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傳播到現在,疫情防控已經過渡到常態化,廣大師生從每天刷微博、微信等關注疫情發展過渡到偶爾關注,大眾的心理狀態也從容易焦慮、恐懼、懷疑過渡到平靜、放鬆甚至有點輕視疫情的心態。那麼,大眾的這種心理狀態有哪些利弊呢?
1、利:
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經歷過短暫的恐慌等非正常情緒後,大眾的恐慌心理開始減退,能夠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狀態,有助於我們個人的正常發展,也是恢復教育常態化的基本要求。同時,此次疫情經歷能夠提高應對困難的能力,增加個人心理的堅韌性。
2、弊:
隨著疫情的常態化,大眾的心理防禦機制開始下降,我們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例如:戴口罩人群明顯減少、聚集性活動人群明顯增多、跨地區旅遊增多,都給疫情防控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那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們該如何做好心理防護呢?
一、面對疫情理性對待
1.鼓勵自己,允許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等心理波動。
2.產生情緒是正常的,應該理性對待情緒變化。
3.積極做好防護,不放大恐慌。
4.把自己照顧好,通過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保持積極情緒。
二、合理關注自身情緒
1.試著合理地宣洩情緒,如做一些室內運動,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煩惱和焦慮,然後把這張紙撕掉。
2.尋找親朋好友的支持。
3.在累了的時候先照顧好自己,這個時候,我們要先緩解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恢復、更好地幫助其他人。
三、合理關注疫情信息
1.關注權威媒體報導。
2.睡前不過分關注相關信息。
3.做信息的主動搜集者而非被動接受者。
四、正向思維,樹立積極心態
1.注意每日的資訊中,其實正面信息是多於負面的。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2.多回憶在每一次遇到危機時你曾如何面對。重新肯定自己身為一個個體的能力。
3.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了解問題的影響,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而言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4.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五、保持規律生活,找回生活掌控感
1.嘗試回到自己以前熟悉的作息中,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2.每天給自己規劃2-3件容易完成的事即可。
3.我們的目的是保持穩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現在的境況裡把每件事都做到盡善盡美。
六、重建/加深親子關係
家人間找個時間向彼此提問以下十個問題,活動的規則就是回答者針對問題真誠回答,提問者或旁觀者不對回答者的回答做評論。建議用手機或者其他攝錄設備記錄下這次交流的內容。
十個問題
1.你對我們現在的關係滿意嗎?
2.你覺得你了解我嗎?
3.有沒有曾經後悔對我做過某件事?
4.你討厭過我嗎?
5.在你印象中,我們最親近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6.我做過最讓你驕傲的事情是什麼?
7.我做過最讓你失望的事情是什麼?
8.我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子女嗎?
9.你心目中理想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關係是什麼樣的?
10.你愛我嗎?
無論遭遇了什麼,保持一種&34;的希望感是最為重要的。希望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可以在危機中成長,繼而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愈發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