的女性人數不斷增加,其中不少人受愛國民主思潮的影響,把教育作為強國強民、提高女權的途徑,成為一些著名學校的創辦者。
五四運動以後,女教師不再限於在女子學校任教,許多男女同校的中小學和大專院校也紛紛聘用女教師,這就使女教育工作者的隊伍不斷擴大。民國21年(1932年),上海初等學校中的女教師人數已達2322人,佔初等學校教師總數的38.8%。中等學校女教師的人數及其佔中學教師總數的比例,民國21年為708人,佔19.2%;民國24年為799人,佔19.1%。高等學校中女教師的人數及其佔高校教師總數的比例,民國24年為198人,佔8.7%;民國35年為575人,佔14.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上海教育事業的發展,女教育工作者隊伍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全市小學女專任教師的人數及其佔小學教師人數的比例,1980年為3.33萬人,佔70.9%;1996年為3.61萬人,佔67.7%。全市普通中學女專任教師的人數及其佔普通中學教師總數的比例,1980年為2.31萬人,佔45.4%;1996年為2.603萬人,佔54%。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女專任教師的人數及其佔普通高校教師總數的比例,1949年為211人,佔11.2%;1965年為2315人,佔23.4%;1980年為5115人,佔27.5%;1996年為6774人,佔32.2%。此外,80年代以來,全市中等專業學校、中等技術學校、中等師範學校和職業中學中女專任教師的人數及其佔各該類別學校教師總數的比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建國後,上海女教育工作者的業務素質也有顯著提高,湧現了袁、於漪等優秀教師。"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教師的平均素質下降。80年代以後,為適應培養改革開放時期建設人才的需要,女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其專業職稱構成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全市小學女專任教師中高級、一級教師的人數,1988年為6052人,1992年為8291人,均佔小學女專任教師總人數的14.4%;1996年增至12494人,佔31.9%。全市普通中學女專任教師中高級和一級教師的人數,1988年為10979人,佔普通中學女專任教師總人數的55.2%;1992年為11083人,佔45.6%;1996年增至13175人,佔50.5%。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女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的人數,1984年為309人,佔普通高校女專任教師總數的5.2%;1996年增至1789人,佔26.4%。全市中等專業學校、技術學校和師範學校中女高級講師和講師的人數及其所佔比例的增長幅度更大。
第二節 貢獻和榮譽
一、貢獻
清代末年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婦女中,較突出的有徐婉姍、蘇氏五姐妹(蘇本嵓、蘇本農、蘇本清、蘇本楠、蘇本綺)和吳若安等。徐婉姍早年受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影響,立志要為推廣女子教育、提高婦女地位貢獻一切,以求國家民族的獨立自強。她用家裡為她準備嫁妝的全部費用,以至後來父親留下的全部遺產,投入教育事業,獨資創辦啟秀工藝女塾,後逐步擴充為啟秀女子中學。她對家境貧困者極富同情心,全免清寒學生學費,曾收養十多個窮苦孩子,還資助一名孤兒讀書直至大學畢業。蘇氏五姐妹秉承其父蘇夢漁的遺命,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了民立女子中學,並且5人都在學校工作,分別擔任校長和國文、音樂、美術教師等職務,各展所長,把該校辦成了一所較具規模並有聲望的學校。吳若安幼年在家接受家教,13歲才入務本女塾小學部讀書,秋瑾等在《中國女報》、《婦女時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有關女子教育、男女平權、反對清朝封建統治的言論,對她投身教育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法國女革命家若安的愛國故事,更使她深受震動,為此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若安。吳若安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在務本女子中學畢業後即留校任教,從此她本著一顆愛國之心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近80載,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民國早年從事教育工作的女性陸禮華、薛正等,受到五四運動的深刻影響。畢業於中國體育學校的陸禮華,對教育前輩袁觀瀾、沈信卿、黃炎培等"強身健種,繁榮我中華民族"的主張尤抱同感,深感為了改變中國婦女屈辱、卑下的社會地位,除提高文化外,還應有健壯的體魄。為此她決心從事體育教育,曾在勤業女師、女子美專、民生女校、中國體校、東亞體專等五所學校擔任體育教師;民國11年(1922年),又以薪金所得的全部積蓄創辦了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後來成為中西女子學校校長的薛正,幼年因女孩子不能入學而曾女扮男裝進了學校。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求學期間,她受五四運動中愛國思想的影響,萌發了教育救國的意願,曾給父親寫信說:"一個人能力再大總是有限的,……而通過教育可以培養出成千上萬有能力的人,他們加起來對國家的貢獻就大了。"薛正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從事教育的道路,於民國19年初去中西女子中學任教,民國25年擔任中西女子中學校長。她在這所外國人創辦的學校任職期間,始終堅持與殖民主義教育作鬥爭,堅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使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不忘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為了使國人在教育上得到更多的自主權,她主持成立了由中國教師組成的校政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國顧問的控制,實現了要在中國人自己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有愛國心的人才的願望。
建國以來,上海女教育工作者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各種工作崗位上作出的貢獻和先進事跡,更是層出不窮。
初等教育方面:女教育工作者不僅在人數上佔主要比重,而且有許多人為發展新中國的基礎教育,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吳佩芳原是一名家庭婦女,她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有上學機會,白手起家創立民辦的建襄小學,並堅持勤儉辦校,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這所學校跨入了教育先進單位的行列,被譽為"雞毛飛上天"。原上海市實驗小學教師、校長袁,在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孩子們的識字效率,以及用"教學不止,探索不停"的精神培養青年教師方面,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並取得了優異成績。嘉定庵橋中心小學校長吳鍾玉,自1921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女子師範學校後,即回家鄉從事鄉村教育,在執教的40餘年中既當校長、教師,又當校工、保育員,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堪稱鄉村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模範。
中等教育方面:老教育家吳若安、薛正等在上海解放後更加精神煥發,為發展中學教育事業不遺餘力,成效卓著。與此同時,又有許多女教育工作者走上新中國的中學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崗位,在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原上海市幼兒師範學校校長左淑東,上海解放初期在沒有專任教師和專業教材的情況下,接受了創辦該校的任務,為上海的幼兒教育事業做了不少開創性工作,並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獲得全國突出少年兒童工作者稱號。原上海市第二師範學校語文教師、校長於漪,在幾十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一套"點、線、面、體"的立體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並將科學知識與藝術教育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教學改革的典範。格致中學語文教師、校長高潤華,1963年曾作為中國教育專家被派往越南河內師範大學任教,1965年回國後在復旦大學留學生辦公室教授語文。1983年任格致中學校長後,以執著的敬業精神嚴謹治校,並以"精雕細刻"的語文教學方法形成語文教學中的獨特風格,多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和教育戰線勞動模範,1994年由國家教委命名為全國優秀校長。原上海市第二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吳小仲,在擔任學校領導工作期間,建立"教學質量的三級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了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並通過建立"德育教育網絡",把學校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高等教育方面:在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也湧現了不少優秀的女教育工作者。張匯蘭是中國第一位獲博士學位的女子體育教育家,她主持創建了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解剖學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教授,是中國體育運動解剖學的創建人之一,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設立的"在體育運動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榮譽獎章"和證書,她的名字被載入世界體育名人史冊。1947年留學美國、1951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謝希德,1952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等職,在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方面有較深造詣,著述頗豐。她主持復旦大學工作期間,精心制訂了該校的發展規劃,在教學上致力於促進文科與理科之間的溝通、融合,並十分重視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新時期復旦大學發展成為國內、國際具有更高知名度的大學,作出了貢獻。復旦大學數學教授胡和生,是中國教學界第一位女學部委員,在解決超曲面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特徵、黎曼空間運動群,以及規範場等問題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並有很多著述。在教學工作上,她經常教育學生把獻身科學和獻身祖國的精神結合起來,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在她早期指導的研究生中,已有10多人成為教授,其中有的是博士生導師。擔任高校領導職務的女性,50~60年代有任上海第二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副院長的劉芳;80~90年代有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的王宗光。自1995年起擔任同濟大學校長的吳啟迪,注重提高學生素質,除了知識教育外,還倡導校園文化,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命運,樹立民族自強精神,她是該校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也是上海高等學校中最年輕的校長。解放後最早擔任上海市業餘工業大學校長的閔淑芬,堅持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為培養有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生產技術骨幹和各級管理幹部作出很大努力,她還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撰寫了《在職成人高等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特點及效益》、《職工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論著,受到好評。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嚴雋琪,主持完成了10餘項國家"863"研究項目,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的新學科建設中作出了較大貢獻。上海市測繪學院副院長孫紅春,對新興邊緣學科地理信息系統有較深造詣,是全國測繪系統首批9位"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她並致力於科技興院,促進了全院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
特殊教育方面:上海市第四聾啞學校校長顧愛玉,在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師的18年教學生涯中,對聾啞學生傾注了全部愛心,深受師生和家長的愛戴與推崇;她根據實踐總結發表的27篇論文,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她還帶領青年教師闖出了聾生口語教學的新途徑。
二、榮譽
許多優秀女教育工作者因她們作出的貢獻而獲得了各種榮譽。
歷年獲各種全國性榮譽稱號的有:全國勞動模範2人(1979年);全國先進工作者26人(1956~1995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5人(1985~1993年);全國新長徵突擊手4人(1979~1987年);全國"三八紅旗集體"19個(1960~1988年);全國"三八紅旗手"91人次(1960~1991年);國家教委系統勞動模範1人(1986年);教育部系統勞動模範19人(1986~1993年);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229人次(1989~1993年)。
歷年獲各種上海市榮譽稱號的有:上海市勞動模範158人(1950~1993年);上海市新長徵突擊手103人(1981~1993年);上海市"三八紅旗手"1366人次、"三八紅旗集體"145個(1960~1996年)。
歷年獲全國榮譽稱號的個人及集體名錄
全國勞動模範
1979年 趙 赫 臧慧芬
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
1956年 程卓如 張匯蘭 臧慧芬 許善鑫
1960年
王素娟 左淑東 唐莉莉 丁盛寶 汪蘊真 吳佩芳 莊國娟 袁瑢
錢桂寶 陳榮軍 吳秋靜 趙敏娟 陸鳳生 宋雪娟 黃愛英 姚夢祥
1989年 於漪
1995年 黃靜華 聞玉梅 徐善珍 孫幼麗 沈曉宏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85年 宋珠鳳 邵黎柳
1990年 張惠英
1991年 胡 蘋
1993年 曹靜芝
全國新長徵突擊手
1979年 沈功玲(標兵) 黃吉人 李愛珍
1987年 步定芳
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1960年
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學全體女教職工
上海市第一師範附屬小學全體女教職工
閘北區開封路民辦小學
楊浦區眉州路辦事處市民業餘紅專學校
上海市勞動局第三技工學校五十八屆"向秀麗"英雄班(銑工班)
1982年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物理教研室
上海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中藥炮製研究專題小組
1988年
上海第一師範附屬小學
東餘杭路幼兒園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外文教研組
上海市實驗幼兒園
上海市幼兒師範專科學校教育組
交通大學子弟小學
上海財經大學工業經濟系外國工業管理教研室
華東師範大學婦女工作委員會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小兒傳染病科
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理部
華東化工學院圖書館
上海鐵道學院衛生科
全國三八紅旗手
1960年
龍文佩 左淑東 朱瑞珠 高潤華 王吟鴻 楊國英 丁貴芬 胡慧琴
袁瑢 蔣師昭 汪蘊真 劉月寶 唐莉莉 吳雯琪 吳佩芳 張金寶
陸鳳生 郝建秀 袁芝娣
1978年
謝希德(紅旗手標兵) 陳鐵迪 顏季瓊 宋 彬 孫壁媃 丁維鈺
龐潘池 丁景清 張又新 劉湘雲 李超荊 王簃蘭 林飛卿 徐肇玥
張仲英 劉薇廷 曾畿生 張惠珠 柏惠英 邵家珏 鍾戴三 袁 瑢
毛蓓蕾 高潤華 顧家寧 韓慧如 周成華 趙 赫 於 漪
1982年
徐 燕 羅小未 孫壁媃 李秀治 劉馥英 林飛卿 陳秉衡 王光正
謝文英 唐 曙 劉薇廷 孫慧華 朱南孫 丁維鈺 程婉敏 張又新
吳蘭芳 左淑東 王素英 邵靜珍 李 麗 朱正禮 袁 瑢 於 漪
梁麗玲 胡 蘋 陳美蘭 高潤華 蘇嫦娥 顧家寧 陳佩琛 陳秀英
陳椒芳 李國珊 姚紫英 徐招娣 孫慧君
1988年
章 萃 姜 楞 陸 蘋 葛麗芳 聶 容
1991年
陸 蘋
國家教委系統勞動模範
1986年
盧 娟
教育部系統勞動模範
1986年
陳孟昭 陳蓓蕾 陳惠英 高潤華 徐苗郎 梁 蓮 高志芳
1989年
毛蓓蕾 鄧瑞弟 朱月升 朱菊民 阮惠英 楊文瑛 張琴芳 酈海英
1991年
楊瑞華 糜文娟
1993年
鄒兆芳 陳定兒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1989年
王怡紅 張允貞 張繼芬 楊 丁 曹 潔 陳美琪 馮煥玉 謝慧萍
毛懿飛 張麗英 楊菊娣 張韻梅 戎麗菲 吳小蓮 曹冰潔 俞 珍
金明潔 沈紅華 邵黎柳 譚清韻 李慰宜 童維芳 郭宗莉 王麗強
張鳳琴 蔣 婕 吳素蘭 戈 萃 周曉紅 嚴月芬 羅寶和 俞寧彰
喻昌楣 吳小仲 宋偉穎 趙 赫 吳震芹 張惠英 羅苞齡 吳鈺湘
戴淑萍 顧麗華 周淑英 張瑞華 蔡正芬 唐美莉 嚴思遠 史慧芳
王惠娟 洪曉琴 董丹犁 瞿月清 丁盛寶 賀夢霞 胡秀貞 丁玉英
卜靜雯 陳真真 董 言 周 菁 鄧瑞弟 倪潔霞 唐波兒 李偉為
麥嘉馨 胡鍾萍 韋鳳瑜 於雪英 張金愛 張 軍 韓鈺妹 吳慕蓮
黃秀英 胡 蘋 楊文瑛 徐明蘇 趙根植 周興葵 林美華 王筱玲
陳宥東 王觀君 張洪珍 姚蓓華 鄧其珍 徐淬珍 陳 奇 胡國芳
朱 離 李麗月 王錦秀 陳瑞玉 張飛雲 盧逸明 裴保真 陳文珊
林 青 李建君 錢十雲 張佩倫 何蕊影 王履安 周清屏 康美娟
韓菊芬 王 璦 張莉珍 顧寶珍 錢巧珍 蔣蔚芳 沈 衝 顧文琴
曹巴淼 魯寶珍 杜秀英 邢 東 黃美英 吳有美 陶月寶 費莉霞
朱吉鏵 戴慧玲 施桂芳 李 燦 林勝英 張寶鳳 季菊清 宣水仙
赫鳳雲 林靜芳 裴銘玉 詹水桃 沈亞平 裴芳華 陳榴英 汪 紅
許 兵 張志芳 施惠芳 黃建香 朱帶成 袁秀英 沈璇敏 於 漪
宋偉穎 屠良榮 張奕茂 張惠莉 李明曾 武振君 周雅鶯 周玉琴
邱韓生 王 戟 王承英 孫小青 潘 琍 肖洪梅
1991年
嶽金鳳 沈菊英 顧鳳梅 金廣琳 範珊珊 魯慧如 洪素雪 張敏智
劉鳳英 李美芳 楊培金 吳惠娟 朱 鳴 岑惠英 張 麗 徐宗蘭
江招娣 鄧美華 諸玉群 梁皓倫 王林芳 夏新金 沈曉宏 李靜娥
朱佩華 施蘭芳 雷蘭蘆 林美芳 張一麗 秦德英 周 前 蔣觀輝
張瑞香 陸曉芳
1993年
程靄庭 朱庭玫 陳 宏 張壽芳 楊學珍 孫佩英 郭宗莉 李燕雯
龐季玲 傅堅敏 潘仁玲 徐盈盈 盧碧瀅 馮 敏 徐苗郎 倪谷音
潘廷敬 高小鴻 葉麗娣 陸秀圳 韓葉萍 蔣 靜 陳定兒 朱 越
黃幗英 任俊元 王 嵐 程 炎 張玲妹 鄔忠根 鍾玲影 談薔娟
唐惠英 陸士娟 邱和平 薛庭芬 陳白樺
第二章 女醫務衛生工作者
第一節 隊伍
19世紀上海開埠前,傳統醫學工作者中罕見女性。舊時有為婦女助產的接生婆,郊縣農村中有女郎中,但都不入正規傳統醫學之林。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上海出現最早的西醫醫院仁濟醫院後,隨著醫學事業的發展,以培養各級醫療、護理人才為目的的各種醫學院、護士學校紛紛開辦,從事醫務工作的女性不斷增加。但最初她們主要在醫院中擔任護士職務。民國時期,醫學院畢業或從國外學醫歸來的女性日漸增多,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的隊伍逐漸擴大,但除從事護理和婦產科專業者外,女醫生的人數仍不多。清末至民國時期,上海雖相繼出現了多所男女生兼收的中醫學院,但因當時政府對中醫採取壓制政策,一般人認為學中醫沒有多大出息,學中醫的女性就更少。當時設備條件較好的新中國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70人中女性僅1人,第二屆畢業生中女性也僅1人。另據1951年的統計,當時全市開業的中醫有2190人,其中女中醫僅150餘人,不足開業中醫人數的7%。曾在民國早期開業應診並享有盛譽的女中醫錢寶華,專長婦幼兩科,其醫術乃得之於父親和叔父的家傳與自己的努力。另一較著名的女中醫張靜霞,精研婦幼兩科,主要從事中醫理論研究和著述,同時在慈善機關施診服務,遲遲未能正式開業行醫,直到上海解放前夕才掛牌應診。
上海解放後,醫學衛生和醫學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的隊伍空前壯大。1955年全市有女醫務衛生工作者18374人,佔醫務衛生工作者總人數的57%;1982年,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的人數增至7.21萬人,所佔比例增至62%;1996年的人數又增至8.50萬人,所佔比例為55.9%,女性在本市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
從女醫務衛生工作者隊伍的分布看,全民所有制醫療衛生事業中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城鎮集體所有制醫療衛生事業中的人數則有所減少。1986~1996年間,全民單位中的女性人數由5.54萬人增至6.98萬人,佔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總人數的比例由65%增至82%;而城鎮集體單位中的女性人數則由2.99萬人,減至1.50萬人,所佔的比例由35%降至18%。
醫療護理工作歷來主要由女性承擔。建國以來本市護士隊伍的發展尤其迅速。1949年全市有護士(師)2100人,1996年增至3.45萬人,增加15.5倍,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
80年代以來,女性從事護理工作和醫療工作的人數比例有所變化。1982~1990年間,女護士的人數佔女醫務衛生工作人員總數的比例由46.5%下降至45%,而女醫生所佔的比例則由45.6%上升至47%。
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的技術水平也有提高,擔任主治醫師以上職務的女性人數及其佔女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1981年為2466人,佔5.7%;1992年為9236人,佔15.9%,1996年增至20192人,佔26.2%。
第二節 貢獻和榮譽
一、貢獻
建國前,有少數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為上海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畢業於廣州博濟女醫學院(中山醫學院前身)的張竹君來滬開辦診所,這是國人在上海開埠後所辦的第一家女子西醫診所。後來,她又先後於光緒三十一年和光緒三十四年,與人共同創辦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和上海醫院(今第二人民醫院前身)。辛亥革命時期,張曾在上海組織成立"中國赤十字會",並親率救護隊赴武漢搶救傷員。民國初期,上海白喉、霍亂流行,她為杜絕傳染源、救治病人而多方奔走、施診給藥,被譽為醫學界的"巾幗偉人"。
在西醫婦產科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是首任西門婦孺醫院婦科主任王淑貞。她早年求學於江蘇女醫學堂,後赴美留學,先後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士學位和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民國15年(1926年)回國後即入西門婦孺醫院創建婦科,同時兼任上海女子醫學院教授,民國21年任該院院長。王淑貞及西門婦孺醫院在婦科內分泌、產後流血防治、腹膜外剖腹產、產道異常研究以及婦產科醫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使上海婦產科醫學在20世紀40年代就達到較高水平。
在上海早期的護理事業方面,伍哲英是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伍原籍福建,中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畢業於旦福醫學院及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回國後在北平從事醫院護理和護理教學工作。民國9年來滬,任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總護士長;後任上海伯特利醫院護士學校校長兼醫院護士長;後又創辦濟民醫院和南洋醫院,任兩院的總護士長;創辦上海高級護士學校,任該校校長。抗日戰爭初期,伍曾帶領學生為救護傷病員做了不少工作。
建國以來,上海女醫務衛生工作者的貢獻表現在更多的專業領域和不同的醫護活動中。
在醫療和衛生保健方面,女醫務工作者歷來是兒科和婦產科的主力。兒科專家蘇祖斐(上海市兒童醫院)繼1948年在國內首先聯用鏈黴素、普魯咪唑治療兒童結核性腦膜炎獲得成功之後,又於1963年取得國內第一例先天性愚型及其染色體的研究成果;劉湘雲(上醫大兒科醫院)則在國內首先開展小兒神經系統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突破。婦產科除原上醫大婦產科醫院院長、著名專家王淑貞外,袁耀萼和鄭懷美(上醫大婦產科醫院)在婦女疑難雜症治療,以及女性內分泌、女性生殖生理、計劃生育、優生等方面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中取得成果。華嘉增(第一婦嬰保健院)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開展婦女保健以及提倡"母乳餵養"等方面的工作,也成績卓著。此外,在中西醫其他各科中,建國後也湧現不少醫術精湛的女專家。其中較著名的有肺癌專家廖美琳(上海市胸科醫院)、傳染病專家徐肇玥(華山醫院)、職業病專家王簃蘭(上海醫科大學)、口腔科專家劉正(第九人民醫院)、眼科專家張皙(第一人民醫院)等。著名中醫有曙光醫院龐泮池(擅治惡性腫瘤),嶽陽醫院朱南孫(擅治痛經),上醫大婦產科醫院李超荊、俞瑾(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從事內分泌和生殖免疫的臨床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陳湘君(擅治風溼病疑難雜症),天山中醫醫院陳之才(擅治風溼病、老年病),第六人民醫院許幗光(擅針灸治療婦女常見病)等。
在醫學科研方面,也有一些女醫務工作者的成績在國內以至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其中除不少科研成績是同臨床工作密不可分者外,取得較突出科研成果的女醫務工作者還有:陳賽娟(瑞金醫院)在白血病的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獲得重大成績,在國際上首次報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變異型易位,從而進一步克隆成功與發病機理有關的新基因,實現了中國人類疾病基因克隆的零的突破。劉達莊(上海市血液中心)負責的血小板血清學技術研究也為國內首創。聞玉梅(上海醫科大學)證實了中國存在B肝病毒核心基因缺失及突變,並創建了激治T細胞以消除B肝免疫耐受的新治療方案。宋後燕(上海醫科大學)研製成功能安全有效地治療腦血栓和急性心肌梗塞症的藥物,在治療失語偏癱和心絞痛方面有顯著療效。孫鳳豔(上海醫科大學)在醫學神經生物學前沿性課題研究中提出的新觀點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並被聘為國家自然科學第七屆評審組專家。張德瑋(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處)從事提高宮內節育器避孕效果方法的研究,獲得重要成果。陸湘雲(上醫大婦產科醫院)在國產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的應用研究方面獲得成功。張惜陰(上醫大婦產科醫院)的子宮頸癌早期診斷與治療研究也達國際先進水平。
許多女醫務工作者還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災區救護、血吸蟲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在1976年上海支援唐山抗震救災,以及多次抗洪救災活動中貢獻了重要力量。中山醫院護理部主任徐和,先後六次參加災區醫療隊,常身背藥箱,踩著積水,不分晝夜搶救傷病人員,受到災區人民的交口稱讚。有的女醫務工作者,則為完成國家的援外任務,貢獻了她們精湛的醫療技術。
女護理工作者為減輕病人痛苦、加速病人康復而不辭辛苦、無私奉獻。第一人民醫院護士長史美利,為減輕嬰幼兒靜脈注射時的痛苦,曾多次在自己身上觸摸試驗;為及時搶救病人,她還曾連續工作37個小時,一年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日加班。遵義醫院護理部主任陸玉珍,安心從事麻瘋病患者的護理工作達36年,經常為病人做大面積潰瘍的衝洗、換藥等又髒又臭的工作,從無怨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護理部主任莊英蘭,根據病人的心理需要,採用開放式護理方法,有效地消除了病人因住院而引起的綜合症。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護士長李琦,數十年如一日,為截癱的孤寡老人上門換藥,足跡遍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頜面外科護士長張國萍,精心護理病人,常從死亡線上挽救病人生命。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研究室主任吳霞,在中醫護理中勇於創新,將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應用到中醫護理上,填補了中醫護理的空白。
此外還有一些女醫務人員,由於工作需要而走上了醫學衛生管理部門以至黨政領導工作崗位,並作出了貢獻。其中有:曾任國際和平婦嬰保健院院長的張佩珠,曾任第一人民醫院院長的林淑瓊,曾任中共上海市衛生局黨委副書記兼副局長的周劍萍,曾任中共上海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左英,曾任中共上海市衛生局黨委書記與市人大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的何巧娟,先後擔任上海市副市長的謝麗娟和左煥琛,以及1988年起擔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官員的環境醫學專家陳秉衡等。
二、榮譽
建國以來,上海不少女醫護、衛生工作者在臨床、科研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或具有良好的醫風、醫德,表現突出,獲得了各種榮譽、獎勵。
歷年獲各種全國性榮譽稱號的有:全國勞動模範2人(1950、1979年),全國先進工作者13人(1956、1960、1989、1995年),全國新長徵突擊手2人(1979、1985年),全國"三八紅旗手"17人(1960、1978、1982、1988年),全國"三八紅旗集體"3個(1960、1978年),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8人(1960、1983、1992、1994年),全國模範護士32人(1988年),全國優秀中醫護理工作者2人(1991年)。
歷年獲各種上海市榮譽稱號的有: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51人次(1950~1995年),上海市新長徵突擊手16人(1981~1995年),上海市"三八紅旗手"323人次(1960~1996年),"三八紅旗集體"61個(1960~1996年),上海市名中醫7人(1995年),上海市模範護士3人(1993年),上海市優秀護士198人次(1981~1993年)。
獲得國際南丁格爾獎的2人。
此外,還有不少人獲得上海市有關部門的各種科技進步獎。
歷年獲全國和國際榮譽的個人及集體名錄
全國勞動模範
1950年 鍾明月
1979年 張濟華
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
1956年 張倩芬 冒 明 周德芳 金曼修 洪慧勤
1960年 陳金香 楊秀玉 倪麗娟 沈行節
1989年 劉璦如 史美利 李 琦
1995年 馬竹卿
全國新長徵突擊手
1979年 劉 軍
1985年 薛 煒
全國三八紅旗手
1960年 黃 樺 陳孝曙 龐泮池 王維新
1978年 蘇祖斐 黃 樺 李月雲 邵葆若 何葆光 王文英 史明真 李奕奕
1982年 王文英 陳 映 司馬蕙蘭 張佩珠
1988年 何巧娟
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1960年
華東醫院藥劑科女職工
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灼傷病房護理小組
1978年
中國福利會國際婦嬰保健院
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1960年
陳金香 楊秀玉 倪麗娟 沈行節
1983年
李月雲 徐肇玥 吳梅蘭 朱南孫 史美利 司馬蕙蘭 顧菊芳
蔡 琪 陳之才 秦玲玲 陳祥雯 陳佩珍 顧雪梅 戚婉瑛 駱益君
陳玉倩 朱其英
1992年
林淑瓊 曾蓉芳 廖美琳 袁建華
1994年
陳賽娟 徐敏華 何梅芳
全國模範護士
1988年 張賢令 薛玲娣 顧麗媛 龔中傑 呂阿妹 羅紹霏 陳佩瓊 林敘珍
梁善玲 楊永雯 袁建華 紀成路 傅建英 張靜芳 錢鳳妹 王月琴
韓玉鳳 陳文娟 李 琦 夏玲萍 朱雪琴 崔 英 丁志梅 吳楣楣
張文英 嚴才娟 俞忠英 富國英 邱美英 金 衛 金和平 張德佩
全國優秀中醫護理工作者
1991年 吳 霞 彭佳珍
各種國家科技成果獎獲得者(第一負責人)
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1985年 胡玉琴
1987年 徐肇華
1993年 胡孟冬
1996年 胡之璧
三等獎
1985年 司馬蕙蘭
1987年 樓月芳 王簃蘭
1989年 楊英珍 張惜陰
1992年 宋後燕 陸湘雲
1995年 聞玉梅
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1986年 黃祝玲 顧芝萍 葛麟俊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1994年 陳賽娟
二等獎
1986年 邵家珏
1988年 陳秉衡
1991年 張惜陰
1992年 朱德妹
1994年 楊英珍
1995年 王德芬
衛生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1979年 王菊華
1981年 段恕誠 曹小定
1983年 胡孟冬
1984年 林雲璐
1985年 曹小定
1986年 王簃蘭
1988年 楊英珍
二等獎
1979年 聞玉梅 李超荊
1980年 江敬珏 徐肇玥
1981年 葉德華 朱 桐 吳懷英 王愛芳
1982年 朱 桐 王簃蘭 趙桂芳 王容芳
1983年 司馬蕙蘭 鄒 駿 鄭應昭
1984年 王岱明
1985年 趙慈林 金昭英 鄭 萍
1986年 俞翠珠
1987年 劉璦如 許曼音
1988年 何蓮芳 張惜陰 陳秉衡
1989年 舒曉鷗
1990年 聞玉梅
1991年 聞玉梅 宋後燕 陸湘雲
1994年 何麗芳
1996年 鄭懷美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1991年 許紹芬
1993年 胡之璧
二等獎
1992年 施玉華 曹小定
1994年 趙粹英
1996年 鄭蕙田 許紹芬 俞 瑾
國際性榮譽南丁格爾獎獲得者
1987年 史美利
1989年 陸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