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外貿企業樣本:3000元月薪難留人 大量訂單流向東南亞

2020-12-11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查道坤 蘇州攝影報導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查道坤 蘇州攝影報導

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是我國的外貿重鎮。據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進出口關別總值表,負責江蘇全境貨運監管等海關業務的南京海關,在2012年1~9月的進出口總值位列第三,僅在上海海關和深圳海關之後。與上海不同的是,江蘇有著更多的製造企業,也更容易受到歐債危機等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

隨著我國勞動力價格的逐步上升,大量國際訂單向越南、柬埔寨等國家轉移,地處江蘇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正在受到怎樣的影響?製造企業和外貿企業在多種不利因素的衝擊下,正在以何種方式求生,並在低潮中艱難轉型?

事實上,有不少企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就已經開始了轉型之路的探索,比如對新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引進等。但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在每況愈下的出口大環境下,這些企業首先面臨著生存的壓力,而轉型需要的資金、人才等儲備還遠遠不夠,這也讓這些企業在生存與創新之間難以在短時期內找到最佳的平衡。

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各項政策,力求穩定與促進外貿企業的發展,但各項政策的落地也還需要時間,眾多外向型企業需要各界更多實質性的幫助與扶持。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趕赴江蘇,以蘇州作為樣本,對當地外貿企業和製造企業進行了深入採訪,希望通過以下報導,能向讀者呈現出這些企業的真實現狀。

「14%……是負增長。」徐釗身子前傾,一字一頓地強調。

徐釗掌舵的蘇州恆豐進出口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蘇州恆豐)經營各類輕工業品、紡織服裝、機電、自行車及零配件等產品的進出口業務,年進出口額已超過2億美元。但今年1~8月,這家企業的出口額出現了兩位數的負增長。

情況不容樂觀。

「景況不佳的外貿形勢,可能還將持續2~3年時間。」徐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現階段,保有現金流,保證在手的客戶與訂單,是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這並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訂單正在流失

指縫太寬,訂單太瘦。

如今,作為蘇州恆豐的董事長,徐釗的職責之一,是千方百計先留住訂單。這與他所經歷的當地進出口行業輝煌發展的年代形成巨大反差。

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翻起桌上厚厚的名片本,徐釗有時會回想起曾經的好時光,

當年離開學校後,身為哲學博士的他被蘇州市平江區相中。一段政府機關的工作經歷後,25歲的徐釗被派往一家生產旅遊帽的區屬國企任廠長。

當時的國有企業不景氣。這家僅有170餘人規模的旅遊帽廠,人均虧損已高達萬元。外貿行業的新兵徐釗,在這時展現了自己的接單能力,企業也很快扭虧為盈。

1993年,徐釗又在蘇州五礦進出口公司完成了70萬美元的貿易額,成為當時公司完成業務量最多的業務員。1994年,這一數字翻了10倍,達到700萬美元。

幾年後,徐釗來到了蘇州恆豐的前身,蘇州市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當時,公司已連續4年虧損,帳上現金僅有4.2萬元。徐釗招來了自己的子弟兵,借來了周轉資金。2001年,公司實現了2500萬美元的出口額。2003年,徐釗成為改制後的蘇州市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即後來的蘇州恆豐的董事長。

「1995年到2005年,那是外貿行業的黃金時節。公司的出口額每年翻一番,實現100%的增長。」徐釗說,當時,蘇州恆豐出口的服裝成衣漂洋過海,被送入美國各大型超市。

但好時光很快過去,徐釗發現,公司很難再接到美國超市的訂單,以往絡繹不絕、登門拜訪的中介商們,似乎一夜之間,就轉身去了越南、柬埔寨、斯裡蘭卡。

一些中介商不再出現,他們只留在徐釗的名片本當中。在那些格式大小、精緻程度不一的名片上,徐釗用心地記下了客戶需要的貨物、價格、款式,甚至包括他們的長相、愛好和對食物的口味。

但即使是這樣的誠意,也難以挽回客戶的心。

徐釗在歐洲考察發現,越來越多的商品標籤已經由 「MadeInChina」變成了「MadeInVietnam(越南)/Cambodia(柬埔寨)」。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趨勢似已不可逆轉。

一度讓徐釗略感慶幸的,是蘇州恆豐總算爭取到了向柬埔寨出口面料的訂單,這些面料在當地加工後,被運往一家美國超市。但到了2012年,蘇州恆豐也已經徹底失去了這份訂單,而另一些訂單,則不得不被縮量、壓價。原因就是國內企業前往越南、柬埔寨投資的工廠已落地生根,而由此帶動的當地企業,也依靠廉價勞動力讓中介商們重新看到了當年中國工廠那樣「價廉物美」的形象。

從6個貨櫃到2個貨櫃

歐洲和美國,原本是蘇州恆豐的重點出口市場。這兩個地區的採購額,佔據公司出口體量的60%。

然而近期的歐洲考察之行,給徐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當地人的消費觀念正在急速轉變,購買力的下降日趨明顯,比如在歐洲超市內,「原先一打12塊起賣的抹布,被分拆賣了。」

伴隨著歐債危機而來的一系列「併發症」,正猛烈地衝擊著蘇州恆豐的傳統業務。

蘇州恆豐原先一款出廠價150美元、採用高端配置的自行車,現在被採購商要求降低標準,定價也減少至80~90美元。「如傳動系統之前鍍克羅米,現在被要求用塑料,這導致我們的利潤率被壓得非常低。」徐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即使如此,為了保住訂單、保證工人正常生產,蘇州恆豐只能盡力壓低成本。

在抹布產品的生產上,工廠發現,以現有的機器裁剪標準尺寸的抹布,會導致「一條邊」的冗餘,浪費非常嚴重,工廠為此研發改良了機器。

蘇州恆豐原先維持著每個月6個貨櫃的抹布出口量,但如今,經濟壓力下「更節約」的歐洲人,延緩了家用產品更新換代的速率,這直接導致抹布的出口量縮減至2個貨櫃。

談判也變成了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

以往爽快的貿易類企業、商社、汽車修理廠們,開始執行以銷定產的方針,多轉向短單、小單。「原先會要20000個紙盒、如今只訂5000個。」徐釗說,「好處是這些客戶還不會在價格上過多地計較。」

定下「長單」的客戶們,則會在訂單價格上反覆較勁。「一分錢,起碼要談一個小時。」徐釗說。

價格談攏了,但不可知的因素仍比比皆是。「由於訂單時間長,這段時間裡,國內工廠成本的上升、匯率的波動,對我們可能都是不利因素。」徐釗告訴記者。

勞動力成本壓力增大

「與金融危機時相比較,今年訂單還是有,但是前景不明朗,看不清。」徐釗說。

徐釗將訂單流失的原因之一,歸結為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五六年前,工人(月)工資800元,之後才上升到1000元、1200元,但上漲幅度緩慢,也和整體物價上升幅度相匹配。」隨著勞動力價格的飛速上漲,蘇州恆豐的成本也明顯上升。服裝供應商們開出的3000元月工資,早就無法吸引到工人。

徐釗就曾經歷過工人對工資不滿的事例。約一年前,在蘇州恆豐旗下的自行車廠,有噴漆工要求將工資上漲至5000元。工人們和徐釗都清楚流水線停運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徐釗最終滿足了工人的要求。

作為企業主,徐釗認為,自己無法控制工人的行為。但在柬埔寨等地,人工價格明顯較低,且由於缺乏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限制,工人可以通過長時間加班,來彌補效率的不足。

作為蘇州大學的哲學博士,徐釗的話語中時時顯露出辯證的思想。「年輕工人不願再從事辛苦、勞累的工作;其次是國內政策的引導,比如企業主需要為工人支付的保險增加、勞動者維權意識的增強。」但他也知道,在激烈的訂單爭奪戰中,任何一點細微的不利因素,最終都會被無限放大。

出口受困步履蹣跚 外向型企業急盼政策落地

「2008年金融危機時,外貿業是『血雨腥風』。現在,則是『步履蹣跚』。」蘇州恆豐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恆豐)董事長徐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影響比較大的是輕工類產品,尤其是日用消費品。」

針對出口形勢不佳,江蘇省政府已經出臺了新一輪穩定外貿增長的扶持政策,但對於江蘇的外貿企業來說,他們最關心的,還是各項政策能否落地。

出口企業艱難求生

每年八九月份,是歐洲聖誕訂單到來的高峰,也是蘇州市春菊電器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春菊電器)上上下下最為忙碌的時候,但是今年到目前來看,「訂單僅僅是以往的80%,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公司辦公室主任李斌說。

春菊電器是一家規模550人,專門生產真空吸塵器、蒸汽清潔器、空氣淨化器及吸塵器配件的公司。公開報導顯示,公司2010年實現年吸塵器總產量300萬臺,銷售額近7.3億元人民幣。「我們公司90%以上是外銷,出口主要面向歐洲地區。」李斌介紹。

蘇州當地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國內近60%的吸塵器出自蘇州企業,產品也遠銷國外,「所以每當全球經濟出現波動時,我們的訂單就相應會受到影響。」蘇州市吸塵器行業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李斌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春菊電器所獲訂單增長了10%,「在整體外貿進出口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數字,對於我們這種類型的企業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儘管隨著歐債危機影響的進一步擴大,該公司今年下半年的訂單出現大幅下滑,但李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公司並沒有因此產生裁員的想法。「雖然訂單下滑了20%,但是每天正常的生產量還是能保證。相對於之前,目前員工的加班是取消了,加班工資因此減少了,但總體來看沒有大的影響。公司也拿出了一些資金對員工補貼,所以工資沒有太大變化,也沒有出現員工辭職的情況。我們必須保證員工的工資收入,不能讓員工流失,雖然現在出口是不太好,但是隨著新市場的開拓,我們相信很快就會天亮。」

記者在春菊電器的一個生產車間看到,機器不停轟響,整個車間容納100多名員工,工人們顯得比較繁忙,每條生產線上員工分工明確,工作流程井然有序。「這個車間160多名員工,每天生產4000多臺,這些產品都已有訂單,公司並沒有出現庫存積壓的情況。」李斌告訴記者。

生產線上,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員工告訴記者:「公司現在生產的產品確實比往年少了一些,但是還能保證我們每天8小時有活兒幹。加班時間少了,工資也少了,但是總體來說我們還能接受,不會離開公司。」

然而,對於外貿企業來說,除了經營壓力以外,還有太多不可預知的風險,會隨時降臨。

來自美國的貿易壁壘,就讓蘇州恆豐的拖鞋產品裹足不前。美國發起的反傾銷案,給蘇州恆豐選擇是,支付10萬美元應訴、或是放棄市場。「國內絕大多數外貿企業出口拖鞋產品的規模僅僅100萬~200萬美元。比如我們公司,一年的總出口額200多萬美元,毛利也就10萬美元。一旦獨自應訴,很可能既輸掉市場,又白白搭上大筆訴訟費用。所以,最後我們只能選擇放棄。」徐釗說。

拖鞋並不是蘇州恆豐的主打項目,但為之供貨的一家工廠卻因此關閉,200多名工人失了業。「我們佔了這家工廠60%的採購額。」徐釗告訴記者。

「面臨國際貿易摩擦時,我們缺乏專業團隊和政策的有效支持。」徐釗認為,「這本應由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牽頭,組織企業集體應訴,並由專業隊伍提供技術支持,以減輕企業負擔和承受的風險,但實際上,我們很難得到這方面的有效支持。」

扶持政策兌現難題

情況似乎正在出現轉機。

刊載於江蘇省發改委網站的《蘇州市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情況分析》介紹,蘇州市委、市政府已多次召開外貿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座談會,出臺了新一輪《關於促進商務轉型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穩定外貿增長的扶持政策,對企業的扶持獎勵政策提前至半年度兌現。

但外貿企業關心的,是當此經濟形勢微妙之際,各項政策能否落地。

「稅務部門最近出臺了一項新規,開始對佣金收稅。這樣的話,好多中介商不願意和我們繼續合作,而轉向越南、柬埔寨等地區。」徐釗說。

「另一項新規則是針對來料加工出口退稅。以前,面料廠、加工廠的發票,都可以去稅務局退稅,但是現在只有服裝廠可以統一開票,這意味我們要多繳一筆地稅,」徐釗說,「估計會佔總銷售額的1%」。

「這都是最近發生的事。」他面露疲憊,「我現在很大一部分時間,用於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上。」

上海證券分析師胡月曉在其研報中提及「出口退稅」政策時表示:「年初至今,中央財政收支一直保持著收入減速而支出增速的局面。中央及地方兩級財政收支情況留給進一步寬鬆的空間已經不多了。一邊是經濟下滑帶來的稅收收入劇減及地方土地出讓金收入的減少;另一邊是各項支出難以縮減,不難理解為何減稅會如此的困難。」

「我們希望出臺一些不需要佔用企業現金流的政策。」一家在臺灣地區上市的電子企業部門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另外,希望降低物流費用——這些點點滴滴的費用,都造成企業的運營成本難以下降。」

在近日舉行的2012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王慧敏也表示,扣除產業結構因素,我國物流費用率的合理水平應在13%左右,這意味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運行承擔了約佔GDP5個百分點的「超額物流費用」。

「再比如海關方面,我們希望查驗率能夠降低。經常碰到的情況是,由於等待查驗而影響到出貨時間。」徐釗指出。

好消息是,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今年7月印發的 《關於加強和改進口岸管理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意見》中,已提出將努力提高外貿貨物通關效率,儘量降低外貿貨物在途成本。同時由口岸所在地政府牽頭,對所有涉及外貿貨物查驗監管收費項目進行一次集中清理,取消各種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收費。並對於需要提供擔保的通關業務,積極探索不需佔用企業資金的擔保方法。

轉型艱難:在生存與創新中尋找平衡

外貿形勢不佳已經深刻地影響了相關企業的運行。在這一背景下,企業開始尋求轉型之道。他們需要在維繫訂單、保障生存發展,與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之間艱難平衡。

接小單 拓市場

「我們正積極開拓中小型客戶,即使只是1個貨櫃的訂單,也做。」蘇州恆豐董事長徐釗說。開源之外,公司還正想盡辦法節流。比如,他打起貨櫃的主意。在這個載重25噸、面積30立方米的貨櫃上,如何解決「出口一些鐵質配件,非常重,但會留出很多空間;而出口棉質物,空間塞得非常滿但重量不足」的問題。徐釗往往會嘗試種種優化組合,以與客戶取得雙贏的效果。「就像超市,他可能並不需要一貨櫃的餅乾,但會需要餅乾、飲料、薯片等各種品類。」

更「治本」的方法則是延伸企業鏈條。「上遊將工廠建好,下遊直接面對客戶。」徐釗闡述自己的思路。

蘇州恆豐計劃在國內新開工廠,以此控制成本、保證質量。之前,蘇州恆豐曾投入3600萬元,組建了自己的車業公司。而自行車及零配件出口業務1至8月逆市增長的表現,已經讓公司嘗到了甜頭。在客戶端,徐釗希望產品能更直接接觸到終端客戶,減少貿易商和中間環節的費用。「我們新近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開了一家分公司,面向東歐市場,我們還希望在德國的德勒斯登再設分公司,以打入西歐市場。」徐釗告訴記者,在此之前,公司的產品更多通過中間商進入西歐地區。

蘇州市春菊電器也希望打開更多新市場。

「訂單的下滑給了營銷團隊很大的壓力,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公司積極地開拓了北美和中亞地區市場,這些市場我們之前都沒有進入。而這次,我們在北美市場和伊萊克斯合作,目前已籤下了訂單,這將佔到我們明年生產量的30%,也是公司業績的一個主要增長點。」春菊電器辦公室主任李斌說。

蘇州市吸塵器行業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就蘇州本地吸塵器企業而言,不僅是春菊電器訂單受到大環境影響出現大幅下滑,其他企業也出現下滑,而這些企業也有開拓新市場,以此來對衝外貿出口下滑所致損失的打算。「以往都是把出口方向對準歐洲市場,當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導致訂單下滑後,這些公司開拓北美等地市場也是必然的選擇。」李斌認為。

轉型升級的艱難抉擇

刊載於江蘇省發改委網站的 《蘇州市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情況分析》稱,蘇州將採取展會攤費補貼、出口參展費用支持等形式,鼓勵企業參加境內外的各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博覽會,加大扶持力度,幫助企業深挖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

不過開拓新市場,對於企業來說並不容易。「困難之一,就在於創新艱難」,徐釗說,蘇州恆豐曾試圖通過購買國外產品,改造後再度推向市場,但一度在嚴謹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面前受挫,「當你研發完了所有的東西,試圖推向市場時,發現別人的產品仍在某個結構上擁有專利,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德國人曾經推出過自行車配件5件套,並且申請了專利。但我們調研了市場後發現,隨著新式車如山地自行車的普遍使用,原先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於是我們推出了9件套產品,增加了諸如維修山地自行車的功能,同時也成功地繞開了智慧財產權制度的保護。」徐釗說。

徐釗認為,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現在還沒到轉型升級的時候,「轉型升級的前提,是企業必須有實力、有積累,才能有資金實力研發、升級產品。但當前政策對創新升級的鼓勵,集中於鼓勵成功者,階段性的鼓勵很少,一旦中途遇挫,則根本拿不到獎勵。特別是一些缺乏實力、尚處於生存和發展階段的企業而言,更無力投入研發。」

蘇州恆豐希望做一些引領市場的產品,並圍繞客戶的需求進行創新。公司的研發人員發現,以前市場上出售的樟腦丸,放在衣服裡,國外顧客反映氣味太大。於是,現在他們研發了樟腦紙,可以放在衣櫃下面,每兩個月更換一次,「現在每個月都有5個貨櫃的訂單。」徐釗說。

一家在臺灣地區上市的電子企業部門負責人認為,「研發升級的關鍵,還在於緊跟市場的,特別是在企業還沒有能力主導終端產品的時候。」這家公司將研發部門設於臺灣地區,「例如蘋果要推iPadmini,我們就迅速跟上,拿出符合要求、體積更小的基礎電子元件。」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徵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相關焦點

  • 月薪三千留不住打工者
    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各項政策,力求穩定與促進外貿企業的發展,但各項政策的落地也還需要時間,眾多外向型企業需要各界更多實質性的幫助與扶持。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趕赴江蘇,以蘇州作為樣本,對當地外貿企業和製造企業進行了深入採訪,希望通過以下報導,能向讀者呈現出這些企業的真實現狀。
  • 外貿紡織企業樣本:海外訂單流失,開源節流活下去才是出路
    對於以海外需求為主的外貿企業來說,壓力徒增。3月24日,江蘇精誠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凌炎接受記者採訪表示,當前企業訂單不足是很大的問題。對於企業來說,瘦身是唯一的辦法,開源節流活下去才是出路。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對於外向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來說,外貿依存度較高,而以海外需求為主的外貿企業壓力徒增。這又以紡織產業為典型,因為紡織品是外貿總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直是江浙地區出口的優勢產品。從諸多企業的應對看,可謂剛解決完人員到位問題,又遭遇海外訂單下降。
  • 外貿企業轉型義烏樣本:需求回暖訂單增長 難題待解轉型路艱
    走在義烏市福田二區聖誕用品出口基地,給人的感覺卻冷冷清清。在這裡,記者看到不少店面大門緊鎖。  「企業關閉店面是去廠房趕訂單。」義烏聖誕用品行業協會副會長蔡勤亮向記者解釋,義烏聖誕用品企業經營基本上是「前店後廠」模式:店面大多集中在市中心附近的義烏市福田二區;廠房大多分散於距離福田二區幾十公裡外的郊區或工業區,有的甚至在外省。
  • 經濟危機衝擊下 中國企業海外訂單流向東南亞
    其採購經理告訴記者,經濟危機讓他們更加關注商品價格,公司要計算在中國、孟加拉、印度等地不同的工廠成本後再決定把訂單下在哪裡。  這並非個案。目前不少海外採購商都表達了2009年的訂單轉移計劃,他們背後龐大的全球採購體系將快速作出反應。  訂單的兩個流向  經濟危機加重了企業對降低採購成本的追求。
  • 企業為什麼要做外貿?外貿訂單怎麼來?外貿客戶怎麼找?
    疫情之下,中國對外出口、跨境電商的增長成為我國外貿逆勢增長的新標註。前三季度,我國外貿出口總值12.7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8%,另外測算顯示,中國跨境電商零售出口整體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2020年全球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2.7萬億元,今後仍將維持高速增長。
  • 苦盼等來了外貿訂單,供應鏈卻跟不上?紡織人苦笑:難啊!
    苦盼等來了外貿訂單,供應鏈卻跟不上?紡織人苦笑:難啊!杭州百濠羊絨有限公司創始人滕金玉近幾個月的時間也被訂單擠滿了。「大概從6月左右忙起來的。」滕金玉認為,歐美國家對於秋冬裝的需求不會在疫情中消失,但東南亞國家與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好轉跡象,很多訂單自然就轉移到了中國。「這兩個月訂單明顯多起來了,還有不少新客戶,工廠也都說很忙。」
  • 閥門行業4招出海秘籍,訂單暴增的外貿企業都在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閥門,比如:每次打開水龍頭或燃氣灶,我們都需要操作閥門;在工程建設中,閥門也被大量使用在工藝管道與機械設備的聯接安裝處。可以說,閥門對人們生活和工業建設都起著重要作用。那麼,閥門企業該如何藉助線上渠道覆蓋更多目標客戶、獲取線索及訂單呢?企業需要從平臺、內容及品牌等不同維度制定推廣策略。
  • 服裝外貿訂單暴漲卻賺不到錢,怎麼回事?
    原材料供應商在對外貿產業的預估都較為悲觀,產品備貨方面也就相對更謹慎,關鍵還是原材料短缺非常嚴重。」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國內棉花平均價為14263.08元/噸,自9月初已累計上漲12%,創下了去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 二是勞動力缺乏,產能不足難破用工荒窘境。「持續大半年的疫情,使得部分勞動力流失。
  • 海南5家企業入選「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樣本企業
    南海網海口7月28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陳麗娜 通訊員 覃周輝)7月24日,南海網記者從海口海關召開的「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樣本企業宣傳培訓動員會上獲悉,春光食品、海南煉化、富島化肥、金海漿紙和翔泰漁業等5家海南本土企業今年入選海關總署「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樣本企業。
  • 年末一線工人月薪三四千元 企業為「搶人」提待遇
    16日,市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會上不少企業急招一線操作工,有的企業一次性招聘幾十名操作工。「到了年底,企業為了完成全年訂單,紛紛開足馬力,一線職工的需求就會增加。」市人才市場有關人士說,另一方面,有的企業拿到了明年的訂單,為儲備人員,也會大量招聘操作工。加上年底返鄉潮逐漸開始,許多外鄉務工人員計劃離職,也給製造企業增加不少壓力。
  • 鞋業觀察|大量訂單回流國內,中國製造凸顯優勢
    近幾年來,國內人工成本上漲迅速,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很多訂單遷到了東南亞,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都是受益國。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產業發展環境的標準,而近期海外疫情的再度爆發導致大量訂單回流國內,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上的不可替代性。從9月開始,不少外貿企業出現爆單情況,甚至有些工廠訂單已經排到明年5月。
  • 蘇州:暖幫扶、助"回血" 全方位扶持外貿外資企業
    泰馬克精密鑄造(蘇州)有限公司位於相城經開區的泰馬克精密鑄造(蘇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化妝品、醫療、食品等快消品部件的美國獨資企業,產品遠銷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外銷比例達60%。期間不但制定出臺了《相城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支持外貿企業穩定發展的政策意見》(相「惠外」十條),還成功召開「相城區外貿企業座談會」,與重點外貿外資企業代表共話全球形勢,共謀外貿企業「突圍」良方。
  • 疫情夾擊下的外貿業樣本:訂單持續銳減 開源節流謀轉型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許多外貿企業大多有自己的生產工廠或者有固定的合作代工廠。「現在有些工廠還對我們生產的產品進行漲價,這樣無形提高了產品成本,讓我們十分鬱悶。」張棟說,但是現在訂單量較小,製造企業賺錢也不容易。最讓外貿企業感覺到壓力的還是有些工廠要求增加預付款。「有工廠甚至對我們說,以後這種外貿訂單需要交全款,不然風險太大了。」
  • 長三角外貿企業自救樣本:線上及內銷訂單佔比過半,不裁員反招新人
    像海斐歐這樣,通過雲端展會、出口轉內銷、提高產品競爭力及客戶粘性等多種舉措努力自救的外貿企業絕非少數。在國家穩外貿的大背景下,他們也提供了全球疫情下企業韌性的中國樣本。線上訂單佔比已超一半作為以外貿為主的公司,肖筱說,今年的訂單有望實現出口和內銷對半開的平衡。
  • 外貿業務員:從月薪3000走向月薪30000
    第一階段: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能拿到3000底薪(相較於其他銷售,外貿業務員的底薪起步是高的,這也就成為了很多人選擇做外貿業務員的原因),這個階段是熟悉產品、熟悉流程、學會初步跟單,少則半年,多則一年。 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學習階段,也是最難熬的階段。
  • 外貿復甦中國貨櫃「爆艙」:貨櫃企業訂單排到明年一季度
    外貿復甦中國貨櫃「爆艙」:貨櫃企業訂單排到明年一季度,月產量創歷史記錄仍難彌缺口作者:夏旭田針對外貿復甦後出現的貨櫃「爆艙」、「一櫃難求」、運費飆升等問題,11月27日下午, 中國貨櫃行業協會回應稱,自7月以來,中國出口貨量急劇上升,出口貨櫃需求猛增,不論是海運市場還是中歐班列,都出現箱源緊缺、運費飆升、周轉延遲的現象
  • 海外疫情席捲下的家居外貿市場:某東莞家具廠已半月未接新訂單
    近日以來,作為外貿重鎮的東莞屢屢爆發工廠關停事件,其導火線正是由疫情引發的海外客戶砍單、停單。九成外貿訂單被砍一月企業春節停工,二月復工一拖再拖,到了三月,疫情蔓延導致全球訂單取消——大多數從事加工貿易的外貿企業在最近三個月內幾乎都經歷著類似經歷。
  • 外貿人渡劫:貨櫃難訂,全球海運價格暴漲4倍
    事實上,從10月份以來,從印度到南美,再到東南亞,直至歐洲、北美洲等,全球海運價格直線式上漲,甚至出現過了一個晚上,價格就翻番的景象。隨著海運價格劇烈的波動,物流成本的飆升,不少中小型外貿企業的生存形勢,也變得比以往更為嚴峻。
  • 訂單不能按時交付!疫情當前,外貿企業當如何應對?
    對於外貿公司,外貿工廠而言,由於不知何時能夠復工,許多與國外客戶籤訂的訂單,合同能不能按時交付成了最令人頭疼的問題。麥出海小編在此為各位支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行動起來,儘可能地減少損失:1.及時整理訂單合同 了解訂單進展狀況建議各位外貿人,外貿企業和出口廠家首先排查目前受影響的訂單及合同,及時統計,並充分了解每個訂單進展情況。2.
  • 貨櫃一箱難求 訂單激增的外貿企業遭遇海運「卡脖子」
    沒錯,貨櫃「一箱難求」的現象,正讓寧波眾多外貿企業頗為煩惱。「現在確實是空箱難求。從9月份開始,到現在越來越嚴重了。」寧波市交通運輸協會集卡分會會長周海東告訴記者,由於疫情影響,大量的貨櫃滯留在國外港口,有的甚至在船上無法卸貨,導致從中國出去的箱子,大約每3個箱子只能回來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