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 董一文 王鑫 葉萌
隨著高溫季節來臨,核酸檢測醫護人員、環境採樣人員、社區防疫志願者、社區幹部等新冠防疫一線人員在工作中的健康問題應引起重視。為避免長時間穿戴防護服引發的中暑或慢性健康損害,應為固定地點的工作人員提供陰涼休息區(如設遮陽棚及電風扇),準備含鹽的清涼飲料及防暑降溫藥品,有條件的可實施限時輪崗作業。
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各行各業復工復產過程中勞動者進行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保護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做好2020年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高溫中暑的健康危害,切實避免勞動者因長時間於高溫環境下作業或佩戴防疫用品、穿戴防護服造成中暑事件發生。
中暑是指在高溫或高溫伴隨高氣溼作業環境下,人體以體溫失衡、代謝紊亂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功能障礙,通常以高溫作業和露天作業時高發。在工業領域中,鋼鐵冶煉、鑄造等存在生產性熱源(如熔爐、焊接)的作業,印染、造紙等溼熱作業及建築搬運、道路施工等夏季露天作業均屬於高溫作業。勞動者長時間從事高溫作業,可出現體溫調節失衡、水鹽代謝紊亂、食慾減退、精神不振、肌肉活動力降低等一系列不適症狀,可能導致中暑。
輕症中暑者多以口渴、食欲不振、頭昏頭痛、多汗、疲乏、虛弱、心悸、面色幹紅、注意力渙散、動作不協調、體溫正常或稍高為典型症狀;重症中暑則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熱射病三種類型。熱衰竭以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悸多汗、面色蒼白、皮膚溼冷、眩暈昏厥為主要症狀;熱痙攣以腹部、四肢(如腓腸肌)肌肉的對稱性痙攣和收縮疼痛為典型,中暑者通常體溫正常,神志清醒;熱射病為最為嚴重的中暑類型,發病突然,患者出現體溫快速升高,意識昏迷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死亡。
針對早期輕症中暑,發現後應立即將患者脫離高溫高溼環境,轉移至陰涼通風處,疏散人群保持空氣流暢,將患者平臥並去除衣物進行散熱。若體溫過高,可用75%醫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全身。必要時可在額頭、腋下放置冰袋進行降溫。當輕症中暑患者未好轉或出現重度中暑症狀時,可給予藿香正氣水、人丹、十滴水等防暑降溫藥品,並儘快送往醫院就醫。對於高溫作業引發的職業緊張等問題,用人單位應合理安排輪崗調休、縮短作業時間、為員工提供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緩解人員緊張情緒。
為了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早在2012年出臺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切實維護了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用人單位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採取改善作業條件、調整高溫作業時間、配備必要的通風及降溫措施、給予防暑降溫飲料和預防藥品等辦法預防勞動者高溫中暑。同時,由於高溫作業時心肌耗氧量增加,勞動者易出現腦溢血、腦梗死、腦血栓、心肌梗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用人單位應在高溫天氣來臨之前,組織高溫作業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對患有心、肺、腦血管性疾病、肺結核、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其他身體狀況者,調離高溫作業崗位。
【來源:濰坊高速交警榮烏大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