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西足球,世人會馬上想走街頭足球。而實際上,由於城市化的進展,人口和車輛的增加,上個世紀上半葉甚至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中期的街頭足球日趨罕見。至少在城市中心,在富人區,街頭足球已然絕跡。而只有在郊區,在貧民窟,街頭足球的一線血脈尚存。相比外面的足球,貧民窟的足球更隨性,更自由,也更野性
去年10月中旬,一部反映貧民窟足球的紀錄片在巴西公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好評。這部紀錄片名為《Pelada, Futebol na Favela》,翻譯成中文就是《Pelada:貧民窟足球》。Pelada這個詞不好翻譯成中文,它的大概意思是足球愛好者間的一場"足球賽",沒有裁判,沒有越位,人數可多可少,對服裝沒有和場地沒有任何限制,輸贏或許也在意,但更重要的是為了娛樂而展開的野路子足球賽。
在葡語裡,關於這個詞的來源也沒有定論。Pelada的詞根來自葡語的"皮,皮革",足球是用皮革做成,與皮革有關的Pelada就成了業餘足球賽的代稱。用作形容詞,Pelada還有"光禿禿"之意。野路子足球賽,比賽場地可能就是一塊或堅硬或鬆軟,上面寸草不生的土地。因此Pelada一詞指是的這種場地,也隨之借指在這種場地上踢的業餘足球賽。
還有一種說法,用作形容詞,Pelada也可以指人光著身子。買不起隊服,而且是臨時湊足兩撥兒就開踢,為了使兩方球員有所區分,一撥兒人乾脆躲掉上衣,光著膀子踢。這樣說來,Pelada一詞指的是光膀子足球賽。不僅光膀子,還有光腳踢的呢。家裡窮賣不起球鞋的,乾脆就光著腳踢。反正是在土地上,也沒有小石子或碎玻璃碴子,巴西窮孩子的鐵腳板和硬腳頭,就那樣日復一日、無冬歷夏地練了出來。
再轉回到《Pelada:貧民窟足球》這種在巴西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的紀錄片。這片紀錄片由Trator Filmes公司出口,導演是阿萊士?米蘭達。影片反映了裡約和聖保羅貧民社區的足球運動,片子時長80分鐘。據該片導演阿萊士?米蘭達說,"我決定反映貧民窟足球的本質,片中也揉合了音樂和土場足球球隊的力量。"除了反映貧民窟孩子渴望踢足球的強烈願望,場邊觀眾的激情,該紀錄片還採訪了羅納爾多、內馬爾、萬佩塔、路易松、路易斯?法比亞諾等成名桑巴球星,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小時候也家境貧寒,出生和成長於貧民窟或貧民區,也是踢著Pelada長大。
貧民窟的孩子們也喜歡足球,這一點有在裡約熱內盧舉辦了幾年的"貧民窟杯"為證。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杯"足球賽共有80支球隊參賽,其中64支男子足球隊,16支女子足球隊。所有80支球隊都是業餘性質,球員來自裡約各貧民窟,共有2000名孩子參賽,年齡段為15歲至17歲。今年是世界盃年,裡約貧民窟杯足球賽照常進行。
貧民窟足球,或者擴大到貧民足球,它與富人區的足球有著本質的不同。貧民窟的孩子更無拘無束,更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踢球的功利性弱,更多地是為炫技和享受快樂。與富人家庭出生的孩子不同,貧民窟的孩子吃過苦、受過累,他們踢得更頑強,也更有血性。遇到困難,富孩子可能會知難而退,但貧民窟的孩子,除了踢球改變人生和命運別無他途,他們會更堅強,更不服輸
當代足球變得越來越功利,越來越全球化,越來越趨同。各種風格在一點點地消失,足球踢得越來越程式化,越來越千人一面。而在裡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的大大小小的貧民窟裡,在物質匱乏的貧民區,還有著一群人數眾多的窮孩子、苦孩子,踢球改變人生依舊是他們最華麗的夢想。或許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巴西足球快樂、輕靈、崇尚個人表現的球風才得以傳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