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觀察|大量訂單回流國內,中國製造凸顯優勢

2020-12-16 騰訊網

近幾年來,國內人工成本上漲迅速,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很多訂單遷到了東南亞,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都是受益國。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產業發展環境的標準,而近期海外疫情的再度爆發導致大量訂單回流國內,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上的不可替代性。從9月開始,不少外貿企業出現爆單情況,甚至有些工廠訂單已經排到明年5月。有貨車師傅稱,自己等了3小時才裝上貨。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也向媒體透露,目前,中國幾乎每天都有一些行業和地方的外貿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市場來生產。

受疫情影響,雖然上半年我國皮革行業受到的打擊可謂不小。但5月份開始,國內疫情控制得當,生產開始有序恢復,加上國內需求拉動,行業出現回暖跡象。

與此同時,國外的疫情愈演愈烈,始終沒能完全控制,導致產業鏈受到衝擊,大量工廠沒法進行生產,而中國疫情控制得力,加上原材料充足,勞動力效率高,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無疑成為世界訂單的最佳選擇。

「最近,我們接到一批印度調過來的訂單,工廠正加班加點趕生產。」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下稱「萬邦鞋業」)行政副總經理彭毅生說。萬邦鞋業是世界知名運動品牌的供應商,過去產品九成銷往海外,然而疫情的全球蔓延致使其上半年外銷訂單有所下滑。在此情形下,過去幾個月萬邦鞋業把目光投向國內市場,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投入更多人力、經費用於技術升級,並在客戶開展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出更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的產品。

而這並非個例。「大約有78萬雙鞋調過來,貨值3000萬美元,目前工廠訂單已經排到年底。」6月以來持續回流的海外訂單,成了彭毅生甜蜜的煩惱。目前工廠正忙碌地安排生產計劃,每天增加兩小時工時,並改雙休為單休,保障訂單按期交付。

相似的一幕也在誠展(清遠)鞋業有限公司(下稱「誠展鞋業」)上演。「現在訂單下到了12月,我們每個月都可以百分百消化訂單。」該公司中國區總經理趙鴻豔說,其所屬的集團公司在越南、柬埔寨等國也設有工廠,近期客戶不斷將訂單轉移至中國。

據了解,由於印度、東南亞等地疫情形勢嚴峻,不少外企將當地訂單轉移至中國工廠,近幾個月來國內外貿鞋廠訂單回流現象顯著,提振了企業的經營信心。多名業內人士認為,訂單回流的主要推力有兩股,一是仍然膠著的海外疫情,二是持續增長的國內市場。隨著疫情在印度、東南亞等地持續蔓延,鞋廠無法正常開工、按期交貨,品牌方的訂單紛紛回流到中國。而早在今年初,中國便出臺有力舉措,打響了防疫復工的「雙線戰役」,進一步凸顯優勢。同時,中國市場消費熱情高漲,吸引外企不斷加碼布局。不過,如何將「回流」訂單變「長留」,也是擺在企業面前需要正視的一道考題。

文丨來源於中國皮革網、南方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圖丨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線上電商平臺成為假鞋集散地,中國鞋業產業壓力持續加大
    12月17日,福建莆田曾因大量生產仿冒名牌運動鞋,被戲稱為「假鞋之都」。如今,莆田假鞋仍然屢禁不止。中國鞋業在原有矛盾未能解決之時,又要面對要素成本「單邊」上升、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國際競爭壓力持續加大、消費趨勢的快速變化、新經濟對產業的衝擊等多重挑戰。 假貨,成為阻礙中國企業發展,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瓶頸,打假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作為主要交易集散地的線上電商平臺,正不可避免地淪為假貨流轉通道,也是時下打假最受關注的正面戰場。
  • 人民幣貶值無法挽留港資鞋業外遷 中國鞋業加速東南飛
    多家鞋業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反映,自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20%,雖然近段人民幣貶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於此前多年升值過猛,這次回調對鞋業利好有限,關鍵的是中國大陸鞋業成本優勢基本殆盡,用工成本上漲和勞動力不足成為傳統鞋企發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將工廠外遷到東南亞要求的海外採購商日益增多。
  • 大量外貿訂單「分食」國內產能
    訂單轉移來華,國內產能被分食為何會出現原料緊缺、產能緊張?表面上看,今冬天氣寒冷提升了消費者購買慾望,同時春節前相比往年較長的銷售期,也在對羽絨服銷售推波助瀾。同時,上半年同行都在拼命甩貨,以回流資金活命,廠家不敢研發、不敢開訂貨會、不敢開工生產,導致下半年存糧不夠。
  • 盤點:2013年度中國鞋業十大品牌新聞
    2013年,作為全球最大的鞋類生產國出口國的中國,其鞋業註定是跌宕起伏、頓挫波折,註定是光影四射、唏噓不已:本土運動品牌的集體沉淪,利潤下滑;傳統品牌進軍電商,突飛猛進;代工鞋企紛紛外遷、另闢蹊徑……站在2013年寒冬的冰點,中國鞋業品牌觀察員譚儒回望2013年之後,對2013年度中國鞋業十大品牌新聞進行了如下點評。
  • 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組圖)
    原標題:日本所藏中國藝術品大量回流(組圖) 儘管文物流失讓國人痛心疾首,但從積極的方面看,日本人對中國文物藝術品一直心懷敬仰,其留存的中國文物檔次較高,且保存狀態良好,他們優秀的文物保管技術讓國人欽佩。正是這些優勢吸引著無數中國藏家紛至沓來,日本也成為國際各拍賣行的重要「礦源」。
  • 人民幣貶值難留住鞋廠外遷的腳步 中國鞋業加速「東南飛」
    多家鞋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反映,自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20%,雖然近段人民幣貶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於此前多年升值過猛,這次回調對鞋業利好有限,關鍵的是中國大陸鞋業成本優勢基本殆盡,用工成本上漲和勞動力不足成為傳統鞋企發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將工廠外遷到東南亞要求的海外採購商日益增多。
  • 大批臺灣鞋企入豫 周口謀造中國鞋業「第五極」
    與河北張家口並稱中國南北兩大皮都的周口市曾一度擁有多個鞋業品牌,但隨著廣東東莞、福建泉州、浙江溫州、四川成都等國內四大製鞋產業基地的形成,周口鞋業迅速凋零。但5年前開始的產業轉移浪潮讓周口重新迎來重振鞋業輝煌的機會,彼時,隨著人民幣升值、土地費用升高,以及鞋企缺工問題的凸顯,大批臺資鞋企開始向內地轉移。
  • 第十屆中國(廣州)國際鞋業展覽會將召開
    「第十屆中國(廣州)國際鞋業展覽會」經過前9屆的積澱,已經成功發展成為面向國際、國內中高端成品鞋企,以打造「亞洲成品鞋第一展」為目標,整合中國及全球售賣、採購一體化產業鏈,幫助企業展示品牌,提升形象和產品附加值,拓展中國鞋業銷售渠道。  「第十屆中國(廣州)國際鞋業展覽會」展會面積約20,000平方米,豪華展位約1,200個,預計將有近500個品牌匯聚一堂。
  • 「中國安防產業名城」,高密鞋業是如何搶佔勞保鞋市場高地?
    阿里巴巴1688的平臺上,位列前數十位的勞保鞋企業,悉數來自高密;被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列為國內軍鞋生產供應商之一的海宇股份,幾乎壟斷沃爾瑪在中國勞保鞋訂單的奧龍,山東省唯一一家製革院士工作站的萊福特
  • 印度紡織業遭遇晴天霹靂,大量訂單轉向中國市場!
    今年上半年,國內紡織業受疫情影響處在停滯狀態,尤其是外貿訂單這塊,導致紡織行業的庫存也不斷累積,帶來了一定經營壓力。臨秋,國內一些紡織加工廠在經歷了疫情後終於開始忙碌起來。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傳統外貿行業的旺季導致;另一方面,大量海外訂單正急速從印度轉向中國市場。
  • 大量海外紡織訂單湧入中國,訂單排到明年5月,工廠驚呼這兩年飯錢不...
    「大量海外紡織訂單湧入中國,訂單已排到明年5月!」 「現在供應商基本沒有不爆單的工廠,幾乎每家都爆單,排期到明年開春甚至中旬。」 近期,圍繞紡織訂單大量流回國內的消息廣為流傳。雨果網從多方行業人士了解到,有棉紗出口、成衣出口等外貿企業確實在短期內收到回流訂單。
  • 品牌創新添翼廣東皮革鞋業
    在新的形勢下,皮革鞋業作為優勢傳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將低附加值的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出去,將產業鏈的最高端和稅收留下,保證「幸福廣東」目標實現?著眼未來,廣東將通過「雙轉移」的持續推進,逐漸把皮革鞋業企業的工廠轉移出去,而企業總部(研發、銷售、品牌等)會留下來。這些留下來的產業鏈的高端(企業總部)將會重新聚集發展,需要合適的載體去承接並提供發展環境。
  • 惠東鞋業定下發展小目標:女鞋要做到千億元產值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該縣鞋業製造走過了30多年歷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家庭作坊生產到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發展歷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不高、生產成本逐年上漲、平臺支撐力不足等問題逐漸顯現,成為制約惠東鞋業發展的難題。
  • 大量外貿訂單「分食」國內產能 有商戶單月銷量超過去年全年
    訂單轉移來華,國內產能被分食為何會出現原料緊缺、產能緊張?表面上看,今冬天氣寒冷提升了消費者購買慾望,同時春節前相比往年較長的銷售期,也在對羽絨服銷售推波助瀾。同時,上半年同行都在拼命甩貨,以回流資金活命,廠家不敢研發、不敢開訂貨會、不敢開工生產,導致下半年存糧不夠。
  • 勤哲Excel伺服器做鞋業ERP管理系統
    作者: 企業信息    近年來,面對著人口紅利優勢的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急劇增加,以製鞋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 好事多否認取消中國訂單 中國製造不可缺
    美國第一大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好事多(COSTCO)因取消所有中國訂單的消息而被熟知,不過,他們說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中國商品仍是該公司實現低價銷售的保障——他們的目標是為英國中產階級提供低於超市零售價10%到30%的產品。  「我們對中國供應商的政策不變,中國製造的商品不僅會繼續出現在英國好事多的商場中,還會出現在好事多其他國家的店鋪中。」
  • 【行業】東莞鞋業現狀:產業鏈完整,持續轉型升級,對接新零售
    在一些縮減規模或倒閉的大型工廠原有廠房裡,演變成三五家甚至十來家幾百人或幾十人的微小鞋廠,貌似一個小型的工業區,訂單直接對接淘寶、微店等新零售端。東莞鞋業持續處於轉型升級中。大型代工廠仍處於寒冬在外需沒有明顯復甦以及勞動力等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鞋類出口訂單並沒有明顯好轉。
  • 溫嶺市成立鞋業智能製造產業聯盟:「共享」智能設備 引領轉型升級
    「有了這個產業聯盟,我們就能夠抱團推動溫嶺鞋業從製造向智造轉型,改變鞋企與設備方及上下遊產業鏈的鬆散供需關係,轉變為利益共同體,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換、閒置產能互補,逐步形成溫嶺的巨大智能生產優勢。」日前,由浙江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台州正標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哇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溫嶺鞋業智能製造產業聯盟成立,10家龍頭鞋企將「共享」凱利伺通智能製鞋流水線,全面探索鞋業智能製造的新風口,力推鞋業早日實現價格到價值、製造到智造的「關鍵一躍」。
  • 報告:海歸加速回流 去年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增33.9%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7日電 (左宇坤)7日,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95%。
  • 外貿復甦中國貨櫃「爆艙」:貨櫃企業訂單排到明年一季度
    該協會指出,出口貨櫃短缺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強,國際製造業有向中國回流的趨勢;二是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港口不能正常運轉,散落在全球各地的貨櫃回流不暢,貨櫃在全球的分布出現嚴重不均衡,目前,中國每出口3個貨櫃只能返回1個,大量空箱在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地積壓;三是上半年各船公司(箱東)未能正常預定新箱;四是佔全球市場96%的中國貨櫃行業面臨產業鏈供應短缺問題